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首·總論 (33)
卷首·總論 (33)
1. 愈解
則症見四末,而不久於內陷可知矣。於是陽微陰澀,邪已有漸透營衛之勢。兼以弦長脈見少陽之門戶闢而生髮之氣已動矣。更得四末之間,蠢然煩疼,汗出發熱,邪純回太陽矣。曰:為欲愈。亦見太陰之邪,必由少陽越太陽而出也。至脈見長,在陽明篇屢言之。曰:脈弦者生。長即弦也。在陽明以少陽為出路者,見弦長為生機。豈太陰亦以少陽為出路者,見弦長有異哉?此余言長脈之據也。
【綱】仲景曰:少陰中風,陽微陰浮者,為欲愈。
【目】魏荔彤曰:少陰病,不外直中傳經寒熱二邪。然於其入也,分寒熱必清;於其外也,則不必分寒熱,竟言出而得愈而已。然其症脈,亦必明辨之。本少陰病也,何忽類太陽之中風?少陰有直中之寒,無直中之風。如有直中之風,則自為風中腎臟之症,與傷寒中之傳經熱邪,固不相涉;即與直中寒邪,亦不相干。今曰少陰中風,乃少陰症忽變為似乎太陽之中風也。何以見之?以其熱自發而汗自出也。少陰病,反發熱,反汗出,乃內真寒,外假熱,直中寒邪內所有之症。此條未言發熱汗出,而余言之,非杜撰也,乃原文中所有也。何言之?以脈見陽微陰浮,而知必發熱汗出也。在少陰直中寒邪之脈見沉緊,是陽緊而陰沉也;在少陰傳經熱邪之脈見沉數,是陽沉而陰數也。今陽見微,是不緊也,原為直中之寒邪將散,故變緊為微;且不沉也,原為傳經之熱邪將散,故變沉為微也。且陰見浮,是不沉也,原為直中之寒邪將散,故變沉為浮;且不數也,原為傳經之熱邪將散,故變緊為浮也。此足見少陰病不論寒邪熱邪,見此陽微陰浮,俱為欲愈之機矣。又何以知其發熱汗出也?太陽論曰:陽浮者熱自發,陰弱者汗自出。少陰見陽微,即太陽之浮脈也。再陰脈浮而不沉,非弱之義乎?發熱則陰寒已微,況脈不見沉緊,則非內陰逼陽於外之反發熱也;汗出則里病已除,脈又不見沉細,則非陰盛逼陽出亡之汗自出也。於此知其陰病轉陽,里邪透表,必發熱汗出,見欲愈之神理也。
【綱】仲景曰:厥陰中風,脈微浮,為欲愈;不浮,為未愈。
【目】魏荔彤曰:此言厥陰病得愈之脈。本厥陰病,脈應沉中見緊,或見數,俱非微脈。亦有陽微而脈微者,則浮沉取之皆微。今沉取不見緊數,知陰分之邪已雜;浮取見微,知陽分之表欲透。此微,即太陽中風之陽浮而陰弱也。本厥陰病,若真中風,自有口眼歪斜等症。今脈微浮,既非無根之陽外脫,亦非厥陰之陽內陷,是厥陰之邪隨陽,氣由少陽達太陽,欲愈之機也。故可以厥陰中風名其病,見陽升邪脫,可識經盡得解之候也。是全於浮之一診決之。浮則愈;不浮則未全愈。邪透表則愈;邪未全透表則病未全已。桂枝湯,正吃緊法矣。
白話文:
病症如果出現在四肢末端,就知道病邪不會繼續深入體內。這時陽氣虛弱、陰氣滯澀,邪氣已經有逐漸從營衛透發出來的趨勢。如果同時出現弦長脈象,就表示少陽的門戶已經開啟,生髮之氣開始活動。如果四肢之間出現蠢動、煩躁、疼痛,並且有出汗、發熱的現象,就代表邪氣回到了太陽經。這說明疾病正在好轉,也顯示太陰的邪氣必然是從少陽經轉而從太陽經排出。至於「脈見長」,在陽明篇中多次提到。「脈弦者生」,這裡的長就是弦。在陽明病中,如果以少陽經為出路,看到弦長脈就代表有生機;難道在太陰病中,如果以少陽經為出路,看到弦長脈會有不同嗎?這就是我認為長脈具有意義的依據。
