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十四·少陰經症 (6)
卷十四·少陰經症 (6)
1. 少陰經脈
【目】柯琴曰:首條,雖無外衛之微陽,亦未見內寒諸險症。二條,當汗而反下,下後又發汗,以至純陰無陽,而脈沉微,此四逆之變劑也。三條,內陽虛,故脈微細;外陽虛,故振慄惡寒,亦即乾薑附子症。
【綱】仲景曰:傷寒五六日,不結胸,腹濡,脈虛,復厥者,不可下,此為亡血,下之死;傷寒脈促,手足厥者,可灸之。
【目】鰲按:脈象空虛,故為亡血;促為陽脈,陽虛而促,理固然矣。然陰氣太盛,亦往往見促脈者。總之,促、結、代,皆是虛脈,非灸不可。
【綱】仲景曰:少陰病,下利,脈微者,與白通湯;利不止,厥逆,無脈,乾嘔煩者,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。服湯,脈暴出者死,微續者生。
【目】喻昌曰:與白通反至厥無脈,乾嘔而煩,此非藥之不勝病也,以無嚮導之力,宜其不入耳,故復加人尿、豬膽汁之陰,以引陽藥深入。然脈暴出死,微續生,亦危矣哉!
白話文:
柯琴說,少陰經脈的第一條,雖然沒有外在陽氣的防禦,也沒有看到內在虛寒的危險症狀。第二條,應該要發汗卻反而用瀉下的方法,瀉下之後又發汗,導致純陰而沒有陽氣,所以脈象沉而微弱,這是四逆湯證的變化。第三條,因為體內陽氣虛弱,所以脈象微細;體外陽氣虛弱,所以會發抖寒冷,這就是乾薑附子湯證。
張仲景說,傷寒病發五六天,沒有胸部結硬,腹部柔軟,脈象虛弱,又出現手腳冰冷,這種情況不可以瀉下,因為是亡血,如果瀉下會導致死亡。傷寒病脈象急促,手腳冰冷,可以灸療。
鰲按,脈象空虛,所以判斷是亡血。脈象急促屬於陽脈,陽氣虛弱而脈象急促,這是道理。然而陰氣太過旺盛,也常常會出現急促的脈象。總之,脈象急促、結、代,都是虛弱的脈象,必須用灸療。
張仲景說,少陰病,出現腹瀉,脈象微弱,要用白通湯治療。如果腹瀉不止,出現手腳冰冷、沒有脈搏、想吐且煩躁,要用白通加豬膽汁湯治療。服藥後,如果脈搏突然變得強盛就表示死亡,如果脈搏稍微恢復,就表示可以存活。
喻昌說,用了白通湯反而導致手腳冰冷、沒有脈搏、想吐且煩躁,這並不是藥力不能勝過疾病,而是因為藥力沒有引導作用,所以無法進入體內。因此又加入人尿和豬膽汁的陰性物質,來引導陽藥深入。然而脈搏突然變強就表示死亡,脈搏稍微恢復也還是很危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