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四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8)

1.

【綱】仲景曰:太陽病,頭痛發熱,身疼腰痛,骨節疼痛,惡風,無汗而喘者,麻黃湯主之。

【目】劉完素曰:肺主氣。形寒飲冷則傷肺,故其氣逆而上行。沖沖而氣急,喝喝而息數,抬肩張口,掀肚搖身,是也。傷寒之喘,有由邪氣在表,氣不利而喘者;有由寒水之氣射肺而喘者,各不同也。傷寒止於邪氣在表而喘者,心腹必濡而不堅。設或腹滿而喘,則又為可下之症。

鰲按:本症重在發熱身疼無汗而喘。其喘者,因風寒外束,陽氣不伸而鬱於內也。太陽為開,本症又宜開,故仲景立麻黃法以開之。

【綱】仲景曰:太陽病,桂枝症,醫反下之,利遂不止,脈促者,表未解也。喘而汗出者,葛根黃連黃芩湯主之。太陽病,下之,微喘者,表未解故也,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主之。喘家作桂枝湯,加厚朴、杏仁佳。

【目】鰲按:來蘇集謂桂枝症上覆冠太陽字,見諸經皆有桂枝症,是桂枝不獨為太陽設,固已。愚竊謂太陽病下,復接桂枝症字,亦可見太陽治方不獨一桂枝湯,而此則為桂枝湯之症,非別方之症。且可見喘而汗出者,以邪束於外,陽擾於內也。總之,此條為微熱在表而大熱入里之症。

故仲景制此輕清苦寒之劑。喘本為麻黃症;既制葛根芩連方治之,又以桂枝加樸杏為治,皆不用麻黃,何也?蓋因妄下後,表雖不解,畢竟腠理已疏,故不用麻黃而用桂枝。且桂枝方中有芍藥,若單加杏仁,喘雖微,恐不勝任,故必佐以厚朴,斯喘隨汗解也。杏仁,治喘勝品。

【綱】仲景曰:太陽與陽明合病,喘而胸滿者,不可下,麻黃湯主之。陽明症,脈浮,無汗而喘者,發汗則愈,宜麻黃湯。

【目】朱肱曰:傷寒喘,只有太陽、陽明兩症。

柯琴曰:三陽俱受氣於胸中,而部位則屬陽明。若喘屬太陽,嘔屬陽明。故胸滿而喘者,尚未離乎太陽,雖有陽明可下之症,而不可下也。

鰲按:病雖已入陽明,脈浮無汗而喘,故為未離太陽也,故仍用麻黃湯。

【綱】仲景曰:發汗後,不可更行桂枝湯;無汗、而喘、大熱者,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。下後,不可更行桂枝湯;若無汗、而喘、大熱者,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。

【目】陶華曰:傷寒發喘,有邪在表者,有邪在裡者,有水氣在表者。心腹濡而不堅,外症無汗,法當汗之。在裡者,心腹脹滿,外症有汗,法當下之。其由水氣者,心下怔忡,小青龍去麻黃加杏仁湯。經云:喘而汗出,宜利之;汗不出而喘,宜發之。其或直視譫語,汗出如油。

喘而不休,死症也。水氣喘咳,乃太陽汗後飲水多而水停心下也。既用小青龍去麻黃加杏仁矣。其或兼小腹痛者,則小青龍去麻黃加茯苓。陰病喘促,返陰丹。

喻昌曰:誤用桂枝固衛,寒不得泄,氣逆變喘。本當用大青龍,乃於湯中除去桂枝、薑、棗者。一誤不堪再誤也。然治之終不出麻杏甘石之外。見內飲水多,外行水灌,皆足以斂邪閉汗,不獨誤行桂枝湯為然也。太陽中風與太陽傷寒,一從桂枝,一從麻黃,分途異治。由中風之誤下而喘者。

白話文:

[喘]

[重點] 張仲景說,太陽病(一種感冒初期的病症),出現頭痛發熱、全身痠痛、腰痛、關節疼痛、怕風、沒有汗而且喘的,用麻黃湯來治療。

[細述] 劉完素認為,肺主管氣。身體受寒或喝冷飲會傷害肺,導致氣逆而上,呼吸急促,氣喘吁吁,會出現抬肩、張口、肚子上下起伏的樣子。傷寒引起的喘,有的是因為邪氣在體表,氣不順暢而喘;有的是因為寒氣侵入肺部而喘,情況各不相同。傷寒如果只是因為邪氣在體表而喘,這時腹部一定是軟的,不會堅硬。如果出現腹脹而喘,就屬於可以瀉下的情況。

