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十三·太陰經症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三·太陰經症 (2)

1. 寒實結胸

【綱】仲景曰。太陰之為病。腹滿而吐。食不下。自利益甚。時腹自痛。若下之。必胸下結硬。

【目】張元素曰。太陰本症。惟腹滿自利而已。若邪迫於上。則吐而食不下也。邪迫於下。則利甚而腹滿也。上下相迫。必上下交亂。胃中空虛。法只可行溫散之劑。其病自痊。若誤下之。必在下之邪去。而在上之邪陷。有不至於胸下結硬者哉。

魏荔彤曰。邪自外感。太陽先中之。邪自內傳。太陰先受之。少陽之邪。既不能由半表而達表。必由半里而入里。而里三陰之太陰。又為三陰之表。內經云。太陰主開是也。所以少陽之邪。傳經必先及太陰。亦不離內外表里之義而已矣。腹滿而吐。食不下。自利腹痛。純為太陰濕土。

白話文:

仲景說,太陰病症會導致腹脹、嘔吐、食慾不振、腹瀉不止,有時還會腹痛。如果誤用瀉藥,就會導致胸下結硬。

張元素說,太陰病症的典型表現就是腹脹和腹瀉。如果邪氣向上侵犯,就會出現嘔吐和食慾不振;如果邪氣向下侵犯,就會出現腹瀉和腹脹。上下交迫,就會導致內外失調。胃中空虛,只能用溫散之劑治療,病症自然會痊癒。如果誤用瀉藥,就會把下方的邪氣趕走,而上方的邪氣卻會陷下去,難道不會導致胸下結硬嗎?

魏荔彤說,外感邪氣首先會侵犯太陽經,內傳的邪氣首先會侵犯太陰經。少陽經的邪氣不能從半表到達表層,只能從半里進入里層。而里三陰中的太陰經又是三陰經的表層。《內經》說,太陰經主開合。因此,少陽經的邪氣傳經時必定會先到達太陰經,這也是內外表里法則的體現。腹脹、嘔吐、食慾不振、腹瀉、腹痛,都是太陰濕土所致。

失鎮奠之令。故症全見於腸胃肚腹之間。本為三陽之邪。陷入陰經為患。法當升散其邪。復還陽分。若以滿痛為實邪而下之。則陽愈陷而下沉。陰愈凝而不散。胸下結硬。有似太陽之結胸而在下。有似太陽之心下痞而又在上。胸下結硬。所以為太陰誤下獨見之症者如此。傷寒傳經之邪。

無論在太陽為風因寒因。及遍歷三陽。皆成熱邪。復由陽而入陰。或誤下誤汗。又能變虛生寒。此病之變易莫測也。惟其為熱邪。所以作滿而能吐。若寒邪。但脹滿不食。必不能上逆為嘔吐矣。自利而時腹痛。利為挾熱。時痛亦熱邪。若寒邪。則痛隱隱無已時矣。所以知其確為熱邪也。

白話文:

因為失去鎮定調和的指令,所以症狀全部出現在腸胃腹部。這是陽氣過盛的邪氣入侵,沉入陰經導致的病症。應該用升散的方法將邪氣向上驅散,讓它回到陽氣所在的位置。如果誤以為是實邪而用瀉下方法,就會導致陽氣更加沉陷,陰氣更加凝固,無法散開,胸口下方就會形成硬塊。這就像太陽病的結胸病症在下方,又像是太陽病的心下痞病症在上方。胸口下方結硬,這就是太陰病誤下獨見的症狀。傷寒病的傳經邪氣,無論是在太陽病階段是風寒之邪,還是遍歷三陽階段的熱邪,都會由陽氣轉入陰氣,如果誤用瀉下或發汗的方法,又可能導致虛寒。這種病症變化多端,難以捉摸。由於是熱邪,所以會出現腹部脹滿,並且嘔吐。如果是寒邪,則只有腹部脹滿,不願意進食,不可能向上逆流而出現嘔吐。腹瀉而且時常腹痛,腹瀉是夾雜着熱邪,時常腹痛也是熱邪的表現。如果是寒邪,則疼痛會隱隱作痛,沒有特定時間。所以可以肯定,這絕對是熱邪造成的病症。

況凡病初得為寒。久痛多熱。亦理之常。太陽風寒之邪。傳陽明時已變熱矣。未有無所因而忽又變寒入三陰者。如謂入三陰即為寒。何以有系在太陰之發黃也。發黃亦為寒邪耶。又何以三陰篇中用苦寒之劑。仲師立法。不一而足。豈智不足耶。總由傳經與直中之邪。分路不明。

