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六 (13)
卷六 (13)
1. 自利
【綱】仲景曰:「下利,不可攻其表;汗出必脹滿。」
【目】蘇頌曰:「下利雖有表症,又不可發汗。以下利為邪氣內攻,走津液而胃虛也。」
張介賓曰:「凡雜症下利,多積於寒;傷寒下利,有寒有熱。蓋熱邪傳裡,則亦有下利之症。但寒利最多,熱利則僅見耳。治者當辨寒熱,若誤用之,則為害最大。凡傷寒下利,由熱邪者,必有煩躁大熱、酷欲冷水等症;亦必有洪滑強盛數實等脈。如果表裡俱熱,方可作火症論。
若脈雖數而無力,雖外熱而不惡熱,內雖渴而不喜冷,此其內本不熱,而病為下利者,悉屬虛寒。宜四逆湯、理中湯、溫胃飲、胃關煎、五苓散之類。或表裡寒邪俱盛,則當以麻桂飲相兼用之為最要。若以寒利作熱利,妄用寒涼,再損胃氣,必死。表裡俱病而下利者,雖有表症,所急在裡。蓋里有不實,則表邪愈陷;即欲表之,而中氣無力,亦不能散。故凡見下利中虛者,速溫其里。裡實氣強,則表自解,溫中可以散寒也。脈數,又欲飲水,是誠熱矣。然寒邪在表,脈無不數;數而有力者為陽症,數而無力者為陰症矣。瀉利亡津液,無有不渴。但渴欲飲水,愈多愈快者為陽症。口雖欲水,而腹不欲咽,即非陽症矣。此外如渴欲茶湯者,瀉、渴之當然也,不得悉為熱症。凡傷寒表邪未解,脈實滑數,喜冷氣壯,內外俱熱而下利者,宜柴苓煎主之。凡傷寒下利者,本非陽明熱邪,不當譫語;今譫語,故知有燥屎當去也。又若少陰下利,心下痛,或硬,必有所積,故亦當下。
凡利家身涼脈小者為順,身熱脈大者為逆。此以外無表症,而病之在臟者言也。大抵下利一症,惟脫氣至急;五奪之中,惟此為甚。《金匱》曰:「六脈氣絕於外者,手足寒;五臟氣絕於內者,利下不禁。」臟氣既脫,不能治也。」
陳士鐸曰:「傷寒發熱六七日,不下利,忽變為下利,已是危症。若又汗不止,是亡陽也。有陰無陽,死症。急以人參三兩、北味一錢,救之可生。若不得參,另用白朮、黃耆各三兩,當歸一兩,白芍五錢,北味一錢。此方補氣補血,以救陽氣之外越。陽回則汗止,汗止則利亦止也。」
【綱】仲景曰:「下利,日十餘行,脈反實者死。發熱下利,至甚,厥不止者死。直視譫語,下利者死。下利,手足厥冷,無脈者,灸之,不溫,脈不還者死。少陰病自利,復煩躁,不得臥寐者死。」
【目】成無己曰:「大抵下利,脫氣至急;其或邪盛正虛,邪擁正氣下脫,多下利而死。」
陳士鐸曰:「下利日十餘行,脈反實者死。何也?蓋下多亡陰,宜脈之虛弱矣。今不虛而反實,現假實之象也。(須認清)則是正氣耗絕,為邪氣所障,則正氣消,故必死。救之必仍補其虛,不必論脈之實與不實也。用還真湯:人參、白芍各一兩,茯苓二兩。此方參固元陽,苓止脫瀉。」
白話文:
【總綱】張仲景說:腹瀉時,不能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表證,如果發汗,反而會造成腹脹。
【細目】蘇頌說:腹瀉即使有表證,也不可以用發汗的方式治療,因為腹瀉是邪氣從內部攻擊,導致津液流失而胃氣虛弱。
張介賓說:各種雜病引起的腹瀉,多半是體內積寒造成的;而傷寒引起的腹瀉,有寒性也有熱性,熱邪傳入體內也可能導致腹瀉,但寒性腹瀉比較常見,熱性腹瀉則比較少見。治療時必須分辨寒熱,如果用錯方法,危害會非常大。凡是傷寒引起的腹瀉,如果是熱邪引起的,一定會有煩躁、高熱、非常想喝冷水等症狀,脈象也一定是洪大、滑數有力。如果表裡都有熱象,才能判斷為火熱之證。
