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九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 (6)

1. 煩躁(附怫鬱)

【綱】仲景曰:陽明病,脈浮而緊,咽燥口苦,腹滿而喘,發熱汗出,不惡寒,反惡熱,身重。若發汗,則躁,心憒憒而譫語。若加燒針,心怵惕,煩躁不得眠。若下之,則胃中空虛,客氣動膈,心中懊憹。舌上苔者,梔子豉湯主之。

【目】成無己曰:內熱曰煩,謂心中郁煩也;外熱曰躁,謂氣外熱躁也。內熱謂有根之火,故但煩不躁,及先煩後躁者,皆可治。外熱為無根之火,故但躁不煩,及先躁後煩者,皆不可治也。所謂煩躁者,謂先煩漸至躁也;所謂躁煩者,謂先發躁,迤邐復煩也。從煩至躁為熱,未有不漸煩而躁者也。先躁後煩謂怫鬱,怫然更作煩悶。此為陰盛格陽,大躁若欲於泥水中臥,水不得入口是也。此氣欲絕而爭,如燈將滅而暴明。

黃仲理曰:煩躁者,懊憹不得眠也;懊憹者,鬱悶不舒之貌。煩者,氣也,火入於肺也;躁者,血也,火入於腎也。

李梴曰:心熱則煩,腎熱則躁;煩輕躁重。先煩漸躁為陽症,不煩便躁為陰症。煩主氣,躁主血。肺主皮毛,氣熱則煩;腎主津液,血熱則躁。故仲景用梔子以治肺,豆豉以治腎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:傷寒下後,心煩腹滿,起臥不安者,梔子厚朴湯主之。

【目】朱震亨曰:煩躁者,氣隨火而升也。

陶華曰:傷寒煩躁,有陰陽虛實之別。心熱則煩,陽實陰虛;腎熱則躁,陰實陽虛。煩乃熱輕,躁乃熱重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:得病二三日,脈弱,無太陽柴胡症,煩躁,心下硬。至四五日,雖能食,以小承氣少少與微和之,令小安。至六日,與承氣湯一升。若不大便,六七日小便少者,雖不能食,但初頭硬,後必溏;未定成硬,攻之必溏。須小便利,屎定硬,乃可攻之,宜大承氣湯。

【目】李杲曰:梔子治肺煩,香豉治腎躁。少氣虛滿者,加甘草。嘔噦者,加生薑、橘皮。下後腹滿而煩,梔子厚朴枳實湯。身熱微煩,梔子甘草乾薑湯。火入肺,煩也;火入腎,躁也。煩躁俱在上者,腎子通於肺母也。發潤如油,喘而不休,總言肺絕。鼻者,肺之外候,肺氣通於鼻,鼻中氣出粗大,是肺熱也。發者,血之餘,腎氣主之;發潤如油,火迫腎水至高之分,是水將絕也。仲景以發潤喘大為肺絕,兼其腎而言之。發在高巔之上,雖屬腎,肺為五臟之至高,故言肺絕兼腎也。大抵肺腎相通,肺既已絕,腎不言而知其絕矣。或曰:煩者心為之煩,躁者心為之躁,何煩為肺躁為腎耶?夫心者君火也,與邪熱相接,上下通熱,金以之而躁,水以之而虧,獨存者火耳。故肺腎與心合而為煩躁焉;此煩雖肺,躁雖腎,實心火為之也。若有宿食而煩躁者,梔子大黃湯。

陶華曰:有人傷寒八九日,無汗身熱,時時譫語,因下後大便不通,已三日矣。非躁非煩,非寒非痛,終夜不得臥,但心中無曉會處。許學士診之曰:此懊憹怫鬱二症俱作也。胃中有燥屎,服承氣湯,下燥屎二十枚,得利而解。故仲景云:小便不利,大便難,時有微熱怫鬱。

白話文:

煩躁(附帶怫鬱)

【提綱】

張仲景說:陽明病,脈象浮而且緊,咽喉乾燥口苦,腹部脹滿且呼吸急促,發燒出汗,不覺得冷反而怕熱,身體沉重。如果發汗,就會變得煩躁,心中迷亂胡言亂語。如果再用燒針,會心驚膽跳,煩躁得無法入睡。如果用瀉下藥,會導致胃中空虛,外來邪氣擾動膈膜,心中懊惱煩悶,舌頭上有苔,可以用梔子豉湯來治療。

【細目】

成無己說:內熱引起的叫做「煩」,指的是心中鬱悶煩躁;外熱引起的叫做「躁」,指的是氣外散而躁動。內熱是根源於內的火,所以只會煩而不會躁,或者先煩後躁的,都可以治療。外熱是沒有根源的火,所以只會躁而不會煩,或者先躁後煩的,都無法治療。所謂的「煩躁」,指的是先感到煩悶,逐漸發展成躁動。所謂的「躁煩」,指的是先發作躁動,然後逐漸感到煩悶。從煩到躁是熱證的表現。

