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十三·太陰經症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三·太陰經症 (4)

1. 發黃
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脈浮而緩。手足自溫。系在太陰。太陰當發身黃。若小便自利者。不能發黃。以脾家實。腐穢當去故也。

【目】樓英曰。凡身黃小便自利。小腹硬而狂。大便黑者。為蓄血。宜抵當湯。若小便不硬。其人不狂。大便不黑者。雖小便利。非蓄血也。其為症有三。一者梔子柏皮湯。二者麻黃連翹赤小豆湯。皆治身黃小便利而身不疼者。海藏所云干黃是也。三者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朮湯。皆治身黃小便利而一身盡痛者。活人所謂中濕也。

白話文:

張仲景說,傷寒病人脈象浮而緩,手腳溫熱,病位在太陰經。太陰經病應該會發黃。如果小便通暢,則不會發黃,這是因為脾胃積實,需要排出腐穢之物。

樓英說,凡是身體發黃,小便通暢,小腹硬脹且神志不清,大便黑色的,屬於蓄血症,應該服用抵當湯。如果小便不澀,神志清醒,大便不黑,雖然小便通暢,但不是蓄血症。這種情況有三個病因:一是梔子柏皮湯的主治病症,二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的主治病症,這兩種湯劑都用於治療身體發黃、小便通暢,但身體不疼痛的患者,這也符合海藏所說的「乾黃」症;三是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朮湯的主治病症,用於治療身體發黃、小便通暢,但全身疼痛的患者,這也符合活人所說的「中濕」症。

張云岐曰。或謂傷寒發黃。惟陽明太陰兩經有之。俱言小便利者。不能發黃。何也。蓋黃者。土之正色。以陽明太陰俱屬土。故發黃也。其黃之裡。外不能汗。里不得小便。脾胃之土。為熱所蒸。故色見於外為黃也。若小便利者。熱不內蓄。故不能變黃也。其有別經發黃者。亦由脾胃之土。兼受邪故也。

王好古曰。身如煙燻黃。一身盡痛。乃濕病也。身如橘子黃。一身不痛。乃黃病也。傷寒病。遇太陽太陰司天。若下之太過。往往變成陰黃。一則寒水太過。水來犯土。一則土氣不及。水反侵之。多變此疾。一則發黃小便不利煩躁而渴。用茵陳湯加二苓、滑石、當歸、官桂。

白話文:

張云岐曰:

有人說傷寒發黃,只有陽明、太陰兩經才會有,都說小便不利的病人不會發黃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黃色是土的本色,陽明、太陰兩經都屬土,所以才會發黃。黃色從內而外,外邊不能出汗,內裡不能排小便,脾胃之土被熱氣蒸煮,所以顏色就外顯為黃色。如果小便通暢,熱氣不會積蓄在體內,所以就不會變黃。至於其他經絡發黃的,也是因為脾胃之土受到邪氣的影響所致。

王好古曰:

身體像被煙燻過一樣的黃色,全身疼痛,這是濕病。身體像橘子一樣的黃色,全身不痛,才是黃病。傷寒病遇到太陽、太陰司天,如果下瀉過度,往往會變成陰黃。一方面是寒水過多,水來犯土,另一方面是土氣不足,水反過來侵犯它。大多數變成這種病症。一方面發黃、小便不利、煩躁而渴,可以用茵陳湯加上二苓、滑石、當歸、官桂。

此韓氏名茵陳茯苓湯。二則發黃煩躁喘嘔不渴。茵陳湯加陳皮、白朮、生薑、半夏、茯苓。此韓氏名茵陳橘皮湯。三則發黃四肢遍身冷者。茵陳湯加附子、甘草。此韓氏名茵陳附子湯。四則發黃肢體逆冷腰上自汗。茵陳湯加乾薑、附子、甘草。此韓氏名茵陳姜附湯。五則發黃冷汗不止者。

白話文:

這韓氏名為「茵陳茯苓湯」,適用於發黃、煩躁、喘、嘔,但不渴的病人。在茵陳湯的基础上,加入陳皮、白朮、生薑、半夏、茯苓。這韓氏名為「茵陳橘皮湯」。第二種情況是發黃、四肢遍身發冷的病人,在茵陳湯中加入附子、甘草。這韓氏名為「茵陳附子湯」。第三種情況是發黃、肢體逆冷、腰上自汗的病人,在茵陳湯中加入乾薑、附子、甘草。這韓氏名為「茵陳姜附湯」。第四種情況是發黃、冷汗不止的病人。

茵陳湯加乾薑、附子。此韓氏名茵陳乾薑湯。六則發黃前服姜附諸藥。未已。脈尚遲者。茵陳湯加吳萸、附子、木通、乾薑、當歸。此韓氏名茵陳吳萸湯。往來寒熱。一身盡黃者。小柴胡加梔子湯。

戴原禮曰。濕熱俱甚。則發身黃。傷寒至於發黃。為病亦已甚矣。邪風被火。兩陽相熏。其身必黃。陽明病。被火。額上汗出。小便不利。必發身黃。此皆由內有熱而又被火攻。以致發黃者也。陽明病無汗。小便不利。心中懊憹。必發黃者。由陽明熱甚也。傷寒汗已。身目為黃。

白話文:

