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首·總論 (34)

回本書目錄

卷首·總論 (34)

1. 愈解

【綱】仲景曰:「問曰:病有戰而汗出,因得解者,何也?」答曰:「脈浮而緊,按之反芤,此為本虛,故當戰而汗出也。其人本虛,是以發戰;以脈浮,故當汗出而解。若脈浮而數,按之不芤,此人本不虛;若欲自解,但汗出耳,不發戰也。」

【目】柯琴曰:治病必求其本。本者,其人平日稟氣之虛實。緊者,急也,與數同而有別,蓋有虛實之分焉。又必按之芤不芤,而虛實之真偽畢見。

【綱】仲景曰:「病有不戰而汗出解者,何也?」答曰:「脈大而浮數,故知不戰汗出而解也。」

問曰:「病有不戰不汗出而解者,何也?」答曰:「其脈自微。此以曾經發汗,若吐、若下、若亡血,以內無津液,待陰陽自和,必自愈,故不戰不汗出而解也。」

【目】王好古曰:戰而後解者,太陽也;不戰有汗而解者,陽明也;不戰無汗而解者,少陽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:「問曰:傷寒三日,脈浮數而微,病人身涼和者,何也?」答曰:「此為欲解也,解以夜半。脈浮而解者,濈然汗出也;脈數而解者,必能食也;脈微而解者,必不汗出也。」

【目】鰲按:太陽脈本浮數,三日轉微,即傷寒三日少陽脈小為欲愈之義也。蓋此條「微」字,與上「其脈自微」不同。以上是妄治後亡陽之微;此則未經妄治,故必不汗而三日自解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:太陽病未解,脈陰陽俱停,必先振慄汗出而解。但陽脈微者,先汗出而解;但陰脈微者,下之而解。若欲下之,宜調胃承氣湯。凡病反能飲水者,為欲愈。

【目】王好古曰:太陽傳陽明,其中或有下症,陽明症反退而無熱與不渴,卻顯少陽症,是知可解也。太陽症知可解者,為頭不疼、項不強、肢節不痛,則知表易解也。陽明症知可解者,為無發熱惡熱,則知里易解也。少陽症知可解者,寒熱日不移時而作,邪未退也。若用柴胡而早晚得移其時,是邪無可容之地,知可解也。可解之脈,浮而虛;不可解之脈,浮而實。浮而虛者只在表,浮而實者知已在裡也。汗多不解者,轉屬陽明也。

閔芝慶曰:七日病愈論曰:「夫六經以漸受病,其愈皆以七日為期,陽數七故也。」傷寒例曰:「其不兩感於寒、更不傳經、不加異氣者,至七日,太陽病衰,頭痛可愈也;八日,陽明病衰,身熱可歇也;九日,少陽病衰,耳聾微聞也;十日,太陰病衰,腹減如故,思飲食也;十一日,少陰病衰,渴止舌乾,已而嚏也;十二日,厥陰病衰,囊縱、少腹微下、大氣皆去,病人精神爽慧也。」此論六經七日病愈,本之素問熱病篇,奈彼此註釋者皆不能無誤,旨未明也。敢重釋之,曰:「『其』者,指傷寒也;『不兩感於寒』者,非日傳二經之症也;『更不傳經』者,邪在此經,更不傳彼經也;『不加異氣』者,傷寒病熱,不重感寒、感風、感溫、感熱、感濕,而變為他病也。夫如是,則可期六經愈日矣。」太陽篇曰:「發於陽者七日愈。」以是數計之,乃知六經之病:自一日受者,七日當衰;二日受者,至八日亦是七日而當衰。故七日邪在太陽,幸而更不傳陽明。

白話文:

[愈解]

[綱] 張仲景說,有人問:「生病時身體發抖並出汗,然後病就好了,這是為什麼呢?」回答說:「這是因為脈象浮而緊,按下去卻感覺空虛,代表體質原本就虛弱。因此才會發抖,又因為脈象浮,所以會出汗而病解。如果脈象浮而快,按下去不空虛,表示這個人體質不虛弱,如果想要自己痊癒,只會出汗而已,不會發抖。」

[目] 柯琴說:「治療疾病一定要找到根本原因。這個『本』指的是這個人平日的體質是虛弱還是強壯。脈象的『緊』,代表急促,跟『數』相似但有區別,因為有虛實的不同。一定要按脈感覺是否空虛,才能分辨虛實的真假。」

