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十四·少陰經症 (3)
卷十四·少陰經症 (3)
1. 少陰經脈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中風。脈陽微陰浮者。為欲愈。
【目】魏荔彤曰。少陰病。不外直中。傳經寒熱二邪。然於其入也。分寒熱必清。於其出。則不必分寒熱。竟言出而得愈而已。然症脈必明辨之。而後臨事不惑。如本少陰病。何忽類太陽之中風。少陰有直中之寒。必無直中之風。如有直中之風。則為風中腎臟之症。與傷寒中傳經熱邪。
固不相涉。即與傷寒中直中寒邪。亦不相涉也。蓋少陰症。忽變為似乎太陽之中風也。何以見之。以其熱自發。汗自出定之也。少陰之反熱。反汗出。乃內真寒外假熱。直中寒邪內所有之症也。本文未嘗發熱汗出。吾以為本文所有也。何言之。以脈見陽微陰浮。而知其人必發熱汗出也。
在少陰直中寒邪之脈。見沉緊。是陽緊而陰沉也。在少陰傳經熱邪之脈。見沉數。是陽沉而陰數也。今陽見微。是不緊也。原為直中之寒邪將散。故變緊為微。且不沉也。原為傳經之熱邪將散。故變沉為微也。再陰脈見浮。是不沉也。原為直中之寒邪將散。故變沉為浮。且不數也。
原為傳經之熱邪將散。故變數為浮也。此足見少陰病。不論寒邪熱邪。見此陽微陰浮之脈。俱為欲愈之幾矣。又何以知其發熱汗出也。於太陽原文知之。太陽中風原文云。陽浮者熱自發。陰弱者汗自出。少陰見陽微。即太陽之浮脈也。再陰脈浮而不沉。非弱之義乎。於此知其陰病轉陽。
里邪透表。必發熱汗出。見欲愈之神理也。發熱則陰寒已微。況脈不見沉緊。則非內陰逼陽於外之反發熱也。汗出則里病已除。脈又不見沉細。則非陰盛逼陽出亡之汗自出也。此皆辨析於毫釐。而虛實寒熱。進退真假之理。躍如也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四逆。惡寒而身蜷。脈不至。不煩而躁者。死。
【目】方中行曰。不伸曰蜷。陰主屈故也。症俱見而脈不至。陽已絕矣。不煩而躁。孤陰亦欲自盡也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吐利。手足不逆冷者。不死。脈不至者。灸少陰七壯。
【目】朱震亨曰。手足不逆冷。陽足拒陰也。陽雖微。尚能內拒。正陽猶存於中。而陽氣猶充於四肢。陰病中得此。豈有死理哉。設或脈有不至。不過陽氣衰微。不能快行於經隧間耳。非脈絕也。灸少陰本穴者。就其經行之道路。扶其陽氣。使得宣通。則脈必自至。而吐利亦自止矣。曰七壯者。不必定在一處。凡少陰之經。起止循行處。皆可灸也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下利。脈微澀。嘔而汗出。大便數而少者。宜溫其上灸之。少陰病。脈微沉細。但欲臥。汗出不煩。自欲吐。至五六日。自利。復煩躁。不得臥寐者死。
【目】朱肱曰。少陰不得有汗。而少陰亦有反自汗出之症。蓋陰症四肢逆冷。額上及手背冷汗濈濈者。亡陽也。
白話文:
少陰經脈
【綱要】 張仲景說,少陰病如果出現類似中風的症狀,脈象呈現陽脈稍弱,陰脈浮起的現象,代表病情即將好轉。
【細目】 魏荔彤認為,少陰病不外乎兩種情況:一是直接感受寒邪,二是其他經脈的病邪傳入少陰經,產生寒或熱的症狀。在病邪侵入少陰經時,要清楚分辨是寒邪還是熱邪。在病情好轉的時候,則不必區分寒熱,只要說病情好轉就可以了。然而,病症和脈象必須仔細辨別,才能在診斷時不迷惑。
