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五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1)

1. 發黃
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脈浮緩。手足自溫者。系在太陰。太陰者。身當發黃。若小便自利者。不能發黃。至七八日。大便硬者。為陽明病也。

【目】李梴曰。經曰。濕熱相交。民病癉。癉即黃。單陽而無陰也。傷寒發黃雖不一。而誤用溫藥。或被火攻太甚。或失汗下與滲。以致陽明經中血熱。而見真色於肌膚。名之瘀熱發黃。頭汗作渴。小便不利。色黃而明。茵陳湯、茵陳三物湯、陶氏茵陳湯。有濕熱鬱而發黃者。

身疼發熱。色黃而晦。茵陳五苓散。有寒濕發黃者。太陽病。寒濕在裡。發汗過多。則寒去而濕在。麻黃連翹赤小豆湯。身痛鼻塞者。急用栝蔞搐鼻法。內服茵陳五苓散。頭痛甚者。神朮散加茵陳。有中濕發黃者。一身痛。誤汗則眼目俱黃。茵陳五苓散、梔子柏皮湯、防己黃耆湯。

身煩痛者。麻黃湯加蒼朮。傷風發黃者。易飢鼻乾。腹滿潮熱咳嗽。小柴胡加茵陳。如噦。加茯苓。甚者。大柴胡。兼往來寒熱。小柴胡加茵陳、山梔。由內傷中寒。脾胃素冷。或傷冷物停滯。或嘔逆腹滿。大便自利。理中湯加枳實、青皮、茵陳。腹脹食不敢飽。欲作谷疸。

五苓散。陰症發黃。四肢逆冷。脈沉。或陰盛發躁。四逆湯。結胸發黃。心胸滿硬。按之痛不可近。大陷胸湯。由痞氣。心下滿硬。按不痛。半夏瀉心湯。以上並加茵陳。用痞結散而黃自愈。大抵發黃與治濕相似。輕則滲泄和解。重則大下。水利黃自退矣。但寸口無脈。鼻氣冷。

為不治。形變煙煤黑色。搖頭直視。環口黧黑。柔汗發黃。脾臟氣絕也。諸發黃。小便不利。惟瘀血發黃。小便自利。且瘀血與瘀熱。外症俱頭汗作渴。脈浮數。但熱結下焦。則熱耗津液而小便不利。血結下焦。則熱但耗血而不耗津液。故小便自利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陽明中風。脈弦浮大而短氣。腹部滿。脅下及心痛。久按之。氣不通。鼻乾不得汗。嗜臥。一身及面目悉黃。小便難。有潮熱。時時噦。耳前後腫。刺之小瘥。外不解。病過十日。脈弦浮者。與小柴胡湯。脈但浮。無餘症者。與麻黃湯。若不尿腹滿。加噦者。不治。

【目】鰲按。此條中風。是由少陽轉屬者。兩陽熏灼。故一身及面目悉黃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陽明病。脈遲。腹滿。食難用飽。飽則微煩。頭眩。必小便難。此欲作谷疸。雖下之。腹滿如故。所以然者。脈遲故也。

【目】柯琴曰。金匱云。穀氣不消。胃中苦濁。(谷疸根原)濁氣下流。小便不通。身體盡黃。名曰谷疸。宜五苓散調胃利水。(治法亦當如之)反用茵陳湯下之。腹滿不減。而除中發噦。所由來矣。除中者。胃陽不支。假穀氣。以自救。凡人將死而反強食者是也
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身熱發黃者。梔子柏皮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發黃

【總論】

張仲景說:傷寒病,脈象浮緩,手腳卻是溫熱的,這病是屬於太陰病。太陰病的人,身體應該會發黃。如果小便順暢,就不會發黃。到了七八天,如果大便變硬,那就是陽明病了。

李梴說:經典上說,濕氣和熱氣交雜,人民就會得黃疸病,黃疸病就是單純的陽熱而沒有陰寒。傷寒病引起的發黃情況雖然不盡相同,但如果誤用溫熱的藥物,或者過度使用火攻,或者沒有好好發汗、排泄,導致陽明經脈中的血熱,在皮膚上顯現出黃色,就叫做瘀熱發黃。會有頭部出汗、口渴、小便不順暢、黃色明亮等症狀。可以使用茵陳湯、茵陳三物湯、陶氏茵陳湯來治療,這些適用於濕熱鬱積而引起的發黃。