故見仲師立一溫散之法。便謂傳經為寒邪。及見一恣用苦寒之法。便自己亦說不周全。遂含糊了事便罷。余不得不於三陰之首條力爭之。曰。直中有寒。傳經悉熱。(八字鐵案)此二語確乎不易。再太陽結胸痞。皆經誤下而成。亦屬風寒在表之邪。日久變熱。遂成結聚。特風邪陽。

白話文:

通常病初起是寒邪,久病則多為熱邪,這是自然规律。太陽經的風寒邪气传到阳明经时已经转变为热邪了,没有无缘无故又忽然变成寒邪进入三阴经的。如果说进入三阴经就一定是寒邪,那么为什么会有系在太阴经导致发黄的现象呢?发黄也是寒邪导致的吗?而且为什么三阴经篇中要用苦寒的药物呢?仲师制定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,难道是因为智慧不足吗?主要是因为传经的邪气和直中的邪气,各自的路径不明确。

因此看到仲师制定温散的治疗方法,就认为传经的是寒邪;看到他恣意使用苦寒的药物,就说他不周全,含糊其辞地草草了事。我不得不针对三阴经篇的首条内容据理力争,说:直中是寒邪,传经是热邪。这两句话绝对正确,不可更改。再者,太阳经结胸痞,都是因为错误服用泻药造成的,也是风寒邪气在表面的症状。时间久了就变成热邪,最终形成结聚。只不过是风邪阳气。

聚於高分。寒邪陰。聚於低分。然風因寒因。俱為已變熱之邪無異也。所以陷胸瀉心內。俱有苦寒之味。今此胸下結硬。又豈能外陷胸瀉心別求門路乎。或問。仲師意在溫散。子言陷胸瀉心。何也。曰。仲師溫散。為太陰未誤下言。非為已下成胸下結硬者言也。亦如太陽未誤下。

用辛溫。已誤下。用苦寒也。三陽為表。三陰為里。固矣。三陽有三陽之表裡。三陰有三陰之表裡。豈可一陽而盡表之理。一陰而盡陰之道乎。此乃傷寒中之大關鍵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寒實結胸。無熱症者。與三白小陷胸湯。為散亦可服。

白話文:

寒邪聚集在高處,屬陰性;聚集在低處,則由寒引起的风也属阴性。两者都属于已经转变为热邪,并无区别。所以陷胸、泻心都是内部的病症,都带有苦寒的味道。现在胸下结硬,又怎么能用陷胸、泻心等方法来治疗呢?有人可能会问,仲师的意思是温散,你说陷胸泻心,是什么意思呢?我说,仲师的温散,是针对太阴病尚未误下而言的,并非针对已经误下导致胸下结硬的情况而言。就像太阳病尚未误下,可以用辛温来治疗,误下之后则要用苦寒来治疗一样。三阳为表,三阴为里,这是固定的道理。三阳有三阳的表里,三阴有三阴的表里,怎么能说一阳就尽表之理,一阴就尽阴之道呢?这就是伤寒中重要的关键所在。

仲景说,寒实结胸,没有发热症状的人,可以服用三白[小陷胸汤]来散寒,也是可以的。

【目】柯琴曰。太陽表熱未除而反下之。熱邪與寒水相結。成熱實結胸。太陰腹滿時痛而反下之。寒邪與寒藥相結。成寒實結胸也。無熱症者。不四肢煩疼也。

白話文:

【目】柯琴說。太陽表熱還未去除,卻開始使用下藥的方法。熱邪與冷水相結合,形成熱實結胸。太陰腹部有滿脹感且時常疼痛,卻又開始使用下藥的方法。寒邪與冷藥相結合,形成寒實結胸。若沒有熱症狀,則不會出現四肢煩疼的情況。

2. 腹滿腹痛

【綱】仲景曰。太陰之為病。腹滿而吐。食不下。自利益甚。時腹自痛。若下之。必胸下結硬。

【目】朱肱曰。本太陽病。醫反下之。因爾腹滿時痛。是有表。復有里。仲景所以用桂枝加芍藥湯。甚者加大黃。桂枝加芍藥。即是小建中也。仲景云。太陰脈弱自利。設當行大黃、芍藥者。宜減之。其人胃虛。陽氣易動之故。下利者。先煎芍藥十餘沸。

