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五 (2)
卷五 (2)
1. 瘛瘲
【綱】仲景曰。太陽病。脈陰陽俱浮。自汗。身重。多眠。鼻鼾。語言難出。不可下。不可火。若被火者。微則發黃。劇則驚癇瘛瘲。
【目】吳綬曰。夫瘛瘲者。一伸一縮。手足相引。搐搦不已。大抵與嬰兒發搐相似。古人以此症多屬於風。風主動搖也。駱龍吉言心主脈。肝主筋。心屬火。肝屬木。火主熱。木主風。風火相扇。則為瘛瘲也。若不因汗下所生者。當平肝木。降心火。佐以和血脈之劑。如羌、防、柴、芍、芎、歸、芩、連、生地、天麻之類。
若兼有痰。必加竹瀝、星、夏。如風邪內煽。加全蠍、殭蠶。若傷寒曾經汗下後。多所傳變而得。為病勢已過。多難治也。蓋因虛極生風所致。須用小續命湯或大建中湯加減一二味主之。凡傷寒汗出露風。則汗不通流。遂變筋脈攣急。手足搐搦。宜牛蒡根。如本條。由風溫被火。
白話文:
仲景說:太陽病,脈象浮,汗出不止,身體沉重,嗜睡,打鼾,說話費力,不可服用瀉藥,也不可使用溫熱藥物。如果使用了溫熱藥物,輕則發黃,重則會出現抽搐、痙攣、瘛瘲。
吳綬說:瘛瘲症,患者四肢伸縮抽動,手腳互相牽引,不停地抽搐,大體上和嬰兒發病抽搐相似。古人認為這種病多屬於風,風是動搖之物。駱龍吉說,心主脈,肝主筋,心屬火,肝屬木。火主熱,木主風,風火互相煽動,就會導致瘛瘲症。如果瘛瘲症不是因為汗出過多引起的,就應該平肝木、降心火,並輔以和血脈的藥物,例如羌活、防風、柴胡、芍藥、川芎、當歸、黃芩、黃連、生地、天麻等。
如果兼有痰,必須加用竹瀝、石菖蒲、夏枯草。如果是風邪內煽,應加用全蠍、僵蠶。若患者患傷寒後曾使用過汗下藥物,之後又出現轉變而導致瘛瘲,則病情已經發展到後期,治療較為困難。這是因為虛極生風所致,應使用小續命湯或大建中湯加減一二味藥物主治。凡是傷寒汗出後露風,則汗液不能暢通流動,進而導致筋脈攣縮、手足抽搐,適合使用牛蒡根。就像這條文一樣,因為風溫被火所傷,導致了瘛瘲症。
宜葳蕤湯。若瘛瘲戴眼反折。絕汗乃出。大如貫珠。著身不流者。此太陽終也。不可治。又有四肢漐習。動而不止。似瘛瘲而無力抽搐者。此為肝絕。蓋汗下後變生此症者多死。
凡用小續命湯。有汗去麻黃。無汗去黃芩。要在通變而已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風濕為病。脈陰陽俱浮。自汗出。身重。多眠睡。鼻息必鼾。語言難出。若被下者。小便不利。直視失溲。若被火者。微發黃色。劇則如驚癇。時瘛瘲。
【目】成無己曰。瘛者筋脈急也。瘲者筋脈緩也。急則引而縮。緩則縱而伸。或縮或伸。動而不止者。名曰瘛瘲。俗謂之搐搦是也。內經以瘛為契合之契。瘲為放縱之縱。以急為瘛。以緩為瘲。理至明矣。瘛瘲者。風疾也。而癲癇則瘛瘲焉。傷寒瘛瘲者。邪實氣極也。熱盛則風摶並經絡。
白話文:
如果患者服用葳蕤湯後,出現抽搐、眼球上翻、大量汗水像珍珠一樣流出,但汗水停留在皮膚上不往下流,這就是太陽經脈衰竭的徵兆,無藥可醫。另外,如果患者出現四肢麻木,不停地顫抖,看起來像抽搐,卻沒有明顯的抽搐力量,這就是肝經衰竭的徵兆,這種情況多半是在汗出之後出現,死亡率很高。
治療這種情況,要用小續命湯,如果有汗就去除麻黃,沒有汗就去除黃芩,要根據病情變化調整藥方。