例如,原本是少陰病的,卻突然出現類似太陽經中風的症狀,這是怎麼回事呢?少陰病有直接感受寒邪的情況,但不會有直接感受風邪的情況。如果出現直接感受風邪的情況,那就是風邪侵入腎臟的症狀,這與傷寒病邪傳入少陰經產生熱邪的情況不同,也與傷寒病直接感受寒邪的情況不同。少陰病之所以會出現類似太陽經中風的症狀,是因為少陰病可能會出現發熱和出汗的現象。少陰病之所以會出現發熱和出汗,是因為體內真寒外假熱,是直接感受寒邪後體內所產生的症狀。原文並沒有提到發熱和出汗,但我認為原文應該有提到。為什麼呢?因為脈象出現陽脈稍弱、陰脈浮起的現象,由此可知病人必然會發熱出汗。
少陰病直接感受寒邪的脈象,會呈現沉緊的現象,這是陽脈緊而陰脈沉。少陰病由其他經脈傳入熱邪的脈象,會呈現沉數的現象,這是陽脈沉而陰脈數。現在脈象呈現陽脈稍弱,表示脈不緊了,原本是直接感受寒邪,現在寒邪即將消散,所以脈象由緊轉為微弱,且不沉了。原本是傳入的熱邪,現在熱邪即將消散,所以脈象由沉轉為微弱。再看陰脈呈現浮起的現象,表示脈不沉了,原本是直接感受寒邪,現在寒邪即將消散,所以脈象由沉轉為浮起,且不數了。原本是傳入的熱邪,現在熱邪即將消散,所以脈象由數轉為浮起。由此可見,少陰病不論是寒邪還是熱邪,只要出現陽脈稍弱、陰脈浮起的脈象,都代表病情即將好轉。
那麼,又怎麼知道病人會發熱出汗呢?可以從太陽經的原文得知。太陽經中風的原文說:「陽脈浮起者,會發熱;陰脈虛弱者,會出汗。」少陰病出現陽脈稍弱,就相當於太陽經的浮脈。陰脈浮起而不沉,不正是虛弱的表現嗎?由此可知陰病轉為陽病,體內的邪氣透散到體表,必然會發熱出汗,這是病情好轉的徵兆。發熱代表體內的陰寒之氣已經微弱,而且脈象不呈現沉緊,所以不是體內的陰寒之氣把陽氣逼到體外,所造成的發熱。出汗代表體內的病邪已經消除,而且脈象不呈現沉細,所以不是陰氣太盛把陽氣逼出體外,所造成的出汗。這些都是經過仔細分析,才能明白虛實寒熱、病情進退、真假病象的道理。
【綱要】 張仲景說,少陰病如果出現四肢厥冷、畏寒而身體蜷縮、脈象微弱不明顯,而且不煩躁卻表現出躁動不安,這是危險的徵兆。
【細目】 方中行認為,身體無法伸展就叫蜷縮,這是因為陰氣主收縮的緣故。如果病症都出現了,脈象卻微弱不明顯,表示陽氣已經耗盡。不煩躁卻表現出躁動不安,是陰氣太過,將要自行消散的表現。
【綱要】 張仲景說,少陰病如果出現嘔吐腹瀉,但手腳不是冰冷的,就不會死亡。如果脈象微弱不明顯,可以灸少陰經的穴位七壯。
【細目】 朱震亨認為,手腳不冰冷,表示陽氣足夠抵禦陰氣。陽氣雖然微弱,但還能向內抵抗陰氣,正氣還存在於體內,而且陽氣還能充盈四肢。少陰病能出現這種現象,怎麼會死亡呢?如果脈象微弱不明顯,只不過是陽氣衰弱,無法在經脈中暢通運行而已,並非脈象已經斷絕。灸少陰經的本穴,是順著經脈運行的道路,扶助陽氣,使陽氣暢通,那麼脈象自然就會恢復,嘔吐腹瀉也會停止。所說的七壯,不一定要在一個地方灸,只要是少陰經循行的路線都可以灸。
【綱要】 張仲景說,少陰病如果出現腹瀉,脈象微弱而澀,嘔吐而且出汗,大便次數多但量少,應該溫補體內並灸療。少陰病如果脈象微弱沉細,只想躺著,出汗但不煩躁,自己想吐,到了五六天,又出現腹瀉,且煩躁不安,無法入睡,這是危險的徵兆。
【細目】 朱肱認為,少陰病不應該有汗,但少陰病也可能出現反而出汗的症狀。陰證會出現四肢冰冷,額頭和手背冷汗淋漓的現象,這是陽氣虛脫的表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