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四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1)

1. 嘔吐

【綱】仲景曰:病人有寒,復發汗,胃中冷,必吐蛔。

【目】柯琴曰:有寒,未病時原有寒也。內寒之人,復感外邪,當溫中以逐寒。若發其汗,汗生於穀,穀氣外散,胃脘陽虛,無穀氣以養其蛔,故蛔動而上從口出也。蛔多不止者死;吐蛔不能食者亦死。

鰲按:韻伯此論,即非傷寒,凡胃虛蛔動者無不然。

【綱】仲景曰:太陽與陽明合病,不下利,但嘔者,葛根加半夏湯主之。

【目】柯琴曰:太陽陽明合病,太陽少陽合病,陽明少陽合病,必自下利;則下利似乎合病當然之症。今不利而嘔,又似乎與少陽合病。葛根湯加半夏,兼解少陽半里之邪,便不得為三陽合病。

【綱】仲景曰:傷寒表不解,心下有水氣,乾嘔發熱而咳;或渴,或利,或噎,或小便不利少腹滿,或喘者,小青龍湯主之。

【目】李中梓曰:嘔者聲物俱出;吐者無聲出物;噦者有聲無物。

鰲按:此條乾嘔,是水氣為患;水氣未入於胃,故乾嘔。

【綱】仲景曰:太陽中風,下利嘔逆,表解者,乃可攻之。其人漐漐汗出,發作有時,頭痛,心下痞,硬滿,引脅下痛,乾嘔短氣,汗出不惡寒者,此表解里未和也,十棗湯主之。

【目】龐安常曰:按此條及乾薑附子渴症,不嘔不渴,為里無熱,可知嘔為裡熱明矣。

鰲按:曰嘔逆,曰乾嘔,細玩通節語氣,總以見表之風邪已解,而里之水氣不和。

【綱】仲景曰:傷寒汗出解之後,胃中不和,心下痞硬,乾嘔食臭,脅下有水氣,腹中雷鳴,下利者,生薑瀉心湯主之。

【目】柯琴曰:陽邪居胃之上口,故心下痞硬,乾嘔而食臭;水邪居胃之下口,故腹中雷鳴而下利。火用不宣則痞硬;水用不宣則乾嘔;邪熱不殺穀則食臭;土虛不能制水故腸鳴。

【綱】仲景曰:太陽病,二日,煩躁;反熨其背,而大汗出,大熱入胃,胃中水竭,煩躁,必發譫語。十餘日,振慄,自下利者,此為欲解也。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;欲小便不得,反嘔,欲失溲;足下惡風;大便硬;小便當數而反不數,及多;大便已,頭卓然而痛;其人足心必熱,穀氣下流故也。

【目】樓英曰:此火逆之輕症也。欲小便不得而反嘔,欲失溲。此非無小便也,其津液在上焦,欲還入胃口故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:發汗後,水液不得入口,為逆。若更發汗,必吐不止。

【目】柯琴曰:陽重之人,大發其汗,有升無降,故水藥拒隔而不得入。若認為中風乾嘔、傷寒嘔逆而更汗之,則吐不止,胃氣大傷矣。此熱在胃口,須用梔子湯。

【綱】仲景曰:中風發熱,六七日不解而煩,有表裡症,渴欲飲水,水入則吐者,名曰水逆,五苓散主之。多服暖水,汗出愈。

【目】趙獻可曰:水入則吐者,心下有水氣。因離中之真水不足,則膻中之火用不宣,邪水凝結於內,水飲拒絕於外;既不能外輸於元府,又不能上輸於口舌,亦不能下輸於膀胱。此水逆所由名也。

白話文:

【嘔吐】

【總綱】 張仲景說:病人體內有寒氣,又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導致胃部虛冷,就一定會吐出蛔蟲。

【細目】 柯琴說:所謂「有寒」,是指在生病之前就已經有寒氣在體內。體內有寒氣的人,又感受到外來的邪氣,應該用溫熱藥來溫暖中焦以驅散寒氣。如果用發汗的方法,汗是由體內的精氣所化生,精氣外散,導致胃的陽氣虛弱,沒有足夠的精氣來供養蛔蟲,所以蛔蟲會躁動不安,向上從口中吐出。蛔蟲很多,吐個不停的人會死亡。吐蛔蟲又不能進食的人也會死亡。

