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十四·少陰經症 (1)
卷十四·少陰經症 (1)
1. 少陰經脈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之為病。脈微細。但欲寐也。
【目】朱肱曰。足少陰腎之經。其脈起於小指之下。斜趨足心。別行者。入足跟中。上至股內後廉。貫腎。絡膀胱。直行者。從腎上貫肝膈。入肺中。絡舌本。傷寒熱氣入臟。流於少陰之經。少陰主腎。腎惡燥。故渴而引飲入經。發汗吐下後。臟腑空虛。津液枯竭。腎有餘熱。亦渴。故病人口燥舌乾而渴。其脈尺寸俱沉者。知少陰經受病也。
問。傷寒何以須診太谿脈耶。答曰。太谿穴。是足少陰腎之經。男子以右腎為命門。女子以左腎為命門。主生死之要。病人有命門脈者活。無者死。仲景云。少陰手足逆冷。發熱者不死。脈不至者。灸太谿七壯。故傷寒必診太谿。以察其腎之盛衰也。太谿二穴。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。
白話文:
仲景說,少陰病症的表現是脈象微弱細小,患者只想要睡覺。
朱肱說,足少陰腎經的脈絡從小指下方開始,斜着走向足心,分支進入足跟,向上沿著大腿內側後緣,穿過腎臟,連接膀胱。主幹則從腎臟向上穿過肝臟和橫膈膜,進入肺部,連接舌根。傷寒熱氣入侵臟腑,流入少陰經。少陰主腎,而腎臟厭惡乾燥,所以患者口渴,喝水後水分進入經絡。發汗、吐瀉之後,臟腑虛空,津液枯竭,腎臟仍有餘熱,也會口渴,因此病人出現口乾舌燥、口渴的症狀。如果脈象寸口和尺脈都沉下去,就表示少陰經受了病邪。
有人問,為何傷寒一定要診斷太谿脈呢?回答是,太谿穴是足少陰腎經的穴位,男子以右腎為命門,女子以左腎為命門,是主宰生死的重要部位。病人有命門脈象者,就能活命;沒有命門脈象者,就會死亡。仲景說,少陰手足逆冷而發熱的人不會死,如果脈象消失,就灸太谿穴七壯。因此,傷寒診斷一定要診斷太谿脈,以觀察腎臟的盛衰情況。太谿穴位於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凹陷處。
問。脈微細。欲吐不吐。心煩。但欲寐。五六日自利而渴。答曰。此名少陰也。少陰為病。欲吐不吐。心煩。但欲寐。五六日自利而渴者。虛故引水自救。若小便色白者。以下焦虛。有寒。不能制水。故令色白也。四逆湯。少陰腎之經。主脈微細。心煩。但欲寐。或自利而渴。
問。經云。一二日少陰病者。何也。謂初中病時。腠理寒。便入陰經。不經三陽也。傷寒雖是三陰三陽。大抵發於陽。則太陽也。發於陰。則少陰也。此二經為表裡。其受病最多。陽明太陰。受病頗稀。至於少陽厥陰肝膽之經。又加少焉。凡病一日至十二三日。太陽症不罷者。
白話文:
病人脈搏微細,想吐卻吐不出來,心裡煩躁,只想睡覺,已經五、六天拉肚子且口渴。這是少陰病的症狀。少陰病的表現就是想吐卻吐不出來、心煩意亂、只想睡覺,五、六天拉肚子且口渴,因為身體虛弱,所以想辦法從體內引水來救急。如果尿液顏色偏白,就代表下焦虛寒,寒氣無法控制水分,所以導致尿液顏色變白。可以使用四逆湯治療。少陰病屬於腎經的病症,主要表現為脈搏微細、心煩意亂、只想睡覺,有時也會拉肚子且口渴。
古籍記載,少陰病發作在一兩天之內,是因為病初時,腠理寒氣入侵,直接進入陰經,沒有經過三陽經的階段。傷寒雖然分為三陰三陽,但大多數情況下,發病先從陽經開始,也就是太陽經;如果發病先從陰經開始,就是少陰經。這兩條經脈是表裡關係,所以最容易生病。陽明和太陰經生病的情況比較少。至於少陽和厥陰,也就是肝膽的經脈,生病的機會就更少。總的來說,如果病人從發病第一天到第十二、十三天,太陽經的症狀一直沒有消失,就說明病情比較嚴重。
但治太陽。有初得病便見少陰症者。直攻少陰。亦必先自太陽次傳而至。蓋寒氣入太陽。即發熱而惡寒。入少陰。但惡寒而不發熱也。三陰中寒。微則理中湯。稍厥。或中寒下利。即乾薑甘草湯。手足指微寒冷。謂之清。此未須服四逆。蓋疾輕故也。只可服理中乾薑之類。大段重者。
用四逆湯。無脈者。用通脈四逆湯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脈沉細數。病為在裡。不可發汗。少陰病。脈微。不可發汗。亡陽故也。陽已虛。尺中弱澀者。復不可下之。
