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九 (7)
卷九 (7)
1. 煩躁(附怫鬱)
有燥屎也。怫鬱者。陽氣蒸越。形於頭面體膚之間。聚赤而不散也。其症有分別。如大便硬而氣短燥渴者。實也。大柴胡湯。汗下後有此症。飲水而噦者。胃虛也。桂苓人參湯加茯苓。初得病發汗不徹。並於陽明。續自微汗出。面色赤者。陽氣怫鬱也。解肌湯。或汗不徹。其脈浮緊者。
麻黃湯。或小便不利。時有微熱。大便作難。怫鬱不得臥。此有燥屎作實也。承氣湯。
白話文:
這是因為有便秘的關係。所謂的「怫鬱」,是指陽氣向上蒸騰,鬱積在頭部、臉部和皮膚之間,呈現紅色且無法消散。這種症狀有不同的情況,例如大便乾硬、呼吸短促、口乾舌燥,這屬於實證,可以用大柴胡湯治療。如果是在發汗或瀉下後出現這種症狀,而且喝水會想吐,那就是胃氣虛弱,可以用桂苓人參湯加茯苓來治療。
剛開始生病時發汗不徹底,導致病邪停留在陽明經,持續有微微出汗,而且臉色發紅,這也是陽氣鬱積的現象,可以用解肌湯治療。如果發汗不徹底,而且脈象呈現浮緊,那就要用麻黃湯。另外,如果小便不順暢,時常有微微發熱,大便困難,因為鬱悶而睡不著,這代表腸道有便秘,屬於實證,可以用承氣湯來治療。
2. 虛煩
【綱】仲景曰。發汗吐下後,虛煩不得眠。若劇者,必反覆顛倒。心中懊憹者,梔子豉湯主之。若少氣者,梔子甘草豉湯主之。若嘔者,梔子生薑豉湯主之。
【目】許叔微曰。虛煩者,心中鬱鬱而煩也。若止云煩者,為表熱及邪熱傳裡,故有胸中煩,心中煩,虛煩之別。故凡煩皆熱,以梔豉湯隨症治之。所以湧去其熱也。
柯琴曰。梔豉湯,本為治煩躁設,又可治虛煩。以此知陽明之虛與太陽之虛不同,陽明之煩與太陽之煩有別矣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下後更煩,按之心下濡者,為虛煩也。宜梔子豉湯。病人手足厥冷,脈乍緊者,邪結在胸中,心下滿而煩,飢不能食者,病在胸中,當吐之,宜瓜蒂散。
【目】張云岐曰。虛煩之狀,心中溫溫然欲吐,憒憒然無奈,欲嘔不嘔,擾擾亂亂,是名煩也。非吐則不能已。此二條均是煩也,藥均是吐也,而有輕重之不同。汗吐下後邪氣乘虛而入為煩者,謂之虛煩。梔豉湯,是吐劑之輕者。不因汗吐下邪結胸中則為膈實。瓜蒂散,是吐劑之重者。
柯琴曰。更煩,是既煩而復煩也。要知陽明虛煩,對胃家實熱而言,是空虛之虛,不是虛弱之虛。二條,是寒結胸中之脈症。心下者,胃口也。滿者,胃氣逆。煩者,胃氣盛也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,身熱不去,微煩者,梔子乾薑湯主之。傷寒下後,心煩腹滿,起臥不安者,梔子厚朴湯主之。
【目】成無己曰。此二條與前發汗吐下後一條,皆是因吐下發汗而煩者,皆為內陷之煩,故俱用取吐法,以湧去其熱。其有不經吐下發汗而煩者,則又是傳經之熱,不作膈實者也。如少陽症心煩喜嘔,或胸中煩而不嘔,小柴胡湯。少陰病二三日,心中煩不得臥者,黃連阿膠湯。少陰病胸滿心煩者,豬膚湯。是皆用和解法而徹去其熱者也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二三日,心中悸而煩者,宜小建中湯。
