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十四·少陰經症 (1)
卷十四·少陰經症 (1)
1. 手足厥逆
【綱】仲景曰:凡厥者,陰陽氣不相順接,便為厥;厥者,手足逆冷是也。 諸四逆厥者,不可下之;虛家亦然。
【目】朱震亨曰:凡手足六經之脈,皆自陰傳陽,自陽傳陰。陰氣勝,則陽不達於四肢,故為寒厥。熱厥可下;寒厥惟有溫補。
【綱】仲景曰:少陰病,但厥無汗,而強發之,必動其血,未知從何道出;或從口鼻,或從耳目。是名下厥上竭,為難治。
【目】成無己曰:厥者,冷也,甚於四逆也。陰陽氣不相接,謂陽氣內陷,熱氣逆伏,故手足冷也。夫厥者必發熱;前熱者後必厥,厥深者熱亦深,厥微者熱亦微。是知內陷者,手足為厥矣。強發汗而動血,亦是發動其熱。先熱而後厥者,熱伏於內也;先厥而後熱者,陰退而陽氣得復也。若始得之便厥,則是陽氣不足而陰氣勝矣。大抵厥逆為陰所主,寒者多矣。
【綱】仲景曰: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,四逆湯主之。大汗出熱不去,內拘急四肢疼,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,四逆湯主之。
【目】危亦林曰:陰陽二厥,脈皆沉,所以使人疑之。然陰厥脈沉遲而弱;陽厥脈沉伏而滑。陽厥指甲時一溫;陰厥指甲常冷。足蜷不渴,清便如常,外症則自惺惺也。若未辨陰陽,宜用理中湯試之。陽厥則便熱;陰厥則不熱。 柯琴曰:大汗亡陽,大下亡陰,陰陽俱虛,故厥冷。但利非清穀,急溫之,陽回而生可望也。二條,治之失宜;雖大汗出而熱不去惡寒不止,表未除也;內拘急而下利,裡寒已發;四肢疼而厥冷,表寒又見矣。可知表熱裡寒者,即表寒亡陽者矣。
【綱】仲景曰:嘔而脈弱,小便複利,身有微熱,見厥者,難治,四逆湯主之。
【目】張云岐曰:里無熱,故小便利;表虛寒,故見厥。傷寒以陽為主;今則陽消陰長,故難治。
【綱】仲景曰:吐利汗出,發熱惡寒,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,四逆湯主之。
【目】成無己曰:大抵下利之人,見厥複利。厥者復為熱,為陽氣得復,而利必自止;熱者便為厥,是陰氣遠勝也,故復下利。 龔信曰:此條吐利不言清穀,汗出不言大,脈不言微弱,幸有此表陽,再以四逆溫其里,可望其生也。
【綱】仲景曰:少陰病,下利清穀,裡寒外熱,手足厥逆,脈微欲絕,身反不惡寒,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,通脈四逆湯主之。下利清穀,裡寒外熱,汗出而厥者,通脈四逆湯主之。吐已下斷,汗出而厥,四肢拘急不解,脈微欲絕者,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。 傷寒六七日,大下後,寸脈沉而遲,手足厥冷,下部脈不至,咽喉不利,吐膿血,泄利不止者,為難治。 傷寒五六日,不結胸,腹濡,脈虛,復厥者,不可下;此為亡血,下之死。
白話文:
手足厥逆
總綱:
張仲景說:「凡是出現『厥』這種情況,都是因為體內陰陽之氣無法順利銜接導致的。厥的表現就是手腳冰冷。」
所有因四肢冰冷而引起的厥症,都不應該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體質虛弱的人更是如此。
細目:
朱震亨說:「人體手腳的六條經脈,都是由陰氣傳到陽氣,再由陽氣傳到陰氣。當陰氣過盛時,陽氣就無法到達四肢,所以會出現寒性厥症。」
熱性厥症可以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而寒性厥症只能用溫補的方法治療。
總綱:
