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十四·少陰經症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四·少陰經症 (1)

1. 卷十四·少陰經症

2. 少陰經脈

【綱】仲景曰:「少陰之為病,脈微細,但欲寐也。」

【目】朱肱曰:「足少陰腎之經,其脈起於小指之下,斜趨足心。別行者,入足跟中,上至股內後廉,貫腎,絡膀胱;直行者,從腎上貫肝膈,入肺中,絡舌本。傷寒熱氣入臟,流於少陰之經。少陰主腎,腎惡燥,故渴而引飲入經。發汗吐下後,臟腑空虛,津液枯竭,腎有餘熱,亦渴,故病人口燥舌乾而渴。其脈尺寸俱沉者,知少陰經受病也。」

問:「傷寒何以須診太谿脈耶?」 答曰:「太谿穴,是足少陰腎之經。男子以右腎為命門,女子以左腎為命門,主生死之要。病人有命門脈者活,無者死。仲景云:『少陰手足逆冷,發熱者不死;脈不至者,灸太谿七壯。』故傷寒必診太谿,以察其腎之盛衰也。太谿二穴,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。」

問:「脈微細,欲吐不吐,心煩,但欲寐,五六日自利而渴?」 答曰:「此名少陰也。少陰為病,欲吐不吐,心煩,但欲寐,五六日自利而渴者,虛故引水自救。若小便色白者,以下焦虛,有寒,不能制水,故令色白也。四逆湯,少陰腎之經,主脈微細、心煩、但欲寐,或自利而渴。」

問:「經云:『一二日少陰病者,何也?』」 謂:「初中病時,腠理寒,便入陰經,不經三陽也。傷寒雖是三陰三陽,大抵發於陽,則太陽也;發於陰,則少陰也。此二經為表裡,其受病最多。陽明、太陰,受病頗稀;至於少陽、厥陰肝膽之經,又加少焉。凡病一日至十二三日,太陽症不罷者,但治太陽。有初得病便見少陰症者,直攻少陰。亦必先自太陽次傳而至。蓋寒氣入太陽,即發熱而惡寒;入少陰,但惡寒而不發熱也。三陰中寒,微則理中湯;稍厥,或中寒下利,即乾薑甘草湯。手足指微寒冷,謂之清,此未須服四逆,蓋疾輕故也。只可服理中、乾薑之類。大段重者,用四逆湯;無脈者,用通脈四逆湯。」

【綱】仲景曰:「少陰病,脈沉細數,病為在裡,不可發汗。少陰病,脈微,不可發汗,亡陽故也。陽已虛,尺中弱澀者,復不可下之。」

【目】危亦林曰:「發汗則動其經氣,便有奪血亡陽之災,故所戒也。」

韓祗和曰:「亡陽無陽,亡與無同。無陽則其邪為陰邪。陰邪本宜下,然陽已虛,尺脈弱澀者,復不可下,宜用溫矣。」

魏荔彤曰:「此乃申明少陰病,應審之於脈,而知其經病、臟病,為直中寒邪、為傳經熱邪,而分應汗不應汗、應下不應下也。蓋少陰為病,直感乎外邪者,有經受、臟受之不同;其連及乎太陰者,又有傳經為熱、直感為寒之不同,皆不容不辨。如脈不緊而微,此經邪欲愈乎?再手足溫,必自愈,而無俟發汗也。不然,是臟邪初感,即見陽微之象,更無事於發汗傷正也。此無論其邪在經在臟,發汗,陽必隨汗而亡。少陰陽亡,必難治矣。此應審其經邪、臟邪而禁誤汗者也。再或陽本虛,尺脈弱澀,或為傳經熱邪乎?是少陰大承氣症也,然見此脈不可下也。況為直感腎臟之寒邪耶?」

白話文:

[少陰經脈]

概論:

張仲景說,少陰病的主要症狀是脈象微弱細小,而且只想睡覺。

詳述:

朱肱說,足少陰腎經的脈絡起於腳小趾下方,斜向腳心,另有一條分支進入腳後跟,然後向上沿著大腿內側後方,貫穿腎臟,聯絡膀胱。直行的脈絡從腎臟向上貫穿肝臟和膈膜,進入肺部,連繫舌根。當寒邪熱氣侵入臟腑,流到少陰經時,因為少陰經主腎,而腎臟討厭乾燥,所以病人會口渴想喝水。在發汗、嘔吐或腹瀉後,臟腑變得空虛,體液枯竭,若腎臟還有餘熱,也會導致口渴。所以病人會出現口乾舌燥、口渴的症狀。如果把脈時發現寸脈和尺脈都沉在底下,就知道是少陰經生病了。