白話文:
治療太陽病,若剛得病就出現少陰證,則應直接攻治少陰。但寒氣必須先從太陽經傳遞到少陰,才會出現這種情況。因為寒氣入太陽經,會引起發熱惡寒;寒氣入少陰經,則只會出現惡寒,而不會發熱。三陰經受寒邪,輕微者用理中湯,稍重者,或伴隨中寒下利,則用乾薑甘草湯。手足指微寒,稱為「清」,此時不必服用四逆湯,因為病症輕微,只可服用理中湯或乾薑之類藥物。病情嚴重者,則需用四逆湯。若無脈,則用通脈四逆湯。
張仲景說:少陰病脈沉細數,病邪在裡,不可發汗。少陰病脈微,不可發汗,這是陽氣虛衰的表現。陽氣已虛,尺脈弱澀,不可服用瀉下藥。
【目】危亦林曰。發汗則動其經氣。便有奪血亡陽之災。故所戒也。
韓祗和曰。亡陽無陽。亡與無同。無陽則其邪為陰邪。陰邪本宜下。然陽已虛。尺脈弱澀者。復不可下。宜用溫矣。
魏荔彤曰。此乃申明少陰病。應審之於脈。而知其經病臟病。為直中寒邪。為傳經熱邪。而分應汗不應汗。應下不應下也。蓋少陰為病。直感乎外邪者。有經受臟受之不同。其連及乎太陰者。又有傳經為熱。直感為寒之不同。皆不容不辨。如脈不緊而微。此經邪欲愈乎。再手足溫。
必自愈。而無俟發汗也。不然。是臟邪初感。即見陽微之象。更無事於發汗傷正也。此無論其邪在經在臟。發汗。陽必隨汗而亡。少陰陽亡。必難治矣。此應審其經邪臟邪而禁誤汗者也。再或陽本虛。尺脈弱澀。或為傳經熱邪乎。是少陰大承氣症也。然見此脈不可下也。況為直感腎臟之寒邪耶。
白話文:
【目】危亦林曰
發汗會使經絡之氣運行加速,容易導致失血耗陽,造成危害。因此必須謹慎。
韓祗和曰
亡陽與無陽,意思相近,都是指陽氣不足。陽氣不足時,邪氣就變成陰邪。陰邪本應往下走,但由於陽氣已虛,尺脈弱澀,不宜使用下法,應該用溫補的方法。
魏荔彤曰
這段文字是說明少陰病的診斷,應該觀察脈象,了解經絡病變和臟腑病變。少陰病可能由直感寒邪或傳經熱邪引起,因此要判斷是否應該發汗或下法。
少陰病的病因,可能是直接感受外邪,也可能是經絡受損或臟腑受損。如果病症傳到太陰經,又分為傳經熱邪和直感寒邪,這些都需要仔细辨別。
如果脈象不緊而微弱,代表經絡之邪氣將要消失,只要手腳溫暖,就會自然痊癒,不必發汗。否則,如果臟腑剛開始受到邪氣侵犯,就出現陽氣微弱的現象,更不应该用發汗法來損害正氣。
無論邪氣是在經絡還是臟腑,發汗都會導致陽氣隨汗液流失。少陰陽氣耗散,治療會很困難。因此,必須審慎判斷經絡邪氣和臟腑邪氣,避免誤用發汗法。
再者,如果陽氣本就虚弱,尺脈弱澀,可能是傳經熱邪引起的少陰大承氣症,但這種情況下不宜用下法。更何況是直感腎臟的寒邪呢?
方用附子四逆等湯溫之不暇。顧可下乎。此又就傳經熱邪直感寒邪諦審之而不可誤下也。吾曾言六經皆發汗。今仲師言不可汗。何也。蓋少陰病。陰陽俱緊。審其為在經之寒邪。則附子麻黃甘草湯。原為發少陰之汗而設。如不緊而微。在經邪欲愈。尚不可汗。況臟邪乎。至於別條陰陽俱緊而反汗出者。
則是陰邪逼出之汗。與發汗無與。是又為少陰臟病。故愈不可發汗也。
六經原俱可汗。五臟原俱不可汗。何疑焉。然六經見陽微之脈。俱不可發汗。不止少陰見微脈。方不可發法也。又何疑焉。
白話文:
這個方子要用附子、四逆湯等溫補的藥物,時間緊迫,根本顧不上其他,還怎麼能考慮下瀉呢?這是根據經絡上的熱邪直感寒邪的道理,經過仔細審察而得出的結論,不可誤用下瀉的方法。我曾經說過六經的病症都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現在仲師說不可以發汗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少陰病是陰陽俱緊的病症,如果確診是經絡中的寒邪,那麼應該用附子、麻黃、甘草湯,本是為了發少陰汗而設。如果寒邪不緊而微,邪氣已經快要痊癒,還不能發汗,更何況是臟腑的病邪呢?至於其他情況,陰陽俱緊卻反倒汗出,這是陰邪被逼出來的汗,跟發汗治療無關。這又是少陰臟病,所以更不可發汗。
六經的病症原本都可以發汗,五臟的病症原本都不可以發汗,這有什麼疑問呢?然而六經中見到陽氣微弱的脈象,都不可發汗,不只是少陰見微脈才不可發汗治療,其他經脈也是一樣的。這又有什么疑問呢?