張仲景說,風濕病患者的脈象會浮,自汗出,身體沉重,嗜睡,呼吸粗重,說話困難。如果用瀉藥治療,小便就會不暢,直視時會尿失禁。如果用溫熱藥治療,皮膚會微微泛黃,嚴重時會出現像驚癇一樣的抽搐,並伴隨瘛瘲症狀。
成無己說,瘛是筋脈緊縮,瘲是筋脈鬆弛,緊縮就會收縮,鬆弛就會伸展,不斷收縮伸展,不停地顫抖,這就是瘛瘲,俗稱搐搦。內經把瘛比喻為契合,瘲比喻為放縱,緊縮就是瘛,鬆弛就是瘲,道理很清楚。瘛瘲是風疾,而癲癇則表現為瘛瘲。傷寒引起的瘛瘲,是邪氣實而正氣虛,熱盛則風氣會侵犯經絡。
風主動。故四肢瘛瘲而不寧也。風濕被火而瘛瘲。言熱氣之劇盛也。傷寒至於發瘛瘲。病勢已過矣。內經曰。太陽終者。戴眼反折瘛瘲。絕汗乃出。大如貫珠。著身不流。是見其瘛瘲為已過之疾也。瘛瘲之症雖劇。若能以祛風滌熱之劑折其大勢。則亦有生者。若妄灼灸。或與發表之藥。
必死。經曰。一逆尚引日。再逆促命期。
鰲按。此乃風熱甚之病。宜祛風散熱為主。然或有一二可生耳。非謂其必生也。
白話文:
風性活躍,因此四肢抽搐不安。風濕遇熱而發作抽搐,說明熱氣十分旺盛。傷寒發展到抽搐,病況已十分嚴重。內經說,太陽經病症結束時,眼珠翻白,四肢抽搐,大量汗水如同珍珠般滴落,沾在身上卻不流動,這說明抽搐是病勢已過後的表現。雖然抽搐症狀很嚴重,但如果能使用祛風散熱的藥物來扭轉局勢,還是有存活的機會。如果胡亂灸灼或服用發散的藥物,病人必死無疑。經書上說,一次逆轉尚且能延續生命,二次逆轉就會加速死亡。
這是一種風熱極盛的病症,宜以祛風散熱為主。但也可能有一兩個病人能活下來,並不代表所有人都能存活。
2. 不仁
【綱】仲景曰。脈浮而洪。身汗如油。喘而不休。水漿不下。形體不仁。乍靜乍亂。此為命絕也。
【目】張云岐曰。不仁。謂不柔和。痛癢不知。任其屈伸。灸刺亦不知。是謂不仁也。由邪氣壅盛。正氣為邪氣所閉。伏鬱而不發。血氣虛少。不能通行故也。內經曰。榮氣虛則不仁。針經曰。衛氣不行則為不仁。經曰。營衛不能相將。三焦無所仰。身體痹不仁。即此知營衛血氣虛少。
不能通行為不仁。明矣。又謂諸乘寒者則為厥。鬱冒不仁。言此厥者。是正氣為寒氣所乘而為厥氣。非四肢逆冷之厥也。何也。鬱冒為昏冒。不仁為不知痛癢。是為屍厥。經曰。少陰脈不至。腎氣微。少精血。奔氣促逼。上入胸膈。宗氣反聚。血結心下。陽氣退下。熱歸陰股。
白話文:
仲景說,脈搏浮而有力,身體出汗像油一樣,呼吸急促不停,喝水咽不下,身體沒有知覺,一會安靜一會躁動,這是生命將要斷絕的徵兆。
張云岐說,不仁是指身體沒有知覺,對疼痛和癢癢毫無感覺,任由肢體扭曲,灸灼或針刺也無感,這就是不仁。這是因為邪氣盛行,正氣被邪氣阻礙,鬱結不發,血氣虛弱,無法流通造成的。內經說,營氣虛弱則身體失去知覺,針經說,衛氣不通則身體失去知覺。經書中也說,營氣和衛氣不能相互協調,三焦無所依附,身體麻木失去知覺。由此可知,營氣和衛氣血虛弱,不能流通才是失去知覺的原因。
又說,凡是受寒氣侵襲的都會導致厥證,鬱結昏迷失去知覺。這裡說的厥是指正氣被寒氣侵襲而導致的厥氣,不是指四肢冰冷的厥證。這是因為,鬱結昏迷是指神志昏迷,失去知覺是指對疼痛和癢癢沒有感覺,這屬於屍厥。經書中說,少陰脈氣不通,腎氣微弱,精血不足,氣息上衝,直達胸膈,宗氣反聚,血液凝結於心下,陽氣退卻,熱氣下降到陰股。
