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二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4)

1. 惡風

鰲按。此風濕為病。而濕尤中於周身營衛之間。不能推布其患。為尤重者。故小便不利身腫二句。最宜著眼。

白話文:

這個叫做「惡風」的病,其實是風濕所引起的。其中,濕氣尤其容易侵入全身的營衛之間(也就是皮膚肌肉等處)。因為濕氣無法順利地被身體代謝出去,所以才會造成病情特別嚴重。因此,「小便不利」和「身體腫脹」這兩句話,最值得我們注意。

2. 振戰慄

【綱】仲景曰:傷寒若吐若下後,心下逆滿,氣上衝心,起則頭眩,脈沉緊。發汗則動經,身為振振搖者,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。太陽病發汗,汗出不解,其人仍發熱,心下悸,頭眩,身瞤動,振振欲擗地者,真武湯主之。

【目】成無己曰:振者,森然若寒,聳然振動者是也。傷寒而振,皆由虛寒。蓋以欲汗之時,其人必虛,必蒸蒸而振,卻發熱汗出而解。振近戰,而輕者為振矣。戰為正與邪爭,爭則為鼓慄而戰。振但虛而不至爭,故惟聳動而振也。下後復發汗振寒者,為其表裡俱虛也。亡血家發汗,則寒慄而振者,謂其氣血俱虛也。諸如此者,止於振聳耳。其身為振振搖:振振欲擗地二者,皆發汗過多,亡陽經虛,不能自主持,故身為振搖也。又非若振慄之比矣。此二湯,皆溫經益陽滋血助氣之劑。經虛陽弱得之,未有不獲全濟之功者。

【綱】仲景曰:問曰:病有戰而汗出,因得解者,何也?答曰:脈浮而緊,按之反芤,此為本虛,故當戰而汗出也。其人本虛,是以發汗,以脈浮,故當汗出而解。若脈浮而數,按之不芤,此人本不虛。若欲自解,但汗出耳,不發戰也。

【目】韓祗和曰:汗下後戰者,與救逆湯;微減,與羊肉湯,再投而戰解。若陰氣內盛,正氣大虛,心慄鼓頷,身不戰者,遂成寒逆。宜灸之,或用大建中湯。仲景治屍厥戰而慄者,刺期門巨闕。

吳綬曰:凡戰者,大抵氣血俱虛,不能榮養筋骨,故為之振搖而不能主持也。須大補氣血。予曾用人參養榮湯得效。又一人身搖不得眠者,以十味溫膽湯倍加人參而愈。內經曰:寒之傷人,使人毛髮畢直,鼓頷戰慄而無汗。按此表寒而戰慄也。此言病有戰而汗出,因得解;其脈浮而緊,按之反芤,此為本虛,故當戰而汗出也。又曰:脈陰陽俱停,以三部浮沉遲數脈同等,必先振慄汗出而解。若脈浮數,按之不芤,其人本不虛者,則汗出解不戰也。若不戰而心慄,此陰中於邪,必內慄也。凡正氣怯弱,寒邪在內,必為慄也。宜詳究焉。

【綱】仲景曰:太陽病未解,脈陰陽俱停,必先振慄,汗出而解。但陽脈微者,先汗出而解;但陰脈微者,下之而解。若欲下之,宜調胃承氣湯。

【目】成無己曰:戰與慄二者,形相類而實非一;有內外之別焉。戰者,身為之搖;慄者,心戰是也。經曰:胃無穀氣,脾澀不通,口急不能言,戰而慄。即此觀之,戰之與振,振輕而戰重也;戰之與慄,戰外而慄內也。戰慄者,皆陰陽之爭。傷寒欲解將汗之時,正氣內實,邪不能與之爭,則便汗出而不發戰。邪氣欲出;其人本虛,邪與正爭,微者為振,甚者則戰,戰退正勝而解矣。其戰而汗,因得解者;其人本虛,是以發戰。邪氣外與正氣爭,則為戰,乃其愈者也。邪氣內與正氣爭,則為慄,是為甚者也。經曰:陰中於邪,必內慄也。表氣虛微。

白話文:

[振戰慄]

[總綱]

張仲景說:傷寒病,如果使用過嘔吐或瀉下的方法治療後,出現胸口逆氣脹滿,氣向上衝到心口,一起身就頭暈,脈象沉而緊。如果又發汗,就會動到經脈,身體會顫抖。這種情況,可以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來治療。太陽病發汗後,汗出而病情沒有解除,病人仍然發熱、心悸、頭暈、身體肌肉跳動、顫抖到幾乎要跌倒在地上,這種情況可以用真武湯來治療。