【綱】仲景曰。病人脈陰陽俱緊。反汗出者。亡陽也。此屬少陰。法當咽痛而復吐利。
脈陰陽俱緊者。口中氣出。唇口燥干。鼻中涕出。蜷臥足冷。舌上苔滑者。勿妄治也。到七八日以來。其人微發熱。手足溫者。此為欲解。或到八日以上。反大發熱者。此為難治。設使惡寒者。必欲嘔也。腹內痛者。必欲利也。脈陰陽俱緊。至於吐利。其脈獨不解。緊去人安。
此為欲解。少陰病。脈緊。至七八日。自下利。脈暴微。手足反溫。脈緊反去者。為欲解也。雖煩下利。必自愈。
【目】朱肱曰。問陰症有發熱者乎。答曰。太陰厥陰。皆不發熱。只少陰發熱有二症。仲景謂之反發熱也。少陰病初得之。發熱脈沉者。麻黃附子細辛湯。少陰病脈沉。發汗則動經。此大略之言耳。脈應里而發熱在表。亦當以小辛之藥泄汗而溫散也。仲景云。傷寒之病。從風寒得之。表中風寒。入里則不消。須用溫藥少汗而解。
白話文:
【綱】
張仲景說:病人脈象陰陽俱緊,反而出汗,這是亡陽之象,屬於少陰病。此症通常會出現咽喉疼痛,並伴隨嘔吐腹瀉。
脈陰陽俱緊的患者,口中會排出氣體,嘴唇和口腔乾燥,鼻腔分泌鼻涕,蜷縮臥床,足部冰冷,舌苔光滑。對於這種情況,不要隨便治療。如果病程發展到七八天左右,患者出現輕微發熱,手腳溫暖,這是病症將要痊癒的徵兆。但也可能在八天以上反而出現高熱,這就比較難治。如果病人出現惡寒,必定想嘔吐;腹內疼痛,必定想腹瀉。脈陰陽俱緊,一直發展到出現嘔吐腹瀉,但脈象卻沒有緩解,反而緊緊的,病人反而精神好轉,
這也預示著病症將要痊癒。少陰病,脈象緊緊的,發展到七八天,出現下瀉,脈象突然微弱,手足反而溫暖,脈象緊緊的反而消失了,這是病症將要痊癒的徵兆。雖然病人仍然感到煩躁並持續下瀉,但最終會自行痊癒。
【目】
朱肱說:問,陰症是否有發熱的嗎?答:太陰和厥陰都不發熱,只有少陰病會發熱,而且有兩種情況,張仲景稱之為反發熱。少陰病初期,發熱且脈象沉緊的,可以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。少陰病脈象沉緊,發汗會導致經脈受損。這只是一些大略的說法而已。脈象應該屬於裡證,而發熱卻表現為表證,也要用辛溫的藥物,微微發汗,以達到溫散的效果。張仲景說,傷寒病,是由於風寒所致,表證風寒,入裡卻不能消散,需要用溫和的藥物,微微發汗來解除病症。
楊士瀛曰。有咽痛復吐利見症。方是少陰病。不然是風寒兩傷之脈緊汗出矣。咽痛者。少陰之脈循喉嚨也。其臟屬水。所以不惟咽痛。而復吐利。水無制也。
龐安常曰。陰陽俱緊。傷寒脈也。傷寒本無汗。反汗出者。無陽以衛其外。所以邪不出而汗反出也。少陰之邪不出。所以咽痛吐利。皆少陰本症也。於此而可不用少陰溫經散邪之法乎。脈緊。寒邪也。自下利脈暴微。陰寒內泄也。手足反溫。陽回也。陽回則陰退。故緊反去。
為欲解也。夫寒邪在陰。而脈緊得自利。脈暴微。手足溫。緊去欲解者。猶之邪在陽。脈數而熱。得汗出。脈和身涼數去。為欲愈也。
白話文:
楊士瀛曰:
若出現咽喉疼痛,又伴隨嘔吐腹瀉的症狀,應屬於少陰病。若非少陰病,則可能是風寒兩傷,脈象緊而汗出。咽喉疼痛,是因為少陰之脈循行於咽喉部位。少陰屬水,所以不僅咽喉疼痛,還會出現嘔吐腹瀉,這是因為水不受控制的緣故。
龐安常曰:
陰陽俱緊,是傷寒的脈象。傷寒本不應出汗,反倒出汗,是因為陽氣不足以護衛體表,所以邪氣無法排出,反而汗出。少陰之邪氣無法排出,所以咽喉疼痛、嘔吐腹瀉都是少陰病的本症。在此情況下,豈可不採用少陰溫經散邪之法呢?脈象緊,是寒邪的表現。腹瀉導致脈象暴微,是陰寒內泄所致。手足反溫,是陽氣回升的表現。陽氣回升則陰寒退去,所以脈象緊而反去。
為欲解也:
寒邪在陰,脈象緊,出現腹瀉,脈象暴微,手足溫,緊脈欲解,如同邪氣在陽,脈象數而熱,出現汗出,脈象和緩,身體涼爽,數脈欲解,皆是預示要痊癒的徵兆。
柯琴曰。少陰脈絡肺。肺主鼻。故涕出。少陰脈絡舌本。故舌苔滑。少陰大絡注諸絡以溫足脛。故足冷諸症。全似亡陽。口氣出。唇口燥干。涕出。此為內熱。脈緊蜷臥。舌苔足冷。又是內寒。此少陰為樞。故見寒熱相持。病雖發於陰。而口舌唇鼻之半表裡。恰與少陽口咽目之半表裡相應也。治之卻與少陽不同。緊去則吐利止。其人可安。此據脈辨症之法。
