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九 (1)
卷九 (1)
1. 身重
【綱】仲景曰:陽明病,脈遲,雖汗出,不惡寒者,其身必重,短氣腹滿而喘,有潮熱者,此外欲解,可攻裡也。手足濈然而汗出者,此大便已硬也。大承氣湯主之。若汗多,微發熱惡寒者,外未解也。其熱不潮,未可與承氣湯。若腹大滿不通者,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,勿令大泄下。
陽明病,脈浮而緊,咽燥口苦,腹滿而喘,發熱汗出,不惡寒,反惡熱,身重;若發汗,則躁,心憒憒,反譫語。若加燒針,必怵惕,煩躁不得眠。若下之,則胃中空虛,客氣動膈,心中懊憹。舌上苔者,梔子豉湯主之。
【目】成無己曰:身重之由,有風濕,有風寒,有風寒濕俱見,有火逆,有易病,有三陽合病;雖所得不一,然悉屬三陽,非但若身疼兼有裡寒也。壞病有矣。寒則無之。識者鑑之。
魏荔彤曰:潮熱二字,原兼汗出而言。太陽發熱汗出,自是汗;陽明大熱汗出,自是潮。潮者:潮潤。汗者:汗漫。各有意象。諺謂潮濕即此,乃由熱氣薰蒸,鬱悶而作潮濕者,熱也。濕既潮矣,無不兼熱;不兼熱,則寒濕矣。方喻謂:潮熱在申酉戌三時燥氣盛行而作。誤也。潮熱若必於此三時至,不又為少陽之病乎?不幾為太陽如瘧狀乎?何取於陽明也?他條曰:太陽病三日,發汗不解,蒸蒸發熱者,屬胃也。詳蒸蒸之意,潮熱之義可見。蓋三日發汗不解,必發汗不如法,乃表症轉屬於里而蒸蒸發熱也。太陽發熱,自表而入里之熱;陽明發熱,自里而出表之熱。太陽汗出而熱,汗自汗,熱自熱;陽明汗出而熱,熱揣之有似汗,汗揣之有似熱。大約其熱經胃腑鬱悶而出,與在表衛疏自出之汗,形狀迥異。黏滯濕膩,著於衣被必黏,按之手足如蒸。此乃汗熱二症各為一症,以此驗胃熱,洵要訣也。觀此,而三時作熱之非明矣。脈經云:沾汗者,即潮熱也。
【綱】仲景曰:三陽合病,腹滿身重,難以轉側,口不仁而面垢,譫語,遺尿;發汗則譫語,下之則額上生汗,手足逆冷。若自汗出者,白虎湯主之。傷寒八九日,下之,胸滿煩驚,小便不利,譫語,一身盡重,不可轉側者,柴胡加龍骨牡蠣湯。風濕相搏,身體煩疼,不能自轉側,不嘔不渴,脈浮虛而澀者,桂枝附子湯。
【目】成無己曰:腹滿身重難轉側,口不仁譫語者,陽明也。針經曰:少陽病甚,則面微塵。此面垢者,少陽也。遺尿者,太陽也。以陽明症多,故出陽明篇中。三陽合病,為表裡有邪。若發汗攻表,則燥熱益甚,必愈譫語。若下之,表熱乘虛內陷,必額汗肢冷。自汗出者,三陽經熱甚也。
張元素曰:身重難轉側者,下後血虛,津液不榮於身也。身疼不能轉側者,風濕搏於經,而里無邪也。故二湯各有所主。
白話文:
身重
【綱】
張仲景說:陽明病,脈象遲緩,即使有出汗,也不會怕冷,這種情況身體一定會感到沉重。同時會有呼吸短促、腹部脹滿而喘氣,可能還會有間歇性的發熱。這種情況表示疾病正在向外散發,可以考慮使用攻下藥來清理體內。如果手腳濕漉漉地出汗,表示大便已經乾燥堅硬,這時可以用大承氣湯來治療。如果汗出很多,並且輕微發熱怕冷,表示外在的病邪還沒有解除,如果熱度不是間歇性的,就不能使用承氣湯。如果腹部脹滿不通暢,可以使用小承氣湯稍微調和胃氣,但不要過度地瀉下。
陽明病,脈象浮而緊,咽喉乾燥,口中發苦,腹部脹滿喘氣,發熱出汗,不怕冷反而怕熱,身體沉重。如果使用發汗的方法,會導致煩躁不安、心神混亂,甚至胡言亂語。如果再加上針灸等方法,會更加驚恐不安、煩躁失眠。如果使用攻下藥,會導致胃部空虛,使體內邪氣擾動胸膈,心中煩悶不安,舌苔厚膩。這種情況適合用梔子豉湯來治療。
【目】
