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六 (12)
卷六 (12)
1. 自利
按太陽陽明合病,陽明少陽合病,俱半兼陽明。所以胃中之水穀不安,而必自下利。其不下利者,亦必水飲上越而嘔。與少陽一經之症乾嘔者大不同。然或利或嘔,胃中之真氣與津液俱傷,急須散邪,所以安其胃。更慮少陽勝而陽明負,即當急下救陽明。其取用大承氣湯,正迅掃外邪而承領元氣之義也。設稍牽泥,則脈之滑數必變為遲軟,下之無及矣。
魏荔彤曰:太陽陽明有合病,俱屬二經之表,同感外邪。然又有太陽少陽二經合病,則三陽首尾同感陽明,豈能絕類離群,獨不病乎?是太少二陽之合病,即三陽俱感之合病矣。或問:三陽同病為溫症,子何混入傷寒合病內?不知溫症之三陽俱病,乃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,蘊蓄已久之邪也。
傷寒之合病,三陽同感,即時俱病,倏忽不時之邪也。其受病之源有不同者如此。既為三陽同感,雖名為太少合病,其實陽明獨受其邪。其少陽邪多者,則下利,風木克胃土也。其太陽邪多者,則嘔,表陽鬱熱而陽明氣逆也。下利者,與以黃芩湯,以苦泄少陽之邪,而陽明之邪得下行。
嘔者,加半夏生薑,以辛散太陽之邪,而陽明之邪不上逆。此黃芩即治挾熱利之餘法;此半夏生薑,即治結胸之餘法。變而用之,不過使邪或自上越,或自下泄之意耳。此又見病專受於陽明,而治之仍從太少。蓋陽明無所復傳之邪,仍自太少宣泄,別無出路。與少陽陽明篇及少陽篇所言無二也。
太少二陽合病,病必連及陽明,固已。如其人太陽病全罷,獨陽明少陽合病,則又當另為審辨,而後可出治無誤。或問:太陽罷而陽明少陽病,非所謂少陽陽明乎?何為另名為合病?曰:少陽陽明,乃自太陽已傳陽明,自陽明又欲傳少陽,故名曰少陽陽明。今本三陽同時俱感,而太陽表邪已罷,陽明少陽專受其患,所以另名曰陽明少陽合病,未可即謂少陽陽明也。
或又問:太陽表邪已罷,非傳經乎?曰:太陽表邪已罷,自是傳經。而此合病,原系三陽同時受邪。即太陽已罷,為傳經入里,與太陽遞傳者,理同而名異。況陽明少陽二經,亦尚各有表邪未解,非同於太陽獨受邪者,表邪已罷,傳入陽明少陽皆屬裡症也。表裡之間,迥乎不同者如此。知之則陽明少陽合病之下利,為陽明合少陽在經,表邪作祟,二經同受邪;已見木動剋土、腸胃虛風鼓煽作利之義;非同陽明傳經、腑里藏邪作利。明矣。是當診以諦之。
按乾剛至健之氣,運於地外,而貫於地中,所以統天地而資始生者。故胃中之燥金,即乾金之貫於坤土中者也。所以生化乎萬物者也。陽明燥金司秋令,萬物悅於兌,戰於乾。二金之氣,漸次生水,為貞下起元,可以知人胃中之金氣矣。
白話文:
自利
按照太陽、陽明兩經合併生病的狀況,或是陽明、少陽兩經合併生病的狀況,都有一半的情況會兼有陽明經的病症。所以,胃中的水穀無法安穩地消化,一定會從下方產生腹瀉。如果沒有腹瀉,也一定會因為水飲向上逆流而嘔吐,這與少陽經的病症,僅有乾嘔的情況大不相同。無論是腹瀉或是嘔吐,都會使胃中的真氣和津液受損。此時最重要的是要驅散病邪,來安定胃氣。更要考慮到少陽經的邪氣可能強盛而陽明經的機能可能衰弱,此時應當趕快用下瀉藥來救助陽明經。使用大承氣湯,正是要迅速清除體外的病邪,並扶助體內元氣的意思。如果稍有猶豫不決,那麼原本脈象的滑數,一定會轉變為遲緩無力,那時再想用下瀉藥就來不及了。