三條。亡陽脈症。四條。陽回脈症。玩反溫。前此已冷可知。微為少陰本脈。煩利為少陰本症。至七八日。陽盡陰復之時。緊去微見。所謂穀氣之來也徐而和矣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中風。脈陽微陰浮者。為欲愈。
白話文:
柯琴認為,少陰經脈連接肺臟,肺臟主管鼻子,所以會流鼻涕。少陰經脈也連接舌根,所以舌苔會滑。少陰經脈的大絡分支到其他經脈,溫暖足脛,所以足部冰冷,這些症狀都像是陽氣不足。口氣外泄,嘴唇和嘴巴乾燥,流鼻涕,這些是內熱的表現。脈象緊縮,舌苔白厚,足部冰冷,又是內寒的表現。少陰經脈是樞紐,所以會出現寒熱交戰的現象。雖然疾病發於陰分,但是口、舌、唇、鼻都屬於半表半里,恰好與少陽經脈的口、咽、目等半表半里部位相應。治療方法卻與少陽經脈不同,脈象緊縮就要用吐利的方法,這樣病人就能好轉。這是根據脈象辨別症狀的方法。
三條,陽氣不足的脈象。四條,陽氣回升的脈象。觀察病人的體溫變化,如果先前已經冰冷,現在開始回溫,說明陽氣微弱,是少陰經脈的本脈。煩躁和腹瀉是少陰經脈的本症。等到七、八天左右,陽氣耗盡,陰氣復生的時候,脈象會變得緊縮,微弱可見,這就叫做穀氣回升,脈象緩慢而和緩。
【綱】張仲景說,少陰中風,脈象陽氣微弱,陰氣浮現的,是將要痊癒的徵兆。
【目】魏荔彤曰。少陰病。不外直中。傳經寒熱二邪。然於其入也。分寒熱必清。於其出。則不必分寒熱。竟言出而得愈而已。然症脈必明辨之。而後臨事不惑。如本少陰病。何忽類太陽之中風。少陰有直中之寒。必無直中之風。如有直中之風。則為風中腎臟之症。與傷寒中傳經熱邪。
固不相涉。即與傷寒中直中寒邪。亦不相涉也。蓋少陰症。忽變為似乎太陽之中風也。何以見之。以其熱自發。汗自出定之也。少陰之反熱。反汗出。乃內真寒外假熱。直中寒邪內所有之症也。本文未嘗發熱汗出。吾以為本文所有也。何言之。以脈見陽微陰浮。而知其人必發熱汗出也。
白話文:
魏荔彤論少陰病
魏荔彤說:少陰病,不外直中,傳經寒熱二邪。但當寒熱之邪侵入時,需分清寒熱,而當邪氣排出時,則不必分寒熱,只需言其排出而得愈即可。然而,症狀和脈象一定要明辨,才能臨事不惑。
如本例少陰病,為何會突然似太陽之中風?少陰有直中之寒,必然無直中之風。若有直中之風,則為風中腎臟之症,與傷寒中傳經熱邪,固不相涉。同樣,也與傷寒中直中寒邪不相涉。
蓋因少陰症,突然轉變為類似太陽之中風,這是由於其熱自發,汗自出而定之。少陰之反熱、反汗出,乃內真寒外假熱,直中寒邪內所有之症也。本文未言發熱汗出,但吾以為本文實有此症。何以言之?以脈見陽微陰浮,而知其人必發熱汗出也。
在少陰直中寒邪之脈。見沉緊。是陽緊而陰沉也。在少陰傳經熱邪之脈。見沉數。是陽沉而陰數也。今陽見微。是不緊也。原為直中之寒邪將散。故變緊為微。且不沉也。原為傳經之熱邪將散。故變沉為微也。再陰脈見浮。是不沉也。原為直中之寒邪將散。故變沉為浮。且不數也。
原為傳經之熱邪將散。故變數為浮也。此足見少陰病。不論寒邪熱邪。見此陽微陰浮之脈。俱為欲愈之幾矣。又何以知其發熱汗出也。於太陽原文知之。太陽中風原文云。陽浮者熱自發。陰弱者汗自出。少陰見陽微。即太陽之浮脈也。再陰脈浮而不沉。非弱之義乎。於此知其陰病轉陽。
白話文:
在少陰經中受到寒邪侵襲的脈象表現為沈緊,這表明陽氣緊張而陰氣沈靜。而在少陰經中傳遞熱邪的脈象則表現為沈數,這表示陽氣沈靜而陰氣頻率加快。現在陽氣出現微弱的跡象,這是因為原先深藏的寒邪正在消散,所以從緊張轉為微弱,並且不再沈靜。同樣,原先傳遞的熱邪也正在消散,所以從沈靜轉為微弱。此外,當陰脈表現為浮現,這意味著不再沈靜,這是因為原先的寒邪正在消散,所以從沈靜轉為浮現,並且不再頻率加快。原先傳遞的熱邪也正在消散,所以從頻率加快轉為浮現。從這些脈象可以看出,無論是寒邪還是熱邪引發的少陰病,出現陽微陰浮的脈象都表明病情正在向好轉的方向發展。又如何能知道會發熱或出汗呢?這在太陽經的原文中有提到。太陽經中風的原文說道,陽脈浮現時表示熱邪會自行發作,陰脈弱時表示會自行出汗。少陰病出現陽微的脈象,就是太陽經浮脈的表現。再者,陰脈浮現而不沈靜,這不正是陰病轉化為陽的跡象嗎?