腹痛有二症。有熱痛。有冷痛。尺脈弦。腸鳴泄利而痛者。冷痛也。小建中湯。不瘥者。小柴胡湯。陰症腹痛。即四逆散。四逆加芍藥湯。腹痛小便不利者。真武湯。關脈實。腹滿大便秘。按之而痛者。熱痛也。桂枝加大黃黃連湯、大承氣湯。

白話文:

張仲景說,太陰病的症狀是腹部脹滿嘔吐、吃不下東西,經常腹瀉,自己感覺很痛苦,有時肚子會自己痛。如果用瀉下藥,就會導致胸部以下結塊變硬。

朱肱說,原本是太陽病,醫生卻用瀉下藥治療,因此才會導致腹部脹滿疼痛。這是因為既有表證,又有裡證。所以張仲景用桂枝加芍藥湯治療,嚴重者再加黃芩。桂枝加芍藥就是小建中湯。張仲景說,太陰脈虛弱,容易腹瀉,如果需要使用黃芩、芍藥,就要減少用量。因為這種人胃虛,陽氣容易被動,腹瀉的人應該先將芍藥煎煮十沸。

腹痛分兩種情況,一種是熱痛,一種是冷痛。尺脈弦,腸鳴泄瀉而且疼痛,這是冷痛。用小建中湯治療,如果沒有好轉,就用小柴胡湯。陰證腹痛,就用四逆散,四逆散加芍藥湯。腹痛小便不利,就用真武湯。關脈實,腹部脹滿大便秘結,按壓會疼痛,這是熱痛。用桂枝加黃芩黃連湯,或者大承氣湯。

太陰大約可溫。然須有積。方可下也。何謂積症。太陰腹滿時痛。胸膈不快。䐜滿閉塞。唇青。手足冷。脈沉細。少情緒。或腹痛。此名太陰也。近人都不識陰症。才見胸膈不快。便投熱藥。非其治也。大抵陰症者。由冷物傷脾胃。陰經受之也。主胸膈脹䐜。面色及唇。皆無色澤。

手足冷。脈沉細。少情緒。亦不因嗜欲。但內傷冷物。或損動胃氣。遂成陰症。復投巴豆之類。胸膈愈不快。或吐而利。經一二日。遂致不救。蓋不知寒中太陰也。

問。萬一飲食不節。寒中陰經。何法以治。曰。理中加青皮、陳皮。一二劑。胸膈即快。枳實理中丸。五積散。太陰脾經。主胸膈滿。甲乙經曰。賊風虛邪者。陽受之。飲食不節。起居不時者。陰受之。陽受則入腑。陰受則入臟。入腑則身熱不時。上為喘呼。入臟則䐜滿閉塞。下為飧泄。久為腸澼。

白話文:

太陰症狀可以用溫熱的方法治療,但前提是必須有積滯,才能用下法。什麼是積症呢?就是太陰證的腹滿、疼痛、胸膈不適、䐜滿閉塞、唇色青紫、手足冰冷、脈象沉細、精神不振,甚至腹痛,這些都是太陰症的表現。現代人大多不了解陰症,只要看到胸膈不適,就亂投熱藥,這是不對的。陰症主要原因是吃太多寒涼食物傷了脾胃,導致陰經受寒。主要表現為胸膈脹䐜、面色和嘴唇缺乏光澤。

手足冰冷、脈象沉細、精神不振,這些也不一定是因為嗜好慾望所致,而是因為內傷寒涼食物或損傷了胃氣,才造成陰症。如果再用巴豆之類的藥物,就會加重胸膈不適,甚至嘔吐腹瀉,一兩天後就無法救治。因為他們不知道寒邪侵犯了太陰。

有人問:如果不小心飲食不節,寒邪侵犯了陰經,該如何治療呢?答:可以用理中湯加青皮、陳皮,一兩劑就能讓胸膈舒暢。也可以服用枳實理中丸、五積散。太陰屬於脾經,主導胸膈滿脹。甲乙經中說:賊風虛邪是陽氣受損造成的,飲食不節、起居不規律是陰氣受損造成的。陽氣受損則會侵入腑臟,陰氣受損則會侵入臟腑。侵入腑臟會導致身體發熱不適,上半身出現喘息,侵入臟腑會導致䐜滿閉塞,下半身出現消化不良,時間久了會導致腸液外溢。

腹脹滿者。陰陽不和也。桔梗半夏湯最良。仲景論太陽病發汗後腹脹滿者。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。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。梔子厚朴湯。吐後腹脹滿者。調胃承氣湯。

