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六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11)

1. 自利

【綱】仲景曰:太陽與陽明合病者,必自下利,葛根湯主之。太陽與少陽合病,自下利者,與黃芩湯。若嘔者,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。陽明少陽合病,必下利,其脈不負者,順也;負者失也,互相剋賊,名為負也。脈滑而數者,有宿食也,當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
【目】成無己曰:三者皆為合病下利。一者發表,一者攻裡,一者和解。所以不同者,蓋以六經言,太陽陽明為表;少陽太陰為半表裡;少陰厥陰為里。今太陽陽明合病,為在表者也,雖曰下利,必發散經中邪氣而後已,故以葛根湯汗之。太陽少陽合病,為半表裡,雖曰下利,必和解表裡之邪而後已,故以黃芩湯散之。陽明與少陽合病,為少陽邪氣入腑者也,雖曰下利,必逐去胃中之實而後已,故以承氣湯下之。是三者所以有異也。雜病自利,多責為虛;傷寒下利,有由協熱者。表邪傳裡,裡虛協熱,則不應下。而便攻之。內虛協熱遂利。皆是協熱而利之故也。

下利家,何以明其寒熱耶?自利不渴,屬太陰,以其臟寒故也。下利慾飲水者,以有熱也。故大便溏,小便自可者,此為有熱。自利小便色白者,少陰病形症悉具,此為有寒。惡寒脈微,自利清穀,此為有寒。熱後重泄,色黃赤,此為有熱。皆可理其寒熱也。凡腹中痛轉氣,下趨少腹者,此欲自利也。自利家,身涼脈小為順;身熱脈大為逆。少陰病,脈緊下利。脈暴微,手足反溫,脈緊反去者,此為欲解。下利脈大者為未止;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,雖發熱不死。是知下利脈大為逆,脈小為順也。自利宜若可溫,理中、白通、諸四逆輩,皆溫臟止利之劑。

其腸胃有積結,與下焦客邪,皆溫劑不能止之,必攻泄之,或分利之而後已。經曰:理中者,理中焦。此利在下焦,宜赤石脂禹餘糧湯。復不止,當利小便。是利在下焦而聚利者也。少陰病自利清水,色純青,心下必痛,口乾燥。與下利三部皆平,按之心下硬或脈沉而滑,或不欲食而譫語,或瘥後至年月日復發。此數者,皆腸有積結而須攻泄者也。內經注曰:大熱內結,注泄不止。熱宜寒療,伏結須除,以寒下之,結散利止。大熱凝內,久利泄溏,愈而復發,綿歷歲年,以熱下之,寒去利止,謂之通因通用。

喻昌曰:下利不下利,可以辨主風主寒之不同。他條:太陽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,葛根加半夏湯主之。蓋主風者,風為陽,風性上行,故合陽明胃中之水飲而上逆。此條主寒,寒為陰,陰性下行,故合陽明胃中之水穀而下奔。然上逆則必加半夏入葛根湯,滌飲止嘔;若下利,則但用葛根以解兩經之邪,不治而利自止。太陽陽明合病下利,表症為多;陽明少陽合病下利,里症為多;太陽少陽合病下利,半表半裡之症為多,故用黃芩甘草芍藥大棗為和法。

白話文:

【綱要】張仲景說,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發病,一定會出現腹瀉。用葛根湯來治療。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發病,如果出現腹瀉,就用黃芩湯。如果還嘔吐,就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來治療。陽明經和少陽經同時發病,一定會腹瀉。如果脈象沒有出現搏動無力的情況,就表示情況順利。如果脈象搏動無力,就表示情況不妙,這是因為兩經之氣互相衝突的緣故。如果脈象滑而快,表示腸胃有宿食,應該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,可以用大承氣湯。

