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六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10)

1. 不可汗

柯琴曰。脈微而無和緩之意。此太陰虛矣。但惡寒而不惡熱。是二陽虛矣。陰陽俱虛。當調其陰陽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發汗後。不可更行桂枝湯。無汗而喘。大熱者。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。下後。不可更行桂枝湯。若無汗而喘。大熱者。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。

【目】李時珍曰。仲景每於汗下後表不解者。用桂枝更汗。而不用麻黃。此則內外皆熱而不惡寒。必其用麻黃湯後。寒解而熱反甚。與發汗解半日許復煩。下後而微喘者。不同。發而不得汗。或下之而仍不汗。喘不止。其陽氣重也。若與桂枝加厚朴杏仁湯。下咽即斃。此湯使溫解之方。轉為涼散之劑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酒客病。不可與桂枝湯。得湯則嘔。以酒客不喜甘故也。

【目】危亦林曰。酒客不喜甘。平日蓄有濕熱也。病雖中風。應與桂枝。以不喜甘而不與。正以善桂枝湯之用也。言外當知有葛根芩連之法。

鰲按。危氏補出葛根芩連之法。若魏伯鄉柯韻伯輩俱宗之。凡遇酒客病。使人知所以用藥。

白話文:

柯琴說:脈象微弱且沒有平和舒緩的樣子,這是太陰虛弱的表現。如果只是怕冷而不怕熱,則是二陽虛弱的表現。陰陽都虛弱,應該要調和陰陽。

【綱】張仲景說:發汗之後,不可以再用桂枝湯。如果沒有汗卻喘,而且身體發熱嚴重,可以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。用瀉下藥之後,也不可以再用桂枝湯。如果沒有汗卻喘,而且身體發熱嚴重,可以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。

【目】李時珍說:張仲景常常在發汗或瀉下後,如果表證沒有解除,會用桂枝湯再次發汗,而不用麻黃湯。這裡講的情況是,身體內外都發熱而不怕冷,一定是用了麻黃湯之後,寒氣解除但發熱反而更嚴重了。這和發汗後過半天又感到煩躁,或者瀉下後稍微喘的狀況不同。如果發汗卻沒出汗,或者瀉下後仍然不出汗,而且喘氣不止,那是因為陽氣太盛。如果給他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湯,病人吃下去就會立刻死亡。因為這個方子會使原本溫熱的藥變成寒涼發散的藥。

【綱】張仲景說:喝酒的人生病,不可以給他用桂枝湯,喝了會想吐,因為喝酒的人不喜歡甜味。

【目】危亦林說:喝酒的人不喜歡甜味,是因為平時體內積蓄了濕熱。即使生病像是中風,應該用桂枝湯,但因為不喜歡甜味而不使用,這正是能靈活運用桂枝湯的表現。言外之意應該知道可以用葛根芩連湯的方法。

(鰲按:)危亦林補充了葛根芩連湯的方法,魏伯鄉和柯韻伯等人都遵循這個觀點。凡是遇到喝酒的人生病,就讓人知道應該如何用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