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二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3)

1. 惡風

【綱】仲景曰:太陽病,發熱汗出,惡風脈緩者,名為中風。太陽病,頭痛發熱,汗出惡風者,桂枝湯主之。太陽中風,陽浮而陰弱;陽浮者熱自發,陰弱者汗自出;嗇嗇惡寒,淅淅惡風,翕翕發熱,鼻鳴乾嘔者,桂枝湯主之。

【目】劉完素曰:惡寒有屬陽,有屬陰;惡風則悉屬陽,三陰症並無惡風者以此也。惡風雖悉在表,而發散又不同:無汗惡風為傷寒,當發汗;汗出惡風為中風,當解肌。里症雖具,惡風未罷,當先解外。

趙獻可曰:惡風者,衛中四時之虛風,所以惡風也。其人當汗出而脈緩也。數與桂枝湯、桂枝加葛根湯,使遍體微潤連日,當自解矣。

王履曰:衛氣者,所以溫肌肉,充皮膚,肥腠理,司開闔者也。故風邪中於衛也,則必惡風。惡寒惡風,俱為表症。但惡風比惡寒為輕耳。惡寒者,雖不當風而時自怯寒;惡風者,居密室幃幙中則無所畏,或當風,或揮扇,則淅淅然而惡也。

柯琴曰:風為陽邪,風中太陽,兩陽相搏而陰氣衰少。陽浮故熱自發,陰弱故汗自出。中風惡風,類相感也。風性散漫,脈應其象,故浮而緩。若太陽初受病,便見如此脈症,即可定其為中風而非傷寒矣。二條,是桂枝湯本症;合此症即用此湯,不必問為傷寒中風雜病也。四症中,頭痛是太陽本症;頭痛發熱惡風,與麻黃症同,本方重在汗出,汗不出者,便非桂枝症。三條,乃太陽中風之桂枝症,非謂凡中風者便當主桂枝也。(明瞭。)二條脈症,是概風寒雜病而言;三條加中風二字,其脈其症,悉呈風象矣。

【綱】仲景曰:太陽病,發汗,遂漏不止,其人惡風,小便難,四肢微急,難以屈伸者,桂枝加附子湯主之。

【目】朱肱曰:此症當溫其經,故桂枝加附子也。

劉完素曰:汗多亡陽,則衛不固,是以惡風也。桂枝加附子,溫其經而固其衛也。

陶華曰:惡風者,風邪傷衛,腠理不密;由是惡風悉屬於陽,非比惡寒,乃有陰陽之別者。

鰲按:此四症並見,卻以汗不止小便難為重;以二者由於心腎,故專治之,而惡風四肢急俱痊也。蓋太陽雖當汗,汗不止則亡陽;風乘虛入,故又惡風。汗多必津竭,故小便難。四肢者,諸陽之本;陽亡則不能榮筋,故筋急而屈伸不利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:風濕相搏,骨節煩疼,掣痛,不得屈伸,近之則痛劇;汗出短氣,小便不利,惡風,不欲去衣,或身微腫者,甘草附子湯主之。

【目】劉完素曰:濕勝自汗,而皮腠不密,是以惡風也。甘草附子湯,所以散其濕而實其衛。

柯琴曰:身腫痛劇,不得屈伸,濕感於外也。惡風不欲去衣,風淫於外也。汗出短氣,小便不利,化源不清也。君桂枝以理上焦而散風邪;佐朮、附、甘以除濕而調氣。

白話文:

[惡風]

【總論】 張仲景說:「太陽病,發燒、流汗,怕風且脈象緩和的,稱為中風。太陽病,頭痛、發燒、流汗、怕風的,用桂枝湯治療。太陽中風,陽氣浮盛而陰氣虛弱。陽氣浮盛就會發熱,陰氣虛弱就會流汗。微微發冷怕寒,又怕風,感到身體發熱,鼻塞、乾嘔的,用桂枝湯治療。」

