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十四·少陰經症 (4)
卷十四·少陰經症 (4)
1. 少陰經脈
【綱】仲景曰。病六七日。手足三部脈皆至。大煩。而口噤不能言。其人躁擾者。必欲解也。若脈和。其人大煩。目重。瞼內際黃者。此欲解也。
【目】柯琴曰。脈者。資始於腎。朝會於肺。腎氣絕。則脈不至。三部手足皆至。是脈道大通。根本俱足。非暴出可知。故所致之脈和調。雖大煩不解。亦不足慮也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始得之。無汗。惡寒。反發熱。脈沉者。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。
【目】朱肱曰。少陰病。始得。發熱脈沉者。固用本湯矣。若二三日常見少陰無陽症者。亦須微發汗。麻黃附子甘草湯。此不可不知也。若少陰病惡寒而蜷。時時自煩。不欲厚衣者。大柴胡去大黃。
張介賓曰。太陽症似少陰者。以其發熱惡寒而脈反沉也。少陰症似太陽者。以其惡寒脈沉而反發熱也。如仲景曰。太陽病。發熱頭痛。脈反沉。身體疼痛。若不瘥者。當救其里。宜四逆湯。以及本條。此二症。謂在太陽。其脈當浮而反沉者。因正氣衰弱。裡虛而然。故當用四逆。
以裡虛不得不救也。病在少陰。當無熱而反熱者。因寒邪在表。猶未傳裡。故用本湯。以表邪不得不散也。此二症者。均屬脈沉發熱。但其有頭痛。故為太陽病。無頭痛。故為少陰病。但在少陰而反發熱者。以表邪浮淺。可以汗解。其反猶輕。在太陽而反脈沉。以正氣衰微。
雖施汗下。其反為重。由此觀之。可見陽經有當溫里者。故以生附配乾薑。補中自有散意。陰經有當發表者。故以熟附配麻黃。發中亦有補焉。此仲景求本之治。其他從可知矣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身體痛。手足寒。骨節痛。脈沉者。附子湯主之。
【目】黃仲理曰。此乃少陰腎臟病也。骨屬腎。腎寒故骨俱痛也。即此一端。便當急救其臟中之陽。宜用本湯也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脈浮而遲。表熱裡寒。下利清穀者。四逆湯主之。病發熱頭疼。脈反沉。若不瘥。身體疼痛。當救其里。宜四逆湯。嘔而脈弱。小便複利。身有微熱。見厥者。難治。四逆湯主之。既吐且利。小便複利。而大汗出。下利清穀。內寒外熱。脈微欲絕者。四逆湯主之。少陰病。脈沉者。急溫之。宜四逆湯。
【目】龐安常曰。五條。不言症。非無症也。少陰之症自具。不必言也。獨云脈沉。則寒邪堅實凝固。臟中將有滅陽之勢。可知。是即脈一端。便當急溫以救陽也。
柯琴曰。首條。浮為在表。遲為在臟。浮中見遲。是浮為表虛。遲為臟寒。未經妄下而利清穀。是表為虛熱。里有真寒矣。
仲景凡治虛症。以里為主。此是傷寒症。然脈浮表熱。亦是病發於陽。世所云漏底傷寒也。二條。諸症皆麻黃。是病為在表矣。其脈當浮。今反沉。此為逆也。當憑脈之沉而為在裡。陽症見陰脈。是陽消陰長之兆也。熱雖發於表而為陽。虛寒反據於裡。是真陰也。三條。脈弱而微熱。
白話文:
[少陰經脈]
