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五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1)

1. 發黃

【綱】仲景曰:傷寒脈浮而緩,手足自溫,系在太陰。太陰當發身黃。若小便自利者,不能發黃,以脾家實,腐穢當去故也。

【目】樓英曰:凡身黃小便自利,小腹硬而狂,大便黑者,為蓄血,宜抵當湯。若小便不硬,其人不狂,大便不黑者,雖小便利,非蓄血也。其為症有三:一者梔子柏皮湯;二者麻黃連翹赤小豆湯,皆治身黃小便利而身不疼者,海藏所云干黃是也;三者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朮湯,皆治身黃小便利而一身盡痛者,活人所謂中濕也。

張云岐曰:或謂傷寒發黃,惟陽明太陰兩經有之。俱言小便利者,不能發黃,何也?蓋黃者,土之正色,以陽明太陰俱屬土,故發黃也。其黃之裡,外不能汗,里不得小便,脾胃之土,為熱所蒸,故色見於外為黃也。若小便利者,熱不內蓄,故不能變黃也。其有別經發黃者,亦由脾胃之土,兼受邪故也。

王好古曰:身如煙燻黃,一身盡痛,乃濕病也。身如橘子黃,一身不痛,乃黃病也。傷寒病,遇太陽太陰司天,若下之太過,往往變成陰黃。一則寒水太過,水來犯土;一則土氣不及,水反侵之,多變此疾。一則發黃小便不利煩躁而渴,用茵陳湯加二苓、滑石、當歸、官桂,此韓氏名茵陳茯苓湯。二則發黃煩躁喘嘔不渴,茵陳湯加陳皮、白朮、生薑、半夏、茯苓,此韓氏名茵陳橘皮湯。三則發黃四肢遍身冷者,茵陳湯加附子、甘草,此韓氏名茵陳附子湯。四則發黃肢體逆冷腰上自汗,茵陳湯加乾薑、附子、甘草,此韓氏名茵陳姜附湯。五則發黃冷汗不止者,茵陳湯加乾薑、附子,此韓氏名茵陳乾薑湯。六則發黃前服姜附諸藥,未已,脈尚遲者,茵陳湯加吳萸、附子、木通、乾薑、當歸,此韓氏名茵陳吳萸湯。往來寒熱,一身盡黃者,小柴胡加梔子湯。

戴原禮曰:濕熱俱甚,則發身黃。傷寒至於發黃,為病亦已甚矣。邪風被火,兩陽相熏,其身必黃。陽明病,被火,額上汗出,小便不利,必發身黃。此皆由內有熱而又被火攻,以致發黃者也。陽明病無汗,小便不利,心中懊憹,必發黃者,由陽明熱甚也。傷寒汗已,身目為黃,以寒濕在裡不解故也。此不可下,宜於寒濕中求之。是知非特濕熱發黃,而寒濕亦發黃也。但寒濕之黃,身如熏黃,色暗而不明。熱甚之黃,黃如橘子色,染著衣正黃如柏。大抵黃家屬太陰,太陰為濕熱蒸之所致,經曰:太陰當身發黃是也。又或脈沉結,少腹硬,小便自利,其人如狂者,又為蓄血在下焦而黃也。發黃非止寸口近掌無脈,鼻氣出冷,為不治之症。又若形體如煙燻,為心絕;柔汗發黃,為脾絕,皆不治也。

趙嗣真曰:瘀熱發黃,與瘀血發黃,外症及脈,未嘗相似。且如頭汗出,齊頸而還,腹微滿,小便不利,渴飲水漿,為瘀熱症。小腹急結,其人如狂,小腹硬滿,小便自利,大便黑,為瘀血症。此外症之不相似也。瘀血脈微而沉,或沉結。瘀熱脈則浮滑緊數。此脈狀又不相似也。

白話文:

發黃

【總論】 張仲景說,傷寒的脈象是浮而緩,手腳是溫熱的,這病屬於太陰經。太陰經的病症應該會出現身體發黃的現象。如果小便順暢,就不會出現發黃的症狀,因為這表示脾的功能強盛,體內腐敗的物質能夠順利排出。

【細論】 樓英說,凡是身體發黃,小便卻很順暢,而且小腹硬脹,出現狂躁的現象,大便呈黑色,這是因為體內有瘀血的緣故,應該用抵當湯來治療。如果小便不困難,病人也沒有狂躁的現象,大便也不是黑色,即使小便順暢,也不是因為瘀血造成的。這種情況有三種病症:第一種是用梔子柏皮湯治療,第二種是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治療,這兩種都是治療身體發黃、小便順暢但身體不疼痛的症狀,這也是海藏所說的「乾黃」。第三種是用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朮湯治療,這是治療身體發黃、小便順暢且全身疼痛的症狀,這也是活人所說的「中濕」。

張云岐說,有人認為傷寒引起的發黃,只有陽明經和太陰經才會發生,而且都說小便順暢的人不會發黃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黃色是土的本色,陽明經和太陰經都屬於土,所以會出現發黃的症狀。發黃的原因是,體內無法發汗,小便也不順暢,脾胃中的土被熱氣蒸發,所以才會在體外呈現黃色。如果小便順暢,體內就不會積蓄熱氣,因此就不會發黃。其他經脈出現發黃的現象,也是因為脾胃的土同時受到邪氣的影響。