[細目]

成無己說:顫抖的樣子,是身體感覺寒冷,然後聳動、震動。傷寒引起的顫抖,通常都是因為身體虛寒。通常在要出汗的時候,人一定是虛弱的,身體才會發熱顫抖。出汗後,發熱就會減退。顫抖和戰慄很像,比較輕微的稱為顫抖。戰慄是正氣和邪氣在爭鬥,爭鬥時會顫抖。而顫抖則是因為身體虛弱,沒有爭鬥,所以只有聳動而已。瀉下後又發汗導致顫抖寒冷,是因為身體表裡都虛弱。失血的人發汗,會因為氣血虛弱而感到寒冷顫抖。這些情況都只是身體的聳動而已。但身體顫抖搖晃,顫抖到幾乎跌倒,這兩種情況都是因為發汗過多,導致陽氣耗損,經脈虛弱,無法控制身體,所以身體會搖晃。這就和戰慄不同了。這兩個方子都是溫暖經絡、補充陽氣、滋養血液、幫助氣的藥方。身體虛弱陽氣不足的人,服用後都會有很好的效果。

[總綱]

張仲景說:有人問:為什麼有的人會顫抖然後出汗,病就好了呢?回答是:脈象浮而緊,按下去反而空虛,這是因為身體本來就虛弱,所以才會顫抖後出汗。如果病人本來就虛弱,所以發汗,又因為脈象浮,所以會出汗而病好。如果脈象浮而數,按下去不空虛,這個人本來就不虛弱,如果要病好,只會出汗而已,不會顫抖。

[細目]

韓祗和說:發汗或瀉下後出現顫抖,可以先用救逆湯,稍微減輕藥量,再用羊肉湯,多服幾次就能停止顫抖。如果體內陰氣旺盛,正氣非常虛弱,心臟顫抖,下巴抖動,身體不顫抖,就會變成寒厥症。可以用艾灸來治療,或者用大建中湯。張仲景治療屍厥顫抖的病人,會刺期門穴和巨闕穴。

吳綬說:凡是顫抖,通常都是因為氣血虛弱,不能滋養筋骨,所以身體才會顫抖不能控制。需要大補氣血。我曾經用人參養榮湯治療,效果很好。

還有一人身體搖晃無法入睡,用十味溫膽湯加倍人參後就痊癒了。《內經》說:寒邪傷害人,會使人毛髮豎直,下巴抖動,顫抖但沒有汗。這說的是表寒引起的戰慄。這裡說的病有顫抖後出汗,然後病好的情況,脈象浮而緊,按下去反而空虛,這是因為身體本來就虛弱,所以才會顫抖後出汗。又說,脈象陰陽停滯,三部脈象浮沉遲數都一樣,一定會先顫抖後出汗,病才會好。

如果脈象浮而數,按下去不空虛,這個人本來就不虛弱,只會出汗而不會顫抖。如果沒有顫抖但心裡顫抖,這是陰邪侵入體內,一定會內心顫抖。凡是正氣虛弱,寒邪在體內,一定會顫抖。應該仔細研究這些情況。

[總綱]

張仲景說:太陽病沒有好,脈象陰陽停滯,一定會先顫抖,然後出汗病才會好。如果只有陽脈虛弱,先出汗病就會好;如果只有陰脈虛弱,瀉下病就會好。如果要瀉下,可以用調胃承氣湯。

[細目]

成無己說:戰和慄這兩種情況,外形相似,但實際上不一樣,有內外之分。戰是身體搖晃,慄是心裡戰慄。經書說,胃裡沒有穀氣,脾胃阻塞不通,嘴巴急促不能說話,會戰慄。從這裡可以看出,戰和振相比,振較輕,戰較重;戰和慄相比,戰是外在的,慄是內在的。戰慄都是陰陽在爭鬥。傷寒病快要好的時候,將要出汗,如果正氣充足,邪氣就不能和它爭鬥,就會直接出汗而不會顫抖。如果邪氣要發散出來,而人又虛弱,邪氣就會和正氣爭鬥,輕微的表現為顫抖,嚴重的則表現為戰慄。戰慄之後正氣勝過邪氣,病就會好。顫抖後出汗,然後病好,是因為病人本來就虛弱,所以才會顫抖。邪氣從外與正氣爭鬥,就表現為戰。這病就會好。邪氣從內與正氣爭鬥,就表現為慄,這是比較嚴重的。經書說,陰邪侵入體內,一定會內心顫抖。表面的氣虛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