魏荔彤說,太陽和陽明兩經合併生病,都屬於兩經的表層,同時感受外來的邪氣。然而,也有太陽和少陽兩經合併生病的情況,此時三陽經的首尾都感受到了陽明經的邪氣。難道它們能脫離群體,獨自不生病嗎?所以太陽和少陽兩經的合併生病,其實就是三陽經都感受到了邪氣的合併生病。有人問,三陽經同時生病屬於溫病,你為什麼把它混入傷寒合併病裡面?要知道,溫病的三陽經同時生病,是因為冬天受到寒邪侵襲,到了春天必定會發生溫病,這是體內蘊積已久的邪氣。
而傷寒的合併病,三陽經同時感受邪氣,是馬上同時發病,是突然發生的邪氣。它們受病的原因有所不同。既然是三陽經同時感受邪氣,雖然名為太陽、少陽合併病,但實際上是陽明經獨自承受了大部分的邪氣。少陽經邪氣較多的,就會產生腹瀉,這是因為肝木克制了胃土。太陽經邪氣較多的,就會產生嘔吐,這是因為表層的陽氣鬱結而發熱,導致陽明經的氣機上逆。腹瀉的,可以用黃芩湯,以苦味藥來發散少陽經的邪氣,讓陽明經的邪氣向下運行。
嘔吐的,可以加用半夏、生薑,以辛味藥來發散太陽經的邪氣,讓陽明經的邪氣不再向上逆行。這裡用黃芩,是治療夾帶熱邪的腹瀉的後續方法;這裡用半夏、生薑,是治療胸部結塊的後續方法。靈活運用這些藥物,不過是要使邪氣從上面散發或從下面排泄的意思罷了。這也說明了疾病主要是影響陽明經,而治療時仍然要從太陽、少陽兩經來處理。這是因為陽明經沒有其他可以傳導邪氣的地方,所以還是要從太陽、少陽經來宣洩,別無其他出路。這與少陽陽明篇以及少陽篇所說的道理是一致的。
太陽、少陽兩經合併生病,病症必然會連帶影響陽明經,這是一定的。如果病人太陽經的病症完全消退,而只有陽明和少陽兩經合併生病,那麼又應該另外仔細辨別,才能夠正確治療。有人問,太陽經病症消退而陽明、少陽生病,不就是所謂的少陽陽明病嗎?為什麼要另外稱為合併病呢?答:少陽陽明病,是指從太陽經已經傳變到陽明經,又想從陽明經傳變到少陽經,所以叫做少陽陽明。現在這個情況是三陽經同時感受邪氣,而太陽經的表邪已經消退,陽明和少陽兩經專門承受病患,所以另外稱為陽明少陽合併病,不能直接說它是少陽陽明病。又有人問,太陽經的表邪已經消退,這不是傳經嗎?答:太陽經的表邪已經消退,自然是傳經。而這個合併病,本來就是三陽經同時受邪,即使太陽經的病症已經消退,這是邪氣傳入裡面的情況,雖然與太陽經遞傳的道理相同,但名稱不同。何況陽明、少陽兩經,也還有各自的表邪沒有解除,與單獨太陽經受邪,表邪消退後,傳入陽明、少陽經,都屬於裡證的情況不同。表裡之間的差異如此明顯。如果明白了這個道理,就可以知道,陰陽少陽合併病所引起的腹瀉,是因為陽明經合併少陽經的病邪在經絡中作祟,兩經同時受邪,已經出現肝木克制脾土的情況,腸胃虛弱,風邪鼓動,導致腹瀉。這與陽明經傳經,邪氣藏在腑里而導致腹瀉的情況明顯不同。所以應當仔細診斷。
按照乾剛至健的氣,運行在天地之外,又貫穿於天地之中,所以能夠統攝天地,並資助萬物的起始和生長。因此,胃中的燥金,就是乾金貫穿於坤土之中的表現,所以能夠化生萬物。陽明燥金掌管秋季的時令,萬物都喜悅於兌卦,在乾卦發生衝突。兩種金的氣,逐漸產生水,象徵貞下起元。由此可以知道人體胃中的金氣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