**【綱】**張仲景說:生病六七天,手和腳的三個部位脈搏都摸得到,人感到非常煩躁,而且嘴巴緊閉說不出話,這樣的人如果躁動不安,表示病情快要好轉。如果脈象平和,這個人雖然非常煩躁,眼睛感到沉重,眼皮內側發黃,也表示病情快要好轉。
**【目】**柯琴說:脈的來源是腎,而朝會於肺。腎氣如果衰竭,脈搏就摸不到。手和腳的三個部位脈搏都摸得到,代表脈道暢通,根本的氣足夠,不是突然出現的,所以出現的脈搏是平和協調的。即使感到很煩躁,病情沒有好轉,也不用太過擔心。
**【綱】**張仲景說:少陰病剛開始發病時,沒有汗,怕冷,反而發熱,脈象沉的,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。
**【目】**朱肱說:少陰病剛開始發病,發熱且脈象沉的,確實要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。如果兩三天常見少陰病沒有陽氣的症狀,也需要稍微發汗,用麻黃附子甘草湯。這個道理必須要知道。如果少陰病怕冷而蜷縮,時常感到煩躁,不想穿厚衣服的,就用大柴胡湯去掉大黃。
張介賓說:太陽病看起來像少陰病的,是因為它發熱怕冷,脈象反而沉。少陰病看起來像太陽病的,是因為它怕冷脈象沉,反而發熱。就像張仲景說的,太陽病發熱頭痛,脈象反而沉,身體疼痛,如果沒有好轉,就要治療體內,適合用四逆湯。以及本條,這兩種情況,如果病在太陽,脈象應該浮的反而沉,是因為正氣衰弱,體內虛弱所導致,所以要用四逆湯,來救治體內虛弱。病在少陰,本來應該沒有熱卻反而發熱,是因為寒邪在體表,還沒有傳入體內,所以用麻黃附子細辛湯,把體表的邪氣發散掉。這兩種情況,都是脈象沉而發熱,但如果有頭痛,就是太陽病;沒有頭痛,就是少陰病。少陰病反而發熱,是因為體表邪氣較淺,可以透過發汗來解決,情況較輕。太陽病反而脈象沉,是因為正氣衰微,即使發汗或瀉下,情況反而更嚴重。由此可見,陽經有需要溫補體內的,所以用生附子搭配乾薑,補中自有發散的作用;陰經有需要發散體表的,所以用熟附子搭配麻黃,發散中也有補益的作用。這是張仲景求其根本的治療方法,其他可以由此類推。
**【綱】**張仲景說:少陰病,身體疼痛,手腳冰冷,關節疼痛,脈象沉的,用附子湯治療。
**【目】**黃仲理說:這是少陰腎臟的病。骨頭屬於腎,腎臟受寒所以骨頭疼痛。就這一點,就應該趕快救治腎臟的陽氣,適合用附子湯。
**【綱】**張仲景說:脈象浮而遲緩,體表發熱體內寒冷,腹瀉拉出未消化食物的,用四逆湯治療。生病發熱頭痛,脈象反而沉,如果沒有好轉,身體疼痛,應該救治體內,適合用四逆湯。嘔吐且脈象虛弱,小便反覆排出,身體微微發熱,出現四肢冰冷的,難以治療,用四逆湯治療。又吐又瀉,小便反覆排出,而且大量出汗,腹瀉拉出未消化食物,體內寒冷體表發熱,脈象微弱快要斷絕的,用四逆湯治療。少陰病,脈象沉的,要趕快溫補,適合用四逆湯。
**【目】**龐安常說:這五條條文,沒有說明其他症狀,並不是沒有其他症狀,少陰病本身就有其症狀,不必多說。只說脈象沉,表示寒邪已經很堅固,凝聚,體內的陽氣快要被滅亡,可以知道只要脈象沉,就要趕快溫補來救陽氣。
柯琴說:第一條,脈象浮代表病在體表,遲代表病在臟腑。浮中見遲,代表浮為體表虛弱,遲為臟腑寒冷。沒有經過瀉下就腹瀉拉出未消化食物,代表體表為虛熱,體內有真寒。張仲景治療虛弱的病症,以體內為主。這是傷寒的症狀,但脈象浮,體表發熱,也代表病發於陽。世俗所說的「漏底傷寒」就是指這個。第二條,所有症狀都符合麻黃的症狀,代表病在體表。脈象應該是浮的,現在反而沉,這是逆反的現象。應該憑藉脈象沉來判斷病在體內。陽證出現陰脈,是陽氣消退陰氣增長的徵兆。熱雖然發在體表屬於陽,虛寒反而佔據體內,是真正的陰寒。第三條,脈象虛弱而且微微發熱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