[綱] 張仲景說,有人問:「生病時沒有發抖就出汗,然後病就好了,這是為什麼呢?」回答說:「因為脈象大而浮且快,所以知道是沒有發抖,而是出汗而病好。」

又有人問:「生病時既不發抖也不出汗,然後病就好了,這是為什麼呢?」回答說:「因為他的脈象變得很微弱。這是因為曾經發汗、嘔吐、腹瀉或失血,導致體內津液不足,等待體內陰陽自行調和,自然就會痊癒,所以不會發抖也不會出汗。」

[目] 王好古說:「發抖之後才好的,是太陽病;沒有發抖而是出汗好的,是陽明病;既不發抖也不出汗而好的,是少陽病。」

[綱] 張仲景說,有人問:「傷寒三天,脈象浮快而微弱,病人身體卻感覺涼爽舒適,這是為什麼呢?」回答說:「這表示病快要好了。通常會在半夜痊癒。脈象浮而痊癒的,會大量出汗;脈象快而痊癒的,會開始想吃東西;脈象微弱而痊癒的,則不會出汗。」

[目] 鰲按語說:「太陽病的脈象原本是浮快,三天後轉為微弱,這就像傷寒三天,少陽脈變小一樣,都是要痊癒的徵兆。這裡說的『微』字,跟之前『脈象變得很微弱』不同。之前說的是誤治後導致體內陽氣虛弱的微弱,這裡說的則是没有被誤治,所以就算不發汗,三天也會自己痊癒。」

[綱] 張仲景說:「太陽病還沒好,脈象陰陽都平穩,一定會先發抖出汗而好;如果只是陽脈微弱,會先出汗就好;如果只是陰脈微弱,會用通便的方法就好。如果要用通便方法,適合用調胃承氣湯。凡是生病後反而想喝水的,代表快要痊癒了。」

[目] 王好古說:「太陽病傳到陽明病,其中可能有需要通便的情況,陽明病的症狀反而減輕,沒有發燒和口渴,卻出現少陽病的症狀,這就知道病快好了。太陽病快要好的徵兆是頭不痛、脖子不僵硬、四肢關節不痛,這表示表症很容易解除。陽明病快要好的徵兆是沒有發燒和怕熱,這表示裡症很容易解除。少陽病快要好的徵兆是發冷發熱的時間不再固定,如果使用柴胡劑後,發冷發熱的時間可以改變,就表示邪氣沒有立足之地,病快要好了。快要好的脈象是浮而虛弱,不能好的脈象是浮而有力。脈象浮而虛弱表示病邪只在表,浮而有力表示病邪已經深入體內。出汗很多卻沒好的,表示病已經轉到陽明病。」

閔芝慶說:「《七日病癒論》說,疾病是按照六經的順序逐漸發生的,痊癒的時間也以七天為一個週期,因為陽數為七。傷寒的例子說,如果不一次感受兩種寒邪,也不會傳經,也沒有其他不正常的現象,到了第七天,太陽病就會減弱,頭痛就會好;第八天,陽明病就會減弱,發燒就會停止;第九天,少陽病就會減弱,耳鳴會稍微聽見;第十天,太陰病就會減弱,腹部會恢復正常,想要吃東西;第十一天,少陰病就會減弱,口渴會停止,舌頭乾燥也會好轉,然後會打噴嚏;第十二天,厥陰病就會減弱,陰囊會鬆弛,小腹稍微下墜,氣血流動順暢,病人精神會變得清醒。這個關於六經七日痊癒的理論,是根據《素問·熱病篇》來的。但是後世的註釋者都不能避免錯誤,導致意思不明確。我重新解釋一下:『其』指的是傷寒。『不兩感於寒』不是說一天傳遍兩經的症狀。『更不傳經』表示邪氣在這個經絡,不會傳到另一個經絡。『不加異氣』是指傷寒發熱,不會重複感受寒、風、溫、熱、濕等邪氣而變成其他疾病。如果能夠這樣,就能夠預期六經痊癒的時間。太陽篇說:『發於陽的病七天會好。』按照這個數字來計算,就知道六經的疾病,如果是第一天發病的,七天就會衰退;如果是第二天發病的,到第八天也是七天而衰退。所以第七天邪氣在太陽,幸運的話,就不會傳到陽明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