成無己曰。腹滿者。俗謂之肚脹也。華佗曰。傷寒一日在皮。二日在膚。三日在肌。四日在胸。五日在腹。六日入胃。入胃。謂入腑也。是在腹。猶未全入里也。雖腹滿為里症。亦有淺深之別。經曰。表已解而內不消。非大滿猶生寒熱。則病不除。是其未全入腑。若大滿大實。

白話文:

肚子脹滿,代表陰陽失調,用桔梗半夏湯最有效。傷寒發汗後肚子脹滿,可以服用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。拉肚子後心煩意亂、肚子脹滿、坐立不安,可以服用梔子厚朴湯。嘔吐後肚子脹滿,可以服用調胃承氣湯。

成無己說,肚子脹滿,俗稱肚脹。華佗說,傷寒第一天在皮膚,第二天在表皮,第三天在肌肉,第四天在胸部,第五天在腹部,第六天進入胃部。進入胃部,就是進入內臟,雖然在腹部,但還未完全進入內里。雖然肚子脹滿是內臟的病症,但也有淺深之分。《傷寒論》說,表面症狀消退了,但內裡沒有消散,沒有很脹,卻仍然有發冷發熱的現象,說明病症還沒完全進入內臟。如果肚子很脹很實,就說明病症已經深入內臟了。

堅有燥屎。自可下之。雖四五日不害。謂之邪氣已入腑也。傷寒邪入腹。是里症已深。故腹滿乃可下。如經曰。其熱不潮。未可與承氣。若腹大滿不通者。可與小承氣。本太陽病。醫反下之。因而腹滿時痛者。屬太陰也。桂枝加芍藥湯。大實痛者。桂枝加大黃湯。少陰症腹脹不大便者。

急下之。諸如此者。皆為里症是也。雖曰。腹滿痛為實。然腹滿不減則為實。可下。腹滿時減則為虛。不可下。以溫藥和之。蓋虛氣留脹。亦為之脹。但比之實者。不至堅痛也。

王肯堂曰。結胸從心下起至少腹硬滿而痛。與腹滿類也。然結胸按之痛。手不可近。腹滿痛舉按常痛。手近不甚也。痞亦從心下起至少腹亦與腹滿類也。然痞或止留心下。腹滿但在腹之中也。邪入里與正搏。則為腹痛。所以痛有異。腹痛屬裡。正太陽腹不痛。少陽亦胸脅痛而無腹痛。

白話文:

如果大便乾燥,可以服用瀉藥,即使四五天沒有排便也不要緊,這表示邪氣已經侵入腸腑。傷寒病的邪氣進入腹部,表示裡症已經很深,因此腹部脹滿就可以服用瀉藥。就像經書上說:「如果發熱不潮濕,不能服用承氣湯。」如果腹部脹大而且不通暢,就可以服用小承氣湯。本來是太陽病,醫生卻反過來使用瀉藥,導致腹部脹滿疼痛,這屬於太陰病,應該服用桂枝加芍藥湯。如果腹部脹滿疼痛很嚴重,應該服用桂枝加大黃湯。少陰症腹部脹滿,無法排便,應該馬上服用瀉藥。

凡是這些情況,都是屬於裡症。雖然說腹部脹滿疼痛屬於實證,但腹部脹滿不減少仍然是實證,可以用瀉藥。如果腹部脹滿時有減少,就屬於虛證,不能服用瀉藥,應該用溫和的藥物來調和。因為虛氣停滯在腹部,也會造成腹部脹滿,只是與實證相比,不至於堅硬疼痛。

王肯堂說:「結胸從心窩開始,一直到小腹,腹部堅硬脹滿疼痛,與腹部脹滿類似,但結胸按壓會痛,手無法靠近。腹部脹滿則按壓時總是痛,手靠近也不會很痛。痞氣也從心窩開始,一直到小腹,也與腹部脹滿類似,但痞氣可能只停留在心窩,腹部脹滿則只在腹部裡面。邪氣入侵內臟,與正氣搏鬥,就會造成腹痛。所以腹痛有不同的表現。腹痛屬於裡症,正太陽病腹部不痛,少陽病也只有胸脅疼痛,沒有腹痛。」

若陽明腹滿急而痛。此為裡實宜下。大柴胡、小承氣。三陰下利清穀而又腹痛。裡寒故也。此總論太陽經陽中之陰。四逆湯、附子理中湯。陽氣傳太陰經腹滿而痛。其症有二。有實痛。有虛痛。腸鳴泄利而痛者。虛痛也。此獨論太陰經陰中之陽。小建中湯。即桂枝加芍藥湯。