張仲景說:「少陰病如果只出現厥症,沒有出汗,卻強行用藥發汗,一定會導致血液妄動,但血液會從哪裡出來就不知道了,可能從口鼻、或是從耳目流出,這種情況叫做『下厥上竭』,是難以治療的。」
細目:
成無己說:「厥就是寒冷的意思,比四肢冰冷更嚴重。陰陽之氣無法相互銜接,意味著陽氣內陷,熱氣逆行,所以手腳才會冰冷。一般來說,出現厥症一定會發熱,先發熱後出現厥症,表示厥症越深,熱也就越深;厥症輕微,熱也會輕微。這表明是陽氣內陷導致的手腳冰冷。如果強行發汗,也會導致血液妄動,這也相當於發動了內熱。先發熱後出現厥症,表示熱邪伏藏於體內;先出現厥症後發熱,表示陰氣消退而陽氣恢復。如果剛開始就出現厥症,則表示陽氣不足而陰氣過盛。總而言之,厥逆症主要是由於陰氣過盛所導致,大多屬於寒症。」
總綱:
張仲景說:「大量出汗、或者嚴重腹瀉,導致手腳冰冷,可以用四逆湯治療。大量出汗,熱沒有消退,體內感到拘束、不舒服,四肢疼痛,又腹瀉,出現手腳冰冷、怕冷的症狀,可以用四逆湯治療。」
細目:
危亦林說:「陰厥和陽厥的脈象都是沉的,這容易讓人迷惑。但陰厥的脈是沉、遲、而且無力,陽厥的脈是沉、伏、而且滑。陽厥的指甲偶爾會溫熱,陰厥的指甲則一直是冷的。陰厥的人,腳會蜷縮,不覺得口渴,大小便正常,意識也是清醒的。如果無法分辨是陰厥還是陽厥,可以先用理中湯試試。用藥後,如果是陽厥,就會感到發熱;如果是陰厥,則不會發熱。」
柯琴說:「大量出汗會耗損陽氣,嚴重腹瀉會耗損陰液。陰陽俱虛,所以才會出現手腳冰冷。但腹瀉如果不是拉出食物殘渣,就要趕快用溫熱藥來補救。如果陽氣恢復,就有生存的希望。如果治療不當,即使大量出汗,熱也不會消退,怕冷的症狀也不會停止,這表示表面的寒邪還沒解除。體內拘束、不舒服又腹瀉,表示體內的寒邪已經發作。四肢疼痛又手腳冰冷,表示表面的寒邪又出現了。由此可知,表面發熱、體內寒冷的,其實是表面寒邪導致陽氣耗損了。」
總綱:
張仲景說:「嘔吐、脈搏微弱、小便頻繁、身體稍微發熱,又出現厥症,這是難治的,可以用四逆湯治療。」
細目:
張云岐說:「體內沒有熱,所以小便頻繁;表面虛寒,所以出現厥症。傷寒以陽氣為主,現在陽氣消退、陰氣增長,所以很難治療。」
總綱:
張仲景說:「嘔吐、腹瀉、出汗,發熱、怕冷,四肢拘攣、手腳冰冷,可以用四逆湯治療。」
細目:
成無己說:「一般而言,腹瀉的人如果出現厥症又繼續腹瀉,之後厥症轉為發熱,這是陽氣恢復的表現,腹瀉自然會停止。但如果發熱轉為厥症,表示陰氣過盛,所以又會繼續腹瀉。」
龔信說:「這條條文的嘔吐、腹瀉,沒有說是拉出食物殘渣;出汗,沒有說是大量出汗;脈搏,沒有說是微弱。幸好還有表面的陽氣,再用四逆湯溫補體內,或許還有生存的希望。」
總綱:
張仲景說:「少陰病,腹瀉拉出未消化食物,體內寒冷、體表發熱,手腳冰冷,脈搏微弱到快要消失,身體反而不覺得怕冷,臉色發紅,可能會有腹痛、乾嘔、咽喉疼痛,或者腹瀉停止,脈搏摸不到,可以用通脈四逆湯治療。腹瀉拉出未消化食物,體內寒冷、體表發熱,出汗又出現厥症,可以用通脈四逆湯治療。嘔吐已經停止,腹瀉也停止,出汗又出現厥症,四肢拘攣、無法伸直,脈搏微弱到快要消失,可以用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治療。」
「傷寒六七天,嚴重腹瀉後,寸脈沉而遲緩,手腳冰冷,下部的脈搏摸不到,咽喉不舒服,吐出膿血,腹瀉不止,這是難以治療的。」
「傷寒五六天,沒有出現胸部不適,腹部柔軟,脈搏虛弱,又出現厥症,不能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這是因為失血過多,如果再用瀉下藥,就會死亡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