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五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1)

1.

【綱】仲景曰。太陽病。發汗太多。因致痙。脈沉而細。身熱足寒。頭項強急。惡寒。時頭熱。面赤。目脈赤。獨頭面搖。卒口噤。背反張者。痙病也。

【目】徐彬曰。痙病。概為風寒濕所中。然原其因。多由亡血。筋無所榮。邪得以襲之。故仲景原痙病之由。而曰太陽病果寒多。本宜發汗。太多則血傷。不能榮筋而成痙也。古人以強直為痙。外症與傷寒相類。但其脈沉遲弦細。而項背反張。強硬如發癇為異耳。仲景既以無汗有汗。

分辨剛柔。此則以脈沉細為辨。謂太陽病發熱。是表中風矣。復加以濕。纏綿經中。內挾寒氣。今筋脈抽急而項背強直。脈反沉細。沉細者寒濕用事。邪欲侵陰之象也。於是項背強直。故名痙。痙脈本伏。弦細則元氣憊。即難治。中風症。多角弓反張類痙者。但中風強直。其先必無太陽形症。

白話文:

張仲景說:太陽病(即感冒)如果發汗過度,就會導致痙攣。脈象沉細,身體發熱而腳部冰冷,頭頸僵硬,怕冷,偶爾頭部發熱,面部發紅,眼白充血,只有頭面部搖動,突然嘴巴緊閉,背部反弓,這些都是痙攣的症狀。

徐彬說:痙攣大多是由於風寒濕三邪入侵所致。然而,追根究底,大多是因失血導致筋脈失養,邪氣乘虛而入。所以張仲景分析痙攣的原因,說太陽病(感冒)如果寒氣重,本應發汗,但過度發汗就會傷血,無法滋養筋脈而導致痙攣。古人認為身體僵硬就是痙攣。外在症狀與傷寒相似,但脈象沉遲弦細,並且項背反弓,僵硬如同發癇一樣,這是與傷寒不同的。張仲景用有無汗來區分痙攣的輕重,而這裡用脈象沉細來區分。也就是說,太陽病發熱是表層中風,再加上濕氣,停留在經絡中,內部夾雜寒氣。現在筋脈抽搐,項背僵硬,脈象反而沉細,沉細代表寒濕在作祟,邪氣想要侵犯陰陽的徵兆。因此,項背僵硬,所以叫做痙攣。痙攣的脈象本就隱伏,弦細代表元氣不足,治療就很困難。中風症狀中,很多是角弓反張,類似痙攣,但中風的僵硬,一開始並沒有太陽病的症狀。

脈亦必浮大而非沉細弦遲。故內經曰。諸暴強直。皆屬於風。但陽主動。陰主靜。是當以強直而安靜主濕。強直而搐搦主風。此治中風辨法也。千金謂濕病熱入腎中亦為痙。小兒癇症熱盛亦為痙。亦中風類也。前人云。傷寒痙症有五。皆屬太陽。若頭低視下。手足牽引。肘膝相搐。

陽明痙也。若一目或左或右。並一手一足搐搦者。少陽痙也。太陽固屬風寒。陽明少陽亦風火熱之內作。中風類也。皆當兼養陰清熱為治。若此所論痙。雖外感風寒濕不同。然由亡陽筋燥則一矣。如無汗反惡寒為剛痙。有汗不惡寒為柔痙。此辨症之法。非痙家本症也。此乃舉痙症之最備者。

白話文:

脈象必定是浮大,而不是沉細弦遲。因此《內經》說:「諸暴強直,皆屬於風。」但陽氣主外動,陰氣主內靜。所以應該以強直而安靜主濕,強直而抽搐主風。這是治療中風的辨證方法。

《千金方》說濕病熱入腎中也會導致痙攣,小兒癇症熱盛也會導致痙攣,也都屬於中風的範疇。前人說傷寒痙症有五種,都屬於太陽經。如果頭低垂視下,手足牽引,肘膝相互抽搐,這是陽明經痙攣。如果一隻眼睛或左或右,並且一隻手一隻腳抽搐,這是少陽經痙攣。

太陽經固然屬於風寒,陽明經和少陽經也屬於風火熱在體內發作,屬於中風類。治療時都應該兼顧養陰清熱。雖然這些所說的痙攣,外感風寒濕不同,但都是因為陽氣不足、筋脈乾燥所致。例如沒有汗卻反而惡寒,稱為剛痙;有汗但不惡寒,稱為柔痙。這是辨證的方法,並不是痙攣的本症,而是將痙攣症狀最完整地列舉出來。

