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五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2)

1. 發黃

然則相似者,但色黃耳。若論黃色相似,不特瘀血瘀熱,又如風溫被火,微發黃色;太陽火劫發汗,兩陽相熏灼,其身發黃;陽明被火,額上微汗,必發黃者,是又挾火邪所致者。外此,亦有黃色之不相似者乎?曰:濕家之熏黃則異矣。可不各以其似不似而明辨歟?

王肯堂曰:海藏次第用藥法,謂先投韓氏茵陳茯苓湯,次茵陳橘皮湯,又次茵陳附子湯,依次漸投,至效即止。身冷汗出,脈沉而黃,為陰黃,乃太陽經中濕,亦有體痛發熱者。身如熏黃,終不如陽黃之明如橘子色也。當叩其小便之利不利:小便自利,朮附湯;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,五苓散。

白話文:

然而,看起來相似的黃疸,只是顏色黃而已。如果說黃色看起來相似,不單單是瘀血或瘀熱所致,還像是風溫病被火烤過一樣,會微微發黃;或是太陽病用火攻發汗,導致兩個陽氣互相燻烤,身體也會發黃;陽明病被火烤過,額頭微微出汗,一定會發黃,這些都是夾雜火邪所造成的。除了這些,還有其他黃色看起來不相似的嗎?有的,濕氣造成的黃疸就不同了。難道不應該根據它們的相似與不相似來仔細辨別嗎?

王肯堂說,李杲(海藏)的用藥順序是,先用韓氏茵陳茯苓湯,接著用茵陳橘皮湯,再用茵陳附子湯,依序漸進使用,有效果就停止。如果身體發冷出汗,脈象沉而皮膚發黃,這是陰黃,屬於太陽經脈有濕氣。也有身體疼痛發熱的,身體像被燻黃一樣,但始終不如陽黃那樣明亮像橘子皮的顏色。這時候應該問小便是否順暢,小便順暢就用朮附湯,小便不順暢但大便反而通暢就用五苓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