仲景說:「少陰中風,如果出現陽氣微弱、陰脈浮起,表示病將要痊癒。」
魏荔彤說:少陰病不外乎直接侵入或是傳經導致的寒熱兩種邪氣。在邪氣侵入的時候,寒熱一定要分清楚;在邪氣外出的時候,則不必區分寒熱,只需說明邪氣外出,病就好轉了。然而,病症和脈象也必須仔細辨別。這本來是少陰病,為何突然像太陽中風?少陰有直接侵入的寒邪,沒有直接侵入的風邪。如果真的有直接侵入的風邪,那就會是風邪直接侵入腎臟的症狀,與傷寒中的傳經熱邪完全無關。即使與直接侵入的寒邪也無關。現在說「少陰中風」,是指少陰病突然轉變成類似太陽中風的樣子。怎麼看出來的呢?因為它會自己發熱,自己出汗。少陰病反而發熱、反而出汗,是體內真寒、體外假熱的表現,這也是直接侵入寒邪所會有的症狀。原文雖然沒有提到發熱、出汗,但我說了這些,並非憑空捏造,而是原文中就包含的。怎麼說呢?因為脈象出現陽微陰浮,就可以知道必然會有發熱出汗的現象。在少陰直接侵入寒邪時,脈象是沉緊,也就是陽脈緊而陰脈沉;在少陰傳經熱邪時,脈象是沉數,也就是陽脈沉而陰脈數。現在陽脈虛弱,是不緊的表現,原本是直接侵入的寒邪要散了,所以從緊變成微弱,也不再沉了;原本是傳經的熱邪要散了,所以從沉變成微弱。而且陰脈浮起,是不沉的表現,原本是直接侵入的寒邪要散了,所以從沉變成浮,也不再數了;原本是傳經的熱邪要散了,所以從緊變成浮。這就足以說明少陰病無論是寒邪還是熱邪,只要出現陽微陰浮的脈象,都是疾病要好轉的徵兆。那麼又怎麼知道會有發熱、出汗的現象呢?太陽病篇說:「陽脈浮起,身體自然發熱;陰脈虛弱,自然會出汗。」少陰病出現陽脈微弱,就是太陽病中陽脈浮起的表現。陰脈浮而不沉,不就是虛弱的意思嗎?發熱是因為陰寒已經衰退,而且脈象沒有沉緊,就不是體內陰寒逼迫陽氣外出的發熱;出汗是因為體內的病邪已經消除,而且脈象又沒有沉細,就不是陰盛迫使陽氣外脫導致的出汗。由此可知,這是陰病轉為陽,體內邪氣透到體表,必然會發熱出汗,這是疾病即將痊癒的表現。
仲景說:「厥陰中風,如果脈象出現微浮,表示病將要痊癒;如果不浮,表示病還沒痊癒。」
魏荔彤說:這說的是厥陰病痊癒的脈象。本來厥陰病,脈象應該是沉中見緊,或者見數,都不會是微脈。也有陽氣虛弱而脈象微弱的情況,但這種情況無論是浮取還是沉取,脈象都是微弱的。現在沉取時沒有緊和數的脈象,就知道陰分的邪氣已經混雜了;浮取時出現微脈,知道陽分的邪氣要向外透發。這個微脈就是太陽中風中陽脈浮起而陰脈虛弱的表現。本來是厥陰病,如果真的是中風,會有口眼歪斜等症狀。現在脈象微浮,既不是沒有根基的陽氣外脫,也不是厥陰的陽氣內陷,而是厥陰的邪氣隨著陽氣,從少陽經到達太陽經,這是疾病將要好轉的徵兆。所以可以用「厥陰中風」來稱呼這種病。看到陽氣上升,邪氣脫出,就可以知道經絡的病邪全部都解除了。這完全是通過浮脈這一診斷來判定的。浮脈就表示要痊癒了,不浮就表示還沒完全痊癒。邪氣透出體表就表示要痊癒了,邪氣沒有完全透出體表就表示病還沒痊癒。使用桂枝湯,正是這種情況的緊要療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