鰲按:韻伯的說法認為,這種情況不僅限於傷寒,凡是胃虛弱導致蛔蟲躁動的都可能發生。

【總綱】 張仲景說:太陽病和陽明病同時發生,沒有腹瀉,只有嘔吐的,用葛根加半夏湯治療。

【細目】 柯琴說:太陽病、陽明病、少陽病同時發生時,通常會腹瀉,這似乎是合併發病的正常現象。現在不腹瀉反而嘔吐,又好像是和少陽病合併。用葛根湯加半夏,可以兼顧解除少陽的輕微邪氣,所以不能算是三陽病合併。

【總綱】 張仲景說:傷寒病表證沒有解除,胸腔下方有水氣,出現乾嘔、發熱和咳嗽,可能伴有口渴、腹瀉、呃逆、小便不順暢、小腹脹滿、氣喘等症狀,用小青龍湯治療。

【細目】 李中梓說:嘔,是聲音和食物都一起吐出來;吐,是只有食物吐出,沒有聲音;噦,是只有聲音而沒有食物。

鰲按:這裡的乾嘔,是因為水氣作怪。水氣還沒有進入胃裡,所以才會乾嘔。

【總綱】 張仲景說:太陽中風,出現腹瀉和嘔吐,當表證解除後,才可以攻下。如果病人全身微微出汗,發病有規律,頭痛、胸腔下方堵塞、脹滿、牽引到脅下疼痛、乾嘔、呼吸短促、出汗但不怕冷,這是表證已解,但裡證還沒有調和,要用十棗湯治療。

【細目】 龐安常說:根據這條以及乾薑附子治療口渴的症狀,如果沒有嘔吐和口渴,就表示體內沒有熱。由此可知,嘔吐是體內有熱的明顯表現。

鰲按:文中所說的「嘔逆」和「乾嘔」,仔細揣摩整體語氣,可以發現都是因為表證的風邪已經解除,但體內的水氣沒有調和所導致。

【總綱】 張仲景說:傷寒病發汗後,胃氣不和,胸腔下方堵塞、堅硬,出現乾嘔、吐出酸臭食物、脅下有水氣、腹中腸鳴、腹瀉等症狀,用生薑瀉心湯治療。

【細目】 柯琴說:陽邪停留在胃的上口,所以胸腔下方堵塞、堅硬,乾嘔且吐出酸臭食物;水邪停留在胃的下口,所以腹中腸鳴且腹瀉。火的功能不能順暢運行,就會導致堵塞堅硬;水的功能不能順暢運行,就會導致乾嘔;邪熱沒有殺滅食物,就會吐出酸臭的食物;脾胃虛弱不能控制水濕,所以會腸鳴。

【總綱】 張仲景說:太陽病發病兩天,病人煩躁,反而用熱敷背部,導致大量出汗。大熱進入胃部,胃中的津液耗竭,出現煩躁,必定會說胡話。十多天後,病人發冷顫抖,並出現腹瀉,這表示疾病正在好轉。因此,汗從腰部以下流不出,想小便卻排不出來,反而嘔吐,想小便失禁,腳底怕風,大便乾燥,小便應該頻繁卻反而不頻繁或很多,大便解出後,頭突然疼痛,腳心一定會發熱,這是因為體內的精氣向下流動的緣故。

【細目】 樓英說:這是火熱上逆的輕微症狀。想小便卻排不出來反而嘔吐,想要小便失禁,並不是沒有小便,而是因為津液在上焦,想要回到胃口去的緣故。

【總綱】 張仲景說:發汗後,水液無法進入體內,這是「逆」的現象。如果再用發汗的方法,就會導致嘔吐不止。

【細目】 柯琴說:體內陽氣過盛的人,大量發汗後,陽氣只升不降,所以水液藥物會被排斥而無法進入。如果誤認為是中風引起的乾嘔或傷寒引起的嘔吐,而再次發汗,就會導致嘔吐不止,胃氣受到嚴重損傷。這是因為熱在胃口,需要用梔子湯來治療。

【總綱】 張仲景說:中風發熱,六七天不見好轉,反而出現煩躁,既有表證又有裡證,口渴想喝水,但喝水就吐,這種情況叫做「水逆」,用五苓散治療,多喝溫水,出汗後就會好轉。

【細目】 趙獻可說:喝水就吐,是因為胸腔下方有水氣,由於體內真水不足,導致心火不能順暢地運行,邪水凝結在內,水飲被拒絕在外,既不能從毛孔排出,也不能向上輸送到口舌,也不能向下輸送到膀胱,這就是「水逆」的由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