有人問,為什麼診斷傷寒需要診斷太谿穴的脈象呢?回答是,太谿穴是足少陰腎經上的要穴,男子以右腎為命門,女子以左腎為命門,這是關乎生死的關鍵。病人如果還有命門的脈象就表示有活下去的機會,如果沒有就表示快要死了。張仲景說,少陰病如果手腳冰冷,但身體發熱,就表示病人還不會死,如果摸不到脈搏,就要在太谿穴用艾灸灸七壯。所以診斷傷寒必須檢查太谿穴,以了解腎臟的盛衰情況。太谿穴在腳內踝後方、腳跟骨上方、動脈跳動的凹陷處,左右腳各有一個。

有人問,如果脈象微弱細小,想吐又吐不出來,心煩意亂,只想睡覺,過了五六天又腹瀉且口渴,這是怎麼回事?回答是,這是少陰病。少陰病會出現想吐又吐不出來,心煩意亂,只想睡覺,過了五六天又腹瀉且口渴的症狀,這是因為虛弱所以想喝水來自我救治。如果小便顏色清白,表示下焦虛寒,無法控制水分,所以小便才會清白。可以用四逆湯來治療,因為少陰腎經主要負責脈象微弱細小、心煩意亂、只想睡覺,或是腹瀉且口渴的症狀。

有人問,經書上說,傷寒病一兩天就變成少陰病,是什麼意思?意思是指剛開始發病時,身體的毛孔被寒邪侵襲,就會直接進入陰經,不會經過三陽經。傷寒雖然分三陰三陽,但大部分都是從陽經開始,也就是太陽經。如果從陰經開始,就是少陰經。這兩條經脈互為表裡,所以最容易生病。陽明經和太陰經比較少生病,至於少陽經和厥陰肝膽經,就更少生病了。一般來說,從發病的第一天到十二三天,如果太陽經的症狀還沒消失,就只需要治療太陽經;如果有剛開始發病就出現少陰經症狀的,可以直接治療少陰經。但少陰病也必定是從太陽經傳來。因為寒氣進入太陽經就會發熱、怕冷,進入少陰經只會怕冷而不發熱。三陰經受寒,如果症狀輕微,可以用理中湯;如果症狀比較嚴重,或者出現腹瀉,可以用乾薑甘草湯。如果手腳指稍微感覺冰冷,表示情況還不嚴重,不需要服用四逆湯,可以服用理中湯或乾薑湯之類的藥。如果情況嚴重,就要用四逆湯。如果摸不到脈搏,就要用通脈四逆湯。

概論:

張仲景說,少陰病如果脈象沉細且跳動快速,表示病在體內,不能用發汗的方式治療。少陰病如果脈象微弱,也不能用發汗的方式治療,因為這樣會導致陽氣耗散。如果陽氣已經虛弱,加上尺脈虛弱且脈象澀滯,就不能用攻下的方式治療。

詳述:

危亦林說,發汗會擾動經脈之氣,容易造成失血、陽氣耗散的災禍,所以要特別戒慎。

韓祗和說,「亡陽」和「無陽」意思相同,都沒有陽氣的意思。如果沒有陽氣,那病邪就是陰邪,陰邪本來應該用攻下的方式治療,但因為陽氣已經虛弱,加上尺脈虛弱澀滯,就不能用攻下的方式治療,應該用溫補的方式治療。

魏荔彤說,這裡是在強調,診斷少陰病時應該仔細觀察脈象,分辨是經脈生病還是臟腑生病,分辨是直接受到寒邪侵襲還是經脈傳導的熱邪,並據此判斷是否應該發汗或攻下。少陰病有的是直接感受到外邪,有的則是經脈或臟腑受邪的不同。有的還會牽連到太陰經,這又分成經脈傳導的熱邪,或是直接感受的寒邪。這些都必須分辨清楚。如果脈象不緊張而是微弱,表示經脈的邪氣快要消散了,如果手腳也溫暖了,病就會自己好轉,不需要用發汗的方式治療。如果不是這樣,而是臟腑剛開始生病,就會出現陽氣微弱的現象,更不需要用發汗的方式來傷害正氣。無論邪氣是在經脈還是在臟腑,只要發汗,陽氣一定會隨著汗液流失。如果少陰的陽氣流失,就很難治好了。所以應該仔細分辨是經脈受邪還是臟腑受邪,並避免錯誤地使用發汗的方式治療。如果陽氣本來就虛弱,加上尺脈虛弱澀滯,或者是由經脈傳導而來的熱邪,這就屬於少陰大承氣症。但如果出現這種脈象也不能用攻下的方式治療。更何況是直接感受寒邪導致腎臟生病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