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十四·少陰經症 (5)
卷十四·少陰經症 (5)
1. 少陰經脈
非相火也。膈上有寒飲,故嘔也。四條。脈微欲絕而見吐利交作,下利清穀之症,是氣血喪亡矣。
【綱】仲景曰:少陰病,下利清穀,裡寒外熱,手足厥逆,脈微欲絕,身反不惡寒,其人面色赤,或腹痛,或乾嘔,或咽痛,或利止,脈不出者,通脈四逆湯主之。
【目】朱肱曰:大抵陰症發熱,終是不同。脈須沉,或下利,手足厥也。病人尺寸脈俱沉細欲寐者,少陰症也。急作四逆湯復其陽,不可緩也。少陰病,口燥舌乾而渴,急下之,不可緩。大承氣湯。若脈沉而遲,四逆湯溫之。蓋以口燥而渴者,知其熱;脈沉而遲者,別其寒也。
少陰屬腎,古人謂之腎傷寒。其口燥舌乾而渴,固當急下。大抵腎傷寒,亦多表裡無熱,但苦煩憒,默默而極不欲見光明,有時腹痛,其脈沉細。舊用四順湯。古人恨其熱不堪用,云腎病而體猶有熱,可服仲景四逆散。若已十餘日,下利不止,手足厥冷,乃無熱候,可增損四順湯。
少陰症,口燥咽乾,即云急下之。蓋少陰主腎,系舌本;傷寒熱氣入於藏,流於少陰之經,腎汁干,咽絡焦,故口燥咽乾而渴,即宜急下,非若陽明宜下而可緩也。雖然,陽明亦有一症,發熱汗出多,急下之。陽明屬胃,汗多則胃汁干,故亦須急急下之也。
【綱】仲景曰:下利清穀,裡寒外熱,汗出而厥者,通脈四逆湯主之。脈沉而遲,其人面少赤,身有微熱,下利清穀者,必鬱冒,汗出而解。病人必微厥。所以然者,其面戴陽,下虛故也。
【目】柯琴曰:此比上條脈症皆輕,熱微厥亦微。此陰陽相等,寒熱自和,故易愈。
【綱】仲景曰:吐已下斷,汗出而厥,四肢拘急,不解,脈微欲絕者,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。
【目】楊士瀛曰:加豬膽汁於通脈湯中者,反佐之法也。必有陰盛格陽之症,故用之。觀白通湯可知。
【綱】仲景曰:傷寒六七日,大下後,寸脈沉而遲,手足厥冷,下部脈不至,咽喉不利,吐膿血,泄利不止者,為難治。傷寒六七日,脈微,手足厥冷,煩躁,灸厥陰,厥不還者死。下利,手足逆冷,無脈者,灸之不溫,若脈不還,微喘者死。下利後,脈絕,手足厥逆,晬時脈還,手足溫者生,脈不還者死。
【目】柯琴曰:寸脈沉遲,氣口脈平矣;下部脈不至,根本已絕矣。諸症皆內外,水穀之道俱絕,故此為下厥上竭,陰陽離決之候,生氣將絕於內也。厥陰,肝脈也,應春生之氣,故灸其五俞而陽可回也。三條四條兩症,不嘔不煩,反佐而服白通,外灸丹田氣海,或可救於萬一。
鰲按:三四條之生死,總以脈為憑。
【綱】仲景曰:手足厥冷,脈細欲絕者,當歸四逆湯主之。
下後,復發汗,晝日煩躁,不得眠;夜而安靜,不嘔不渴,無表症,脈沉微,身無大熱者,乾薑附子湯主之。下之後,復發汗,必振寒,脈微細。所以然者,內外俱虛故也。
白話文:
少陰經脈
這並非單純的相火問題。而是因為橫膈膜上方有寒冷的痰飲阻礙,所以才會嘔吐。常見四種情況:脈搏微弱到快要消失,同時出現嘔吐和腹瀉,腹瀉物為未消化食物,這些都是氣血嚴重虧損的現象。
【綱】 仲景說:少陰病的特徵是腹瀉未消化食物,體內寒冷卻體表發熱,手腳冰冷,脈搏微弱到快要消失,身體反而不覺得怕冷,臉色發紅,或者腹痛,或者乾嘔,或者咽喉痛,或者腹瀉停止,但摸不到脈搏,這時要用通脈四逆湯來治療。
【目】 朱肱說:一般來說,陰證的發熱總是不同的,脈象應該是沉的,或者伴有腹瀉,手腳冰冷。病人如果寸關尺三部脈都沉細,並且昏昏欲睡,這就是少陰病的表現,要趕緊用四逆湯來恢復陽氣,不能拖延。少陰病如果出現口乾舌燥、想喝水的情況,也要趕緊用瀉下藥,不能拖延,可以使用大承氣湯。如果脈象是沉而遲緩的,要用四逆湯溫補。之所以要這樣區別,是因為口燥想喝水表示體內有熱,脈沉而遲表示體內有寒。
