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首·總論 (35)

回本書目錄

卷首·總論 (35)

1. 愈解

更無變症。則至七日,太陽病衰,頭痛少愈。如或二日,邪傳陽明,更不傳變;至八日,陽明病衰,身熱少歇。又或三日,邪傳少陽,更不傳變;至九日,少陽病衰,耳聾微聞。又如四日,邪傳太陰,更不傳變;至十日,太陰病衰,腹減如故,思飲食。又或五日,邪傳少陰,更不傳變。至十一日,少陰病衰,渴止舌乾,已而嚏。又或六日,邪傳厥陰,經盡,更不傳變。大氣皆去,精神爽慧。此二句總承六經而言。如在太陽,更不傳變,當七日病衰,頭痛少愈;漸而大氣皆去,頭痛悉除,精神爽慧也。余經不傳之例同。成氏注曰:「六經傳遍,則與更不傳經之句背矣。」

《素問》注證「七日巨陽病衰,頭痛少愈」,止以初時所感之邪太甚。既於二日傳之陽明矣,而其未盡傳者,尚在太陽,則至此而比之一日之際,少愈焉。果如傳之陽明云云,則由此而六日傳至厥陰,為傳經盡。將曰:「七日傳何經?」其未盡傳者,尚在厥陰,至十二日比之六日之際,少愈焉。

又思:果如傳之陽明云云,則由此而傳之厥陰,當六日之時,前之邪氣未盡傳者,俱如太陽之尚在,自頭痛以至囊縮,諸症紛紛,甚於兩感。七日之際,豈得不死?反曰病衰乎?況太陽受病,若必傳遍六經,則二日陽明、三日少陽,本經固有頭痛者;至四日傳太陰,太陰經不至頭,當腹滿嗌乾之時,不得有頭痛矣。何必至七日而頭痛少愈也?或曰:「太陽傳陽明,其未盡傳者,尚在太陽,豈無是症歟?」曰:「有之,是太陽陽明並病之症也。」若釋七日太陽病衰,而曰傳之陽明,如此則非矣。由岐伯無「更不傳經,不加異氣」二句,而馬氏注《素問》,失合仲景注耳。或曰:「所謂『更不傳經』者,謂六經傳遍,七日當再傳太陽而不傳也。」噫!此因成氏註釋之謬,後世有是說耳。已辨之詳矣。或曰:「子謂更不傳經,如曰:太陽更不傳經者,有據乎?」曰:「《太陽篇》云:『傷寒一日,太陽受之,脈若靜者,為不傳也。』」又云:「傷寒二三日,陽陰少陽症不見者,調不傳也。」

《少陽篇》云:「傷寒三日,三陽為盡,三陰當受邪,其人反能食而不嘔,此為三陰不受邪也。」是皆當傳不傳者也。要知仲景之論,本諸《素問》,舉其大體而已。即六經病衰之期,寧無先之者乎?後之者乎?傷寒原不可以日數拘也。況傳經六日,至於囊縮,危且急矣。得至十二日病衰囊縱者,不可為常也。學者當以圓通得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沒有其他變化,病程到了第七天,太陽病就會衰退,頭痛會稍微好轉。如果第二天,病邪傳到陽明經,而且沒有再傳到其他經絡,到了第八天,陽明病也會衰退,發燒會稍微減輕。又或者第三天,病邪傳到少陽經,而且沒有再傳到其他經絡,到了第九天,少陽病也會衰退,耳朵會稍微聽得見聲音。又或者第四天,病邪傳到太陰經,而且沒有再傳到其他經絡,到了第十天,太陰病也會衰退,腹部不適的感覺會減輕,並且開始想吃東西。又或者第五天,病邪傳到少陰經,而且沒有再傳到其他經絡,到了第十一天,少陰病也會衰退,口渴會停止,舌頭乾燥也會改善,接著會打噴嚏。又或者第六天,病邪傳到厥陰經,病邪已經走完六經,而且沒有再傳到其他經絡,身體的氣機都回歸正常,精神也會變得清爽敏捷。這兩句話是總結六經的變化而言的。

如果病邪停留在太陽經,沒有再傳到其他經絡,那病程到了第七天就會衰退,頭痛會稍微好轉,然後身體的氣機逐漸恢復正常,頭痛也會完全消除,精神變得清爽敏捷。其他經絡沒有傳變的情況也是一樣的道理。成氏的注釋說:如果六經都傳遍了,那和「不再傳經」的說法就矛盾了。

《素問》的注釋認為,七天是巨陽經(也就是太陽經)的病衰期,頭痛會稍微好轉,這是因為一開始感受的邪氣太強烈了,雖然在第二天就傳到了陽明經,但還有殘餘的邪氣停留在太陽經,所以到了第七天,才會比第一天稍微好轉一些。如果真的像說的那樣,傳到了陽明經,然後又這樣傳遍六經,到了第六天傳到厥陰經,表示傳經結束了,那要說第七天傳到哪個經呢?而且那些還沒完全傳走的邪氣,還停留在厥陰經,到了第十二天,才會比第六天好轉一些。

又仔細想想,如果真的像說的那樣,從陽明經一直傳到厥陰經,那第六天的時候,之前沒有傳完的邪氣,都像太陽經時那樣還存在,從頭痛到陰囊收縮等等各種症狀,會比兩感症還要嚴重,到了第七天,怎麼可能病衰呢?難道不會死嗎?怎麼會反而說病衰呢?況且太陽經受病,如果一定會傳遍六經,那第二天傳到陽明經,第三天傳到少陽經,這兩個經絡本身就有頭痛的症狀,到了第四天傳到太陰經,太陰經不循行到頭部,在腹脹口渴的時候,就不會有頭痛了,那又何必等到第七天才說頭痛稍微好轉呢?

有人說:太陽經傳到陽明經,那些沒有傳完的邪氣,仍然停留在太陽經,難道沒有這種情況嗎?答:有,這是太陽陽明並病的情況。如果解釋七天太陽病衰,卻說是傳到陽明經,那就不對了。這是因為歧伯沒有說「不再傳經,不增加其他邪氣」這兩句話,而馬氏注釋《素問》時,又沒有符合張仲景的注釋。有人說:所謂的「不再傳經」,是指六經都傳遍了,第七天應該再次傳到太陽經,但卻沒有再傳。唉!這都是因為成氏的注釋錯誤,後世才會有這種說法,我已經詳細地辨析過了。

又有人問:你說的「不再傳經」,像是說「太陽經不再傳經」,有根據嗎?答:太陽篇說:「傷寒一天,太陽經受到邪氣,脈象如果平靜,就是不傳經。」又說:「傷寒二三天,沒有看到陽明、少陽的症狀,就是不傳經。」少陽篇說:「傷寒三天,三陽經都走完了,三陰經應該受邪,如果這個人反而能吃東西而不嘔吐,就是三陰經不受邪。」這些都是應該傳經卻沒有傳的例子。要知道,仲景的理論,是根據《素問》的精神,只是舉出大綱而已。即使是六經的病衰期,難道沒有早一點或晚一點的嗎?傷寒本來就不能拘泥於日數來判斷。何況傳經六天,病情到了陰囊收縮的程度,已經很危急了,如果等到十二天病才衰退,陰囊才鬆弛,這並不是常態。學習的人應該要圓融變通地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