以詳病時之形狀。且言治之不得過汗。而脈有常體也。身熱。太陽表邪本盛。乃因血液衰少。寒邪復挾濕摶結。衛中陽氣不下。而寒濕隨太陽經下項。稍侵陽明而頸項強急。真陽不達於表而惡寒。於是太陽經無非寒熱。而格熱於上。為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。太陽主開。寒濕摶之。

開闔不利。不能發聲。而卒口噤。液衰邪盛。筋失所養。失養而背反張。此痙病本然之形症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太陽病。發熱無汗。反惡寒者。名曰剛痙。太陽病。汗出不惡寒者。名曰柔痙。

【目】李梴曰。太陽病。純傷風。純傷寒。則不發痙。惟先傷風而又感寒。先傷風而又感濕。過汗俱能發痙。重發太陽汗。大發濕家汗。皆能發痙。外症寒熱類傷寒。但脈沉遲弦細。搖頭露眼口噤。手足搐搦。項強背反張。如發癇。終日不醒為異。風性勁為剛痙。因重感寒或冷。

白話文:

要詳細觀察疾病發作時的症狀。並且要說治療時不能過度出汗,因為脈象有其固定的規律。身體發熱,是因為太陽經表面的邪氣本來就盛,而後因為血液衰少,寒邪又夾雜著濕氣凝聚在一起,衛氣中的陽氣無法下達,寒濕就隨著太陽經下行到頸項,稍微侵犯到陽明經,因此頸項僵硬。真陽氣無法到達體表,所以感到惡寒。於是太陽經就出現寒熱交替的現象,而熱氣上升到頭部,導致頭部發熱、臉色發紅、眼睛發紅、頭部不停搖晃。太陽經主管開合,寒濕凝聚在一起,

開合失常,不能發聲,最終導致口部緊閉。津液不足,邪氣盛行,筋脈失去滋養,失去滋養後就反向拉伸,這就是痙攣病的本來面目。

仲景說:太陽病,發熱但不流汗,反而感到惡寒,稱為剛痙。太陽病,出汗但不感到惡寒,稱為柔痙。

李梴說:太陽病,純粹受風邪或者純粹受寒邪,是不會發作痙攣的。只有先受風邪,又感寒,或者先受風邪又感濕,過度出汗都會導致痙攣。反覆發作的太陽病汗症,以及體內濕氣重的人出汗,都能導致痙攣。外在症狀寒熱交替,類似傷寒,但是脈象沉遲弦細,搖頭露眼口緊閉,手足抽搐,項強背反張,像是發作癲癇,整天昏迷不醒,這就與眾不同。風邪的力量強勁,就會形成剛痙。因為再次感受寒邪或者受寒,就會形成痙攣。

故無汗。宜葛根湯加羌獨活、防風。濕性緩為柔痙。因先傷風。故有汗。宜桂枝加花粉、葛根。其或痰塞氣盛。則茯苓、星、夏以消痰。枳實、陳皮、紫蘇以順氣。痰消氣盛。然後分剛柔治之。通用小續命湯。有熱去附子。自汗去麻黃。剛痙二三日。仰面壯熱。胸滿如結胸狀。

白話文:

因此病人沒有汗,應該服用葛根湯,再加入羌活和防風。濕邪性質緩慢,導致肌肉痙攣柔軟。因為一開始是受了風寒,所以會出汗,應該服用桂枝湯,再加入花粉和葛根。如果患者痰多氣盛,則用茯苓、石膏、滑石來化痰,用枳實、陳皮、紫蘇來順氣。痰消氣盛之後,再根據痙攣的輕重程度來治療,可以通用小續命湯。如果患者有熱症,就應該去除附子。如果患者自汗,就應該去除麻黃。剛性痙攣持續二三日,仰頭發熱,胸部滿悶,像結胸一樣。

便閉。腳蜷。臥不著席者。大承氣湯下之。輕者敗毒散、小柴胡湯。柔痙二三日不瘥。汗多厥冷。筋脈拘急者。附子防風湯。時發時止。危者附術散。又有剛柔不分之痙。身熱譫語似剛。微厥便滑似柔。宜小續命湯加生附子。有汗下後。乍靜乍躁。偏左眼左手足牽搦者。少陽痙也。

