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八·陽明經症 (10)
卷八·陽明經症 (10)
1. 譫語鄭聲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四五日。脈沉而喘滿。沉為在裡。而反發其汗。津液越出。大便為難。表虛里實。久則譫語。發汗多。若重發汗者。亡其陽。譫語。脈短者死。脈自和者不死。
譫語直視。喘滿者死。下利者亦死。
【目】李杲曰。問邪入陽明。為譫語。妄言錯失。此果陽明乎。答曰。足陽明者。胃也。豈有其言哉。傷寒始自皮毛入。是從肺中來。肺主聲。入於心則為言。胃即戊也。戊為火化。下從肝腎。
王肯堂曰。譫語症。有補虛一法。如素問云。譫語者。氣虛獨言也。難經曰。脫陽者見鬼。仲景謂亡陽譫語。即此義也。故樓英云。余用參、耆、歸、術等劑。治譫語得愈者百十數。豈可不分虛實。一概用黃連解毒、大小承氣等湯以治之乎。王海藏亦云。黃耆湯。治傷寒或時悲哭。
或時嘻笑。或時太息。或語言錯亂失次。世疑作譫語狂言者。非也。神不守舍耳。兩手脈浮沉不一。舉按全無力。浮之損小。沉之亦損小。皆陰脈也。甚者調中丸。或理中丸。有陰症手足冷。脈細微而譫語者。宜四逆湯。活人用白通湯。海藏用黃耆加乾薑湯。有人患此症。脈極沉細。
外熱內寒。肩背胸脅斑出十數點。語言狂亂。或曰。發斑譫語。非熱乎。余曰。非也。陽為陰逼。上入於肺。傳之皮毛。故斑出。神不守舍。故錯語如狂。非譫語也。肌表雖熱。以手按之。須臾。冷透如冰。與姜附等藥數日。約二十餘兩。得大汗而愈。後因再發。脈又沉遲。
三四日不大便。與理中丸三日。其病全愈。以是知此人之狂非陽狂之狂。乃失神之狂。即陰虛也。
柯琴曰。首條。譫語之由。二條。譫語之脈。脈短。是營衛不行。臟腑不通。故死也。二條。言死脈。三條。言死症。蓋譫語本胃實。則不是死症。若譫語而一見虛脈虛症。則是死症。而非胃家實矣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夫實則譫語。虛則鄭聲。鄭聲者。重語也。
【目】朱肱曰。病人有譫語鄭聲二症。鄭聲為虛。當用溫藥。白通湯主之。譫語為實。當調胃承氣湯。如服之而譫語止。或更衣者。止後服。不爾。再與之。仲景云。實則譫語。虛則鄭聲。世多不別。然亦相似難辨。須憑外症與脈別之。若大小便利。手足冷。脈微細者。必鄭聲也。
大便秘。小便赤。手足溫。脈洪數者。必譫語也。以此相參。然後用藥。萬全矣。大抵傷寒不應發汗者。汗之必譫語。譫語屬胃。和中則愈。不和則煩而躁。宜調胃承氣湯。然亦有三陽合病譫語者。有胃實譫語者。或汗多亡陽譫語者。有下利譫語者。有婦人熱入血室譫語者。
成無己曰。鄭聲。不正之音也。汗後。或病久。人聲轉者是也。蓋為正氣虛而不全。故使轉而不正也。若以重語為重疊之語。與譫語混而莫辨。殊失仲景之旨。
白話文:
譫語鄭聲
【綱】
張仲景說:傷寒病四五天,脈象沉而呼吸急促,胸悶脹滿,脈沉代表病邪在體內深處,如果這時反而用發汗的方法,會使體內的津液外泄,導致大便困難,身體的表面虛弱而內部卻實熱。時間久了就會出現說胡話(譫語)的狀況。如果發汗太多,或是重複發汗,會損耗陽氣,導致譫語。若脈象短促,則表示病情危險會死亡,如果脈象能夠恢復平和,則不會有生命危險。
如果出現說胡話、眼睛直視、呼吸急促胸悶脹滿的狀況,病人會死亡。如果出現腹瀉,也會死亡。
【目】
