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十四·少陰經症 (8)
卷十四·少陰經症 (8)
1. 急溫症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脈沉者。急溫之。宜四逆湯。
自利。不渴者。屬太陰。以其臟有寒故也。急溫之。宜四逆輩。
若膈上有寒飲者。急溫之。宜四逆湯。
【目】李梴曰。脈沉厥冷。膈上寒飲。乾嘔。或時頭痛。皆寒氣上攻也。急溫之。三味參萸湯。內寒已極。厥逆吐利。不渴靜蜷。陽和之氣欲絕。六脈若有若無。急溫之。四逆湯。凡言急者。病勢已篤。將有變革。非若他病可以緩也。他如太陽汗出不止。汗後惡風。汗後煩躁心悸身痛。
皆急用附子加肉桂、白芍之類。三陽脈遲腹痛。建中湯。當先施也。但一服中病即止。傷寒之藥皆然。
白話文:
仲景說,少陰病,脈沉的,要趕快溫熱,宜用四逆湯。
如果病人自利,不渴,屬於太陰,因為內臟有寒氣,要趕快溫熱,宜用四逆類的藥物。
如果膈上有寒飲,要趕快溫熱,宜用四逆湯。
李梴說,脈沉厥冷,膈上寒飲,乾嘔,有時頭痛,都是寒氣上攻,要趕快溫熱,用三味參萸湯。內寒已經極度嚴重,厥逆吐利,不渴,身體蜷縮,陽氣將要消失,六脈若有若無,要趕快溫熱,用四逆湯。凡是說「急」的,都是病情已經很嚴重,將要發生變化,不像其他疾病可以慢慢治療。
其他的例子,比如太陽病汗出不止,汗後怕風,汗後煩躁心悸身體疼痛,都要趕快用附子、肉桂、白芍之類的藥物。三陽脈遲腹痛,建中湯要優先使用。只要一服藥病就止,傷寒的藥物都是這樣。
鰲按。臟有寒。則寒之蓄於內者甚深。脈沉為在裡。亦知其內寒已甚。陽和之氣欲絕。膈上寒飲。則陰寒之氣固結不散。皆用溫法。所謂救急之方也。
白話文:
鰲按。臟有寒。則寒之蓄於內者甚深。脈沈為在裡。亦知其內寒已甚。陽和之氣欲絕。膈上寒飲。則陰寒之氣固結不散。皆用溫法。所謂救急之方也。
鰲按:若內臟出現寒症,體內的寒氣會深藏不露。脈搏沈澀,表明病邪在內部,可推斷體內寒氣嚴重,陽氣即身體的生機活力似乎瀕臨枯竭。若膈膜以上的部位出現寒飲(體內積聚的冷凝液體),則體內的陰寒之氣會凝結無法消散。這些情況下,我們應當採用溫和療法,這是一種緊急處理的方法。
2. 嘔吐下利
【綱】仲景曰。病人脈陰陽俱緊。反汗出者。亡陽也。此屬少陰。法當咽痛而復吐利。脈陰陽俱緊。至於吐利。其脈獨不解。緊去人安。此為欲解。少陰病。脈解。至七八日。自下利。脈暴微。手足反溫。脈緊反去者。為欲解也。雖煩下利。必自愈。
【目】朱肱曰。傷寒下利多種。須辨陰陽。勿令差誤。三陽下利則身熱。太陰下利則手足溫。少陰厥陰下利則身不熱。以此別之。大抵下利挾太陽脈症。便不得用溫藥。俗醫但見下利。便作陰症。用溫熱藥。鮮不發黃生斑而死。
大抵傷寒下利。須識脈與外症不同。下利而脈大者。虛也。脈微弱者。為自止。下利日十餘行。脈反實者逆。下利脈數而滑。有宿食也。下之愈。脈遲而滑者。實也。其利未得便止。宜更下之。下利三部脈皆平。按其心下硬者。急下之。協熱利者。臍下必實。大便赤黃色。及腸間津液垢膩。
白話文:
仲景說,病人脈象陰陽俱緊,反而出汗,這是亡陽之象,屬於少陰病。這種病症一般會出現咽喉疼痛,然後又會嘔吐腹瀉。脈象陰陽俱緊,一直到嘔吐腹瀉,但脈象卻沒有解開,反而緊緊的,病人卻感到安穩,這是快要痊癒的徵兆。少陰病,脈象解開,到了七八天,就會腹瀉不止,脈象突然變微弱,手腳反而溫熱,脈象緊緊的,反而消失,也是快要痊癒的徵兆。雖然還會煩躁,腹瀉不止,但一定會自行痊癒。