作者認為,這種病症重點在於發燒、全身痠痛、無汗而且喘,喘是因為風寒束縛體表,陽氣無法伸展而鬱積在體內。太陽是開洩的,所以這種病也需要開洩,因此張仲景創立麻黃湯來開洩。

[重點] 張仲景說,太陽病(桂枝症)如果被醫生誤用瀉下藥,導致腹瀉不止,脈搏急促,表示病邪還在體表沒有解除。如果出現喘而且出汗,就用葛根黃連黃芩湯來治療。太陽病如果被誤用瀉下藥,出現輕微喘,是因為病邪還在體表,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來治療。治療喘症,用桂枝湯,再加厚朴和杏仁效果更好。

[細述] 作者認為,《來蘇集》說桂枝證前面加上太陽二字,表示其他經絡也可能出現桂枝證,所以桂枝不只是治療太陽病用的。但作者認為,太陽病被誤用瀉下藥後,接著出現桂枝證,也表示太陽病不只用桂枝湯來治療,而此時是桂枝湯的適應症,不是其他藥方。而且喘而汗出,是因為邪氣束縛體表,陽氣在體內受到干擾。總之,這條是講述輕微發燒在體表,而體內熱勢增強的情況。

所以,張仲景使用輕清苦寒的藥方來治療。喘本來是麻黃湯的適應症,但既然用了葛根芩連湯來治療,又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來治療,都不用麻黃,為什麼呢?因為誤用瀉下藥後,雖然表邪沒解,但皮膚毛孔已經鬆懈,所以不用麻黃而用桂枝。而且桂枝湯中有芍藥,如果單加杏仁,雖然喘很輕微,恐怕藥力不夠,所以必須佐以厚朴,這樣喘才會隨著汗液排出而緩解。杏仁是治療喘的好藥。

[重點] 張仲景說,太陽病和陽明病同時發病,出現喘而且胸悶的,不能用瀉下藥,要用麻黃湯治療。陽明病,脈浮,沒有汗而且喘,發汗就會好,應該用麻黃湯。

[細述] 朱肱認為,傷寒引起的喘,只有太陽病和陽明病兩種情況。

柯琴認為,三陽經都受氣於胸中,而陽明經的位置屬於胸部。如果喘屬於太陽病,嘔吐屬於陽明病,所以胸悶而喘,還沒有脫離太陽病的範圍,即使有陽明病可以瀉下的症狀,也不能用瀉下藥。

作者認為,雖然病邪已經進入陽明經,但脈浮而且無汗而喘,所以還沒有脫離太陽病的範圍,仍然要用麻黃湯來治療。

[重點] 張仲景說,發汗後,不能再用桂枝湯。如果無汗而且喘,而且發高燒,可以用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。瀉下後,不能再用桂枝湯。如果無汗而且喘,而且發高燒,可以用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。

[細述] 陶華認為,傷寒引起的喘,有的是邪氣在體表,有的是邪氣在體內,有的是水氣在體表。如果腹部是軟的而且不堅硬,體表沒有汗,就應該發汗。如果腹部脹滿,體表有汗,就應該用瀉下藥。如果喘是由水氣引起的,會感到心悸,可以用小青龍湯去掉麻黃,加入杏仁來治療。書中說,喘而汗出的,應該用利尿的方式治療;汗不出而喘的,應該發汗。如果出現眼睛直視、胡言亂語、汗如油出,喘個不停,這是死症。水氣引起的喘咳,是因為太陽病發汗後,喝太多水導致水停留在心下。既然用了小青龍湯去掉麻黃,加入杏仁,如果又兼有小腹痛,就用小青龍湯去掉麻黃,加入茯苓。陰病喘促的,就用返陰丹。

喻昌認為,誤用桂枝湯來固護體表,寒邪無法排出,導致氣逆而喘。本來應該用大青龍湯,但卻去掉了湯中的桂枝、生薑、大棗,這是一錯再錯。但治療的根本還是不脫離麻杏甘石湯。可見,喝太多水,或者從體外用冷水沖洗,都會導致邪氣收斂,汗孔閉合。不只是誤用桂枝湯會這樣,太陽中風和太陽傷寒,一個用桂枝,一個用麻黃,治療方法不同。因為中風誤用瀉下藥而導致喘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