茵陳湯加乾薑、附子

茵陳湯裡加乾薑、附子,這是韓氏所稱的「茵陳乾薑湯」。如果患者發黃,服用姜附等藥物後仍未見效,脈象仍然遲緩,就應該使用茵陳湯加吳茱萸、附子、木通、乾薑、當歸,韓氏稱之為「茵陳吳萸湯」。

如果患者出現往來寒熱、全身發黃,就應該使用小柴胡加梔子湯。

戴原禮曰:

濕熱同時加重,就會導致發黃。傷寒發展到發黃,病勢已十分嚴重。邪風被火氣熏灼,兩陽互相激盪,身體就會發黃。陽明病被火氣攻伐,額頭出汗、小便不利,也會導致發黃。這些情況都是因為體內有熱,又受到火氣的攻擊,才會發黃。

陽明病沒有汗,小便不利,心裡煩躁,也會發黃,這是因為陽明熱氣過盛。傷寒患者已經出過汗,但身體和眼睛仍然發黃,這也是因為陽明熱氣過盛。

以寒濕在裡不解故也。此不可下。宜於寒濕中求之。是知非特濕熱發黃。而寒濕亦發黃也。但寒濕之黃。身如熏黃。色暗而不明。熱甚之黃。黃如橘子色。染著衣正黃如柏。大抵黃家屬太陰。太陰為濕熱蒸之所致。經曰。太陰當身發黃是也。又或脈沉結。少腹硬。小便自利。

其人如狂者。又為蓄血在下焦而黃也。發黃非止寸口近掌無脈。鼻氣出冷。為不治之症。又若形體如煙燻。為心絕。柔汗發黃。為脾絕。皆不治也。

趙嗣真曰。瘀熱發黃。與瘀血發黃。外症及脈。未嘗相似。且如頭汗出。齊頸而還。腹微滿。小便不利。渴飲水漿。為瘀熱症。小腹急結。其人如狂。小腹硬滿。小便自利。大便黑。為瘀血症。此外症之不相似也。瘀血脈微而沉。或沉結。瘀熱脈則浮滑緊數。此脈狀又不相似也。

白話文:

因為寒濕停留在體內,所以不應該瀉下,應該在寒濕中求治。這說明不僅濕熱會發黃,寒濕也會發黃。但寒濕引起的黃色,身體像熏黃一樣,顏色暗淡不明亮。濕熱引起的黃色,則像橘子色一樣鮮明,染在衣服上是柏樹葉一樣的正黃色。總之,黃疸屬於太陰,太陰是由於濕熱蒸騰所致。經書說:「太陰當身發黃」就是這個道理。

另外,如果脈象沉結,小腹硬滿,小便自利,患者像發狂一樣,這可能是因為血液積聚在下焦而引起的黃疸。黃疸不僅僅是寸口近掌無脈,鼻氣出冷,這是不治之症。如果形體像煙燻一樣,則是心臟衰竭;如果出汗濕潤且發黃,則是脾臟衰竭,這兩種情況也都是不治之症。

趙嗣真說,瘀熱發黃和瘀血發黃,在症狀和脈象上是不一樣的。比如,頭汗出,只到頸部就回去了,肚子微微脹滿,小便不利,口渴想喝水漿,這是瘀熱症狀。小腹緊結,患者像發狂一樣,小腹硬滿,小便自利,大便黑色,這是瘀血症狀。這些外在症狀是不一樣的。瘀血的脈象微弱而沉,或沉結;瘀熱的脈象則浮滑緊數。這些脈象也不一樣。

然則相似者。但色黃耳。若論黃色相似。不特瘀血瘀熱。又如風溫被火。微發黃色。太陽火劫發汗。兩陽相熏灼。其身發黃。陽明被火。額上微汗。必發黃者。是又挾火邪所致者。外此亦有黃色之不相似者乎。曰。濕家之熏黃則異矣。可不各以其似不似而明辨歟。

王肯堂曰。海藏次第用藥法。謂先投韓氏茵陳茯苓湯。次茵陳橘皮湯。又次茵陳附子湯。依次漸投。至效即止。身冷汗出。脈沉而黃。為陰黃。乃太陽經中濕。亦有體痛發熱者。身如熏黃。終不如陽黃之明如橘子色也。當叩其小便之利不利。小便自利。朮附湯。小便不利。大便反快。五苓散。

白話文:

然而,相似的黃色並不少見。除了瘀血、瘀熱之外,像是風溫受熱、微發黃色;太陽火劫發汗、兩陽互相熏灼,身體發黃;陽明受熱、額頭微微冒汗,也會出現黃色。這些都是夾雜著火邪造成的。除此之外,還有不類似的黃色嗎?當然有。濕邪導致的熏黃就不同了。難道我們不能根據它們的相似和不相似來明辨嗎?

王肯堂說:「海藏次第用藥法,指的是先服用韓氏茵陳茯苓湯,接著是茵陳橘皮湯,然後是茵陳附子湯,依次逐漸服用。直到有效就停止。如果身體冰冷、出汗、脈象沉而發黃,這是陰黃,是太陽經中的濕邪。也可能伴隨身體疼痛、發熱,身體像被熏黃,但終究不如陽黃那樣明亮如橘子色。應該觀察病人小便是否通暢。如果小便通暢,就服用朮附湯;如果小便不暢,大便反而通暢,就服用五苓散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