朱肱說,傷寒腹瀉有很多種,要辨別陰陽,不要誤診。三陽腹瀉,身體會發熱;太陰腹瀉,手腳會溫熱;少陰厥陰腹瀉,身體不會發熱。以此來區分。總的來說,腹瀉伴隨太陽脈症狀,就不能使用溫熱藥物。俗醫只看到腹瀉,就認為是陰症,使用溫熱藥物,很少不導致黃疸、斑點而死的。
總的來說,傷寒腹瀉,要了解脈象和外症的不同。腹瀉而脈象大的,是虛症;脈象微弱的,會自行停止;腹瀉一天十幾次,脈象反而強勁的,是逆症;腹瀉脈象數而滑的,是有宿食,要趕快瀉掉;腹瀉脈象遲而滑的,是實症,腹瀉還沒停,要繼續瀉掉;腹瀉三部脈象都平穩,按壓心下硬的,要趕快瀉掉;腹瀉伴隨發熱的,臍下一定實,大便赤黃色,以及腸道津液污濁,都是需要瀉掉的。
寒毒入胃。則臍下必寒。腹脹滿。大便或黃白青黑。或下利清穀。溫毒氣盛。則下利腹痛。大便如膿血。如爛肉汁。更下利。欲飲水者。有熱也。下利譫語。有燥屎也。寒毒入胃者。四逆湯、理中湯、白通湯、附子四逆散。加薤白主之。協熱利者。黃芩湯、白頭翁湯、三黃熟艾湯、赤石脂丸。
白話文:
如果寒毒入侵胃部,則臍下必定冰冷,腹部脹滿,大便顏色可能呈現黃、白、青、黑,或者腹瀉排出稀薄的未消化食物。
若溫毒氣盛,則會腹瀉伴隨腹痛,大便如膿血或爛肉汁,且腹瀉更加頻繁,患者可能渴望喝水,說明体内有熱。若腹瀉時伴隨神志不清,則代表体内有燥屎(乾燥的糞便)。
針對寒毒入胃者,可用四逆湯、理中湯、白通湯,並配合附子、四逆散。可加入薤白來治療。
對於伴隨發熱腹瀉的患者,可以用黃芩湯、白頭翁湯、三黃熟艾湯、赤石脂丸來治療。
溫毒下膿血者。桃花湯、地榆散、黃連阿膠湯。雖然。自利而渴。屬少陰。然三陽下利。亦有飲水者。乃有熱也。三陰下利。宜溫之。然少陰自利清水。心下痛。口乾燥者。卻宜下之。此又不可不知也。
少陰泄利下重。不可投熱藥。先濃煎薤白湯。內四逆散。緣此散用枳實、芍藥輩也。又尋常胃中不和。腹痛腸鳴下利者。生薑瀉心湯最妙。此二法。不特傷寒症也。若脈沉自利。而身體痛者。陰症也。急當救里。宜四逆湯、附子湯、真武湯。大抵大便利而身體疼者。當救里。大便如常而身體痛者。當救表。不可不知。
白話文:
溫毒導致膿血下痢的人,可以服用桃花湯、地榆散、黃連阿膠湯。雖然患者腹瀉且口渴,屬於少陰症,但是三陽經脈引起的腹瀉,也可能伴隨口渴,這是因為體內有熱。三陰經脈引起的腹瀉,應該用溫熱的藥物治療。然而,如果少陰症患者腹瀉清澈的水樣便,伴隨心口疼痛、口乾舌燥,則應該用瀉下藥治療。這一點必須牢記。
少陰症患者腹瀉且下腹沉重,不能使用溫熱的藥物,應該先濃煎薤白湯,再加入四逆散。因為四逆散中含有枳實、芍藥等藥物。另外,如果患者平常胃腸不和,腹痛腸鳴且腹瀉,生薑瀉心湯最有效。這兩種方法不只是治療傷寒症,如果患者脈象沉細,腹瀉且身體疼痛,屬於陰症,需要緊急救治里寒,應該服用四逆湯、附子湯、真武湯。總之,腹瀉嚴重且身體疼痛,應該救治里寒;大便正常但身體疼痛,應該救治表寒,不可不知。
成無己曰。自利者。不因攻下而自泄瀉也。有表邪傳裡。裡虛協熱而利者。有不因攻下而遂利者。皆協熱也。又三陽合病。皆作自利。有攻表攻裡和解之不同。何則。太陽陽明合病。為在表。故與葛根湯汗之。太陽少陽合病。為半表裡。故與黃芩湯和之。陽明少陽合病。為少陽邪氣入里。故與承氣下之。
下利雖有表症。不可發汗。以下利為邪氣內攻。走津液而胃虛也。經曰。下利不可攻表。汗出。必脹滿是也。蓋三陰自利居多。然自利家身涼脈靜為順。身熱脈大為逆。大抵下利。脫氣。又為難治。蓋邪盛正虛。邪壅正氣下脫。多下利而死也。
白話文:
成無己說:「自利,並不是因為攻下藥而引起的腹瀉。有表邪傳入裡,裡虛又伴隨熱邪而腹瀉的;也有不因攻下藥而腹瀉的,這些都是因為熱邪造成的。又三陽經合病,都會出現自利,但攻表、攻裡、和解的方法有所不同。
