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首·總論 (31)

回本書目錄

卷首·總論 (31)

1. 愈解

【綱】仲景曰:太陽病欲解時,從巳至未上;陽明病欲解時,從申至戌上;少陽病欲解時,從寅至辰上;太陰病欲解時,從亥至丑上;少陰病欲解時,從子至寅上;厥陰病欲解時,從丑至卯上。

【目】柯琴曰:巳午為陽中之陽,故太陽主之;至未上者,陽過其度也。申酉為陽明之時,即日晡也。凡稱欲解者,俱指表而言。如太陽頭痛自止,惡寒自罷;陽明則身不熱,不惡寒也。寅卯主木,少陽始生,即少陽主時也。主氣旺則邪自解矣。辰上者,卯之盡,辰之初也。

經曰:合夜至雞鳴,天之陰,陰中之陰也。脾為陰中之至陰,故主亥子丑時。天以一生而開於子,故少陰主於子。木克丑旺於寅時,故厥陰主丑寅卯三時。

【綱】仲景曰:凡病,欲知何時得,何時愈?答曰:假令夜半得病者,明日日中愈;日中得病者,夜半愈。何以言之?日中得病夜半愈者,以陽得陰則解;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,以陰得陽則解也。

【目】柯琴曰:發於陽者七日愈,發於陰者六日愈,以陽數七陰數六故。是論日期合陰陽之數而愈。此論愈時於陰陽反盛時解,何也?陰盛極而陽生,陽盛極而陰生,陰陽之相生,正陰陽之相得,即陰陽之自和也。然此指病在一二日愈者言耳。如六七日愈者,則六經各以主時解。是又陽主晝而陰主夜矣。

【綱】仲景曰:脈病,欲知愈未愈者,何以別之?答曰:寸口關上尺中三處,大小浮沉遲數同等,雖有寒熱不解者,此脈為陰陽和平,雖劇,當愈。

【目】王肯堂曰:針經云:「寸口人迎,兩者相應若引繩,大小齊等者,名曰平人。」言手之寸口脈,與喉旁之人迎脈等齊,為平人。他條云:「六脈陰陽俱停,必先振慄汗出而解者是也。」

鰲按:脈三處同等,只是純陰純陽偏勝之脈,是仍為病脈,是寒熱不解,病猶未愈之脈。故陰陽和平四字,並非陰陽調和之義。曰和者,言或純陰,或純陽,無乖戾之象;曰平者,言純於陰,純於陽,無駁雜之形也。然曰純陰,究竟偏於陰矣;曰純陽,究竟偏於陽矣。故非調和之義也。

雖劇當愈者,偏陰則陰劇,治其陰之劇,則陰之病當愈;偏陽則陽劇,治其陽之劇,則陽之病當愈。正欲醫者知此為陰陽偏之脈,而急早治之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:欲自解者,必當先煩,乃有汗而解。何以知之?脈浮,故知汗出解也。

【目】魏荔彤曰:此與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一條,教人於愈期愈時之際,當明辨其是傳經盡,不復再傳否也。於何辨其傳不傳?解則不傳。於何辨其解不解?汗則解。於何辨其汗不汗?先煩則汗。於何辨其欲汗之先煩?脈浮則先煩,為欲汗之煩,而非入里之煩。傷寒原無汗,猶可以知其汗而解。傷寒原有汗,何以知其汗為必解之汗乎?故當於脈浮二字求之,而忽浮之脈,必非入里。傷風原脈浮有汗之症,忽添一煩,又不見入里之脈,則為欲解。然則入里之脈,數急是也。此煩與煩躁之煩不同。脈靜者為不傳也;脈數急者為傳也。

白話文:

關於病癒的時間

  • 張仲景說:太陽病想要痊癒的時候,通常會在巳時到未時之間(上午九點到下午三點)。陽明病想要痊癒的時候,通常會在申時到戌時之間(下午三點到晚上九點)。少陽病想要痊癒的時候,通常會在寅時到辰時之間(凌晨三點到上午九點)。太陰病想要痊癒的時候,通常會在亥時到丑時之間(晚上九點到凌晨三點)。少陰病想要痊癒的時候,通常會在子時到寅時之間(晚上十一點到凌晨三點)。厥陰病想要痊癒的時候,通常會在丑時到卯時之間(凌晨一點到上午五點)。

  • 柯琴解釋說:巳時和午時是陽氣最盛的時候,所以太陽病會在這個時候好轉,到未時則是陽氣過盛了。申時和酉時是陽明病的時間,也就是太陽西下時。這裡所說的「想要痊癒」,都是指疾病還在表層的時候。例如,太陽病的頭痛自然停止、怕冷的感覺也消失了;陽明病則是身體不再發熱、也不再怕冷。寅時和卯時屬於木,是少陽開始生發的時候,也是少陽病的主時,這個時辰的氣旺盛,病邪就會自己消散。辰時則是卯時結束,辰時開始的時候。