沒有不從煩逐漸發展到躁的。先躁後煩叫做「怫鬱」,表示煩悶更加嚴重。這是陰氣過盛而將陽氣逼出體外的表現。會極度躁動,好像想躺在泥水中一樣,卻又無法飲水。這是氣將要耗盡而掙扎的表現,就像燈快要熄滅時突然變得更亮一樣。

黃仲理說:煩躁,是指懊惱煩悶而無法入睡。懊惱煩悶,是形容心情鬱悶不舒暢的樣子。「煩」是氣的表現,是因為火侵入肺部;「躁」是血的表現,是因為火侵入腎部。

李梴說:心熱就會感到煩,腎熱就會感到躁。煩比躁輕微,先煩後躁是陽症的表現;不煩直接躁是陰症的表現。「煩」主要與氣有關,「躁」主要與血有關。肺主管皮膚毛髮,氣熱就會煩;腎主管津液,血熱就會躁。所以張仲景用梔子來治療肺,用豆豉來治療腎。

【提綱】

張仲景說:傷寒病使用瀉下藥後,出現心煩腹脹、坐立不安的,可以用梔子厚朴湯來治療。

【細目】

朱震亨說:煩躁,是因為氣隨著火向上升騰。

陶華說:傷寒引起的煩躁,有陰虛和陽虛、實證和虛證的區別。心熱會煩,這是陽實陰虛的表現;腎熱會躁,這是陰實陽虛的表現。煩是熱比較輕微的表現,躁是熱比較嚴重的表現。

【提綱】

張仲景說:得病兩三天,脈象虛弱,沒有太陽病或柴胡證的症狀,卻感到煩躁,心下部位硬滿。到了四五天,雖然能吃東西,可以用小承氣湯稍微調和一下,使病情稍微緩和。到了第六天,可以用承氣湯一升。如果還是沒有大便,到了六七天小便量少,即使不能進食,但糞便一開始是硬的,之後必定會變得稀溏,還沒完全變硬時,如果攻下就會變成稀溏。必須等到小便順暢,大便完全變硬時,才可以攻下,應該用大承氣湯。

【細目】

李杲說:梔子治療肺熱引起的煩,香豉治療腎熱引起的躁。如果氣虛腹脹,可以加入甘草。如果嘔吐,可以加入生薑、橘皮。瀉下藥後腹脹而煩,用梔子厚朴枳實湯。如果身體發熱且略感煩躁,用梔子甘草乾薑湯。火入肺就會感到煩,火入腎就會感到躁。煩躁都發生在上方,是因為腎氣與肺氣相通。頭髮像塗了油一樣光亮,喘氣不停,這都是肺氣衰竭的表現。鼻子是肺的外在表現,肺氣與鼻子相通。

鼻孔呼出的氣粗大,是肺熱的表現。頭髮是血的餘物,由腎氣主管,頭髮光亮像塗了油,是火逼迫腎水到了最上面的部位,表示腎水將要枯竭。張仲景認為頭髮油亮、喘氣嚴重是肺氣衰竭的表現,也同時包含腎氣衰竭的意思。頭髮在頭的最高處,雖然屬於腎,但肺是五臟的至高點,所以說肺衰竭也包含腎衰竭的意思。大體來說,肺與腎是相通的,肺氣既然已經衰竭,腎氣衰竭也是可想而知的。有人說,煩是由心引起的煩,躁是由心引起的躁,為什麼說煩是肺的問題,躁是腎的問題呢?心是君主之火,與邪熱相接觸,就會上下都產生熱,金受到影響會變得躁,水受到影響會變得虧虛,只有火仍然存在,所以肺腎與心一起出現煩躁。這種煩雖然和肺有關,躁雖然和腎有關,但實際上是心火引起的。如果因為宿食而引起煩躁,可以用梔子大黃湯。

陶華說:有人患傷寒八九天,沒有出汗,身體發熱,時常胡言亂語。因為使用瀉下藥後,大便不通已經三天了。不是躁也不是煩,不是寒也不是痛,整晚都無法入睡,只是覺得心中煩悶難受。許學士診斷後說,這是懊惱和怫鬱兩種症狀同時發作。胃中有乾燥的糞便,服用承氣湯,排出了二十枚乾燥的糞便,才得以順利康復。所以張仲景說:小便不順暢,大便困難,時常有輕微的發熱和煩悶,這是因為有乾燥的糞便。怫鬱,是陽氣蒸發外散,在頭面部和皮膚之間積聚呈現紅色而無法消散。這種症狀有區別,如果大便堅硬,氣短口渴,是實證,用大柴胡湯治療。出汗或瀉下藥後出現這種症狀,並且喝水會嘔吐,是胃虛的表現,可以用桂苓人參湯加茯苓治療。如果剛得病時發汗不徹底,熱邪跑到陽明經,之後又斷斷續續微微出汗,臉色發紅,是陽氣鬱結的表現,可以用解肌湯治療。或者發汗不徹底,脈象浮緊,可以用麻黃湯。或者小便不利,時常發熱,大便困難,煩悶得無法入睡,這是因為乾燥的糞便堆積,可以服用承氣湯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