里邪透表。必發熱汗出。見欲愈之神理也。發熱則陰寒已微。況脈不見沉緊。則非內陰逼陽於外之反發熱也。汗出則里病已除。脈又不見沉細。則非陰盛逼陽出亡之汗自出也。此皆辨析於毫釐。而虛實寒熱。進退真假之理。躍如也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四逆。惡寒而身蜷。脈不至。不煩而躁者。死。
【目】方中行曰。不伸曰蜷。陰主屈故也。症俱見而脈不至。陽已絕矣。不煩而躁。孤陰亦欲自盡也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吐利。手足不逆冷者。不死。脈不至者。灸少陰七壯。
【目】朱震亨曰。手足不逆冷。陽足拒陰也。陽雖微。尚能內拒。正陽猶存於中。而陽氣猶充於四肢。陰病中得此。豈有死理哉。設或脈有不至。不過陽氣衰微。不能快行於經隧間耳。非脈絕也。灸少陰本穴者。就其經行之道路。扶其陽氣。使得宣通。則脈必自至。而吐利亦自止矣。曰七壯者。不必定在一處。凡少陰之經。起止循行處。皆可灸也。
白話文:
當內邪從裡透出表層時,一定會發熱出汗,這是疾病趨向痊癒的徵兆。發熱表示陰寒之氣已經減弱,況且脈象也不見沉緊,就不是內部陰寒之氣逼迫陽氣外泄而引起的發熱。汗出表示裡面的病邪已經排除,脈象也不見沉細,就不是陰寒之氣過盛逼迫陽氣外泄而引起的汗自出。這些都是細微的辨析,然而虛實、寒熱、進退、真假這些道理,都像躍動一樣明顯。
【綱】仲景曰
少陰病,四逆,惡寒而身蜷,脈不至,不煩而躁者,死。
【目】方中行曰
不伸曰蜷,陰主屈故也。症俱見而脈不至,陽已絕矣。不煩而躁,孤陰亦欲自盡也。
【綱要】張仲景說
少陰病,四肢厥逆,怕冷並且身體蜷縮,脈象摸不到,不感到煩躁反而躁動不安,這種情況會死。
【目注】方中行說
不伸展叫做蜷縮,因為陰氣主宰收縮。症狀都出現了,卻摸不到脈象,陽氣已經斷絕了。不感到煩躁反而躁動不安,是孤陰也想要自行消滅了。
【綱】仲景曰
少陰病,吐利,手足不逆冷者,不死。脈不至者,灸少陰七壯。
【目】朱震亨曰
手足不逆冷,陽足拒陰也。陽雖微,尚能內拒,正陽猶存於中。而陽氣猶充於四肢。陰病中得此,豈有死理哉。設或脈有不至,不過陽氣衰微,不能快行於經隧間耳。非脈絕也。灸少陰本穴者,就其經行之道路,扶其陽氣,使得宣通,則脈必自至,而吐利亦自止矣。曰七壯者,不必定在一處。凡少陰之經,起止循行處,皆可灸也。
【綱要】張仲景說
少陰病,嘔吐腹瀉,手腳不厥逆冰冷的,不會死。如果脈象摸不到,就灸少陰穴七壯。
【目注】朱震亨說
手腳不厥逆冰冷,是因為陽氣充足抵禦了陰寒。雖然陽氣微弱,但仍然能夠抵禦內部,正陽氣仍然存在於體內,而且陽氣仍然充盈於四肢。陰寒病症中出現這種情況,怎麼會有死亡的道理呢?假如脈象摸不到,不過是陽氣衰弱,不能夠迅速運行於經絡之間而已,不是脈象消失。灸少陰本穴,就是順著經脈循行的路線,扶助陽氣,使之宣通,那麼脈象就一定會重新出現,嘔吐腹瀉也會自然停止。說七壯,不一定非要灸一個地方,凡是少陰經起止循行的部位,都可以灸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下利。脈微澀。嘔而汗出。大便數而少者。宜溫其上灸之。少陰病。脈微沉細。但欲臥。汗出不煩。自欲吐。至五六日。自利。復煩躁。不得臥寐者死。
【目】朱肱曰。少陰不得有汗。而少陰亦有反自汗出之症。蓋陰症四肢逆冷。額上及手背冷汗濈濈者。亡陽也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病六七日。手足三部脈皆至。大煩。而口噤不能言。其人躁擾者。必欲解也。若脈和。其人大煩。目重。瞼內際黃者。此欲解也。
【目】柯琴曰。脈者。資始於腎。朝會於肺。腎氣絕。則脈不至。三部手足皆至。是脈道大通。根本俱足。非暴出可知。故所致之脈和調。雖大煩不解。亦不足慮也。
白話文:
張仲景說,少陰病症,患者腹瀉、脈搏微弱且澀、嘔吐並伴隨出汗,大便次數頻繁但量少,應溫暖其上半身並灸治。少陰病症,脈搏微弱且細小,患者只想臥床,出汗不伴隨煩躁,自己想吐,持續五到六天后腹瀉,之後又變得煩躁不安,無法入睡,這種情況就會死亡。
朱肱說,少陰病症不應該出汗,但也有少陰病症反常出現出汗的情況。這是因為陰症患者四肢冰冷,額頭和手背冒出冷汗,這是陽氣消散的徵兆。
張仲景說,疾病持續六到七天,手足三部脈象都正常,患者極度煩躁,但嘴巴緊閉無法言語,人也躁動不安,這表示病症將要解除。如果脈象平和,患者極度煩躁,眼皮沉重,眼瞼內側發黃,這也表示病症將要解除。
柯琴說,脈象的根源在腎臟,匯聚於肺臟。腎氣衰竭,脈象就不會正常。手足三部脈象都正常,表示脈道暢通,根本充足,不是突然出現的現象。因此,即使患者極度煩躁,但脈象和緩,也不必過於擔心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始得之。無汗。惡寒。反發熱。脈沉者。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。
