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十四·少陰經症 (7)
卷十四·少陰經症 (7)
1. 嘔吐下利
【目】柯琴曰。使七八日來。不能發熱。以陰陽俱緊之脈。反加惡寒。是寒甚於表。上焦應之。必嘔。反加腹痛。是寒甚於里。中焦受之。必利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吐利。手足不逆冷。反發熱者。不死。脈不至者。灸少陰七壯。
少陰病。吐利。煩躁。四逆者死。
【目】龐安常曰。此由胃脘之陽將絕。故上吐而下利也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脈微澀。嘔而汗出。大便數而少者。宜溫其上。灸之。少陰病。脈沉微細。但欲臥。汗出不煩。自欲吐。至六日。自利。復煩躁。不得臥寐者死。
【目】陳士鐸曰。傷寒而脈沉微細。明是陰症。況欲臥而欲動乎。汗已出矣。內無陽症可知。心中不煩。時欲嘔吐。此陽邪已散。陰邪作祟。急宜祛寒為是。乃失此不溫。至五六日而下利。是上下俱亂也。此時尚不煩躁。則腎中之真陽未散。今又加煩躁不得臥寐。明是奔越而不可回之兆矣。
非死症而何。然其先原因失治而不可救。非本不可救而成此擾亂之症也。有一奇方。名轉陽援絕湯。人參、白朮、棗仁各一兩。茯神五錢。肉桂二錢。水煎。一帖即安。人參救絕。白朮、茯神分消水濕而止利。桂以溫中去寒。棗仁安心解躁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二三日不止。至四五日。腹痛。小便不利。四肢沉重疼痛。自下利者。此為有水氣。其人或咳。或小便利。或下利。嘔者。真武湯主之。
【目】吳綬曰。凡自利者。不因攻下而自瀉利。俗言漏底傷寒是也。有協熱。有協寒。俱宜詳辨。原病式曰。瀉白為寒。瀉青黃赤黑。皆為熱也。大抵完穀不化。色不寒。有如鶩溏。或瀉利腥臭。小便澄徹清冷。口無燥渴。其脈沉細。或遲微無力。或身雖熱。手足逆冷。惡寒蜷臥。
此皆寒也。凡熱症。口中燥渴。小便黃赤。或澀。或所下如垢膩。其脈多數。或浮。或滑。或弦。或大。或洪。或邪熱不殺穀。其物不消化者。當以脈症別之。凡胃虛內熱。煩渴瀉利。脈弱者。七味人參白朮散。若發熱者。參胡三白湯。去黃芩加炒黃連。若腹滿小便不利者。
五苓散合理中湯。若嘔者。加藿香、半夏、生薑、陳皮。如濕多而瀉不止者。加二術。腹脹。加厚朴。腹疼。加白芍、肉桂、木香。凡傷寒作利。脈浮。表未解。仲景以小青龍去麻黃加炒芫花二錢。蓋散表即治水也。若小便澀。大便水瀉不止。五苓散。水甚不解。亦加芫花二錢以行水。
或車前子湯。利自止也。凡下利。不可發汗。當先治利。利止內實。正氣得復。邪氣得解。則汗出而愈也。蓋利下由內虛。若加發汗。則內外皆虛。變症。為難治也。
蘇頌曰。為有水氣。是真武湯本旨。下利亦水氣為患也。後三項。乃真武湯加減法。
白話文:
嘔吐下利
[現象描述]
柯琴說,如果病程已經七八天,卻沒有發燒,脈象呈現陰陽兩脈都緊繃的狀態,反而感到更加怕冷,這表示寒邪比體表更為嚴重,病邪影響到上焦,就會出現嘔吐。如果反而感到腹痛,這是寒邪比體內更為嚴重,病邪影響到中焦,就會出現腹瀉。
[病機與預後]
張仲景說,少陰病,出現嘔吐和腹瀉,如果手腳不是冰冷而是發熱,這種情況不會死。如果脈搏微弱到幾乎摸不到,可以用艾灸來溫補少陰經。