李杲認為:有人問病邪侵入陽明經,會出現說胡話的症狀,說話顛三倒四,難道真的是陽明經的問題嗎?他回答說:足陽明經指的是胃,怎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?傷寒病一開始是從皮膚毛髮入侵,是從肺部開始的,肺主導聲音,病邪進入心就會影響言語。胃屬土,是陽氣的化生,它的下方與肝腎相連。
王肯堂說:治療譫語這種病症,有補虛的方法,就像《素問》中說的,譫語是氣虛導致的自言自語。《難經》說,脫陽的人會看到鬼,張仲景說的亡陽導致譫語,也是這個意思。所以樓英說,他用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白朮等藥材組成的方劑,治好了一百多個譫語患者,怎麼可以不分辨虛實,一概用黃連解毒湯、大承氣湯等藥物來治療呢?王海藏也說,黃耆湯可以治療傷寒病患,出現時而悲傷哭泣、時而嬉笑、時而嘆息、說話錯亂的症狀,世人誤認為是譫語或胡言亂語,其實並不是,而是神志不守。這種患者的兩手脈象浮沉不一致,按下去都感覺無力,浮脈細弱,沉脈也細弱,都是陰脈的表現。嚴重的話,可以用調中丸或理中丸來治療。如果出現陰症,手腳冰冷,脈象細微而有譫語,就適合用四逆湯。緊急情況可以用白通湯。王海藏使用黃耆加乾薑湯。有人患上這種病,脈象極其沉細,身體外表發熱但內部寒冷,肩背胸脅出現十幾個斑點,說話顛三倒四,有人說:出現斑點和譫語,難道不是熱症嗎?我說不是,這是陽氣被陰氣壓制,向上進入肺部,傳到皮膚毛髮,所以出現斑點。神志不守,所以說話錯亂像發瘋一樣,這不是譫語。雖然身體表面發熱,但用手按下去,很快就會感覺像冰一樣的寒冷。用薑附等溫熱藥物治療幾天,大約二十多兩,大量出汗後就痊癒了。後來再次發病,脈象又變沉遲,三四天沒有大便,用理中丸治療三天,病就完全好了。由此可知,此人的瘋狂並非陽熱引起的瘋狂,而是神志失常的瘋狂,屬於陰虛。
柯琴說:第一條說了譫語的原因,第二條說了譫語的脈象,脈象短促,代表營衛運行不暢,臟腑不通,所以會死亡。第二條講死脈,第三條講死症。譫語本來是因為胃實熱,這種情況不是死症,如果出現譫語,並且伴隨虛脈和虛症,那就是死症,並非胃實熱。
【綱】
張仲景說,實證導致譫語,虛證導致鄭聲。鄭聲指的是重複說話。
【目】
朱肱說:病人有譫語和鄭聲兩種病症,鄭聲屬於虛證,應該用溫補的藥物,用白通湯來治療。譫語屬於實證,應該用調胃承氣湯來治療。如果服用後譫語停止,或者排便後就應該停止服藥,否則就繼續服用。張仲景說:實證導致譫語,虛證導致鄭聲。世人大多不能分辨,這兩種症狀也很相似難以辨別,必須要根據外在症狀和脈象來區分。如果大小便正常,手腳冰冷,脈象細微,一定是鄭聲。
如果大便秘結,小便赤黃,手腳溫熱,脈象洪大而快,一定是譫語。用這些來相互參考,然後用藥,就萬無一失了。大體上來說,傷寒不應該發汗卻發汗的,一定會出現譫語,譫語屬於胃的問題,調和胃氣就會好,胃氣不調和就會煩躁。適合用調胃承氣湯。然而也有三陽合病導致譫語的,也有胃實熱導致譫語的,也有出汗太多導致亡陽的譫語,也有腹瀉導致的譫語,也有婦女熱邪進入血室導致的譫語。
成無己說:鄭聲是不正常的聲音,是出汗後或是久病後,人說話聲音發生轉變的現象。這是因為正氣虛弱不足,所以聲音轉變而不正常。如果把鄭聲理解為重複的話語,把它和譫語混淆,就大大違背了張仲景的本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