【目】成無己曰。陽明病,不吐不下,心煩者,煩之熱者也。此心中悸而煩,煩之虛者也。以悸為虛,悸甚而煩,故亦為虛也。若少陽之邪入腑者,煩而悸,則又為熱。大抵先煩而悸者是為熱,先悸而煩者是為虛也。
白話文:
[虛煩]
[總綱] 張仲景說:發汗、催吐、或瀉下之後,如果出現虛弱煩躁、難以入睡的情況,嚴重時會反覆翻身、心神不寧、心中煩悶,這時應該用梔子豉湯來治療。如果同時感到氣虛不足,則用梔子甘草豉湯。如果還伴有嘔吐,則用梔子生薑豉湯。
[細目] 許叔微說:「虛煩」指的是心中鬱悶煩躁。如果只說「煩」,可能是表證發熱或是邪熱傳入體內,因此有胸中煩、心中煩、虛煩的區別。總之,所有煩躁都與熱有關,所以用梔子豉湯根據不同症狀來治療,目的是要把熱邪清除。
柯琴說:梔子豉湯本來是用來治療煩躁不安的,也可以治療虛煩,由此可知陽明經的虛與太陽經的虛不同,陽明經的煩與太陽經的煩也有區別。
[總綱] 張仲景說:瀉下後更加煩躁,按壓心下部位感覺柔軟,這是虛煩的表現,應該用梔子豉湯。病人手腳冰冷、脈搏時而緊繃,這是邪氣結聚在胸中,心下飽脹且煩躁,又感到飢餓卻吃不下東西,這種情況病在胸中,應該催吐,可以用瓜蒂散。
[細目] 張云岐說:虛煩的症狀是心中溫熱想吐、昏亂無措、想吐又吐不出來、內心煩躁不安,這就叫做「煩」。這種情況,不催吐就無法緩解。以上兩種情況都是煩,藥物都是催吐,但是有輕重的區別。發汗、催吐、瀉下之後邪氣乘虛而入造成的煩,叫做虛煩,可以用比較輕微的催吐劑梔子豉湯。如果不是因為發汗、催吐、瀉下而導致的邪氣結於胸中,而是形成胸膈實證,則用較強烈的催吐劑瓜蒂散。
柯琴說:「更煩」是指已經煩躁又再次煩躁。要知道陽明經的虛煩,是相對於胃部實熱而言的,這種「虛」是空虛的「虛」,不是虛弱的「虛」。上述兩種情況,是寒邪結聚胸中的脈象和症狀,「心下」指胃部,「滿」是胃氣上逆,「煩」是胃氣盛。
[總綱] 張仲景說:傷寒病,醫生用丸藥強力瀉下後,發熱沒有退去,只是稍微煩躁,應該用梔子乾薑湯來治療。傷寒病瀉下後,出現心煩、腹脹、坐立難安,應該用梔子厚朴湯來治療。
[細目] 成無己說:這兩條與之前提到的發汗、催吐、瀉下後出現煩躁的情況,都是因為發汗、催吐、瀉下而引起的煩躁,都屬於熱邪內陷所致,所以都應該用催吐的方法來清除熱邪。如果不是因為發汗、催吐、瀉下引起的煩躁,而是因為熱邪傳入經絡,沒有形成胸膈實證,就應該用其他方法來治療。例如少陽病出現心煩喜嘔,或胸中煩躁卻不嘔吐,可以用小柴胡湯;少陰病發病兩三天,心中煩躁難以入睡,可以用黃連阿膠湯;少陰病胸悶心煩,可以用豬膚湯。這些都是用和解的方法來清除熱邪。
[總綱] 張仲景說:傷寒病發病兩三天,如果出現心悸且煩躁,應該用小建中湯。
[細目] 成無己說:陽明病如果沒有催吐或瀉下,卻出現心煩,這種煩是屬於熱的表現。這裡說的心悸且煩躁,這種煩是屬於虛的表現。因為心悸是虛的表現,心悸嚴重就會出現煩躁,所以也屬於虛證。如果是少陽經的邪氣傳入腑臟,出現煩躁和心悸,那又屬於熱證。總的來說,先煩躁後出現心悸,屬於熱證;先心悸後出現煩躁,屬於虛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