【目】朱肱曰。少陰病。始得。發熱脈沉者。固用本湯矣。若二三日常見少陰無陽症者。亦須微發汗。麻黃附子甘草湯。此不可不知也。若少陰病惡寒而蜷。時時自煩。不欲厚衣者。大柴胡去大黃。
張介賓曰。太陽症似少陰者。以其發熱惡寒而脈反沉也。少陰症似太陽者。以其惡寒脈沉而反發熱也。如仲景曰。太陽病。發熱頭痛。脈反沉。身體疼痛。若不瘥者。當救其里。宜四逆湯。以及本條。此二症。謂在太陽。其脈當浮而反沉者。因正氣衰弱。裡虛而然。故當用四逆。
白話文:
【綱】
張仲景說:少陰病,剛開始發病,沒有汗,畏寒,反而發熱,脈沉的,要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。
【目】
朱肱說:少陰病,剛開始發病,發熱脈沉的,固然要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了。如果二三天持續出現少陰無陽症狀,也需要稍微發汗,要用麻黃附子甘草湯。這個道理不可不知。如果少陰病患者畏寒蜷縮,時常自覺煩躁,不願意穿厚衣服,則用大柴胡去大黃。
張介賓說:太陽病症狀類似少陰的,是因為發熱畏寒而脈象反而沉的;少陰病症狀類似太陽的,是因為畏寒脈沉而反而發熱的。就像仲景說:太陽病,發熱頭痛,脈象反而沉,身體疼痛,若是不見好轉,就應該救治其裡,宜用四逆湯,以及本條所述的麻黃附子細辛湯。這兩種症狀,雖然屬於太陽病,但脈象應該浮而反而沉的,是因為正氣衰弱,裡虛所致。所以應該用四逆湯。
以裡虛不得不救也。病在少陰。當無熱而反熱者。因寒邪在表。猶未傳裡。故用本湯。以表邪不得不散也。此二症者。均屬脈沉發熱。但其有頭痛。故為太陽病。無頭痛。故為少陰病。但在少陰而反發熱者。以表邪浮淺。可以汗解。其反猶輕。在太陽而反脈沉。以正氣衰微。
雖施汗下。其反為重。由此觀之。可見陽經有當溫里者。故以生附配乾薑。補中自有散意。陰經有當發表者。故以熟附配麻黃。發中亦有補焉。此仲景求本之治。其他從可知矣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身體痛。手足寒。骨節痛。脈沉者。附子湯主之。
白話文:
由於身體虛弱,不得不採取救治措施。疾病位於少陰,理應沒有發熱反而發熱,這是因為寒邪停留在體表,尚未傳入內里,因此使用本方,以散寒解表為目的。這兩種病症,都屬於脈象沉而發熱,但若有頭痛,則屬於太陽病;若無頭痛,則屬於少陰病。然而,在少陰病症中卻反而發熱,這是因為表邪浮淺,可以用汗法解表,其病症還算輕微。而太陽病症中卻反而脈象沉,這是因為正氣衰微。
雖然可以施用汗法或瀉下法,但效果會更差。由此可見,陽經有時需要溫裡,所以用生附子配乾薑,補中同時也包含散寒之意;陰經有時需要發表,所以用熟附子配麻黃,發散同時也包含補益之意。這是張仲景求本治法的精髓,其他治療方法以此類推即可。
張仲景說,少陰病,身體疼痛,手腳冰冷,骨節疼痛,脈象沉者,用附子湯治療。
【目】黃仲理曰。此乃少陰腎臟病也。骨屬腎。腎寒故骨俱痛也。即此一端。便當急救其臟中之陽。宜用本湯也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脈浮而遲。表熱裡寒。下利清穀者。四逆湯主之。病發熱頭疼。脈反沉。若不瘥。身體疼痛。當救其里。宜四逆湯。嘔而脈弱。小便複利。身有微熱。見厥者。難治。四逆湯主之。既吐且利。小便複利。而大汗出。下利清穀。內寒外熱。脈微欲絕者。四逆湯主之。少陰病。脈沉者。急溫之。宜四逆湯。
【目】龐安常曰。五條。不言症。非無症也。少陰之症自具。不必言也。獨云脈沉。則寒邪堅實凝固。臟中將有滅陽之勢。可知。是即脈一端。便當急溫以救陽也。
白話文:
黃仲理說,這是少陰腎臟的病症。骨頭屬於腎臟,腎臟寒涼,所以骨頭也會疼痛。因此,要緊急救治臟腑中的陽氣,應該服用本湯。
張仲景說,脈象浮而遲緩,表面發熱而內裡寒冷,腹瀉排泄清稀的穀物,可以用四逆湯治療。如果病症發熱頭疼,脈象反而沉伏,如果病情沒有好轉,身體疼痛,就要救治內裡,應該用四逆湯。嘔吐而脈象微弱,小便反而利多,身體有輕微發熱,出現厥症,難以治療,可以用四逆湯治療。同時嘔吐腹瀉,小便反而利多,並且大量出汗,腹瀉排泄清稀的穀物,內裡寒冷而表面發熱,脈象微弱快要斷絕,可以用四逆湯治療。少陰病,脈象沉伏,要緊急溫補,應該用四逆湯。
龐安常說,這五條記載,並沒有說症狀,不是沒有症狀,而是少陰病的症狀本身就具備了,沒有必要再說。只說脈象沉伏,是因為寒邪堅固凝結,臟腑中將要熄滅陽氣的趨勢。這就可以知道,這就是脈象的一個端倪,必須要緊急溫補來救治陽氣。
柯琴曰。首條。浮為在表。遲為在臟。浮中見遲。是浮為表虛。遲為臟寒。未經妄下而利清穀。是表為虛熱。里有真寒矣。
