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四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9)

1.

用厚朴、杏仁加入桂枝湯中觀之,則傷寒之誤下而喘者,用石膏加入麻黃湯中,乃天造地設,兩不移易之定法。仲師所以諄諄告戒者,正恐人以傷寒已得汗之證,認為傷風有汗而誤用桂枝;故特出誤汗、誤下兩條,示以同歸麻黃一治之要,益見榮衛分途,而成法不可混施也。

鰲按。喻注飲水過多,水氣上逆,其說甚是;而以水灌為沃其皮膚,則謬。

此二條無字,舊本俱訛在大熱字上,柯氏韻伯始改正之。

【綱】仲景曰:「發汗後,飲水多者,必喘。以水灌之,亦喘。」

【目】柯琴曰:「未發汗,因風寒而喘者,是麻黃症。下後微喘者,桂枝加樸杏症。喘而汗出者,葛根芩連症。此汗後津液不足,飲水多而喘者,五苓散症。水灌亦喘者,形寒飲涼,皆能傷肺,氣迫上行,是以喘。」

鰲按。漢時治病,服藥而外,有水治、火治之法。以水灌之,料即是水治,但不知如何用法。若喻以為沃其皮膚,恐未盡然。

【綱】仲景曰:「傷寒表不解,心下有水氣,乾嘔發熱而咳;或渴,或利,或噎,或小便不利少腹滿,或喘者,小青龍湯主之。加減法:若喘者,去麻黃加杏仁去皮尖。」

傷寒心下有水氣,咳而微喘,發熱不渴,小青龍湯主之。服湯已渴者,此寒去欲解也。

【目】朱肱曰:「麻黃主喘,何故去之?」答曰:「此治心下有水而喘,不當汗也,故去之。」

鰲按。此二條之喘,皆因心下有水氣。小青龍與小柴胡俱為樞機之劑,故皆設或然症,各立加減法。咳與喘,皆水氣射肺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:「直視譫語、喘滿者死。汗出發潤,喘不休者,此為肺絕。身汗如油,喘而不休者,此為命絕。」

【目】成無己曰:「此皆邪氣內盛,正氣欲脫,氣壅上逆也,皆不治之症。」

白話文:

使用厚朴、杏仁加入桂枝湯中來觀察,這是針對因為傷寒被誤用下法而導致喘的狀況。如果用石膏加入麻黃湯中,這簡直是天造地設,不可改變的固定法則。張仲景之所以諄諄告誡,正是擔心人們把傷寒已經發汗的病症,誤認為是傷風有汗,而錯誤地使用桂枝湯。所以特別提出誤汗和誤下這兩種情況,來表明它們都必須用麻黃湯來治療的原則。這樣更能看出榮衛是分開的,治療方法不能混淆使用。

喻氏認為喝太多水,導致水氣向上逆行,這個說法很對。但說用水灌溉是澆在皮膚上,那就錯了。

這兩條原文沒有文字,舊版本都錯誤地放在「大熱」這兩個字上,柯韻伯才開始改正。

【綱】張仲景說,發汗之後,如果喝很多水,一定會喘;用水澆灌身體,也會喘。

【目】柯琴說,沒有發汗,因為風寒而喘的,是麻黃湯的症狀;下法之後有點喘的,是桂枝加厚朴杏仁湯的症狀;喘而且會流汗的,是葛根芩連湯的症狀。這是發汗後體內津液不足,喝太多水而喘,是五苓散的症狀。用水澆灌身體也喘的,是因為身體受寒又喝冷飲,都會傷害肺,導致氣向上衝迫而喘。

漢朝時治療疾病,除了吃藥以外,還有用水治療和用火治療的方法。用水灌溉身體,估計就是用水治療的方法,但不知道具體怎麼使用。如果像喻氏說的用水澆在皮膚上,恐怕不完全是這樣。

【綱】張仲景說,傷寒表證沒有解除,心下有水氣,有噁心、發熱、咳嗽,或者口渴、腹瀉、打嗝、小便不順暢、小腹脹滿,或者有喘的症狀,應該用小青龍湯來治療。如果要加減藥物,如果有喘的症狀,就去掉麻黃,加入去皮尖的杏仁。

傷寒心下有水氣,咳嗽而且有點喘,發熱但不口渴,應該用小青龍湯治療。如果服藥後感到口渴,這是寒邪被驅散,病快要好了。

【目】朱肱說,麻黃主要是用來治療喘的,為什麼這裡要去掉呢?回答說,這是治療心下有水氣而喘,不應該再發汗,所以要去掉麻黃。

這兩條所說的喘,都是因為心下有水氣。小青龍湯和小柴胡湯都是針對病邪在半表半裡的藥方,所以都假設可能會出現的症狀,並各自設立加減藥物的方法。咳嗽和喘,都是因為水氣衝擊肺部。

【綱】張仲景說,眼睛直直地看著,胡言亂語,而且有喘滿的症狀,這種情況會死。流汗而且身體濕潤,喘個不停,這是肺氣衰竭。全身流汗像油一樣,喘個不停,這是生命要結束的徵兆。

【目】成無己說,這些都是因為邪氣太盛,正氣快要脫離,氣往上逆的現象,都是無法治療的病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