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四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7)

1. 咳嗽

【綱】仲景曰:「咳而小便利者,不可發汗。發汗,則四肢厥逆冷。」

【目】成無己曰:「咳為肺疾,治之必發散方可。然必不可發汗,如本條是也。」

吳綬曰:「凡表寒咳嗽,脈浮惡寒,身疼拘急而無汗者,麻黃湯或三拗湯汗之。痰唾如膠者,金沸草散汗之。若有熱者,參蘇飲去木香、人參,加麻黃、桑皮、杏仁汗之。若虛弱人感冒風寒而咳嗽有痰,或惡風頭疼乾嘔者,人參杏仁湯主之。傷寒二三日傳少陽經,脈弦口苦,發熱而咳嗽者,小柴胡湯去人參、薑、棗,加五味、乾薑。若發熱胸中煩滿而咳,加炒栝蔞。若胸脅痞滿發熱而咳,加枳殼、桔梗。凡陰症手足冷,脈沉細而咳嗽,四逆湯加五味。大抵傷寒咳嗽,非比雜症。按仲景治例,有嗽者,不分陰陽二症,俱用五味、乾薑也。若五味收肺氣而止嗽,乾薑入肺經而散逆氣也。

凡初秋暴雨冷,及天行暴寒,其熱喜伏於內,咳嗽,曲折不可得氣息,喉啞失聲,乾嗽,喉中如梗者,射干湯主之。」

李中梓曰:「有聲無痰曰咳,有聲有痰曰嗽。」

朱撝曰:「夫咳嗽之疾一也。或曰:『咳者有聲而無痰,嗽者有痰而無聲。』又曰:『咳為陽,嗽為陰。』皆無考據。咳嗽非獨寒也,六氣皆能為嗽焉。風嗽者,頭目眩暈,痰涎不利,宜通聖散汗之,搜風丸清之。火嗽者,口燥舌乾,喘逆唾血,宜涼膈散加當歸、桔梗治之,大金花丸解之。

暑嗽者,面赤手冷,頭有自汗,宜白虎湯除之。濕嗽者,面腫上喘,宜大橘皮湯止之;甚者,三花神祐丸下之。燥嗽者,往來寒熱,涕唾稠黏,宜柴胡飲子治之。寒嗽者,手足厥逆,宜寧肺散收之。彼謬醫不分六氣,執以為寒,驟用枯礬、粟殼,雖老亦無悟矣。」

鰲按:「朱氏六氣為嗽之論,乃統雜病言之。而傷寒咳嗽,其原亦有由六氣者,治法固可參考。」

白話文:

【綱】張仲景說,咳嗽而且小便順暢的人,不可以讓他發汗。如果發汗,會導致四肢冰冷、手腳發麻。

【目】成無己說,咳嗽是肺部的疾病,治療一定要用發散的方法。但是,絕對不可以發汗,就像上面這條所說的一樣。

吳綬說,凡是表寒引起的咳嗽,脈象浮,怕冷,身體疼痛拘緊而且沒有汗。可以用麻黃湯或三拗湯來發汗。如果痰液像膠水一樣黏稠,可以用金沸草散來發汗。如果同時有發熱的症狀,可以用參蘇飲,去掉木香和人參,加入麻黃、桑白皮、杏仁來發汗。如果是虛弱的人,因為感受風寒而咳嗽有痰,或者怕風、頭痛、想吐,可以用人參杏仁湯。如果傷寒兩三天後傳到少陽經,脈象弦、口苦、發熱而且咳嗽,可以用小柴胡湯,去掉人參、生薑、紅棗,加入五味子、乾薑。如果發熱胸悶煩躁而且咳嗽,加入炒過的栝樓。如果胸脅脹悶發熱而且咳嗽,加入枳殼、桔梗。凡是陰證,手腳冰冷,脈象沉細而且咳嗽,可以用四逆湯加入五味子。大體來說,傷寒引起的咳嗽和一般雜病不同。依照張仲景的治療方法,只要有咳嗽,不論是陰證還是陽證,都使用五味子和乾薑。五味子可以收斂肺氣來止咳,乾薑可以進入肺經來散發逆氣。

凡是初秋突然下雨變冷,以及突然出現的寒冷天氣,熱容易潛伏在體內。咳嗽的時候,會感到氣息不順暢,喉嚨嘶啞失聲,乾咳,喉嚨像被東西梗住一樣,可以用射干湯。

李中梓說,有聲音沒有痰叫做「咳」,有聲音又有痰叫做「嗽」。

朱撝說,咳嗽這種疾病本來就是一種。有人說,咳是有聲音沒有痰,嗽是有痰沒有聲音;又有人說,咳是陽證,嗽是陰證,這些都沒有根據。咳嗽不只是因為寒冷,六種氣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都能引起咳嗽。風邪引起的咳嗽,會頭暈目眩,痰液不容易排出,可以用通聖散來發汗,用搜風丸來清熱。火邪引起的咳嗽,會口乾舌燥,呼吸急促,咳血,可以用涼膈散加入當歸和桔梗來治療,用大金花丸來解毒。

暑邪引起的咳嗽,會臉色發紅、手腳冰冷,頭部會自己流汗,可以用白虎湯來治療。濕邪引起的咳嗽,會臉部浮腫、呼吸急促,可以用大橘皮湯來止咳。嚴重的話,可以用三花神祐丸來瀉下。燥邪引起的咳嗽,會時冷時熱,鼻涕和唾液黏稠,可以用柴胡飲子來治療。寒邪引起的咳嗽,會手腳冰冷,可以用寧肺散來收斂。那些錯誤的醫生不區分六氣,一律認為是寒邪,馬上用枯礬和粟殼來治療,即使是老人家也無法明白其中的道理。

我認為,朱撝所說的六氣引起咳嗽的理論,是統論雜病而言。而傷寒引起的咳嗽,其原因也有可能是六氣造成的,所以他的治療方法是可以參考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