【細目】成無己說,這三種情況都是合病引起的腹瀉,一種是用發散的方法來治療,一種是用攻下的方法來治療,一種是用和解的方法來治療。之所以治療方法不同,是因為從六經的角度來看,太陽經和陽明經屬於表,少陽經和太陰經屬於半表半裡,少陰經和厥陰經屬於裡。現在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發病,屬於表證,雖然出現腹瀉,必須先發散經絡中的邪氣才能好,所以用葛根湯來發汗。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發病,屬於半表半裡證,雖然出現腹瀉,必須先和解表裡之間的邪氣才能好,所以用黃芩湯來散邪。陽明經和少陽經同時發病,屬於少陽的邪氣進入內臟,雖然出現腹瀉,必須先排除胃腸中的積滯才能好,所以用承氣湯來攻下。這就是這三種情況治療方法不同的原因。一般雜病引起的腹瀉,大多是因為虛弱。傷寒引起的腹瀉,有的是因為體內有熱。表邪傳到裡,導致裡虛並且有熱,就不應該用攻下的方法,反而會使腹瀉更加嚴重,這都是因為體內有熱而導致腹瀉。

腹瀉的人,要如何判斷是寒還是熱呢?腹瀉卻不口渴,屬於太陰病,是因為內臟寒冷。腹瀉想喝水,是因為體內有熱。如果大便稀溏,小便正常,表示體內有熱。如果腹瀉,小便顏色淡白,而且出現少陰病的各種症狀,表示體內有寒。如果怕冷,脈象微弱,腹瀉不止,並且排出未消化的食物,表示體內有寒。發熱後又再次腹瀉,大便顏色黃赤,表示體內有熱。這些都可以用來判斷是寒證還是熱證。凡是腹中疼痛,並且疼痛的位置向下腹移動,這表示快要腹瀉了。腹瀉的人,如果身體涼爽,脈象細小,表示情況順利;如果身體發熱,脈象洪大,表示情況不妙。如果少陰病,脈象緊而腹瀉,脈象突然變得微弱,手腳反而變得溫熱,並且脈象變弱,表示病快要好了。腹瀉時脈象洪大,表示腹瀉還不會停止;如果脈象微弱而快,表示腹瀉快要停止。即使發熱也不會死,這說明腹瀉時脈象洪大表示情況不妙,脈象細小表示情況順利。腹瀉的時候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,像理中湯、白通湯、四逆湯之類的,都是溫養內臟、止瀉的藥方。

如果腸胃有積滯,或者下焦有外來的邪氣,用溫熱的藥物是無法止瀉的,必須用攻下的方法,或者用分利的方法才能治好。經書上說,理中湯是治療中焦的,如果腹瀉發生在下焦,可以用赤石脂禹餘糧湯。如果還是不能止瀉,就應該利小便,這是因為腹瀉發生在下焦並且積聚在一起。如果少陰病腹瀉,排出清澈如水的液體,顏色純青,而且胸口一定會疼痛,口乾舌燥,並且腹瀉的脈象平和,按壓胸口會感到硬,或者脈象沉而滑,或者沒有食慾卻胡言亂語,或者病癒後過了一段時間又再次復發,這些情況都是因為腸道有積滯,需要用攻下的方法來治療。《內經》的註釋說,大熱在體內結聚,導致腹瀉不止,熱證應該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,體內的積結必須要排除,用寒涼的藥物攻下,積結散開了腹瀉就會停止。如果體內積聚大熱,導致長期腹瀉,病情反覆,甚至持續多年,就應該用熱性的藥物攻下,寒邪去除腹瀉就會停止,這叫做「通因通用」。

喻昌說,腹瀉與不腹瀉,可以用來區分是風邪還是寒邪引起的。其他的條文提到,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發病,沒有腹瀉,只有嘔吐,可以用葛根加半夏湯來治療。這是因為風邪為陽,風的性質是向上走的,所以和陽明胃中的水飲一起向上逆行。而這裡說的腹瀉是寒邪引起的,寒邪為陰,陰的性質是向下走的,所以和陽明胃中的水穀一起向下奔流。如果向上逆行,就必須在葛根湯中加入半夏來去除水飲、止嘔。如果向下腹瀉,只要用葛根湯來解除兩條經絡的邪氣,不用特別治療,腹瀉就會自然停止。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發病引起的腹瀉,表證比較多。陽明經和少陽經同時發病引起的腹瀉,里證比較多。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發病引起的腹瀉,半表半里的症狀比較多,所以用黃芩、甘草、芍藥、大棗這些藥物來達到和解的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