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三 (1)
卷三 (1)
1. 身癢
【綱】仲景曰。陽明病。法多汗。反無汗。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。此以久虛故也。
【目】趙嗣真曰。蟲行皮中狀者。即太陽症言身癢是也。久虛者。以表氣不足。津液不充於皮膚。使腠理枯澀。汗難出也。若謂虛則當補。畢究陽明受邪。為病邪可補乎。如活人用朮附湯、黃耆建中湯輩。皆收汗藥。則榮衛鬱閉。邪無從出。內熱發矣。何況又無吐利胃虛等症。
病不在裡。但皮膚中表氣虛乏。理宜和解可也。莫若借用合半湯。或有熱者。柴胡桂枝湯。庶幾甘辛之劑。可以和其榮衛。通行津液而解也。
程郊倩曰。此胃熱協寒邪而鬱於肌膚之症也。言久虛者。明所以不能透出肌表之故也。
方中行曰。陽明主肌肉。腠理開。宜多汗。故以無汗為反也。無汗則寒勝而腠理秘。所以身如蟲行狀也。
魏荔彤曰。如蟲行皮中狀者。此邪熱欲出表作熱作汗。而正氣衰弱不能達之也。所以胃亦不能成實也。明以久虛。治者欲其熱透表。必令其汗透表。然陽明已成里症。且中氣虛。又無發汗法。惟有清其熱。補其虛而已。但此汗非發汗也。亦非解肌也。乃補虛清熱。兩解表裡。
喻氏謂如人參白虎湯是也。此症言胃虛熱則可。言胃寒則無據。太陽篇病將入里成胃實。多言胃未成實。不可遽下。合此可知病初傳入陽明。亦多在經而不歸腑。不可遽謂除下法無他治也。
白話文:
【概要】 張仲景說,陽明病通常應該多汗,如果反而沒有汗,並且感覺身上像有蟲在皮膚裡爬一樣,這是因為身體虛弱很久的緣故。
【細目】 趙嗣真說,感覺像蟲在皮膚裡爬,就像太陽病所說的身體癢。所謂的久虛,是因為身體表面的氣不足,津液無法充分滋潤皮膚,導致皮膚的紋理乾燥澀滯,汗液難以排出。如果認為虛就應該補,但問題是陽明經受到邪氣侵擾,難道可以補嗎?如果像醫生使用術附湯、黃耆建中湯這類的藥物,這些藥物都是收斂汗液的,反而會使身體的榮衛之氣鬱積閉塞,邪氣無法排出,導致體內發熱。更何況病人也沒有出現嘔吐、腹瀉等胃虛的症狀。
這種病不是在身體內部,只是皮膚表面的氣虛弱,應該用溫和的方式來調和,最好是用合半湯來處理。如果有發熱的狀況,可以用柴胡桂枝湯,這些甘溫辛散的藥物可以調和身體的榮衛之氣,使津液暢通,就能解除病症。
程郊倩說,這是因為胃熱和寒邪一起鬱積在肌肉皮膚所造成的病症。說「久虛」是說明了為什麼邪氣不能從皮膚表面透出來。
方中行說,陽明經主管肌肉,皮膚紋理應該是開泄的,所以應該多汗。如果沒有汗就是反常。沒有汗,就表示寒邪佔了上風,皮膚紋理閉塞,所以才會感覺身上像有蟲在爬。
魏荔彤說,感覺像蟲在皮膚裡爬,是因為邪熱想要從體表發散出來,變成發熱或出汗,但是身體的正氣衰弱,無法將邪氣順利排出,所以胃的功能也無法正常運作。所以說是「久虛」。治療的目標應該是讓熱邪從體表透出來,要讓邪熱透出體表,一定要讓汗透出來。但是陽明病已經變成裡證,而且中氣也虛弱,又沒有適合發汗的方法,只能清熱並補虛而已。這裡所說的「汗」,並非用發汗的方法,也不是解肌,而是要透過補虛清熱,來同時解決表裡的問題。
喻氏認為可以用人參白虎湯來處理。這個病症如果說是胃虛熱還說得通,但說是胃寒就沒有根據。太陽篇說,病邪將要進入體內變成胃實,多數是指胃尚未形成實證,不可以馬上用攻下的方法。由此可知,病邪剛傳入陽明經時,多數還停留在經絡,並未進入臟腑,所以不能說除了攻下的方法就沒有其他治療方法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