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八·陽明經症 (11)
卷八·陽明經症 (11)
1. 譫語鄭聲
李杲曰。狂言者。大開目與人語。語所未嘗見之事也。譫語者。合目自言。言所日用常見常行之事也。鄭聲者。聲戰無力。不相接續。造字出於喉中也。
吳綬曰。大都鄭聲。乃因內虛。正氣將脫。而言皆不足之貌。如手足並冷。脈息沉細。口鼻氣息短少。所說言語。輕微無力。氣少難以應息者。皆元氣將脫也。或吃忒不止。神昏氣促。不知人事者死。或氣息不促。手足頗溫。其脈沉細而微者。急以附子湯倍人參主之。或以接氣丹、黑錫丹兼進一二服。
以助其真氣也。或濃煎人參。徐徐與之。或未可用附子者。以三白湯倍人參主之。
戴原禮曰。譫語屬陽。鄭聲屬陰。經云。實則譫語。虛則鄭聲。譫語者。顛倒錯亂。言出無倫。常對空獨語。如見鬼狀。鄭聲者。鄭重頻煩。語雖謬而諄諄不已。年老人遇事則誶語不休。以陽氣虛故也。此譫語鄭聲。虛實之所以不同也。二者本不難辨。但陽盛裡實。與陰盛格陽。
皆能錯語。須以他症別之。大便秘。小便赤。身熱煩。渴而妄言者。乃里實之譫語也。小便如常。大便洞下。或發躁。或反發熱而妄言者。乃陰格陽之譫語也。裡實宜下。調胃承氣湯。熱躁甚而妄言不休。大渴喜飲。理中湯。陰格陽。宜溫膽湯、四逆湯、附子理中湯。
又有不繫正陽明。似困非困。間時有一二聲鄭語者。當隨症施治。
外有已得汗。身和而妄言者。此是汗出後津液不和。慎不可下。乃非陽非陰者。宜小柴胡和建中湯各半帖。和榮衛。通津液。若陽傳入陰。自利。手足厥逆。語或錯亂。此雖已自利。其中必有燥屎。猶當下之。陰中之陽。宜調胃承氣湯。瘀血在裡。大便黑。小便利。小腹痛。
其人如狂譫語者。桃仁承氣湯。婦人熱入血室。亦能譫語。小柴胡湯。病後血氣未復。精神未全。多於夢寐中不覺失聲如魘。此不繫譫語鄭聲。宜溫膽湯去竹茹。入人參五分。或用六君子湯。
魏荔彤曰。陽明胃病。固多譫語矣。然譫語亦有虛實不同。不可概施攻下。夫譫語固譫語。惟胃中實熱。津液不足。方神明昏昧。而胡亂作語。此譫語也。若胃熱不實。則神明不至甚亂而口語亦不甚糊塗。但說了又說。繁言絮語。失其常度耳。蓋其中虛氣弱。詞不達意。故語至再三。
此真為虛歉之象。不止傷寒症中有此。雜病氣虛者多有之。以此為譫語而攻下。賊夫人之子矣。仲師必詳為立辨。令人認明譫語是胡言亂語。鄭聲是重言復語。故自解之曰。鄭聲重語也。重字當作平聲。
張介賓曰。實則譫語。虛則鄭聲。此虛實之有不同也。夫二者總由神魂昏亂。而語言不正。又何以分其虛實。但譫語者。狂妄之語也。鄭聲者。不正之聲也。譫語為實。實者邪實也。如傷寒陽明實熱。上乘於心。心為熱冒。則神魂昏亂而譫妄不休者。此實邪也。實邪為病。其聲必高。
白話文:
李杲說:說胡話的人,會睜大眼睛跟人說話,講一些從未見過的事情。說譫語的人,會閉著眼睛自言自語,講一些平常每天都會做、會見到的事情。而鄭聲的人,說話聲音顫抖無力,斷斷續續,字從喉嚨裡發出來。