與陰相動。令身不仁。此為屍厥。其乘寒之厥。鬱冒不仁者。即此可知矣。昔越人入虢。診太子為屍厥。以鬱冒不仁為可治。刺之而得痊。實神醫也。若如本條命絕。雖越人其能救之耶。
陶華曰。瘛則急而縮。瘲則緩而伸。熱則生風。風主乎動。故筋脈相引而伸縮。傷寒至此死症也。能去風滌熱治之。幸有生者。治法與痙病略同。不仁。謂不柔和。諸虛乘寒。為鬱冒不仁。血氣虛弱。不能周流一身。於是正氣為邪氣所伏。故肢體頑麻不仁。厥如死屍。用麻桂合半湯。不愈。補中益氣湯入薑汁。
李中梓曰。瘛瘲者。或縮或伸。動而不定。汗出時蓋覆不周。腰背手足搐搦。牛蒡根湯。脈浮數有風熱。防風通聖散。血不養筋。大秦艽湯。
白話文:
當人體與陰氣相動,就會導致身體失去知覺,這就是屍厥。這種因寒氣入侵而引起的厥症,表現為肢體麻木、失去知覺,從這裡就可以了解其病理。以前,越國大夫入虢國,診斷太子患了屍厥,認為是寒氣鬱結導致的麻木失知,可以治癒。他用針灸治療,太子果然痊癒,可見越國大夫醫術高明。如果按照這條命理,患者已經氣絕身亡,就算越國大夫也無力回天。
陶華說:瘛病發作時,身體會急促地抽搐收縮;瘲病發作時,身體會緩慢地伸展舒緩。熱邪會生風,而風主宰著身體的運動,所以筋脈會相互牽引,導致收縮和伸展。傷寒病發展到這個階段已經是絕症,能夠驅風散熱治療的,才能幸免於難。治療方法與痙病類似。不仁,指的是身體不柔和。各種虛弱狀態遇寒,就會導致寒氣鬱結,出現麻木不仁。血氣虛弱,無法周流全身,正氣就會被邪氣壓制,導致四肢僵硬麻木、失去知覺,就像死屍一樣。可以用麻黃、桂枝等量煎湯服用,如果無效,再服用補中益氣湯,加入薑汁。
李中梓說:瘛瘲病患者,身體會出現或收縮或伸展的動作,動而不定。出汗時如果沒有及時蓋好,腰背、手足就會抽搐。可以使用牛蒡根湯治療。如果脈象浮數,說明有風熱,可以用防風通聖散治療。血氣不足,無法滋養筋脈,可以使用大秦艽湯治療。
3. 發黃
【綱】仲景曰。病發於陽。而反下之。熱入。因作結胸。但頭汗出。余處無汗。至頸而還。小便不利。身必發黃也。傷寒瘀熱在裡。身必發黃。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。
【目】朱肱曰。頭汗出而身發黃者。茵陳蒿湯十分。五苓散五分。拌和。每服一錢。水下。日三服。
張云岐曰。寒氣侵人。人即發熱以拒之。是為發陽。助陽散寒。一汗而寒熱解矣。不汗而反下。故熱內陷而成結胸。炎上而但頭有汗。且小便不利。致濕熱內蒸。黃色外見也。解表清火利水。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一劑而三善備。且以見太陽發熱之治。與陽明迥別也。
白話文:
張仲景說:疾病發作於陽氣,卻反而用下瀉的方法治療,熱氣就會內陷,因此造成胸部結塊。病人只出頭汗,其他部位沒有汗,汗水流到脖子就退回來了,小便也不利,身體一定會發黃。傷寒瘀熱停留在體內,身體一定會發黃。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可以治療這個病症。
朱肱說:病人出頭汗而且身體發黃的,可以用茵陳蒿湯十分,五苓散五分,混合在一起,每次服用一錢,用水送服,一天服用三次。
