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首·總論 (30)

回本書目錄

卷首·總論 (30)

1. 傳變

概如是矣。必言七日者,自太陽始受病,計至七日太陽愈,藉日以明其遞傳之次耳。如人自此起行至某處,七日之程,其行之遲速、至之先後,則不可計也。此七日太陽病當愈之義也。閔氏以為七少陽之數,仍似執論。余謂太陽病愈之日,即為七日,更覺明爽耳。是凡陽明受邪之日,

皆為二日也,不過太陽始傳於陽明之次耳。然則在陽明為久為暫,得愈之日,皆八日也,亦不必謂七日合少陽之數也。諸經得愈之日,亦皆如此,似不合經文,而深合於經旨也。何也?經文示天下萬世以成憲,或不得不藉日以明其次第,使人知六經受病及愈日之紀也。其實病邪變遷,

倏忽無常,加甚得愈,且無定時。諸病皆然,傷寒尤甚,何可以日計乎?所以仲師又設合病專篇,是兩三經同感,則一日已滿三陽之分,又烏從計日乎?即直中陰經之寒邪,亦嘗初起即遍三陰,何必一日中太陰,二日方及少陰,三日方及厥陰耶?寒邪常易中少陰,以陰起於下,

腎經在下體也。直中少陰,常並及三陰,少陰厥陰並中者更多,豈以日可計乎?(鰲按:不但直中少陰、厥陰者為更多,即傳經至少陰者,亦往往即傳厥陰;而此二經之症,一半日間即已俱見,以肝腎同部,故易相連而及也。)知計日以言經,卻不計日以察病,斯可與言遵經治病矣。

及病邪已入厥陰,重言復傳太陽,則合內經靈素搜求,再考仲師之論,並無此說。稍知醫理者,可明其妄。蓋人身內而腑臟,外而經絡,邪無自厥陰得入太陽之道路也。如邪已透表,則升散矣;焉有自里透表,復從表入里者哉?試問古今來自厥陰復入太陽者,何人曾治此傷寒病乎?

以余觀之,今人患傷寒病,在三陽經,或生或死即決矣。直中陰經者反有之,傳經至陰經者已少,況六經遍傳乎?以今人氣稟虛弱者多,世醫操術不明者更多,不俟傳遍已死矣。所以見治六經傳遍之傷寒病者,竟無有也。(鰲按:此論更精更快,可以提醒世醫。)況傷寒病雖如是分別六經,

而病此者,未必盡分疆畫界,如此井井。初得之時,兩經皆病者、三經皆病者甚多;此未病,而彼已傳者,亦復不少。陽經未盡,亦有入於陰經者。至陰經矣,又嘗見太少兩經俱病也,又嘗見三陰經俱病也。所以仲景未嘗不設合病篇以論病,並病篇以論治也。合病並病,雖獨有三陽,

乃舉一隅也。寧不可推之三隅乎?若不能推,則雖有書充棟,亦無用矣。如能神明,必於斯言有會耳。

鰲按:自仲景論著傳經之說,後來聚訟紛紛,終不合經旨;以總皆拘於日數,故說來往往支礙也。自有閔氏辨其理於前,復有魏氏暢其說於後,合二篇觀之,而傳經一款,千古遂有定案,誠傷寒科之秘笈也。

白話文:

大概就是這樣了。一定要說七天的原因,是因為從太陽經開始生病,算到第七天太陽經會好。用天數來表明疾病傳變的次序罷了。就像人從這裡出發走到某個地方,需要七天的路程,他走的快慢,到達的先後,都是無法計算的。這就是說太陽病應該在七天痊癒的意思。閔氏認為這是少陽經的七天之數,仍然像是執著於理論。我認為太陽病痊癒的那天,就是七天,這樣更清楚明白。凡是陽明經受到邪氣侵犯的那天,都是第二天。只不過是太陽經開始傳到陽明經的次序罷了。既然如此,那麼病邪在陽明經停留時間的長短,以及痊癒的那天,都是第八天。也不必說是七天配合少陽經的數目。其他經脈痊癒的日子,也都是如此。表面上不符合經文,但實際上很符合經旨。為什麼呢?經文是為了給天下萬世作為法則,或許不得不藉由天數來說明次序,讓大家知道六經生病和痊癒的日期。實際上病邪的變化,非常快速而且沒有規律,加重或痊癒,都沒有固定的時間,各種疾病都是這樣,傷寒病尤其如此。怎麼可以用天數來計算呢?所以張仲景又設立合病篇,是因為兩三條經脈同時受邪,那麼一天就已經走完三陽經的範圍了,又怎麼可以用天數計算呢?就算直接侵犯陰經的寒邪,也常常一開始就遍及三陰經,何必一定要一天侵犯太陰經,第二天到少陰經,第三天才到厥陰經呢?寒邪常常容易侵犯少陰經,因為陰經是從下往上走的,腎經在下身。直接侵犯少陰經,常常會同時影響三陰經。少陰和厥陰同時受邪的更多。難道可以用天數來計算嗎?(作者按:不只是直接侵犯少陰、厥陰的案例更多,就連病邪從其他經脈傳到少陰的,也往往很快就傳到厥陰。這兩條經脈的症狀,常常在半天之內就都出現了。因為肝和腎在同一部位,所以容易互相牽連影響。)知道用天數來說經脈,卻不依照天數來觀察病情,這樣才可以說是遵照經書來治病了。

等到病邪已經進入厥陰經,又說會再傳回太陽經,那麼綜合《內經》、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來探討,再參考張仲景的論述,都沒有這種說法。稍微懂一點醫理的人,都可以知道這是荒謬的。因為人體的內部有腑臟,外部有經絡,邪氣沒有從厥陰經進入太陽經的道路。如果邪氣已經透到體表,就會發散開來,哪有從裡面透到外面,又從外面進入裡面的道理呢?試問古今以來,有誰曾經治過從厥陰經又進入太陽經的傷寒病呢?

以我來看,現在人患傷寒病,在三陽經時,生死就已經決定了。直接侵犯陰經的反而有,經脈傳到陰經的已經很少了,更何況是六經都傳遍呢?因為現在人的體質虛弱的很多,庸醫的醫術不明的更多,不等疾病傳遍就已經死了。所以看到治療六經都傳遍的傷寒病的,竟然沒有。 (作者按:這個論點更精闢,更直接,可以提醒世間的醫生。)更何況傷寒病雖然這樣區分六經,但是得病的人,未必像劃分疆界一樣分得這麼清楚。剛開始生病的時候,兩條經脈都生病的,三條經脈都生病的很多。這條經脈還沒生病,另一條經脈已經傳到其他經脈的,也不少。陽經還沒有傳遍,也有進入陰經的。到了陰經,又曾經看過太陰經和少陰經兩條經脈同時生病的。也曾經看過三陰經都生病的。所以張仲景不能不設立合病篇來討論病情,並病篇來討論治療。合病和並病,雖然只有三陽經,但也只是舉一個例子,難道不能由此推論其他情況嗎?如果不能推論,那麼即使書堆滿屋子,也沒有用處。如果能領悟其中的道理,一定會對這些話有所理解。

(作者按:自從張仲景論述經脈傳變的說法,後來眾說紛紜,爭論不休,始終不符合經文的旨意。總是因為都拘泥於天數,所以說起來往往有障礙。自從閔氏在前面辨明了道理,又有魏氏在後面暢談了說法,綜合這兩篇文章來看,關於經脈傳變這一點,就有了千古不變的定論。這真是傷寒科的秘笈啊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