為什麼呢?太陽經和陽明經合病,病位在表,所以要用葛根湯發汗。太陽經和少陽經合病,病位在半表半裡,所以要用黃芩湯和解。陽明經和少陽經合病,是少陽經的邪氣入侵到裡,所以要用承氣湯瀉下。
雖然下利可能有表證,但不可發汗,因為下利是邪氣內攻,損傷津液,導致胃虛。經書上說:「下利不可攻表,汗出,必然腹脹。」這是因為三陰經自利的情況居多。
然而,自利患者,身體涼、脈象靜,屬於順利;身體發熱、脈象大,屬於逆利。總之,下利會導致氣脫,難以治療。因為邪氣盛而正氣虛,邪氣阻塞,正氣下脫,大多數下利患者最終會因病而亡。」
【綱】仲景曰。脈陰陽俱緊者。口中氣出。唇口燥干。鼻中涕出。蜷臥。足冷。舌上胎滑。勿妄治也。到六七日以來。其人微發熱。手足溫者。此為欲解。或到八日以上。反大發熱者。此為難治。設使惡寒者。必欲嘔也。腹內痛者。必欲利也。
【目】柯琴曰。使七八日來。不能發熱。以陰陽俱緊之脈。反加惡寒。是寒甚於表。上焦應之。必嘔。反加腹痛。是寒甚於里。中焦受之。必利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吐利。手足不逆冷。反發熱者。不死。脈不至者。灸少陰七壯。
少陰病。吐利。煩躁。四逆者死。
【目】龐安常曰。此由胃脘之陽將絕。故上吐而下利也。
白話文:
張仲景說,脈象陰陽俱緊的人,會出現口氣外泄、嘴唇口乾、鼻涕外流、蜷縮臥床、足部冰冷、舌苔滑膩等症狀,不要輕易治療。如果六七天后,病人稍微發熱,手足溫暖,這表示疾病將要痊癒。如果超過八天,反而出現高燒,則難以治療。如果病人感到惡寒,一定會想嘔吐;如果腹部疼痛,一定會想拉肚子。
柯琴說,如果六七天后,病人沒有發熱,而且陰陽俱緊的脈象反而出現惡寒,表示寒氣入侵表層,上焦應之,所以會嘔吐。如果反而出現腹痛,表示寒氣入侵裡層,中焦受之,所以會拉肚子。
張仲景說,少陰病患者,出現嘔吐和腹瀉,手足沒有逆冷,反而發熱,不會死亡。如果脈象微弱,可以在少陰穴灸七壯。
少陰病患者,出現嘔吐和腹瀉,煩躁不安,四肢冰冷,則會死亡。
龐安常說,這是由於胃脘的陽氣將要消失,所以出現嘔吐和腹瀉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脈微澀。嘔而汗出。大便數而少者。宜溫其上。灸之。少陰病。脈沉微細。但欲臥。汗出不煩。自欲吐。至六日。自利。復煩躁。不得臥寐者死。
【目】陳士鐸曰。傷寒而脈沉微細。明是陰症。況欲臥而欲動乎。汗已出矣。內無陽症可知。心中不煩。時欲嘔吐。此陽邪已散。陰邪作祟。急宜祛寒為是。乃失此不溫。至五六日而下利。是上下俱亂也。此時尚不煩躁。則腎中之真陽未散。今又加煩躁不得臥寐。明是奔越而不可回之兆矣。
非死症而何。然其先原因失治而不可救。非本不可救而成此擾亂之症也。有一奇方。名轉陽援絕湯。人參、白朮、棗仁各一兩。茯神五錢。肉桂二錢。水煎。一帖即安。人參救絕。白朮、茯神分消水濕而止利。桂以溫中去寒。棗仁安心解躁。
白話文:
【綱】張仲景說,少陰病的脈象微弱乾燥,有嘔吐和出汗的情況,大便頻繁但量少,應當對上焦進行溫暖,使用艾灸治療。少陰病的脈象深沈微弱,只想躺著,已經有出汗現象,沒有煩躁的表現,自己想嘔吐,到了第六天,開始自行排便,接著出現煩躁不安,無法安睡的症狀,這情況下死亡的可能性很大。