小柴胡加防風。又虛血之人。及產後傷風過汗。破傷風症發痙。俱不可純作風治。四物湯加防風。或八物湯去茯苓。加羌、防、黃耆救之。凡痙脈如雨濺出指外者。立死。又戴眼反折。瘛瘲。汗出如珠。或反張離席一掌許。小兒離席二指許者。無不死。

白話文:

便秘、腳部蜷縮、臥床難安者,可服用大承氣湯瀉下。症狀較輕者,可服用敗毒散、小柴胡湯。

若肌肉痙攣持續兩三日未癒,伴隨多汗、四肢厥冷、筋脈拘急者,可服用附子防風湯。若症狀時發時止,情況危急者,可服用附術散。

對於剛柔不分的痙攣,症狀表現為身體發熱、神志不清似剛,但伴隨輕微厥冷、大便稀薄似柔,宜服用小續命湯加生附子。

若患者服用瀉下藥後,出現忽而安靜忽而躁動,左側眼、手、足抽搐,則為少陽痙攣,可服用小柴胡湯加防風。

對於虛血之人、產後傷風過汗、破傷風導致的痙攣,不可單純以風寒論治。可服用四物湯加防風,或八物湯去茯苓,加羌活、防風、黃芪救治。

若痙攣患者脈象如雨點般濺出指外,則必死無疑。此外,眼珠翻白、瘛瘲、汗出如珠,或患者身體反張離床一掌距離(小兒離床二指距離),均為不治之症。

徐彬曰。此二條即辨寒傷營風傷衛法也。取以為痙病剛柔之別。蓋痙即痓。強直之謂也。痙病必有背項強直等的症。但治痙病。剛柔之辨。最為吃緊。故特首拈無汗反惡寒為剛。有汗不惡寒為柔。以示辨症之要領。謂發熱無汗惡寒。本傷寒家症。若痙而項強背直者見之。乃衛陽與腎中真陽。

氣本相通。今太陽經寒濕相摶。而氣侵少陰。真陽不達。故反惡寒也。寒性勁切。故曰剛。有汗不惡寒。本傷風而並陽明症。若痙而項強背直者見之。是太陽陽明傷濕而兼風。非寒邪內侵之比也。風性溫和。故曰柔。非止項強。而身體則軟。為柔痙也。栝蔞桂枝湯。乃治柔痙主方也。

白話文:

徐彬說:這兩條就是辨別寒傷營和風傷衛的方法,以此作為痙病剛柔之分的依據。所謂痙,就是痓,指身體強直。痙病必定會有背項強直等症狀。但治療痙病,剛柔之分最為關鍵。因此特別先提出無汗反惡寒為剛,有汗不惡寒為柔,以示辨別症狀的要領。

意思是說,發熱無汗惡寒,本是傷寒的症狀。如果痙病患者出現項強背直,這就是衛陽和腎中真陽之氣本該相通,但現在太陽經脈受到寒濕阻礙,導致氣侵犯少陰經脈,真陽之氣無法到達,因此反惡寒。寒性剛烈,所以稱為剛。

有汗不惡寒,本是傷風兼陽明症狀。如果痙病患者出現項強背直,這是太陽陽明經脈受到濕邪侵襲,又兼有風邪,并非寒邪內侵。風性溫和,所以稱為柔。不僅項強,而且身體柔軟,是為柔痙。栝蔞桂枝湯,正是治療柔痙的主方。

李中梓曰。此太陽中風。重感寒濕而致也。仰面開目為陽。合面閉目為陰。燥渴為陽。口中和為陰。脈浮緊數為陽。沉細澀為陰。陽痙易治。陰痙難治。通用小續命湯。陽痙去附子。陰痙去麻黃。

柯琴曰。此以表氣虛實分剛柔。原其本而名之也。亦可以知其人初病之輕重。稟氣之強弱而施治矣。金匱用葛根湯。則謬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瘡家身雖疼。不可發汗。汗出則痙。

【目】徐彬曰。瘡家血本虛燥。以疼痛為風而發其汗。則液亡筋燥而不能和調。乃亦為痙。雖汗下後。或有邪乘。然總以陰虛液脫為主。故特詳其致痙之因如此。

鰲按。瘡家病。與風寒不同。風寒外症。必頭項痛。身腰痛。骨節痛。非痛偏一處。風寒內症。必嘔逆。或乾嘔。不得飲食。故發熱惡寒。雖亦相同。而辨其內外症。則可知彼此之異。不得誤認癰膿為風寒而錯治矣。

白話文:

李中梓說,這是太陽中風,主要因為感受寒濕而導致。仰面睜眼為陽,合面閉眼為陰;口渴為陽,口中和緩為陰;脈浮緊數為陽,沉細澀為陰。陽性痙攣容易治,陰性痙攣難治。都可用小續命湯,陽性痙攣去附子,陰性痙攣去麻黃。

柯琴說,這是根據表氣虛實分剛柔,從根本上命名,也可以用來判斷患者初病的輕重,根據其禀赋氣質的强弱來施治。金匱用葛根湯,就錯了。

仲景說,瘡家病人即使身體疼痛,也不可發汗,出汗就會痙攣。

徐彬說,瘡家病人血本虛燥,以疼痛為風而發汗,就會導致津液流失,筋脈乾燥,不能協調,就會痙攣。即使汗下後,可能會有邪氣乘虛而入,但主要還是以陰虛津液虧損為主,所以特別說明痙攣的起因是這樣。

鰲按:瘡家病和風寒不同,風寒外症必定頭項痛、身腰痛、骨節痛,而不是單一部位疼痛;風寒內症必定嘔吐,或乾嘔,不能進食,因此發熱惡寒,雖然也有相同之處,但辨別其內外症,就能知道彼此的不同,不能誤認癰疽膿腫為風寒而錯治。

此仲景借瘡家以明治傷寒之法當發汗。非論傷寒而雜及瘡家也。其旨當明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太陽病。無汗。而小便反少。氣上衝胸。口噤不得語。欲作剛痙。葛根湯主之。

【目】徐彬曰。剛痙之背項強直。而無汗發熱。又反惡寒。原屬寒濕居中。陰陽兩傷之象。有如發熱而太陽病矣。無汗乃寒傷營本症也。此時邪尚在表。不在裡。而小便反少。氣上衝胸。明是太陽隨經之邪。自腑侵臟。動其沖氣。且口噤不語。是太陽主開而反闔。聲不得發。

則陰陽兩傷。勢必強直惡寒。所不待言。故曰欲作。藥用桂枝全方加葛根、麻黃。風寒兼治也。然足陽明脈起於鼻交頞中。旁納太陽之脈。故自太陽而侵及陽明。勢將頭項強不已。而漸胸滿。特以葛根主之。以杜兼併之勢。為無汗剛痙主方。且桂枝原能治沖氣也。

白話文:

張仲景借用治療瘡瘍的方法來治療傷寒,目的是要發汗,並非是說傷寒與瘡瘍混淆在一起。他的用意應該很明顯。張仲景說,太陽病,沒有汗,小便反而減少,氣往上衝胸,口緊閉不能說話,想要發作抽筋,可以用葛根湯治療。

徐彬說,抽筋時背部和頸部僵硬,沒有汗,發燒,而且還怕冷,這是寒濕停留在體內,陰陽都受損的表現,就像發燒的太陽病一樣。沒有汗是寒邪傷及營氣的典型症狀。此時邪氣還在表層,沒有進入裡邊,而小便反而減少,氣往上衝胸,說明太陽經的邪氣從腑部入侵臟器,影響了沖脈。而且口緊閉不說話,這是太陽經主開而反閉,聲音發不出來。

由於陰陽都受損,所以勢必會出現僵硬怕冷的症狀,這是不需要多說的了。因此說「想要發作」,藥方要用桂枝湯的全部藥物,再加上葛根、麻黃,來治療風寒。因為足陽明經脈從鼻子開始,經過咽喉,然後與太陽經脈交匯,所以太陽經邪氣可以侵入陽明經。這樣一來,就會導致頭頸部越來越僵硬,並且逐漸胸悶。因此特別用葛根來治療,以阻止邪氣蔓延。葛根湯是治療無汗抽筋的主方,而且桂枝本身就能治療沖脈。

李中梓曰。陰痙厥逆筋脈拘急汗多。宜桂心白朮散。閉目閤眼。附子防風散。胸滿口噤。臥不著席。咬牙攣急。大承氣湯。頭項強。小腹滿。小便不利。五苓散。風盛血燥。防風當歸湯。

白話文:

李中梓說:陰證引起的痙攣,四肢逆冷,筋脈拘急,汗出很多,應該使用桂心白朮散。閉目合眼,則使用附子防風散。胸部滿悶,口不能張開,臥床不能安睡,牙齒緊咬,身體攣縮,應該使用大承氣湯。頭頸部僵硬,小腹脹滿,小便不利,應該使用五苓散。如果風邪盛行,血氣乾燥,則使用防風當歸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