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十四·少陰經症 (2)
卷十四·少陰經症 (2)
1. 少陰經脈
方用附子四逆等湯溫之不暇。顧可下乎。此又就傳經熱邪直感寒邪諦審之而不可誤下也。吾曾言六經皆發汗。今仲師言不可汗。何也。蓋少陰病。陰陽俱緊。審其為在經之寒邪。則附子麻黃甘草湯。原為發少陰之汗而設。如不緊而微。在經邪欲愈。尚不可汗。況臟邪乎。至於別條陰陽俱緊而反汗出者。
則是陰邪逼出之汗。與發汗無與。是又為少陰臟病。故愈不可發汗也。
六經原俱可汗。五臟原俱不可汗。何疑焉。然六經見陽微之脈。俱不可發汗。不止少陰見微脈。方不可發法也。又何疑焉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病人脈陰陽俱緊。反汗出者。亡陽也。此屬少陰。法當咽痛而復吐利。
脈陰陽俱緊者。口中氣出。唇口燥干。鼻中涕出。蜷臥足冷。舌上苔滑者。勿妄治也。到七八日以來。其人微發熱。手足溫者。此為欲解。或到八日以上。反大發熱者。此為難治。設使惡寒者。必欲嘔也。腹內痛者。必欲利也。脈陰陽俱緊。至於吐利。其脈獨不解。緊去人安。
此為欲解。少陰病。脈緊。至七八日。自下利。脈暴微。手足反溫。脈緊反去者。為欲解也。雖煩下利。必自愈。
【目】朱肱曰。問陰症有發熱者乎。答曰。太陰厥陰。皆不發熱。只少陰發熱有二症。仲景謂之反發熱也。少陰病初得之。發熱脈沉者。麻黃附子細辛湯。少陰病脈沉。發汗則動經。此大略之言耳。脈應里而發熱在表。亦當以小辛之藥泄汗而溫散也。仲景云。傷寒之病。從風寒得之。表中風寒。入里則不消。須用溫藥少汗而解。
楊士瀛曰。有咽痛復吐利見症。方是少陰病。不然是風寒兩傷之脈緊汗出矣。咽痛者。少陰之脈循喉嚨也。其臟屬水。所以不惟咽痛。而復吐利。水無制也。
龐安常曰。陰陽俱緊。傷寒脈也。傷寒本無汗。反汗出者。無陽以衛其外。所以邪不出而汗反出也。少陰之邪不出。所以咽痛吐利。皆少陰本症也。於此而可不用少陰溫經散邪之法乎。脈緊。寒邪也。自下利脈暴微。陰寒內泄也。手足反溫。陽回也。陽回則陰退。故緊反去。
為欲解也。夫寒邪在陰。而脈緊得自利。脈暴微。手足溫。緊去欲解者。猶之邪在陽。脈數而熱。得汗出。脈和身涼數去。為欲愈也。
柯琴曰。少陰脈絡肺。肺主鼻。故涕出。少陰脈絡舌本。故舌苔滑。少陰大絡注諸絡以溫足脛。故足冷諸症。全似亡陽。口氣出。唇口燥干。涕出。此為內熱。脈緊蜷臥。舌苔足冷。又是內寒。此少陰為樞。故見寒熱相持。病雖發於陰。而口舌唇鼻之半表裡。恰與少陽口咽目之半表裡相應也。治之卻與少陽不同。緊去則吐利止。其人可安。此據脈辨症之法。
三條。亡陽脈症。四條。陽回脈症。玩反溫。前此已冷可知。微為少陰本脈。煩利為少陰本症。至七八日。陽盡陰復之時。緊去微見。所謂穀氣之來也徐而和矣。
白話文:
少陰經脈
如果使用附子四逆等湯來溫熱身體都來不及,那還可以考慮使用瀉下的藥物嗎?這又是針對熱邪直接侵犯到寒邪的傳經情況來詳細審察,絕對不可以誤用瀉下的藥物。我曾經說過六經都可以發汗,現在張仲景卻說不可以發汗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少陰病是陰陽都緊繃的狀態。如果確認是經絡中的寒邪,那麼附子麻黃甘草湯原本就是為了發散少陰經的汗而設。如果脈象不是那麼緊,只是稍微緊一點,表示經絡中的邪氣快要好了,都還不可以使用發汗的藥物,更何況是臟腑內的邪氣呢?至於其他條文提到陰陽俱緊,反而有汗出來的情況,那是因為陰邪逼迫出來的汗,和發汗沒有關係。這又屬於少陰臟腑的疾病,所以更不可以使用發汗的藥物。
六經原本都可以發汗,五臟原本都不可以發汗,這有什麼好懷疑的呢?然而六經出現陽氣虛弱的脈象,都不可以使用發汗的藥物,不只是少陰病出現微弱的脈象才不可以使用發汗的療法。這又有什麼好懷疑的呢?