張雲岐說:寒氣侵襲人體,人就會發熱來抵抗它,這叫做發陽。助陽散性寒,一出一身汗,寒熱就會解除。如果不出汗,卻反而用下瀉的方法,就會導致熱氣內陷,造成胸部結塊。熱氣上升,所以只出頭汗,而且小便不利,導致濕熱內蒸,黃色就會顯露在體外。解表清火利水,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一劑就能達到三種療效,而且可以看出太陽病發熱的治療方法與陽明病迥然不同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太陽病。身黃。脈沉結。少腹硬。小便不利者。為無血也。小便自利。其人如狂者。血結症也。抵當湯主之。
【目】朱震亨曰。寒熱在裡不散。熱蓄於脾胃。腠理不開。瘀熱與宿谷相薄。鬱蒸不消化。故發黃。發黃與瘀血外症及脈俱相似。但小便不利為發黃。小便自利為瘀血。要之發黃之人。心脾蘊積。發熱引飲。脈必浮滑而緊數。若瘀血症即如狂。大便必硬。此異耳。
樓全善曰。此蓄血在下焦而發黃者也。
柯琴曰。太陽病發黃與狂。有氣血之分。小便不利而發黃者。病在氣分。麻黃連翹赤小豆症也。小便自利而如狂。病在血分。抵當湯症也。
白話文:
張仲景說,太陽病,身體發黃,脈沉而結實,小腹硬,小便不利的,是沒有血的症狀。小便自利,病人像發狂一樣的,是血結症。抵當湯主治這個病。
朱震亨說,寒熱在內部不散,熱積聚在脾胃,毛孔不開,瘀熱與宿食相搏,鬱積不消化,所以發黃。發黃和瘀血的外症以及脈象都很相似。但是小便不利是發黃,小便自利是瘀血。總之,發黃的人,心脾有積聚,發熱引起口渴,脈象一定浮滑而緊數。如果是瘀血症,就會像發狂一樣,大便一定硬。這是不同的。
樓全善說,這是積血在下焦而發黃的。
柯琴說,太陽病發黃和發狂,有氣血之分。小便不利而發黃的,病在氣分,屬於麻黃連翹赤小豆症。小便自利而像發狂的,病在血分,屬於抵當湯症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太陽病。中風。以火劫發汗。邪風被火熱。血氣流溢。失其常度。兩陽相熏灼。身體則枯燥。但頭汗出。齊頸而還。其身發黃。
【目】朱肱曰。病人服湯。得小便利。如皂莢汁赤。一宿腹減。則黃從小便中出也。古人云。治濕不利小便。非其治也。麻黃連翹赤小豆湯、梔子柏皮湯。可選用之。
陶華曰。內經云。濕熱相交。民多病癉。發黃是也。謂單陽而無陰也。太陰脾土為濕熱所蒸。色見於外。曰發黃。濕勝則如熏黃而晦。熱勝則如橘黃而明。傷寒至於發黃。熱勢已極。且如蓄血。大抵相類。設或寸口無脈。鼻出冷氣。與夫形如煙燻。搖頭直視。環口黧黑。舉體發黃。是皆真臟氣絕也。
白話文:
仲景認為,太陽病中風,用火攻法發汗,會使邪風被火熱,血氣外溢,失去常規,兩陽互相熏灼,身體就會乾燥,只出頭汗,汗止於頸部,身體發黃。
朱肱說,病人服用湯藥後,小便通暢,呈皂莢汁般的紅色,一夜腹減,說明黃色從小便中排出。古人說治療濕邪不利小便,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麻黃連翹赤小豆湯、梔子柏皮湯可以選用。