如果是身體疼痛、發熱、黃色晦暗,可以使用茵陳五苓散來治療,這類適用於寒濕引起的發黃。太陽病,寒濕在體內,發汗過多,寒氣雖然散了,但濕氣還在。可以使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。如果身體疼痛、鼻塞,要趕快使用瓜蔞汁滴鼻的方法,內部則服用茵陳五苓散。如果頭痛很嚴重,可以用神朮散加上茵陳來治療。這類適用於濕邪引起的發黃。如果全身疼痛,誤用了發汗的藥物,就會出現眼睛和皮膚都發黃的情況,可以使用茵陳五苓散、梔子柏皮湯、防己黃耆湯來治療。

如果身體煩躁疼痛,可以使用麻黃湯加上蒼朮。如果感冒發黃,容易飢餓、鼻子乾燥、腹部脹滿、潮熱、咳嗽,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加上茵陳。如果有噁心嘔吐,可以加上茯苓。如果情況嚴重,可以使用大柴胡湯。如果同時有時冷時熱的症狀,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加上茵陳、山梔。如果是由於內傷中寒、脾胃虛寒,或者吃了冷的食物導致停滯、嘔吐、腹脹、大便稀溏,可以使用理中湯加上枳實、青皮、茵陳。如果腹脹、吃不下東西、快要變成谷疸,可以使用五苓散來治療。

如果是陰症發黃,四肢冰冷,脈象沉緩,或者陰邪太盛導致煩躁,可以使用四逆湯。如果是結胸發黃,心胸脹滿、堅硬、按壓會痛得無法靠近,可以使用大陷胸湯。如果是痞氣,心下脹滿、堅硬,按壓不會痛,可以使用半夏瀉心湯。以上這些方劑都可以加上茵陳,用來疏散痞結,黃疸自然就會消除。總體來說,治療發黃和治療濕氣的方法相似,輕微的可以用滲濕、疏通的方法,嚴重的則要用瀉下的方法,只要把水排出去,黃疸自然就會消退。但是如果脈象微弱,鼻息冰冷,就是不治之症。如果身體呈現如煙煤般的黑色,頭部搖晃、眼睛直視、嘴唇周圍發黑、流汗發黃,這是脾臟的精氣已經耗盡的表現。各種原因引起的發黃,小便通常都會不順暢,只有瘀血引起的發黃,小便才會順暢。而且瘀血和瘀熱引起的發黃,外在的症狀都是頭部出汗、口渴、脈象浮數,只是熱邪結在下焦,會消耗津液導致小便不暢;血瘀結在下焦,則是熱邪只消耗血液而不消耗津液,所以小便會順暢。

【總論】

張仲景說:陽明中風,脈象弦浮而大且短促,呼吸短促,腹部脹滿,肋下和心口疼痛,按壓很久氣還是不通暢,鼻子乾燥不出汗,喜歡躺著,全身和面部都發黃,小便困難,有潮熱,時時噁心想吐,耳朵前後腫脹,用針刺可以稍微緩解,但外邪沒有解除。如果病程超過十天,脈象仍然弦浮,可以使用小柴胡湯。如果脈象只是浮,沒有其他症狀,可以使用麻黃湯。如果小便不暢、腹部脹滿、又有噁心想吐的症狀,就是不治之症。

鰲按:這裡所說的中風,是由少陽病轉變而來的,兩個陽熱之氣熏蒸,所以全身和面部都發黃。

【總論】

張仲景說:陽明病,脈象遲緩,腹部脹滿,吃東西很難吃飽,吃飽了會感到微微煩躁,頭暈,一定會小便困難,這是快要變成谷疸的表現。即使使用瀉下的方法,腹部脹滿的情況還是會和原來一樣,這是因為脈象遲緩的緣故。

柯琴說:《金匱要略》中說,穀氣不消化,胃裡充滿濁氣(這是谷疸的根源),濁氣往下流,小便不通,身體全部發黃,就叫做谷疸。應該使用五苓散來調理胃部、利水(治療方法也應該是這樣)。如果反而使用茵陳湯來瀉下,腹脹不會減輕,而且會出現嘔吐,這是因為胃部的陽氣不足,藉著穀氣來自我救助。凡是快要死的人反而會強迫自己吃東西,就是這個道理。

【總論】

張仲景說:傷寒病,身體發熱而發黃的,可以使用梔子柏皮湯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