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首·總論 (32)

回本書目錄

卷首·總論 (32)

1. 愈解

【綱】仲景曰:「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,十二日愈。」

【目】魏荔彤曰:「此明太陽中風病愈後,風邪留滯之症。當聽其自愈,不必妄治也。十二日愈者,六七日推之也。七日愈者,太陽中風也。連病愈之日計之,更得六日,其實五日。除此病愈之後,陰氣復於六,而神清氣爽矣。」

【綱】仲景曰:「陽明病,脅下硬滿,不大便而嘔,舌上白苔者,可與小柴胡湯。上焦得通,津液得下,胃氣因和,身濈然而汗出解也。」

【目】魏荔彤曰:「脅下硬滿,較胸脅滿少甚;且不大便而嘔而舌苔,是陽明病胃已成實,而邪復轉傳少陽也。諸症中,惟不大便為正陽陽明,餘皆少陽陽明病。是病在正陽陽明,較前已甚;即病入少陽陽明,較前更深。但俱屬未全成少陽也。仍與小柴胡和解,使正陽之邪由少陽出。胃不成實,陽明得罷,總無異也。上焦得通四語,又言邪之結於有形者,隨津液下而由腸以泄;邪之溷於無形者,隨汗而由表以透。此所以正陽陽明之邪,由少陽陽明半表半裡以和解為其出路,一同於盡傳少陽治之之法也。又何必俟傳少陽而後施治哉?」

鰲按:「喻嘉言謂『上焦得通,津液得下』八字,關係病機最切。誠哉言也!其意以風寒聚膈中,必挾津液而成喘逆嘔痞諸症。故上焦風寒不解,則津液必不得下。惟和之於中,而上焦通矣;上焦通而津液亦和而下矣。喻又推言雜病,如痰火哮喘咳嗽瘰癧等症,皆火勢熏蒸日久,頑痰膠結經隧。所以火不內熄,則津液必不能下灌靈根,而清華盡化為腐濁。此旨更精。蓋人之生,全賴得水穀之氣以化,津液流貫肢體。若結則病,竭則死矣。凡治病者,可不以救人之津液為急急哉!」

【綱】仲景曰:「凡柴胡湯病症而下之,若柴胡症不罷者,復與柴胡,必蒸蒸而振,卻發熱汗出而解。凡病,若發汗、若吐、若下、若亡津液,陰陽自和者,必自愈。傷寒三日,少陽脈小者,欲已也。」

【目】魏荔彤曰:「首條,言少陽誤下而症不罷,是下之誤未及於病也。復與柴胡何疑焉?特以誤下傷正,故見蒸蒸而振之虛象。然陽升表透,陰降里和,少陽之病亦解矣。二條,少陽為病,必自太陽、陽明遞傳而來。積日必久,治不合宜,順逆之故已明之。然有治雖逆而病不為逆,則必秉質厚,血氣充。故藥邪不能使病邪浸加,正氣且能驅病邪漸去。故雖誤於汗、吐、下、亡津液,其人陰陽之脈和平,必當自愈,而毋庸好事妄治也。曰『凡病』者,雖言少陽,實統三陽、並六經,且及百病言之,故不專曰少陽,曰傷寒也。三條,脈不弦大而小,邪微欲解之先兆也。」

【綱】仲景曰:「太陰中風,四肢煩疼,陽微陰澀而長者,為欲愈。」

【目】魏荔彤曰:「四肢煩疼,陽微發熱,陰澀汗出,純乎太陽中風矣。然腹滿時痛、下利、吐不能食,如故。是非太陽中風宜表散者,乃太陰病而類於太陽之中風,有陰症欲還復於陽症之機也。若脈並見長,則邪自太陰欲還少陽必矣。經邪內陷,因有腹滿等症;若經邪欲出,」

白話文:

【綱要】 張仲景說:外感風邪,表證已經緩解但沒有完全好的情況,大約十二天就會痊癒。

【解釋】 魏荔彤說:這是說明太陽中風病痊癒後,風邪仍然滯留在體內的症狀。這種情況應該讓它自己痊癒,不必妄加治療。說十二天痊癒,是推算一下,大約六七天就會趨於好轉。七天痊癒的,是太陽中風的正常情況。把生病和痊癒的日子加起來計算,再過六天,其實是五天,病就會好轉。病癒之後,陰氣恢復正常,精神也會清爽起來。

【綱要】 張仲景說:陽明病,出現脅下脹硬,不大便而嘔吐,舌苔發白的,可以用小柴胡湯來治療。當上焦的氣機疏通後,津液就能往下輸布,胃氣也因此調和,身體就會微微出汗而痊癒。