【細論】 劉完素說:「怕冷有屬於陽的,也有屬於陰的。但怕風都屬於陽。三陰證並沒有怕風的情況,原因就在這裡。怕風雖然都在體表,但發散的方法又不同。沒有汗而怕風的是傷寒,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。有汗而怕風的是中風,應該用解肌的方法治療。即使有裡證,只要怕風的症狀還在,就應該先治療表證。」

趙獻可說:「怕風是因為身體衛氣不足,受到四季虛風的侵襲。這種人應該會流汗,而且脈象緩和。可以多次服用桂枝湯或桂枝加葛根湯,讓全身微微濕潤幾天,自然就會痊癒。」

王履說:「衛氣是溫暖肌肉、充實皮膚、滋潤毛孔、掌管開合的。所以風邪侵入衛氣,就一定會怕風。怕冷和怕風都是表證,但怕風比怕冷輕微。怕冷的人,即使不吹風也會感到寒冷。怕風的人,在密閉的房間或有屏障遮擋時,就不會覺得怕風。但只要吹到風,或使用扇子,就會感到怕風。」

柯琴說:「風是陽邪,風邪侵犯太陽經,陽氣相搏,導致陰氣衰弱。陽氣浮盛所以會發熱,陰氣虛弱所以會流汗。中風和怕風的症狀相似。風的性質是發散的,脈象也會呈現這種特性,所以是浮而緩的。如果太陽病初期就出現這樣的脈象和症狀,就可以確定是中風而不是傷寒了。前兩條說的是桂枝湯的適應症,符合這些症狀就用桂枝湯,不必區分是傷寒、中風還是其他雜病。在這四個症狀中,頭痛是太陽經的本證。頭痛、發熱、怕風的症狀和麻黃湯症相同。但桂枝湯的重點是有汗,沒有汗就不是桂枝湯的適應症。第三條說的是太陽中風的桂枝湯證,並不是說所有中風都應該用桂枝湯。(要清楚理解這一點)前兩條說的脈象和症狀,是泛指風寒雜病而言的。第三條加上『中風』二字,它的脈象和症狀,就完全呈現風邪的特點了。」

【總論】 張仲景說:「太陽病,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後,汗液持續不止,這個人怕風,小便困難,四肢輕微拘急,難以彎曲伸展的,用桂枝加附子湯治療。」

【細論】 朱肱說:「這種情況應該溫暖經脈,所以用桂枝加附子。」

劉完素說:「汗出太多會導致陽氣耗損,衛氣不固,所以會怕風。桂枝加附子,能溫暖經脈,鞏固衛氣。」

陶華說:「怕風是因為風邪損傷衛氣,導致毛孔不緻密。因此怕風都屬於陽證,和怕冷不同,怕冷有陰陽之分。」

編者按:這四個症狀同時出現,但以汗液不止和小便困難為最重要。因為這兩個症狀是心腎功能失調引起的,所以要針對這兩方面治療,這樣怕風和四肢拘急的症狀也會痊癒。太陽病雖然應該發汗,但如果汗出不止,就會耗損陽氣,風邪就會趁虛而入,所以又會怕風。汗出太多一定會消耗津液,所以會小便困難。四肢是諸陽的根本,陽氣耗損就不能濡養筋脈,所以筋脈會拘急,活動不便。」

【總論】 張仲景說:「風濕相搏,導致關節煩悶疼痛、抽痛,不能彎曲伸展,靠近就更加劇烈疼痛。流汗、氣短、小便不利、怕風,不想脫衣服,或者身體稍微浮腫的,用甘草附子湯治療。」

【細論】 劉完素說:「濕邪過盛就會自汗,皮膚毛孔不緻密,所以會怕風。甘草附子湯能夠散濕、加強衛氣。」

柯琴說:「身體腫脹、疼痛劇烈,不能彎曲伸展,是濕邪侵襲體表所致。怕風、不想脫衣服,是風邪侵襲體表所致。流汗、氣短、小便不利,是氣血生成之源不清。用桂枝來調理上焦,散發風邪。用白朮、附子、甘草來去除濕氣,調和氣機。」

編者按:這是風濕共同導致的疾病,濕邪尤其侵襲到全身的營衛之間,不能運行,這是最嚴重的問題。所以小便不利和身體浮腫這兩個症狀,最需要注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