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九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 (2)

1.
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一日。太陽受之。脈若靜者。為不傳。頗欲吐。若躁煩。脈急數者。為傳也。

【目】龐安常曰。頗欲吐。就受寒之一日已見。是將來嘔逆之機。已伏於此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症。飲食入口則吐。心中溫溫欲吐。復不能吐。始得之。手足寒。脈弦遲者。此胸中實。不可下也。當吐之。若膈上有寒飲。乾嘔者。不可吐也。當溫之。宜四逆湯

【目】韓祗和曰。此本少陰腎臟之病。但曰脈弦。弦猶帶少陽之象。曰胸中實。胸中者陽明之分。況實則必有宿滯。故不盡從少陰溫治之法。亦不可從陽明攻下之法。而用吐法也。

朱肱曰。曾經汗下。關脈遲。胃中虛冷而吐者。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。寒多不飲水而吐者。理中湯去朮加生薑。吐利。手足逆冷。煩躁甚者。吳茱萸湯。若傷寒解後。虛羸少氣。氣逆欲吐者。竹葉石膏湯

2.

【綱】仲景曰。陽明中風。脈弦浮大而短氣。腹部滿。脅下及心痛。久按之。氣不通。鼻乾不得汗。嗜臥。一身及面目悉黃。小便難。有潮熱。時時噦。耳前後腫。刺之小瘥。外不解。病過十日。脈弦浮者。與小柴胡湯。脈但浮。無餘症者。與麻黃。若不尿腹滿。加噦者。不治。

【目】朱肱曰。傷寒咳逆。此症極惡。仲景經中不載。孫真人云。咳逆尋遍方論。無此名稱。窮其狀。咳逆者。噦逆之名。蓋古人以咳逆為噦耳。大抵咳逆者。古人所謂噦是也。啘者。今人所謂乾嘔是也。扁鵲中藏經。治傷寒咳逆。丁香散丁香柿蒂各一分。甘草良薑各半錢。沸湯點作一服。乘熱猛吃。極效。

三因有竹茹湯等方。亦有丁香散。竹茹湯、治陽症也。本事方治傷寒後咳逆。豆蔻湯。治陰症。丁香、茴香、肉豆蔻等藥。若陽症不可用。凡咳逆。多有先熱而後吃生冷。或涼藥。多相激而成。蓋陰陽二氣相搏也。

成無己曰。䭇則但胸喉間氣塞滯不得下通。然而無聲也。噦則吃吃有聲。二者相近。皆胃之疾。但有輕重耳。虛寒相搏。及飲冷水。令汗大出。水得寒氣。冷必先搏。其人即䭇。言胃氣虛弱也。傷寒大吐下後。極虛。復發汗出者。其人外氣怫鬱。復與之水以發其汗。因得噦。

即是觀之。皆胃疾可知矣。然䭇為水寒相搏。宜小青龍去麻黃附子。噦則熱氣壅鬱。氣不得通而成。輕者。但和解。如潮熱。時時噦。與小柴胡是也。重者。必攻下。如噦而腹滿。視其前後。知何部不利。利之則愈。是也。傷寒有此。病已極矣。非若渴煩等輕緩之候也。

鰲按。時時噦。內不解也。至腹部滿加噦。比時時噦更加甚矣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陽明病不能食。攻其熱必噦。所以然者。胃中虛冷故也。以其人本虛。故攻其熱必噦。

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者。飲水必噦。

【目】成無己曰。觀此。噦為胃疾可知矣。大抵妄下後。胃則虛。氣因逆。所以成噦。

魏荔彤曰。陽明病至不能食。即有手足濈然汗出等症之假熱。便不可誤為胃實之熱而攻之。致胃陽愈陷而脫。寒邪愈盛而沖。蓋必作噦症。穀氣將絕也。仲師再明為胃中虛冷之故。以其人本屬胃冷而虛。並非胃熱之實。欲醫於能食不能食。辨胃之寒熱也。且胃中之虛冷。不惟決於能食不能食。

且決於能飲不能飲。若胃中真實虛冷。固不能食矣。且飲水必噦可與以陰寒攻破之劑乎。此雖有表症。且不治表而治里。雖有陽明假熱之症。寧容不治真寒而治假熱乎。所宜明辨而慎出之者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大吐大下之。極虛。復極汗者。以其人外氣怫鬱。復與之水以發其汗。因得噦。所以然者。胃中虛冷故也。

【目】成無己曰。胃虛得水。虛寒相搏。故噦也。吳茱萸湯理中湯。活人用橘皮乾薑湯半夏生薑湯羌活附子湯

陶華曰。噦者。即乾嘔之甚者也。其聲濁惡而長。亦是有聲而無物。病至於噦。則難治。蓋因胃氣本虛。汗下太過。或復飲水。水寒相搏。虛逆而成。又有熱氣壅鬱。上下氣不通而噦者。輕則和解疏利。甚則溫散。若不尿腹滿而噦。與咳逆脈散無倫者。雖神醫不能措手矣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噦而腹滿。視其前後。知何部不利。利之則愈。

【目】王肯堂曰。仲景無方。活人。前部宜豬苓湯。後部宜調胃承氣湯

鰲按。前數條。由胃冷之故。此條。由胃熱之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