【綱要】 張仲景說,病人脈象陰陽都緊繃,反而汗出來,這是陽氣衰亡的現象,屬於少陰病。按照常理,應該會有咽喉疼痛,而且會反覆嘔吐和腹瀉。
脈象陰陽都緊繃的人,口中會出氣,嘴唇和口會乾燥,鼻涕會流出來,身體會蜷縮著躺臥,腳會冰冷,舌苔會滑膩,這種情況千萬不要亂治療。如果到了七八天左右,病人稍微發熱,手腳變溫暖,這表示病快要好了。如果到了八天以上,反而發高燒,這就表示病情很難治療。如果病人怕冷,一定會想嘔吐;如果肚子痛,一定會想拉肚子。脈象陰陽都緊繃,直到出現嘔吐和腹瀉,只有脈象沒有好轉,脈象不再緊繃,人才會平安。
這表示病快要好了。少陰病,脈象緊繃,到了七八天,自己拉肚子,脈象突然變得微弱,手腳反而變溫暖,脈象緊繃的感覺反而消失,這表示病快要好了。雖然感到煩躁和拉肚子,一定會自己痊癒。
【細目】 朱肱說,請問陰證會有發熱的情況嗎?回答說,太陰和厥陰都不會發熱,只有少陰會有發熱的情況,而且有兩種。張仲景把這種發熱稱為「反發熱」。少陰病剛開始發病,如果發熱而且脈象沉,可以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。少陰病脈象沉,如果使用發汗的方法,會擾動經絡,這是大概來說的。脈象應該是反映身體內部的狀況,如果發熱卻在體表,也應該使用少量辛散的藥物來發汗,藉此溫散邪氣。張仲景說,傷寒這種疾病,是從風寒而來。體表受到風寒,侵入體內就難以消散,必須使用溫熱的藥物,稍微發汗才能解除。
楊士瀛說,有咽喉疼痛,又出現嘔吐和腹瀉的症狀,才可以確定是少陰病。不然就只是風寒同時侵犯身體,導致脈象緊繃而且出汗。咽喉疼痛,是因為少陰經脈循著喉嚨。少陰臟腑屬水,所以不僅咽喉疼痛,還會出現嘔吐和腹瀉,是因為水沒有約束的關係。
龐安常說,陰陽都緊繃,是傷寒的脈象。傷寒本來沒有汗,反而出汗,是因為陽氣不足以保護體表,所以邪氣沒有排出,反而汗水外洩。少陰的邪氣沒有排出,所以會出現咽喉疼痛、嘔吐和腹瀉,這些都是少陰病的基本症狀。這種情況下,怎麼可以不使用溫經散邪的少陰治療方法呢?脈象緊繃,是寒邪的表現。自己拉肚子,脈象突然變得微弱,是陰寒之氣向內洩散。手腳反而變溫暖,是陽氣回來的表現。陽氣回來,陰氣就會退去,所以脈象緊繃的感覺也會消失。
這表示病快要好了。寒邪在體內,而脈象緊繃,能透過拉肚子讓脈象變得微弱,手腳變得溫暖,緊繃的感覺消失,表示病快好了,就好像邪氣在體表,脈象快而且熱,透過發汗讓脈象平和,身體變得涼爽,快脈的感覺也消失,表示病快好了。
柯琴說,少陰經脈聯絡肺,肺主導鼻子,所以會流鼻涕。少陰經脈聯絡舌根,所以舌苔會滑膩。少陰大絡脈注入各個經絡以溫暖腳和小腿,所以腳會冰冷。這些症狀都像陽氣衰亡。口中出氣,嘴唇和口會乾燥,流鼻涕,這些是內熱的表現。脈象緊繃,蜷縮躺臥,舌苔滑膩,腳冰冷,這些又是內寒的表現。這是因為少陰是樞紐,所以會出現寒熱交雜的狀況。疾病雖然發生在陰分,但是嘴唇、舌頭、鼻子等半表裡的情況,恰好和少陽的口、咽喉、眼睛等半表裡的情況相對應。治療方式卻和少陽不同。脈象緊繃的感覺消失,嘔吐和腹瀉就會停止,病人就可以平安。這是根據脈象來辨別症狀的方法。
三條是講陽氣衰亡的脈象和症狀,四條是講陽氣恢復的脈象和症狀。注意「反溫」這個詞,表示在這之前一定是手腳冰冷。微脈是少陰本來的脈象,煩躁和拉肚子是少陰病本來的症狀。到了七八天,是陽氣耗盡、陰氣復甦的時候,緊繃的脈象消失,出現微弱的脈象,這就是所謂「穀氣來臨」的現象,脈象會變得徐緩而平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