少陰病,出現嘔吐、腹瀉、煩躁不安、手腳冰冷,這種情況就比較危險。
龐安常認為,這種情況是因為胃的陽氣快要衰竭,所以才會出現上吐下瀉的現象。
張仲景說,少陰病,脈象微弱而澀,有嘔吐且出汗,大便次數多但量少,這時候應該溫補上焦,可以用艾灸來治療。少陰病,脈象沉微細弱,只想躺著,會出汗但不煩躁,想吐,到了第六天,開始腹瀉,又出現煩躁,無法入睡,這種情況就很危險了。
陳士鐸認為,傷寒病,脈象沉微細弱,很明顯是陰虛的症狀,更何況病人又只想躺著休息,表示陽氣虛衰,已經出汗了,可以知道體內沒有陽熱的症狀,心中也不煩躁,只是會想嘔吐,這是陽邪已經消散,陰邪開始作亂的跡象,應該趕緊驅散寒邪才對。如果錯失了溫補的機會,到了五六天開始腹瀉,這就是上下都亂了。如果這時候還不煩躁,代表腎中的真陽還沒有散失,但如果又開始煩躁,無法入睡,這就代表陽氣已經奔脫,難以挽回了。這就是死症。然而,最初的原因是沒有及時正確的治療,才導致病情惡化到無法挽救,並不是本來就無法救治。有一個神奇的方子叫做「轉陽援絕湯」,使用人參、白朮、棗仁各一兩,茯神五錢,肉桂二錢,用水煎煮服用,一帖就可以痊癒。人參可以救急扶危,白朮和茯神可以分化水濕而止瀉,肉桂可以溫暖中焦,去除寒邪,棗仁可以安心神,緩解煩躁。
[水氣與兼症]
張仲景說,少陰病,腹瀉持續兩三天沒有停止,到了四五天,出現腹痛、小便不利、四肢沉重疼痛,並且自行腹瀉,這是體內有水氣的表現。患者可能會咳嗽、小便不利、腹瀉,或有嘔吐,這種情況可以用真武湯來治療。
吳綬說,凡是自行腹瀉,不是因為使用瀉藥而導致的腹瀉,民間俗稱「漏底傷寒」。這種腹瀉有夾熱和夾寒兩種情況,都需要詳細辨別。根據《原病式》的說法,腹瀉排出白色糞便屬於寒症,排出青色、黃色、紅色、黑色的糞便都屬於熱症。一般來說,腹瀉時排出未消化的食物,顏色不寒冷,糞便像鴨子拉稀一樣,或者腹瀉腥臭,小便清澈冰冷,口不乾渴,脈象沉細,或遲緩微弱,或身體發熱但手腳冰冷,怕冷蜷縮,這些都屬於寒症。凡是熱症,會出現口乾舌燥,小便黃赤或排尿困難,或排出像污垢一樣的糞便,脈象大多是數脈,或浮脈、滑脈、弦脈、大脈、洪脈,或者邪熱沒有損傷到腸胃,糞便沒有消化,應該以脈象和症狀來辨別。凡是胃虛內熱,出現煩渴腹瀉,脈象虛弱,可以使用七味人參白朮散。如果發燒,可以使用參胡三白湯,去掉黃芩,加入炒黃連。如果腹脹、小便不利,可以使用五苓散和理中湯一起使用。如果有嘔吐,可以加入藿香、半夏、生薑、陳皮。如果濕氣重而腹瀉不止,可以加入蒼朮、白朮。腹脹,可以加入厚朴。腹痛,可以加入白芍、肉桂、木香。凡是傷寒引起的腹瀉,如果脈象浮,表示表邪未解,張仲景使用小青龍湯去掉麻黃,加入炒芫花二錢,認為發散體表就可以治療水腫。如果小便澀,大便像水一樣腹瀉不止,可以使用五苓散,如果水腫仍然沒有緩解,也可以加入芫花二錢來利水。或者使用車前子湯,腹瀉就會停止。凡是腹瀉,不可以發汗,應該先治療腹瀉,腹瀉停止後,體內充實,正氣恢復,邪氣自然就會消散,然後出汗病就會好轉。因為腹瀉是體內虛弱造成的,如果又發汗,就會導致內外都更加虛弱,病情會變得難以治療。
蘇頌認為,體內有水氣是真武湯主要的治療目標,腹瀉也是因為水氣導致的。後面提到的三種情況,是真武湯的加減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