【解釋】 魏荔彤說:脅下脹硬,比胸脅脹滿的程度要輕一些,而且有不大便、嘔吐、舌苔等症狀,說明陽明病的胃已經出現實證,而邪氣又轉而傳到少陽了。這些症狀中,只有不大便是陽明本證,其餘都是少陽陽明病。說明病在陽明本證上,比之前加重了;又傳到少陽陽明,比之前更加深入。但都屬於還未完全傳到少陽的情況,仍然可以用小柴胡湯來調和,使陽明之邪從少陽之處排出。

胃部沒有變成實證,陽明病自然就會好轉,總體來說沒有區別。這裡說“上焦得通”等四句話,是說明邪氣如果結在有形之處,就會隨著津液從腸道排出;如果邪氣混在無形之處,就會隨著汗液從體表透出。這就是陽明之邪可以通過少陽陽明的半表半裡來調和,使其排出,和邪氣完全傳到少陽後再治療的方法是一致的。又何必等到邪氣傳到少陽之後才進行治療呢?

【按語】 喻嘉言認為“上焦得通,津液得下”這八個字,與病機關係最為密切。他的意思是說風寒聚集在膈中,必定會挾帶津液形成喘逆、嘔吐、痞悶等症狀。所以上焦的風寒不解,津液就無法往下輸布。只有通過調和中焦,才能使上焦氣機通暢。上焦通暢,津液也能調和而往下運行。喻嘉言又推論到雜病,例如痰火哮喘、咳嗽、瘰癧等症狀,都是火熱之氣長期熏蒸,導致痰液膠結在經絡之中。

因此如果火熱之氣不能內斂,津液就無法向下滋養人體,清澈的精華就會全部變成腐敗污濁。這個觀點更加精闢。因為人的生存,完全依賴於從水穀中獲取精氣來化生。津液在肢體中流動灌注,如果阻滯就會生病,如果耗竭就會死亡。凡是治療疾病的人,怎麼能不把挽救津液看作是最為緊迫的事情呢?

【綱要】 張仲景說:凡是用柴胡湯的病證,如果誤用攻下藥,如果柴胡證仍然沒有消失,再次服用柴胡湯,一定會感到身體發熱,然後發汗而痊癒。凡是疾病,如果通過發汗、催吐、攻下等方法,或者消耗了津液,而人體陰陽之氣自然調和,就一定會自己痊癒。傷寒三天,少陽脈象變小,說明疾病將要痊癒。

【解釋】 魏荔彤說:第一條說,少陽病誤用了攻下藥,但病證仍然存在,說明攻下藥沒有作用在病處。既然如此,再次服用柴胡湯又有什麼疑問呢?只是因為誤用攻下藥損傷了正氣,所以出現身體發熱顫抖的虛弱現象。但是當陽氣升發透達,陰氣下降和諧之後,少陽的疾病也就能痊癒了。第二條說,少陽的疾病,一定是從太陽、陽明逐漸傳過來的,時間一定很長。如果治療方法不恰當,疾病就會出現順或逆的變化,這是很明顯的。然而有時候,即使治療方法不當,疾病也沒有因此加重,那一定是因為患者體質強壯,氣血充足,所以藥物的邪氣無法使病邪加重,而正氣還能逐漸驅除病邪。因此即使誤用發汗、催吐、攻下或者消耗了津液的方法,只要這個人的陰陽脈象是和平的,就一定會自己痊癒,而不需要胡亂治療。這裡說“凡是疾病”,雖然說的是少陽病,但實際上包括三陽、六經,甚至是各種疾病,所以沒有專指少陽,也說是傷寒。第三條說,脈象不是弦大,而是變小,這是邪氣減弱,疾病將要痊癒的先兆。

【綱要】 張仲景說:太陰中風,出現四肢煩疼,陽脈微弱,陰脈澀滯而長的,說明疾病將要痊癒。

【解釋】 魏荔彤說:四肢煩疼,陽脈微弱而發熱,陰脈澀滯而汗出,這完全是太陽中風的表現。然而如果腹部脹滿時而疼痛,腹瀉,嘔吐不能進食的症狀依然存在,那就不是太陽中風應該用發汗散邪的證候。而是屬於太陰病,但表現卻類似於太陽中風,這是陰證要恢復為陽證的跡象。如果脈象同時變長,說明邪氣從太陰要轉向少陽了。因為經脈邪氣內陷,所以出現了腹脹等症狀。如果經脈邪氣想要外散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