仲景凡治虛症。以里為主。此是傷寒症。然脈浮表熱。亦是病發於陽。世所云漏底傷寒也。二條。諸症皆麻黃。是病為在表矣。其脈當浮。今反沉。此為逆也。當憑脈之沉而為在裡。陽症見陰脈。是陽消陰長之兆也。熱雖發於表而為陽。虛寒反據於裡。是真陰也。三條。脈弱而微熱。
非相火也。膈上有寒飲。故嘔也。四條。脈微欲絕而見吐利交作。下利清穀之症。是氣血喪亡矣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下利清穀。裡寒外熱。手足厥逆。脈微欲絕。身反不惡寒。其人面色赤。或腹痛。或乾嘔。或咽痛。或利止。脈不出者。通脈四逆湯主之。
白話文:
柯琴認為,脈象浮則病在表,脈象遲則病在臟腑。如果脈象浮而遲,表示表虛而臟寒。如果病人沒有服用瀉藥卻出現清穀利便的情況,則表示表虛熱而內有真寒。
仲景指出,治療虛症應以裡為主。傷寒病症雖然表現為脈浮表熱,屬於陽氣外發,但也是一種「漏底傷寒」,虛寒已深入內裡。
如果病人出現麻黃證,說明病在表。但脈象卻沉而不浮,屬於逆證,表明病邪已入裡。陽症出現陰脈,表示陽氣衰退,陰寒漸盛。雖然熱症發於表,但虛寒已深入內裡,是真陰所致。
脈象微弱而微熱,並非是相火亢盛,而是由於膈上有寒飲,導致嘔吐。
脈象微弱欲絕,並且出現嘔吐腹瀉,大便清稀如水,說明氣血已嚴重虧損。
仲景指出,少陰病症,表現為清穀利便、裡寒外熱、四肢厥逆、脈象微弱欲絕、不畏寒、面色赤、腹痛、乾嘔、咽痛、排便停止、脈象消失等症狀,可以使用通脈四逆湯治療。
【目】朱肱曰。大抵陰症發熱。終是不同。脈須沉。或下利。手足厥也。病人尺寸脈俱沉細欲寐者。少陰症也。急作四逆湯復其陽。不可緩也。少陰病。口燥舌乾而渴。急下之。不可緩。大承氣湯。若脈沉而遲。四逆湯溫之。蓋以口燥而渴者。知其熱。脈沉而遲者。別其寒也。
少陰屬腎。古人謂之腎傷寒。其口燥舌乾而渴。固當急下。大抵腎傷寒。亦多表里無熱。但苦煩憒。默默而極不欲見光明。有時腹痛。其脈沉細。舊用四順湯。古人恨其熱不堪用。云腎病而體猶有熱。可服仲景四逆散。若已十餘日。下利不止。手足厥冷。乃無熱候。可增損四順湯。
白話文:
朱肱說:大體上,陰症發熱的特徵與其他病症有所不同。脈象應該是沈的,或者伴有下痢的情況,同時會出現四肢冰冷的現象。如果病人的脈象尺寸均為沈細,並且有想睡覺的傾向,那麼這就是少陰症的表現。應立即使用四逆湯來恢復陽氣,不能拖延。對於少陰病,如果出現口乾舌燥且有口渴感,應該立即進行通便,不可拖延。使用大承氣湯。如果脈象沈遲,則使用四逆湯來暖身。這是因為口乾舌燥且口渴表明有熱,而脈象沈遲則表明有寒。
少陰病屬於腎臟,古人稱之為腎傷寒。對於口乾舌燥且口渴的現象,當然應該立即進行通便。總體來說,腎傷寒也可能出現表裏無熱的情況,但會有苦惱、沈默不語、極度不想見光的情形,偶爾會有腹部疼痛的現象。脈象沈細,以往使用四順湯進行治療。古人認為這種方法太熱,無法使用。認為腎病時身體仍有熱,可以服用張仲景的四逆散。如果已經超過十餘天,下痢不停,手腳冰冷,沒有熱性的徵兆,可以調整使用四順湯。
少陰症。口燥咽乾。即云急下之。蓋少陰主腎。系舌本。傷寒熱氣入於藏。流於少陰之經。腎汁干。咽絡焦。故口燥咽乾而渴。即宜急下。非若陽明宜下而可緩也。雖然。陽明亦有一症。發熱汗出多。急下之。陽明屬胃。汗多則胃汁干。故亦須急急下之也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下利清穀。裡寒外熱。汗出而厥者。通脈四逆湯主之。脈沉而遲。其人面少赤。身有微熱。下利清穀者。必鬱冒。汗出而解。病人必微厥。所以然者。其面戴陽。下虛故也。
【目】柯琴曰。此比上條脈症皆輕。熱微厥亦微。此陰陽相等。寒熱自和。故易愈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吐已下斷。汗出而厥。四肢拘急。不解。脈微欲絕者。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。
白話文:
少陰症,口乾舌燥,就要馬上用藥瀉下。因為少陰屬腎,腎經連接舌根。傷寒的熱氣侵入內臟,流入少陰經脈,導致腎液乾燥,咽喉乾燥,所以出現口乾舌燥。因此,應該立即使用瀉下藥物,不像陽明症,雖然也需要瀉下,但可以緩慢進行。
不過,陽明症也有一種情況,發熱且大量出汗,就要馬上用藥瀉下。陽明屬胃,出汗過多會導致胃液乾燥,因此也需要立即使用瀉下藥物。
仲景說:如果病人腹瀉排出清澈的穀物,內寒外熱,出汗並且昏厥,用通脈四逆湯治療。脈象沉而遲,病人臉色略微發紅,身體微微發熱,排出清澈的穀物,一定是氣鬱阻塞。出汗後病情緩解,病人會稍微昏厥。這是因為臉色發紅是陽氣外露的表現,下半身虛弱造成的。
柯琴說:這種病症比上一條的脈象和症狀都輕,熱症輕微,昏厥也輕微。這是陰陽平衡,寒熱自和,所以容易痊癒。