陶華說,《內經》中記載,濕熱交雜,人們容易患癉病,發黃就是這個道理,說明單陽無陰。太陰脾土被濕熱蒸灼,顏色外顯,就叫做發黃。濕氣勝則如熏黃而晦暗,熱氣勝則如橘黃而明亮。傷寒發展到發黃,熱勢已極,就像蓄血一樣,大抵相似。如果寸口脈無,鼻出冷氣,身體像被煙燻一樣,搖頭直視,口周圍發黑,全身發黃,這些都是真臟氣絕的徵兆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太陽病。脈浮而動數。浮則為風。數則為熱。動則為痛。數則為虛。頭痛發熱。微盜汗出。而反惡寒者。表未解也。醫反下之。動數變遲。膈內拒痛。胃中空虛。客氣動膈。短氣煩躁。心中懊憹。陽氣內陷。心下因硬。則為結胸。大陷胸湯主之。若不結胸。但頭汗出。余無汗。齊頸而還。小便不利。身必發黃也。
【目】方中行曰。此條本言結胸之症。敘其由。繪其狀。而明其治也。若不結胸以下。乃就變症之輕者言之。但頭汗出者。乃諸陽之本。陽健故汗出也。余無汗者。陰脈上不過頸也。小便不利者。陽不下通。陰不任事。化不行而濕停也。濕停不行。必更滲土而入胃。胃土本濕。得滲則盛。既盛且停。熱氣鬱蒸。發為身黃也。
白話文:
【綱】張仲景說。太陽病的脈象如果浮動且跳動頻繁,浮表示有風,跳動頻繁表示熱,跳動表示疼痛,跳動頻繁也可能表示虛弱。頭痛、發熱,微微出汗,卻反而畏寒,表示表症尚未解除。如果醫生誤判,反而進行下藥治療,脈象原本跳動頻繁的現象會變得緩慢,可能引起膈肌內部抵抗性疼痛,胃中空虛,外來的邪氣導致膈肌動搖,引起呼吸困難和焦慮不安,陽氣內陷,心下部位因此變得堅硬,這就是結胸症狀。對於這種情況,使用大陷胸湯來治療。如果沒有出現結胸的情況,只是頭部出汗,其他地方沒有出汗,從頸部開始到頭部,如果小便不暢通,身體必定會出現黃疸。
【目】方中行說。這段原文主要在描述結胸症狀的產生、表現和治療方法。如果沒有出現結胸的情況,則是對較輕症狀的討論。頭部出汗表示陽氣旺盛,因此出汗。其他地方沒有出汗表示陰脈上行不會超過頸部。小便不暢通表示陽氣不能向下流通,陰液無法承擔,水分轉化受阻,造成濕氣積聚。濕氣積聚,必然會影響土壤(代指消化系統),進入胃部。胃本身已經有濕氣,得到積聚則更加充實。既已充實又積聚,熱氣蒸騰,最終表現為身黃(黃疸)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發汗已。身目為黃。所以然者。以寒濕在裡不解故也。以為不可下也。於寒濕中求之。
【目】魏荔彤曰。傷寒發汗。已得治而表邪可愈矣。何以身目為黃。知非寒邪在表為患。而外感寒邪挾在裡之濕邪為患也。故仲師明示以寒濕在裡不解之故。見人當於里求治也。喻氏以里為軀殼之裡。與臟腑無涉。蓋此症非在表。亦非在裡。特在表之裡。而不在臟腑之裡。故仲師又以為里而不可下也。
於寒濕中求之。不出方者。方不外麻黃連翹赤小豆湯、茵陳蒿湯、梔子柏皮湯。可選用也。夫寒濕俱陰邪。二陰相搏於裡。何以不發青白色。而成黃色。則寒邪鬱而變為熱邪。合之濕邪相蒸而見於外也。故總無治寒之藥。學者詳焉。
白話文:
傷寒發汗後身目發黃的病因及治療
【綱】 張仲景說:傷寒發汗之後,身體和眼睛都發黃。這是因為寒濕之邪停留在體內未解的原因。所以不可使用下瀉之法。要從寒濕之邪停留在體內的地方尋找病因,對症下藥。