王好古說,身體像被煙燻過一樣呈現黃色,而且全身疼痛,這是濕病。如果身體像橘子一樣呈現黃色,而且身體不疼痛,這是黃病。傷寒病如果遇到太陽或太陰值班的時節,如果用瀉下的藥物太過,常常會轉變成陰黃。一種情況是寒水太過,水反過來侵犯土,一種情況是土氣不足,水也反過來侵犯土。這兩種情況都容易產生這種疾病。一種情況是發黃,小便不順暢,煩躁口渴,可以用茵陳湯加上二苓、滑石、當歸、官桂。

這是韓氏所稱的茵陳茯苓湯。另一種情況是發黃、煩躁、氣喘、想吐卻不口渴,可以用茵陳湯加上陳皮、白朮、生薑、半夏、茯苓,這是韓氏所稱的茵陳橘皮湯。還有一種情況是發黃,四肢冰冷,可以用茵陳湯加上附子、甘草,這是韓氏所稱的茵陳附子湯。還有一種情況是發黃,四肢冰冷,腰部以上卻自己流汗,可以用茵陳湯加上乾薑、附子、甘草,這是韓氏所稱的茵陳姜附湯。還有一種情況是發黃,冷汗流不停,可以用茵陳湯加上乾薑、附子,這是韓氏所稱的茵陳乾薑湯。還有一種情況是發黃,之前吃過薑附類的藥物但沒好,脈象仍然遲緩,可以用茵陳湯加上吳茱萸、附子、木通、乾薑、當歸,這是韓氏所稱的茵陳吳茱萸湯。如果是時冷時熱,全身都發黃,可以用小柴胡湯加上梔子湯。

戴原禮說,濕熱都很嚴重時,就會出現身體發黃的現象。傷寒病如果發展到發黃的地步,病情已經很嚴重了。如果受到邪風又被火烤,兩陽經互相薰蒸,身體一定會發黃。陽明病的患者,如果被火烤,額頭會出汗,小便不順暢,也一定會出現身體發黃的現象。這些都是因為體內有熱,又受到火的攻擊,才導致發黃的。陽明病沒有出汗,小便不順暢,心中煩悶,一定會發黃,這是因為陽明經的熱氣太盛。傷寒病流汗之後,身體和眼睛都發黃,這是因為寒濕在體內沒有解除的緣故,這種情況不能用瀉下的藥物,應該從寒濕方面來治療。由此可知,不僅濕熱會引起發黃,寒濕也會引起發黃。只是寒濕引起的發黃,身體像被煙燻過一樣,顏色暗淡不明亮;熱氣引起的發黃,顏色像橘子一樣,染到衣服上就像柏木的黃色一樣。發黃這種病大都屬於太陰經,是因為太陰經受到濕熱薰蒸所導致的。經典上說:「太陰經的病症會出現身體發黃的現象。」還有一種情況是脈象沉而結實,小腹硬脹,小便卻很順暢,而且病人出現狂躁的現象,這是因為下焦有瘀血而導致發黃。發黃的疾病如果出現寸口脈搏接近手掌的地方摸不到脈象,或者鼻孔呼出的氣是冷的,這是無法治療的病症。此外,如果身體像被煙燻過一樣,這是心氣衰竭的現象;如果汗液柔弱而發黃,這是脾氣衰竭的現象,這些都屬於無法治療的情況。

趙嗣真說,瘀熱引起的發黃和瘀血引起的發黃,外在的症狀和脈象都不一樣。例如頭部出汗,汗水只到脖子就停止,肚子微微脹滿,小便不順暢,口渴想喝水,這是瘀熱的症狀。小腹急迫而結實,病人出現狂躁的現象,小腹硬脹飽滿,小便順暢,大便是黑色的,這是瘀血的症狀。這些外在的症狀是不同的。瘀血的脈象是微弱而沉,或是沉而結實;瘀熱的脈象是浮滑而緊數,這些脈象也是不同的。

那麼,兩者相似的地方是什麼呢?只有顏色都是黃色的。如果說顏色相似,不僅瘀血和瘀熱會出現黃色,像風溫病受到火烤,也可能會微微發黃;太陽經的病,用火攻的方式發汗,兩陽經互相薰蒸,身體也會發黃;陽明經的病,受到火烤,額頭微微出汗,也一定會發黃,這些都是因為夾雜著火邪所導致的。除了這些,難道沒有其他顏色不同的黃色嗎?有,濕氣引起的燻黃就不同。所以應該仔細分辨這些症狀,了解它們的相似和不同之處。

王肯堂說,海藏在用藥方面有一定的順序,先用韓氏的茵陳茯苓湯,接著用茵陳橘皮湯,再用茵陳附子湯,依序漸進地使用,只要見效就停止。如果身體冰冷、出汗、脈象沉而發黃,這是陰黃,是太陽經中濕邪所導致的,有些人還會有身體疼痛發熱的症狀。身體像被煙燻過一樣發黃,終究不像陽黃那樣明亮如橘子色。應該仔細詢問病人的小便是否順暢。如果小便順暢,可以用朮附湯;如果小便不順暢,但大便反而順暢,可以用五苓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