仲景說:嘔吐停止,腹瀉停止,出汗並且昏厥,四肢拘攣,無法舒展,脈象微弱幾乎消失,用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治療。
【目】楊士瀛曰。加豬膽汁於通脈湯中者。反佐之法也。必有陰盛格陽之症。故用之。觀白通湯可知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六七日。大下後。寸脈沉而遲。手足厥冷。下部脈不至。咽喉不利。吐膿血。泄利不止者。為難治。傷寒六七日。脈微。手足厥冷。煩躁。灸厥陰。厥不還者死。下利。手足逆冷。無脈者。灸之。不溫。若脈不還。微喘者死。下利後。脈絕。手足厥逆。晬時脈還。手足溫者生。脈不還者死。
【目】柯琴曰。寸脈沉遲。氣口脈平矣。下部脈不至。根本已絕矣。諸症皆內外。水穀之道俱絕。故此為下厥上竭。陰陽離決之候。生氣將絕於內也。厥陰。肝脈也。應春生之氣。故灸其五俞而陽可回也。三條四條兩症。不嘔不煩。反佐而服白通。外灸丹田氣海。或可救於萬一。
白話文:
仲景說,傷寒病發病六七天,經過大瀉之後,寸脈沉而遲,手足冰冷,下肢脈搏摸不到,咽喉不舒服,吐膿血,腹瀉不止,這是很難治癒的。傷寒病發病六七天,脈搏微弱,手足冰冷,煩躁不安,灸刺厥陰穴,如果手足仍冰冷,沒有恢復,就會死亡。腹瀉,手足冰冷,沒有脈搏,灸刺它,如果身體不溫暖,脈搏沒有恢復,呼吸微弱,也會死亡。腹瀉之後,脈搏消失,手足冰冷,如果過了一會兒脈搏恢復,手足溫暖,就會活下來。如果脈搏沒有恢復,就會死亡。
柯琴說,寸脈沉遲,氣口脈搏平穩,下肢脈搏摸不到,這是根本已經斷絕的表現。這些症狀都是內外、水谷道路都斷絕的表現,所以這是下肢厥逆、上焦枯竭,陰陽分離的徵兆,生命之氣快要斷絕了。厥陰屬肝脈,應春季生發之氣,所以灸刺其五俞穴,陽氣可以回升。三條、四條這兩種病症,不嘔吐、不煩躁,可以用反佐法服用白通湯,另外灸刺丹田、氣海穴,或許能救治一命。
鰲按。三四條之生死。總以脈為憑
【綱】仲景曰。手足厥冷。脈細欲絕者。當歸四逆湯主之。
下後。復發汗。晝日煩躁。不得眠。夜而安靜。不嘔不渴。無表症。脈沉微。身無大熱者。乾薑附子湯主之。下之後。復發汗。必振寒。脈微細。所以然者。內外俱虛故也。
【目】柯琴曰。首條。雖無外衛之微陽。亦未見內寒諸險症。二條。當汗而反下。下後又發汗。以至純陰無陽。而脈沉微。此四逆之變劑也。三條。內陽虛。故脈微細。外陽虛。故振慄惡寒。亦即乾薑附子症。
白話文:
鰲按。三四條之生死。總以脈為憑
【綱】 張仲景說:手腳冰冷,脈搏細微將要消失,應該用[當歸四逆湯]治療。
病人腹瀉後,又開始發汗,白天煩躁不安,睡不著覺,晚上卻安靜下來,沒有嘔吐和口渴,沒有表證,脈搏沉微,身體沒有明顯發熱,應該用[乾薑附子湯]治療。腹瀉後又發汗,一定會發冷,脈搏微細,這是因為內外都虛弱的緣故。
【目】 柯琴說:第一條,雖然沒有外衛的微陽,也沒有出現內寒的各種危險症狀。第二條,應該發汗卻反而是腹瀉,腹瀉後又發汗,以至於純陰無陽,脈搏沉微,這是四逆症的變異。第三條,內陽虛,所以脈搏微細;外陽虛,所以發冷畏寒。這也是乾薑附子湯治療的症狀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五六日。不結胸。腹濡。脈虛。復厥者。不可下。此為亡血。下之死。傷寒脈促。手足厥者。可灸之。
【目】鰲按。脈象空虛。故為亡血。促為陽脈。陽虛而促。理固然矣。然陰氣太盛。亦往往見促脈者。總之促結代。皆是虛脈非灸不可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下利。脈微者。與白通湯。利不止。厥逆。無脈。乾嘔煩者。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。服湯。脈暴出者死。微續者生。
【目】喻昌曰。與白通反至厥無脈。乾嘔而煩。此非藥之不勝病也。以無嚮導之力。宜其不入耳。故復加人尿豬膽汁之陰。以引陽藥深入。然脈暴出死。微續生。亦危矣哉。
白話文:
傷寒病發五六天,沒有胸悶,肚子濕潤,脈搏虛弱,又出現昏厥,不能用瀉藥,這是因為病人已經失血,用瀉藥會導致死亡。傷寒病脈搏急促,手腳冰冷,可以用艾灸治療。
脈象空虛,所以是失血。急促是陽脈,陽氣虛弱而急促,道理是必然的。但是陰氣過盛,也經常會出現急促的脈象。總之,脈搏急促、結代都是虛脈,必須用艾灸治療。
少陰病,腹瀉,脈搏微弱,用白通湯治療。腹瀉不止,出現昏厥,沒有脈搏,乾嘔煩躁,用白通加豬膽汁湯治療。服用湯藥後,脈搏突然跳出者會死,脈搏稍微恢復者會活。
用白通湯治療後,反而出現昏厥、沒有脈搏、乾嘔煩躁,這不是藥物不能勝過病邪,而是藥物沒有引導之力,所以藥效不能進入病灶。因此,加人尿豬膽汁的陰性藥物,以引導陽性藥物深入。但是脈搏突然跳出者會死,脈搏稍微恢復者會活,也是十分危險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