成無己說:身體沉重的原因有很多種,可能是風濕、風寒、風寒濕同時侵襲、火氣逆行、容易生病的體質,或是三陽經合併發病。雖然病因不同,但這些都屬於三陽經的問題,不單單是身體疼痛同時伴隨體內寒冷。如果是壞病,會出現身體沉重的情況,但寒症不會導致身重。了解這些的人應該能夠分辨。
魏荔彤說:這裡說的「潮熱」二字,是連同出汗一起說的。太陽病發熱出汗,就是一般的汗;陽明病大熱出汗,則是潮熱。所謂「潮」,是指濕潤的感覺,「汗」是指汗液浸潤。它們各有不同的含義,俗語說的「潮濕」就是指這種情況,這是因為熱氣蒸騰、鬱悶而導致的濕熱。既然有潮濕,必定伴隨著熱,如果沒有熱,那就是寒濕了。有人說潮熱是在申時(下午三點到五點)、酉時(下午五點到七點)、戌時(晚上七點到九點)這三個燥氣旺盛的時候出現,這是不對的。如果潮熱一定在這三個時辰出現,那不就成了少陽病嗎?或者像是太陽病發瘧疾的樣子嗎?為什麼要歸為陽明病呢?其他條文說:「太陽病三天,發汗後沒有好轉,持續發熱,這是屬於胃的問題。」仔細分析「持續發熱」的意思,就能明白潮熱的含義了。大概意思是因為三天發汗後沒有好轉,說明發汗的方法不正確,導致表症轉移到體內而持續發熱。太陽病發熱是從體表進入體內的熱,而陽明病發熱則是從體內散發到體表的熱。太陽病出汗是汗自汗,熱自熱。陽明病出汗伴隨發熱,熱摸起來像是汗,汗摸起來像是熱。大致來說,這種熱是經過胃腑的鬱悶之後散發出來的,和在體表因衛氣疏散而出的汗,形狀完全不同。這種汗黏膩濕潤,沾在衣物上會黏住,按壓手腳感覺像在蒸一樣。這表明汗和熱是兩種不同的症狀。用這種方法來判斷胃熱,確實是個重要訣竅。從這裡可以看出,認為潮熱只在特定三個時辰出現的說法是錯誤的。《脈經》說,「沾汗」指的就是潮熱。
【綱】
張仲景說:三陽經合併發病,會出現腹部脹滿、身體沉重、難以翻身、口中無味、面色污垢、胡言亂語、小便失禁等症狀。如果使用發汗的方法,會導致胡言亂語更嚴重。如果使用攻下藥,額頭會出汗,手腳會發冷。如果身體自己出汗,可以用白虎湯來治療。傷寒病七八天,使用攻下藥後,出現胸悶、煩躁、驚悸、小便不通暢、胡言亂語、全身沉重不能翻身等症狀,可以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來治療。風濕侵襲身體,導致身體煩痛、不能翻身、不嘔吐、不口渴,脈象浮虛而澀的,可以用桂枝附子湯。
【目】
成無己說:腹部脹滿、身體沉重難以翻身、口中無味、胡言亂語,這些都是陽明病的症狀。《針經》說,少陽病嚴重的時候,面部會出現灰塵般的污垢。這裡說的面垢是指少陽病。小便失禁則是太陽病的症狀。因為陽明病的症狀比較多,所以把這些症狀都歸在陽明篇中。三陽經合併發病,說明體表和體內都有邪氣。如果使用發汗的方法來攻打體表,會使燥熱更加嚴重,導致胡言亂語。如果使用攻下藥,體表的熱邪會趁虛進入體內,導致額頭出汗、四肢發冷。如果身體自己出汗,說明三陽經的熱邪非常嚴重。
張元素說:身體沉重難以翻身,是攻下藥後,因為血虛導致身體沒有津液滋養。身體疼痛不能翻身,是風濕侵襲經絡,而體內沒有邪氣。所以這兩種情況要用不同的藥方來治療。
鰲按
太陽、少陽、少陰三經都會出現身體沉重的症狀,但並不是這三經的主病,所以特別把這個症狀列在陽明病中。其他條文中,如果某種症狀特別屬於某一經的,也會這樣處理。如果出現兩種或三種經絡都有的症狀,則會將其列在這些經絡中,因為這些症狀是它們的主要病症。讀者應該理解這個意思。例如,身體沉重難以翻身,是陽明病的主病,所以把它列在陽明經中。雖然太陽、少陽、少陰三經也會有身體沉重難以翻身的症狀,但不單獨在各經中列出這個症狀,也沒有在陽明經中做多餘的解釋,這是因為以主病為重的緣故。其他各經的症狀也是如此,可以類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