【目】 魏荔彤說:傷寒發汗後,已經得到治療,表邪可治癒了。為何身體和眼睛會發黃?可知這不是表邪在表層作祟,而是外感寒邪挾帶在體內的濕邪所致。所以仲師明確指出,是因為寒濕之邪停留在體內未解的原因。治療時應從體內尋找病因。喻氏認為「裡」是指身體的表層,與臟腑無關。其實這個病症,既不在表層,也不在臟腑深處,而是在表層的內部,而非臟腑的內部。所以仲師又說不可使用下瀉之法。
要治療寒濕之邪,常用的方劑有麻黃連翹赤小豆湯、茵陳蒿湯、梔子柏皮湯,可以根據患者的病情選擇使用。因為寒濕都是陰邪,兩個陰邪互相搏擊於體內,為何不發青白色,而變成黃色呢?這是因為寒邪鬱積而化為熱邪,與濕邪互相蒸騰,而從體表顯露出來。所以治療時要注意,不要只用治療寒邪的藥物。學者應該仔細研讀理解。
陶華曰。濕家之為病。一身盡痛。發熱身雖似熏黃。小便不利。五苓散。小便自利。朮附湯。身頭痛。麻黃加蒼朮。脈浮身重汗出惡風。防己黃耆湯。初發黃。以瓜蒂末。口噙水。搐鼻中。黃水出愈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六七日。身黃如橘子色。小便不利。腹微滿者。茵陳蒿湯主之。傷寒身黃髮熱者。梔子柏皮湯主之。
【目】喻昌曰。黃色鮮明。其為三陽之熱邪無疑。小便不利腹微滿。乃濕家之本症。不得因此指為傷寒之裡症也。方用大黃佐茵陳、梔子。建中驅濕除熱之功。以利小便。非用下也。熱已發出於外。自與內瘀不同。正當隨熱勢清解其黃。使不留於肌表間也。前條熱瘀。故用麻黃。
白話文:
陶華說,濕邪導致的疾病,全身都會疼痛,發熱,皮膚像染了黃色,小便不利,可以用五苓散治療。如果小便通暢了,可以用朮附湯。如果頭疼,可以用麻黃加蒼朮。脈浮、身體沉重、出汗、怕風,可以用防己黃耆湯。剛開始發黃時,可以用瓜蒂末含在口中,再吸入鼻腔,黃水流出即可痊癒。
仲景說,傷寒病發六七天,身體像橘子一樣發黃,小便不利,腹部略微脹滿,可以用茵陳蒿湯治療。傷寒病發黃伴隨發熱,可以用梔子柏皮湯治療。
喻昌說,黃色鮮明,這是三陽熱邪入侵無疑。小便不利,腹部略微脹滿,是濕邪的根本症狀,不能因此就認為是傷寒的裡證。要用大黃輔助茵陳、梔子,建中驅濕、除熱,以利小便,不是用來瀉下的。熱邪已經發散到體表,與內部瘀積不同,應該隨著熱勢清解黃色,避免留在肌膚表面。前面提到的是熱瘀,所以用麻黃。
此條發熱。反不用麻黃者。蓋寒濕之症難於得熱。熱則其勢外出而不內入矣。所謂於寒濕中求之。不盡泥傷寒定法也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風濕為病。脈陰陽俱浮。若被火者。微發黃色。
【目】朱肱曰。中濕一身盡痛。發熱身黃小便不利。病人中濕。因而傷風。風濕相搏。一身痛重。是名中濕。亦當於風濕中求之。
李中梓曰。小便不利。四肢沉重。似瘧。若不飲而發黃。茵陳五苓散。傷寒脈虛。小便如常。變為陰黃。理中加茵陳湯。如下之太過。脾虛津竭。飲水自傷。此陰濕變黃。茵陳茯苓湯、茵陳四逆湯。
鰲按。風濕相摶於內而以火劫之。受火氣之輕者。濕不得越。必因熱而發黃。
白話文:
這條症狀發熱,但不能用麻黃。因為寒濕的病症不容易發熱,發熱的話,熱氣就會往外走,不會往內進。所以要從寒濕中尋找治療方法,不能完全拘泥於傷寒的治療法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