古籍記載:從夜晚到雞鳴時分,是天地的陰氣最重的時候,屬於陰中之陰。脾臟是陰中至陰的臟器,所以主導亥時、子時、丑時。天道在子時開始萌生陽氣,所以少陰病在子時好轉。木氣在丑時開始旺盛,在寅時最旺盛,所以厥陰病在丑時、寅時、卯時這三個時辰好轉。

  • 張仲景說:要知道疾病是什麼時候發作、什麼時候痊癒,可以這樣判斷。如果是在半夜發病的,那麼通常會在第二天中午痊癒;如果是在中午發病的,那麼通常會在半夜痊癒。為什麼這樣說呢?因為中午發病的,屬於陽氣的病,在半夜陰氣盛的時候就會好轉;半夜發病的,屬於陰氣的病,在第二天中午陽氣盛的時候就會好轉。

  • 柯琴解釋說:在陽氣旺盛的時候發病的,通常七天會好;在陰氣旺盛的時候發病的,通常六天會好,這是因為陽數是七,陰數是六。這是根據陰陽的數理來判斷痊癒的時間。另外,病癒的時間也跟陰陽氣的盛衰有關,當陰氣盛到極點時陽氣就會生發,當陽氣盛到極點時陰氣就會生發。陰陽互相生發,正是陰陽相和的表現。但這裡是指病程只有一兩天就痊癒的情況,如果病程長達六七天,那麼就應該依照六經各自的主時來判斷。也就是說,陽病主要在白天痊癒,陰病主要在夜晚痊癒。

關於脈象與病癒

  • 張仲景說:想要知道疾病是痊癒還是沒痊癒,要如何區別呢?可以通過觀察寸口、關上、尺中這三個地方的脈搏,如果這三處的脈搏大小、浮沉、快慢都相同,即使還有寒熱的症狀,也表示陰陽平和,雖然病情看起來很嚴重,但終究會痊癒。

  • 王肯堂解釋說:《針經》記載:寸口的脈搏和人迎(喉結旁)的脈搏,兩者應該像拉繩子一樣互相呼應,大小一致,這樣才是正常人。也就是說,手腕的寸口脈搏和喉結旁的人迎脈搏大小相同,才是正常人。其他記載也說,六脈陰陽都平衡時,通常會先有發抖和出汗的現象,之後就會痊癒。

我的看法是:脈搏的三個部位都相同,但如果只是純陰或純陽的脈象,仍然是病脈,表示寒熱的症狀還沒有解除,病還沒痊癒。所以「陰陽平和」這四個字,並不是陰陽調和的意思。說「和」是指脈象不是純陰就是純陽,沒有互相衝突的現象。說「平」是指脈象純粹是陰或是純粹是陽,沒有混雜的情形。但說「純陰」其實還是偏於陰,說「純陽」其實還是偏於陽,所以並不是陰陽調和的意思。

雖然病情看起來很嚴重,但終究會痊癒,是指如果脈象偏陰,那麼病情會比較陰盛,如果能治療這種陰盛的狀況,那麼陰的病就會好轉;如果脈象偏陽,那麼病情會比較陽盛,如果能治療這種陽盛的狀況,那麼陽的病就會好轉。這正是要讓醫生知道,這是陰陽偏盛的脈象,要及早治療。

關於痊癒前的徵兆

  • 張仲景說:疾病要自己痊癒,通常會先感到煩躁,然後出汗就會痊癒。要怎麼知道呢?如果脈象浮,就表示要出汗了,出汗之後就會痊癒。

  • 魏荔彤解釋說:這一段和前面講的太陽病在巳時到未時痊癒是相關的,目的是要教人知道,在疾病要痊癒的時間點,要分辨這個病是不是已經傳遍了六經,不會再傳下去了。要怎麼分辨疾病是否不再傳經呢?痊癒了就不會再傳。要怎麼分辨疾病是否痊癒呢?出汗就表示要痊癒。要怎麼分辨是否要出汗呢?如果先感到煩躁,就會出汗。要怎麼分辨要出汗之前的煩躁呢?如果脈象浮,就表示是要出汗的煩躁,而不是疾病傳入體內的煩躁。傷寒本來是沒有汗的,

也可以根據脈象和出汗的現象來判斷是否要痊癒。傷風本來就有脈浮和出汗的症狀,如果突然出現煩躁的感覺,又沒有其他疾病傳入體內的脈象,就表示要痊癒了。那麼,疾病傳入體內的脈象是什麼呢?就是脈象快速而急促。這裡說的煩躁和一般煩躁不同。脈搏平靜的表示疾病沒有傳入體內,脈搏快速急促的表示疾病正在傳入體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