但桂有厚薄爾。不瘥。小柴胡去芩加芍如數。腹滿便秘按之痛者。實痛也。桂枝加大黃一錢。此虛痛實痛。乃是以陽邪漸消為虛。陽氣盛大為實。

白話文:

如果陽明經的腹部脹滿,而且疼痛得急促,這就是裡頭實證,應該要瀉下。可以用大柴胡湯和小承氣湯。如果三陰經出現腹瀉,排泄出來的是清穀物,而且還伴隨著腹痛,這是裡頭寒證。這段話總體來說,是論述太陽經陽氣中的陰氣。可以用四逆湯和附子理中湯。

陽氣傳到太陰經,腹部脹滿疼痛,這種症狀有兩種,一種是實證疼痛,一種是虛證疼痛。腸子發出鳴叫聲,腹瀉而且疼痛,這就是虛證疼痛。這段話單獨論述太陰經陰氣中的陽氣,可以用小建中湯,也就是桂枝加芍藥湯。

只是桂枝有厚薄之分,如果藥效不顯著,可以用小柴胡湯去掉了黃芩,然後加入芍藥,用量跟以前一樣。如果腹部脹滿,大便秘結,按壓就痛,這就是實證疼痛。可以用桂枝湯加上大黃一錢。這些虛證疼痛和實證疼痛,都是因為陽氣邪氣逐漸消退而導致虛證,陽氣盛大而導致實證。

吳綬曰。凡腹痛可按可揉者。內虛也。不可按不可揉者。內實也。海藏言中脘痛者。屬脾土。脈沉遲內寒者。理中湯、附子理中丸。陽脈澀陰脈弦。小建中。若小腹痛屬厥陰經分。當歸四逆湯加吳萸。厥逆者同。如大實腹滿痛。繞臍刺痛。不大便。脈實。大承氣。凡潮熱不大便。

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。手不可近。大陷胸。若脈弦腹痛。無熱無寒。芍藥甘草湯。脈弦口苦。發熱腹痛。小柴胡去人參加炒白芍。若寒熱交作腹痛。加肉桂、白芍。若寒多而痛。去黃芩加肉桂、白芍。凡少陰發熱手足冷腹痛。四逆散加附、桂、萸、芍。凡發熱脈洪弦腹痛。

白話文:

吳綬說,凡是肚子痛可以按壓揉捏的,是因為內虛;不能按壓揉捏的,是因為內實。海藏說中脘痛屬脾土,脈象沉遲內寒的,用理中湯、附子理中丸;陽脈澀陰脈弦的,用小建中湯。如果小腹痛屬於厥陰經分,用當歸四逆湯加吳萸,厥逆者同。如果肚子脹滿疼痛,繞著肚臍刺痛,不排便,脈象實的,用大承氣湯。凡是發熱不排便,從心窩到小腹硬滿疼痛,手碰不到,用大陷胸湯。如果脈象弦,肚子痛,沒有發熱也沒有寒涼,用芍藥甘草湯。脈象弦,口苦,發熱肚子痛,用小柴胡湯去人參加炒白芍。如果寒熱交作肚子痛,加肉桂、白芍。如果寒多而痛,去掉黃芩加肉桂、白芍。凡是少陰發熱手足冷肚子痛,用四逆散加附子、肉桂、吳萸、白芍。凡是發熱脈象洪弦肚子痛,用……

芍藥黃芩湯。凡蓄血。亦令人腹痛。手不可近。腹痛欲吐利而煩躁者。多有痧毒。世俗刮刺委中穴。

柯琴曰。太陰之上。濕氣主之。腹痛吐利。從濕化也。故人傷於濕。脾先受之。然寒濕入於陰經。不能動臟。則還入於胃腑。太陰經布胃中。又發於胃。胃中寒濕。故食不納而吐利也。太陰脈從足入腹。寒氣時上。故腹時自痛。法當溫中散寒。若誤下胃口受寒。故胸下結硬
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脈浮而緩。手足自溫者。系在太陰。太陰當發身黃。若小便自利者。不能發黃。至七八日。雖暴煩。下利日十餘行。必自止。以脾家實。腐穢當去故也。

白話文:

芍藥黃芩湯的應用與病因分析

芍藥黃芩湯 適用於蓄血的病症,患者常伴有腹痛手不敢靠近腹部腹痛欲吐瀉且煩躁等症狀,多是痧毒所致。民間常用刮刺委中穴來治療。

柯琴說:太陰經主掌濕氣腹痛吐瀉濕氣化生的結果。人體若傷於濕邪脾臟首先受到影響。但寒濕入侵陰經時,不能直接影響臟腑,所以會回流到胃部。太陰經循行於胃部,因此寒濕會在胃中積聚,導致食慾不振,吐瀉。太陰經從足部上行至腹部,寒氣會隨著經脈向上運行,所以會反覆腹痛。因此應當溫中散寒。如果誤用下瀉藥,會導致胃口受寒,造成胸部以下結塊

【綱目】仲景說:傷寒患者脈象浮緩手足溫度正常,這是太陰經受損的表現。太陰經病變,身體會發黃。如果小便自利,則不會發黃。到了七八日,即使出現暴躁煩悶每天腹瀉十餘次,也會自行停止。這是因為脾臟實證腐敗之物應該被排出,所以會自然痊癒

【目】許叔微曰。難經曰。痛為實。脾家實者。知其實必痛也。大抵痛宜下。

成無己曰。腹滿。太陰症也。陽熱為邪者。則腹滿而咽乾。陰寒為邪者。則腹滿而吐。食不下。自利益甚。時腹自痛。太陰者。脾土也。治中央。故專主腹滿之候。又發汗吐下後成腹滿者。皆邪氣乘虛內客為之。而所主又各不同。經曰。發汗後腹脹滿者。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。

傷寒吐後腹脹滿者。調胃承氣湯。傷寒下後心煩腹脹滿臥起不安者。梔子厚朴湯。三者有當溫。有當下。有當吐。何也。邪氣不一也。且發汗則邪之在表者雖去。而汗多亡陽。致胃氣虛。不能敷布。諸氣壅滯而為脹滿者。是當溫散。吐後邪之在胸中者。能去則安。若不能去。

白話文:

許叔微說,《難經》說,疼痛屬於實證。脾臟實證,必然會感到疼痛。總體來說,疼痛應該要治療以瀉下。

成無己說,腹脹是太陰病症。陽熱邪氣入侵,就會腹脹且口乾;陰寒邪氣入侵,就會腹脹且嘔吐、食慾不振、自覺身體虛弱,並且腹痛。太陰屬於脾土,統管中央,所以專門負責治療腹脹的症狀。另外,發汗、吐瀉後導致腹脹的,都是邪氣乘虛而入造成的,但各自主症不同。經書說,發汗後腹脹的,可以用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。傷寒吐後腹脹的,可以用調胃承氣湯。傷寒瀉後心煩、腹脹、臥起不安的,可以用梔子厚朴湯。這三種情況有溫散、瀉下、嘔吐的治療方法,這是因為邪氣不同。比如發汗時,表邪雖然被驅逐,但汗多耗損陽氣,導致胃氣虛弱,不能正常運作,各個氣機壅塞而導致腹脹,這時就要溫散。嘔吐後,邪氣停留在胸中,如果能夠驅除,就會好轉,如果不能驅除,就會導致腹脹。

致胸中之邪。下傳入胃而為實。遂生脹滿者。是又當下。妄下後邪氣在表。未經入腑者。遂自表乘虛而入。鬱於胸中。致為虛煩。氣上下不得通。腹為之脹者。是又當吐。醫者要識邪氣所自。知其由來。觀邪氣所在。知其虛實。汗吐下之不瘥。則可矣。

鰲按。脾家實。即腐穢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四五日。腹中痛。若轉氣下趨少腹者。此欲自利也。

【目】柯琴曰。此自利之兆也。四五日。是太陰發病之期。

白話文:

邪氣入侵胸腔,向下傳入胃部,導致實證,因此出現脹滿。這種情況應該要瀉下。如果錯誤地瀉下,邪氣停留在體表,尚未進入臟腑,就會趁虛而入,鬱積在胸中,導致虛煩,氣機上下不通,腹部脹滿。這種情況就需要催吐。醫生需要辨別邪氣來源,了解其病因,觀察邪氣所在位置,判斷虛實,再用汗、吐、下等方法治療,才能痊癒。

脾胃實證,就是指脾胃腐敗。

傷寒病發病四五天,腹部疼痛,如果氣機下行趨向小腹,這是要腹瀉的徵兆。

這是腹瀉的前兆。四五天,是太陰經發病的時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