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十四·少陰經症 (6)
卷十四·少陰經症 (6)
1. 急溫症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脈沉者。急溫之。宜四逆湯。
自利。不渴者。屬太陰。以其臟有寒故也。急溫之。宜四逆輩。
若膈上有寒飲者。急溫之。宜四逆湯。
【目】李梴曰。脈沉厥冷。膈上寒飲。乾嘔。或時頭痛。皆寒氣上攻也。急溫之。三味參萸湯。內寒已極。厥逆吐利。不渴靜蜷。陽和之氣欲絕。六脈若有若無。急溫之。四逆湯。凡言急者。病勢已篤。將有變革。非若他病可以緩也。他如太陽汗出不止。汗後惡風。汗後煩躁心悸身痛。
皆急用附子加肉桂、白芍之類。三陽脈遲腹痛。建中湯。當先施也。但一服中病即止。傷寒之藥皆然。
鰲按。臟有寒。則寒之蓄於內者甚深。脈沉為在裡。亦知其內寒已甚。陽和之氣欲絕。膈上寒飲。則陰寒之氣固結不散。皆用溫法。所謂救急之方也。
白話文:
【綱】張仲景說,少陰病,脈象沉伏的,要趕快用溫熱藥來治療,適合用四逆湯。
如果拉肚子,但不口渴,這屬於太陰病,是因為內臟有寒氣的緣故,要趕快用溫熱藥來治療,適合用四逆湯之類的藥方。
如果胸膈部位有寒飲,要趕快用溫熱藥來治療,適合用四逆湯。
【目】李梴說,脈象沉伏,手腳冰冷,胸膈有寒飲,噁心想吐,有時頭痛,這些都是寒氣向上侵襲的現象,要趕快用溫熱藥來治療,可以使用三味參萸湯。如果體內寒氣已經非常嚴重,出現手腳冰冷、吐瀉、不口渴、身體蜷縮、陽氣快要衰竭、六脈微弱不明顯,要趕快用溫熱藥來治療,適合用四逆湯。凡是說「急」的,都是病情已經很嚴重,將要發生變化,不像其他疾病可以慢慢治療。其他像太陽病,汗出不止、出汗後怕風、出汗後煩躁心悸、身體疼痛,都要趕快用附子加上肉桂、白芍之類的藥材。三陽病,脈象遲緩、腹痛,要用建中湯,應當優先使用。只要服用一劑藥,病就好了,傷寒的藥都是這樣。
鰲按,內臟有寒,代表寒氣累積在體內非常深,脈象沉伏,代表病在裡面,也知道是內寒很嚴重,陽氣快要衰竭。胸膈部位有寒飲,代表陰寒之氣凝結不散,這些都要用溫熱的方法來治療,這就是所謂的救急藥方。
2. 嘔吐下利
【綱】仲景曰。病人脈陰陽俱緊。反汗出者。亡陽也。此屬少陰。法當咽痛而復吐利。脈陰陽俱緊。至於吐利。其脈獨不解。緊去人安。此為欲解。少陰病。脈解。至七八日。自下利。脈暴微。手足反溫。脈緊反去者。為欲解也。雖煩下利。必自愈。
【目】朱肱曰。傷寒下利多種。須辨陰陽。勿令差誤。三陽下利則身熱。太陰下利則手足溫。少陰厥陰下利則身不熱。以此別之。大抵下利挾太陽脈症。便不得用溫藥。俗醫但見下利。便作陰症。用溫熱藥。鮮不發黃生斑而死。
大抵傷寒下利。須識脈與外症不同。下利而脈大者。虛也。脈微弱者。為自止。下利日十餘行。脈反實者逆。下利脈數而滑。有宿食也。下之愈。脈遲而滑者。實也。其利未得便止。宜更下之。下利三部脈皆平。按其心下硬者。急下之。協熱利者。臍下必實。大便赤黃色。及腸間津液垢膩。
寒毒入胃。則臍下必寒。腹脹滿。大便或黃白青黑。或下利清穀。溫毒氣盛。則下利腹痛。大便如膿血。如爛肉汁。更下利。欲飲水者。有熱也。下利譫語。有燥屎也。寒毒入胃者。四逆湯、理中湯、白通湯、附子四逆散。加薤白主之。協熱利者。黃芩湯、白頭翁湯、三黃熟艾湯、赤石脂丸。
溫毒下膿血者。桃花湯、地榆散、黃連阿膠湯。雖然。自利而渴。屬少陰。然三陽下利。亦有飲水者。乃有熱也。三陰下利。宜溫之。然少陰自利清水。心下痛。口乾燥者。卻宜下之。此又不可不知也。
少陰泄利下重。不可投熱藥。先濃煎薤白湯。內四逆散。緣此散用枳實、芍藥輩也。又尋常胃中不和。腹痛腸鳴下利者。生薑瀉心湯最妙。此二法。不特傷寒症也。若脈沉自利。而身體痛者。陰症也。急當救里。宜四逆湯、附子湯、真武湯。大抵大便利而身體疼者。當救里。大便如常而身體痛者。當救表。不可不知。
成無己曰。自利者。不因攻下而自泄瀉也。有表邪傳裡。裡虛協熱而利者。有不因攻下而遂利者。皆協熱也。又三陽合病。皆作自利。有攻表攻裡和解之不同。何則。太陽陽明合病。為在表。故與葛根湯汗之。太陽少陽合病。為半表裡。故與黃芩湯和之。陽明少陽合病。為少陽邪氣入里。故與承氣下之。
