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八·陽明經症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·陽明經症 (4)

1. 頭痛頭眩

【綱】仲景曰。陽明病。頭痛。不惡寒。反惡熱。大便實。宜調胃承氣湯。陽明病。反無汗而小便利。二三日嘔而咳。手足厥者。必苦頭痛。若不咳不嘔。手足不厥者。頭不痛。

【目】王肯堂曰。內經云。巨陽受邪。少陰為里。得熱則往從之。從之則厥也。太陽與少陰為合。此症當是太陽未全罷耳。經又云。陽明病則喘而啘。啘則惡人。小便利者。寒邪內攻。肢厥頭痛者。寒邪外攻也。

喻昌曰。陽明病。本不頭痛。若無汗。嘔咳。手足厥者。得里因而邪熱深也。然小便利。則邪熱不在內而在外。不在下而在上。故知必苦頭痛也。

魏荔彤曰。此手足之厥。與頭痛互見。非少陰之手足厥也。故嘔而汗出。與反無汗亦不同。正見少陰之手足厥冷。有汗而不頭痛。嘔而不咳。與陽明之嘔咳而無汗。頭痛而手足厥有別。

此陽明病有類少陰。而又微帶太陽。後學皆茫然不知下手處。故仲師苦心標出。

問。少陰亦有咳。何以辨。曰。少陰所云。咳而下利譫語者。被火氣劫故也。原文詳之矣。不然。何能上炎而咳。其言或咳而嘔。渴不得眠者。則必兼嘔渴不得眠。而見少陰之陰躁。不與陽明之嘔咳兼頭痛類也。其言或咳或悸。或小便不利。或腹中痛。或泄利下重。然必兼四者。

諸症雖有似陽明。而頭痛一症。必非少陰所有也。此少陰之咳。與陽明所以不同也。故太陽之頭痛。入於陽明之小便利嘔咳厥逆中。總屬陽症。又見陽能統陰。一陽存而群陰悉化為陽。在病氣亦如此。正氣之在人身者可識矣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陽明病。表裡大熱。煩渴引飲。頭痛如破者。竹葉石膏湯。陽明病。身熱頭痛。漱水不欲咽。必發衄。

【目】楊士瀛曰。將發衄而脈數者。宜犀角地黃湯茅花湯亦可。

吳綬曰。陽明頭痛額前。目疼鼻乾。脈長也。無汗者。葛根蔥白白芷汗之。有汗。曾經發汗。頭痛不解者。葛根蔥白湯。若不惡風而反惡熱。自汗煩渴。脈洪數。飲水頭疼者。白虎加白芷湯。內有燥屎。蒸蒸發熱頭痛者。調胃承氣湯。凡陽明頭痛無汗者。葛根、麻黃、蔥白、白芷、石膏之類也。有汗。則白芷、石膏、葛根、川芎湯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陽明病。脈遲。食難用飽。飽則微煩。頭眩。必小便難。欲作谷疸。須下之。腹滿如故。所以然者。脈遲故也。

【目】魏荔彤曰。本條之上條云。食谷欲嘔者。屬陽明也。吳茱萸湯主之。得湯反劇者。屬上焦也。與本條俱言胃虛。然虛寒與虛熱又迥不同。虛固不可作實而攻下。熱可遽作寒而溫補乎。故仲師就上條食谷欲嘔中。又示人以推類詳義之法。如陽明病脈遲。似屬虛寒。但寒則不能食。

此能食而但難用飽。飽則微煩頭眩者。胃惟不寒故能食。胃惟氣虛故不用飽。不用飽者。不受飽也。微煩頭眩。俱虛而兼熱之象。以此辨胃之虛。與食谷欲嘔條同。而熱則本條獨異。夫遲為寒脈。何云是熱。不知此乃兼澀之遲。非沉遲之遲。謂之虛而兼濕熱則可。謂之虛寒則大不可也。

故又見小便難一症。虛則氣不充而濕不除。濕則氣不化而熱不消。胃中谷氣不能化正養身。卻蘊釀濕熱。蒸作疸黃之兆。如不清熱除濕。培土消疸。而妄下之。將濕愈增而虛愈甚。腹滿如故。胃累及脾。表裡受病。而發黃身腫矣。故又曰。脈遲故也。言遲則濡澀而不滑利。虛而濕之義為主。

而熱副之。主治者以除濕培土補中為君。以清熱消疸為臣佐之用。斯為得仲師心法者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陽明病。但頭眩。不惡寒。故能食而咳。其人必咽痛。若不咳者。咽不痛。

【目】王肯堂曰。陽明病。身不重。但頭眩而不惡寒者。陽明中風而風內攻也。經曰。陽明病。若能食。名中風。風邪攻胃。胃氣上逆則咳。咽門者。胃之系。咳甚則咽傷。故咽痛。若胃氣不逆則不咳。其咽亦不痛也。

鰲按。此與前頭痛款中反無汗一條。俱是陽明病而有類少陰者。然彼條之嘔咳而無汗。頭痛而手足厥。所以異於少陰之手足厥冷有汗而不頭痛。及嘔而不咳。此條之咳而咽痛。亦所以異於少陰之咽痛為不咳而痛也。

2. 鬱冒

【綱】仲景曰。病人小便不利。大便乍難乍易。時有微熱。喘冒不能臥。有燥屎也。宜大承氣湯

【目】王好古曰。傷寒傳至五六日間。漸變神昏不語。或睡中獨語一二句。目赤唇焦舌乾。不飲水。稀粥與之則咽。不與則不思。六脈細數而不洪大。心下不痞。腹中不滿。大小便如常。或傳至十日以來。形貌如醉。若用大承氣則誤矣。不知此熱傳少陰心經也。然又未知自何經而來。

答曰。本太陽經傷風。風為陽邪傷衛。則陰血自燥。熱結膀胱。壬病逆傳於丙。丙丁兄妹。由是傳心。心火自上迫熏肺。所以神昏也。蓋肺為清肅之臟。內有邪。故令神昏。宜梔子黃連黃芩湯。若脈在丙者導赤散。脈在丁者。瀉心湯。若誤用涼膈散。此乃氣中之血藥也。如右手寸脈沉滑有力者。

則可用之。或用犀角地黃湯。如無犀角。以升麻代之。是陽明經藥也。解陽明經血中之熱。若脈沉俱有力者。是丙丁俱有熱。可以導赤瀉心各半服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