少陰經脈對應腎臟,古人稱之為腎傷寒。如果出現口乾舌燥想喝水的情況,確實應該趕緊用瀉下藥。但一般來說,腎傷寒也常常表現為體表和體內沒有發熱,只是覺得煩躁不安,沉默寡言,非常不想看到光亮,有時會腹痛,脈象是沉細的。過去常用四順湯治療,但古人認為它太熱,不適合使用,認為腎病而身體還有熱象,可以服用仲景的四逆散。如果已經十幾天,腹瀉不止,手腳冰冷,這時就沒有發熱的跡象了,可以適當調整四順湯來使用。
少陰病如果出現口乾咽燥,就說要趕緊用瀉下藥。因為少陰經脈主管腎臟,而腎臟又與舌根相連。傷寒的熱氣侵入體內,流竄到少陰經脈,使得腎的津液乾涸,咽喉經絡也焦枯,所以才會口乾咽燥想喝水。這時就要趕緊用瀉下藥,不像陽明病那樣,可以使用瀉下藥但可以稍微緩一緩。當然,陽明病也有特殊情況,如果發熱並且大量出汗,也要趕緊用瀉下藥。因為陽明經脈對應胃,大量出汗會導致胃液乾涸,所以也要趕緊用瀉下藥。
【綱】 仲景說:腹瀉未消化食物,體內寒冷卻體表發熱,出汗後手腳冰冷,這種情況要用通脈四逆湯來治療。如果脈象沉而遲緩,臉色稍微發紅,身體有輕微發熱,並且腹瀉未消化食物,必定會感到頭暈目眩,出汗後才會緩解。病人一定會感到輕微的手腳冰冷,之所以會這樣,是因為陽氣上浮在臉部,而下焦虛寒的緣故。
【目】 柯琴說:這種情況比上一條的脈象和症狀都輕,發熱輕微,手腳冰冷也輕微,這說明陰陽還算平衡,寒熱也比較協調,所以比較容易治好。
【綱】 仲景說:嘔吐停止,腹瀉也停止後,卻又開始出汗並且手腳冰冷,四肢拘攣僵硬,無法緩解,脈搏微弱到快要消失,這時要用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來治療。
【目】 楊士瀛說:在通脈湯中加入豬膽汁,是一種反佐的方法。這種情況必定有陰邪過盛、陽氣被阻隔的症狀,所以才使用這種方法。參照白通湯的用法就可以明白。
【綱】 仲景說:傷寒六七天,大便後,寸脈沉而遲緩,手腳冰冷,下部的脈搏摸不到,咽喉不利,吐出膿血,腹瀉不止,這屬於難以治癒的情況。傷寒六七天,脈搏微弱,手腳冰冷,煩躁不安,如果用艾灸治療厥陰經脈,手腳冰冷的狀況仍然沒有恢復,就會死亡。如果腹瀉,手腳冰冷,摸不到脈搏,用艾灸治療後,手腳仍然不溫暖,並且脈搏沒有恢復,而且還出現喘息,就會死亡。如果腹瀉後,脈搏消失,手腳冰冷,過了一天才恢復脈搏,手腳也溫暖了,就表示病人活下來了。如果脈搏仍然沒有恢復,就會死亡。
【目】 柯琴說:寸脈沉而遲緩,說明氣口脈還正常。下部的脈搏摸不到,說明根本已經衰竭。各種症狀都是內外、水谷的通道都斷絕,所以這屬於下焦虛寒、上焦耗竭、陰陽分離的情況,生命即將耗盡。厥陰經脈對應肝臟,代表春天生發之氣,所以灸其五俞穴可以幫助陽氣恢復。上面提到的三種和四種情況,都沒有嘔吐和煩躁的症狀,可以反佐服用白通湯,在外灸丹田、氣海穴,或許還有萬分之一的機會可以救活。
總的來說,上面三種和四種情況的生死,都是以脈象作為判斷依據。
【綱】 仲景說:如果手腳冰冷,脈搏細微到快要消失,應該用當歸四逆湯來治療。
大便後,又開始出汗,白天煩躁不安,無法入睡,晚上反而安靜,沒有嘔吐,也不口渴,沒有體表發熱的症狀,脈象是沉而微弱,身體沒有明顯發熱,這種情況要用乾薑附子湯來治療。大便後,又開始出汗,必定會感到寒冷顫抖,脈搏細微,這是因為體內外都虛弱的緣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