下利雖有表症。不可發汗。以下利為邪氣內攻。走津液而胃虛也。經曰。下利不可攻表。汗出。必脹滿是也。蓋三陰自利居多。然自利家身涼脈靜為順。身熱脈大為逆。大抵下利。脫氣。又為難治。蓋邪盛正虛。邪壅正氣下脫。多下利而死也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脈陰陽俱緊者。口中氣出。唇口燥干。鼻中涕出。蜷臥。足冷。舌上胎滑。勿妄治也。到六七日以來。其人微發熱。手足溫者。此為欲解。或到八日以上。反大發熱者。此為難治。設使惡寒者。必欲嘔也。腹內痛者。必欲利也。
白話文:
【嘔吐下利】
[主要概念]
張仲景說:病人脈象陰陽兩部分都呈現緊張狀態,卻反而出汗,這是陽氣虛脫的現象,屬於少陰病。通常會出現咽喉疼痛,然後又吐又拉。如果脈象陰陽都緊張,直到出現吐瀉,脈象獨獨沒有緩解,等到緊張的脈象消失,人就平安了,這表示病情將要好轉。少陰病,脈象緩解,到了七八天時,會自行拉肚子,脈象突然變得微弱,手腳反而溫熱,而原本緊張的脈象消失,表示病情將要好轉。即使感到煩躁並拉肚子,也一定會自行痊癒。
[不同情況的腹瀉]
朱肱說:傷寒引起的腹瀉有很多種,必須區分陰陽,不要搞錯。三陽經的腹瀉會發熱,太陰經的腹瀉會手腳溫熱,少陰和厥陰經的腹瀉則身體不發熱。可以用這個來區分。大致來說,腹瀉如果伴隨太陽經的脈象和症狀,就不能使用溫熱藥。一般庸醫只看到腹瀉,就當作是陰證,使用溫熱藥,很少不導致發黃、長斑,最後死亡。
大致上,傷寒引起的腹瀉,必須辨別脈象和外在症狀的不同。腹瀉而脈象大的,表示虛弱;脈象微弱的,表示會自行停止。腹瀉一天十多次,脈象反而變實的,病情會惡化。腹瀉時脈象快速且滑,是有宿食的緣故,用瀉下的方法可以治癒。脈象遲緩而滑,表示是實證,腹瀉還沒有止住,應該再次瀉下。腹瀉時三部脈象都平和,但按壓心下部位感覺硬的,要趕緊瀉下。腹瀉時夾帶熱邪,肚臍下必定有積滯,大便會是紅黃色,並且帶有腸道內的津液污垢。
寒毒進入胃部,肚臍下必定會感到寒冷,腹部脹滿,大便可能呈現黃、白、青、黑等顏色,或者腹瀉清稀的糞便。溫熱毒氣旺盛,則會腹瀉並腹痛,大便像膿血或腐爛肉汁。如果持續腹瀉,且想喝水,表示有熱邪。腹瀉時說胡話,表示有乾燥的大便積滯。寒毒入胃,應該用四逆湯、理中湯、白通湯、附子四逆散,加上薤白來治療。夾帶熱邪的腹瀉,應該用黃芩湯、白頭翁湯、三黃熟艾湯、赤石脂丸。
溫熱毒邪導致腹瀉膿血,應該用桃花湯、地榆散、黃連阿膠湯。雖然如此,自行腹瀉卻口渴,屬於少陰病。但三陽經的腹瀉,也有想喝水的情況,表示有熱邪。三陰經的腹瀉,適合用溫藥治療。然而,少陰病如果自行腹瀉清水,心下疼痛,口乾舌燥,反而適合用瀉下的方法。這也是不可不知的。
少陰經的泄瀉,有想大便卻拉不出來的感覺,不可以投用熱藥,應該先用濃煎的薤白湯,內加四逆散,因為這個藥方裡面有枳實、芍藥等藥。另外,平常腸胃不和,腹痛、腸鳴、腹瀉,用生薑瀉心湯最有效。這兩種治療方法,不只是用在傷寒症。如果脈象沉而腹瀉,且身體疼痛,就是陰證,要趕緊救治內部,適合用四逆湯、附子湯、真武湯。大致來說,大便順暢但身體疼痛,應該救治內部;大便正常但身體疼痛,應該救治表層,這點不可不知。
成無己說:自利,是指不是因為攻下藥而自己拉肚子。有的是表邪傳到內部,內部虛弱夾帶熱邪而導致腹瀉;有的是不因攻下就自行腹瀉,都屬於夾帶熱邪。另外,三陽經合併發病,也會出現自利。治療方法有發汗、攻下、和解的不同。為什麼呢?太陽和陽明經合併發病,病邪在表,所以用葛根湯發汗。太陽和少陽經合併發病,病邪在半表半裡,所以用黃芩湯和解。陽明和少陽經合併發病,是少陽邪氣進入內部,所以用承氣湯瀉下。
腹瀉即使有表證,也不可以發汗,因為腹瀉表示邪氣內攻,消耗津液導致胃虛。《內經》說:「腹瀉不可以攻表,發汗,必定會腹脹。」通常三陰經的腹瀉比較多。腹瀉的人,如果身體涼、脈象平靜,是順利的表現;如果發熱、脈象大,是逆反的表現。大致來說,腹瀉會導致氣虛,很難治療,因為邪氣旺盛,正氣虛弱,邪氣壅塞,正氣向下耗損,常常會因為腹瀉而死亡。
[補充說明]
張仲景說:脈象陰陽兩部分都呈現緊張狀態,口中會呼出氣體,嘴唇口乾,鼻涕流出,身體蜷縮,腳冷,舌苔濕滑,不要隨意治療。到了六七天左右,病人稍微發熱,手腳溫熱,這是病情將要好轉的表現。如果到了八天以上,反而高熱,這是難以治癒的。如果怕冷,一定會想嘔吐;如果腹內疼痛,一定會想拉肚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