如果脈象數但無力,雖然身體發熱但不怕熱,內心雖然口渴但不喜歡喝冷飲,這種情況代表體內本來不熱,腹瀉的原因是虛寒。應該使用四逆湯、理中湯、溫胃飲、胃關煎、五苓散等方劑來治療。如果表裡寒邪都很嚴重,就應該同時使用麻桂飲,效果最好。如果把寒性腹瀉誤判為熱性腹瀉,亂用寒涼藥物,會進一步損害胃氣,導致死亡。表裡都有病而導致腹瀉時,即使有表證,也應該先處理裡證,因為裡虛時,表邪會更加深入體內。就算想用發汗的方式治療表證,但如果中氣虛弱,也無法將邪氣散發出去。所以凡是看到腹瀉且中氣虛弱的,要趕快溫補裡氣,等到裡氣強盛,表證自然會解除,溫中也可以驅散寒邪。脈象數且想喝水,這確實是熱證。但寒邪在表也會使脈象變數,數而有力是陽證,數而無力是陰證。腹瀉會使體內津液流失,一定會口渴,但如果口渴想大量快速地喝水,這是陽證;如果口渴但腹部不想喝水,就不是陽證。此外,像是口渴想喝茶,也是腹瀉和口渴的正常情況,不能都當作熱證來處理。凡是傷寒表邪還沒解除,脈象實滑數,喜歡涼快,身體強壯,內外都有熱象且有腹瀉的,應該用柴苓煎來治療。凡是傷寒引起的腹瀉,本來不是陽明熱邪,不應該有胡言亂語的現象,現在出現胡言亂語,就知道是有燥屎需要清除。又如果少陰病引起的腹瀉,心下部位疼痛或僵硬,一定是體內有積滯,也應該用通下的方法來治療。
凡是腹瀉的人,身體涼爽、脈象微弱是順證,身體發熱、脈象洪大是逆證,這是指沒有表證,病在內臟的情況而言。大抵來說,腹瀉這個病症,最容易造成氣脫,在五種會使人喪失精氣的情況中,腹瀉最為嚴重。《金匱要略》說:六脈氣絕於外,會手腳冰冷;五臟氣絕於內,會腹瀉不止,當臟腑之氣已經脫失,就無法治療了。
陳士鐸說:傷寒發熱六七天,本來沒有腹瀉,突然轉變成腹瀉,這已經是危險的症狀了,如果又汗流不止,這是陽氣外脫,有陰無陽,是死症。要趕快用人參三兩、北五味子一錢來救治,可能可以活命。如果沒有人參,可以用白朮、黃耆各三兩、當歸一兩、白芍五錢、北五味子一錢來代替。這個方子可以補氣補血,用來救回外脫的陽氣,陽氣恢復,汗就會停止,汗停止,腹瀉也會停止。
【總綱】張仲景說:腹瀉一天超過十多次,脈象反而變實,這是死症。發熱腹瀉很嚴重,手腳冰冷沒有停止,這是死症。眼睛直視、胡言亂語、腹瀉,這是死症。腹瀉、手腳冰冷、脈象微弱,可以用艾灸來治療,如果沒有變溫,脈象沒有恢復,也是死症。少陰病引起的腹瀉,又出現煩躁、無法入睡,這是死症。
【細目】成無己說:大抵來說,腹瀉時,脫氣最快。如果邪氣旺盛,正氣虛弱,邪氣擁堵導致正氣下脫,大多會因腹瀉而死亡。
陳士鐸說:腹瀉一天超過十多次,脈象反而變實,這是怎麼回事呢?因為腹瀉過多會使陰液流失,脈象應該是虛弱才對。現在不但不虛弱反而變實,是出現假實的現象(一定要看清楚),這表示正氣耗盡,被邪氣阻礙了,所以正氣才會消亡,因此是死症。救治的方法仍然是要補虛,不必管脈象是實還是不實。可以用還真湯,人參、白芍各一兩,茯苓二兩。這個方子中,人參可以鞏固元陽,茯苓可以止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