吳綬說:大體來說,鄭聲是因為體內虛弱,正氣快要脫失,所以說話才會呈現氣不足的樣子。像是手腳冰冷、脈搏微弱細小、呼吸短促、說話聲音輕微無力、氣息微弱難以接續的人,都是元氣快要脫失的表現。有些人會反覆說同一個字,神智不清、呼吸急促、不省人事,這些都是死亡的徵兆。如果呼吸不急促,手腳還溫熱,脈搏微弱細小,就要趕快用附子湯,並且將人參加倍來治療。也可以搭配服用接氣丹、黑錫丹一兩劑來幫助恢復真氣。或者用濃煎人參湯,慢慢餵病人喝。如果還不適合使用附子,可以用三白湯,並將人參加倍來治療。
戴原禮說:譫語屬於陽證,鄭聲屬於陰證。《內經》說:「實證就會說譫語,虛證就會說鄭聲」。說譫語的人,講話顛三倒四、語無倫次,常常對著空氣自言自語,好像看到鬼一樣。說鄭聲的人,講話重複囉嗦,雖然說的內容有錯,卻還是不停地說。年紀大的人遇到事情,就會嘮叨個不停,這是因為陽氣虛弱的緣故。這就是譫語和鄭聲在虛實上的不同。這兩者本來不難分辨,但是陽氣過盛導致體內實熱,或是陰氣過盛卻呈現出陽氣虛弱的假象,都可能導致說話錯亂,必須靠其他症狀來判斷。如果大便不通、小便赤黃、身體發熱煩躁、口渴且說胡話,那就是體內實熱導致的譫語。如果小便正常、大便腹瀉、或是突然躁動,或是反而發熱卻說胡話,那就是陰氣過盛假裝陽氣虛弱的譫語。體內實熱適合用瀉藥,例如調胃承氣湯;發熱躁動嚴重且說胡話不停、口渴想喝水,可以用理中湯。陰氣過盛假裝陽氣虛弱,適合用溫膽湯、四逆湯、附子理中湯。
還有一些情況,並不是屬於陽明經的病,看起來像昏困又不像,偶爾會說一兩句鄭聲,這種情況要根據具體症狀來治療。
另外,有些人在出汗後,身體感覺舒服,卻開始說胡話,這是因為出汗後津液不協調造成的,千萬不能用瀉藥,這不是屬於陽證也不是陰證,適合用小柴胡湯和建中湯各一半來調和營衛、疏通津液。如果陽證轉為陰證,出現腹瀉、手腳冰冷、說話錯亂,即使已經腹瀉,但體內一定還有乾燥的糞便,還是要用瀉藥來治療,屬於陰中之陽,適合用調胃承氣湯。如果體內有瘀血,導致大便黑色、小便正常、小腹疼痛,這個人可能像發瘋一樣說譫語,適合用桃仁承氣湯。婦女因為發熱而侵入血室,也可能說譫語,適合用小柴胡湯。生病後氣血還沒恢復,精神還沒完全恢復,常常在睡夢中不自覺地發出聲音,像鬼壓床一樣,這種情況不屬於譫語或鄭聲,適合用溫膽湯,去掉竹茹,加入人參五分,或者用六君子湯。
魏荔彤說:陽明胃病確實容易出現譫語,但譫語也有虛實之分,不能一概用瀉藥來治療。譫語之所以會是譫語,是因為胃中有實熱,津液不足,導致神智昏亂而胡言亂語。如果胃熱不是實熱,神智就不會太過昏亂,說話也不會太糊塗,只是說了又說,反覆嘮叨,失去平常的規矩。這是因為體內虛弱氣不足,詞不達意,所以才會說來說去。這才是真正的虛弱症狀。不只是傷寒症會這樣,其他雜病氣虛的人也常常這樣。如果把這種情況當成譫語而使用瀉藥,那就太過分了。張仲景一定會詳細說明加以區別,讓人明白譫語是胡言亂語,鄭聲是重複說話。所以他自己解釋說:「鄭聲就是重複說話」,這裡的「重」字應該讀成平聲。
張介賓說:實證就會說譫語,虛證就會說鄭聲,這就是虛實的區別。這兩種情況都是因為神魂昏亂而導致說話不正,那麼要怎麼分辨虛實呢?譫語是狂妄的胡話,鄭聲是不正常的聲音。譫語屬於實證,實證就是邪氣旺盛。像是傷寒陽明實熱,熱邪上擾心神,心神被熱邪蒙蔽,就會導致神魂昏亂而胡言亂語,這就是實邪。實邪引起的疾病,說話聲音一定很高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