【目】陳士鐸說,傷寒疾病中,脈象沈微細,明顯是陰症。加上想躺著又想動,說明病情已進入陰症階段。既然已有出汗現象,可以確定內部沒有陽症的跡象。心中沒有煩躁的感覺,時常有嘔吐的意願,這表明陽邪已經消散,陰邪開始作祟。應當迅速祛除寒氣,若未能及時溫暖身體,到第五六天出現排便現象,說明病情已經從上到下全面混亂。如果此時還沒有煩躁不安的表現,表示腎中的真正陽氣還未散失。現在又出現煩躁不安,無法安睡的症狀,這是病情危急的徵兆,無法輓回。
這樣的症狀並非只是死亡的預兆,而是因為最初治療不及時導致病情加重。有一個神奇的方法,叫做「轉陽援絕湯」,配方包括人參、白朮、棗仁各一兩,茯神五錢,肉桂二錢,用水煎煮,一次服下即可安穩病情。人參可以輓救瀕臨終止的生命,白朮、茯神可以分開並消除體內的水分,防止腹瀉,肉桂可以溫暖中焦,去除寒氣,棗仁可以安定心神,緩解焦慮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二三日不止。至四五日。腹痛。小便不利。四肢沉重疼痛。自下利者。此為有水氣。其人或咳。或小便利。或下利。嘔者。真武湯主之。
【目】吳綬曰。凡自利者。不因攻下而自瀉利。俗言漏底傷寒是也。有協熱。有協寒。俱宜詳辨。原病式曰。瀉白為寒。瀉青黃赤黑。皆為熱也。大抵完穀不化。色不寒。有如鶩溏。或瀉利腥臭。小便澄徹清冷。口無燥渴。其脈沉細。或遲微無力。或身雖熱。手足逆冷。惡寒蜷臥。
此皆寒也。凡熱症。口中燥渴。小便黃赤。或澀。或所下如垢膩。其脈多數。或浮。或滑。或弦。或大。或洪。或邪熱不殺穀。其物不消化者。當以脈症別之。凡胃虛內熱。煩渴瀉利。脈弱者。七味人參白朮散。若發熱者。參胡三白湯。去黃芩加炒黃連。若腹滿小便不利者。
白話文:
張仲景說,少陰病症如果持續兩三天沒有好轉,到第四五天出現腹痛、小便不順暢、四肢沉重疼痛,並且伴隨下痢的情況,這就表示有水氣。病人可能出現咳嗽、小便不順暢、下痢,甚至嘔吐,可以用真武湯來治療。
吳綬說,凡是自發性下痢,不是因為服用瀉藥而造成的,俗稱漏底傷寒。這種病症可能偏向於熱性,也可能偏向於寒性,需要仔細辨別。根據《原病式》的說法,瀉白屬於寒性,瀉青、黃、赤、黑則屬於熱性。通常來說,如果穀物無法消化、大便顏色不帶寒性,呈現稀糊狀,或是下痢時伴隨腥臭味,小便清澈冷涼,口不乾燥,脈象沉細,或者脈象遲微無力,或者身體雖然發熱,但手腳卻冰冷、怕冷,蜷縮著身體,這些都是寒性的表現。
凡是熱症,患者會出現口乾舌燥、小便黃赤、排尿困難,或者大便像垢膩狀,脈象多數、浮、滑、弦、大、洪,或者邪熱沒有完全消滅穀物,食物沒有完全消化,則應該根據脈症來區別。如果胃虛內熱,伴隨口渴、下痢,脈象虛弱,可以用七味人參白朮散治療。如果出現發熱,可以用參胡三白湯治療,並去除黃芩,加入炒黃連。如果出現腹滿、小便不順暢,可以用其他的藥物來治療。
五苓散合理中湯。若嘔者。加藿香、半夏、生薑、陳皮。如濕多而瀉不止者。加二術。腹脹。加厚朴。腹疼。加白芍、肉桂、木香。凡傷寒作利。脈浮。表未解。仲景以小青龍去麻黃加炒芫花二錢。蓋散表即治水也。若小便澀。大便水瀉不止。五苓散。水甚不解。亦加芫花二錢以行水。
白話文:
五苓散的應用與加減
五苓散是治療水腫的有效方劑,本身性味平和,可以用於各種原因引起的水腫。
基本用法:
- 若患者出現嘔吐,可以加入藿香、半夏、生薑、陳皮,以緩解嘔吐症状。
- 若患者濕氣過重,腹瀉不止,可以加入二術(白術、蒼朮),以祛濕止瀉。
- 若患者腹脹,可以加入厚朴,以消脹止痛。
- 若患者腹痛,可以加入白芍、肉桂、木香,以緩解疼痛。
特殊情況:
- 若患者因傷寒引起腹瀉,脈象浮,表明寒邪未解,仲景醫聖提出用小青龍湯去麻黃,加入炒芫花二錢,以散寒解表,同時也起到利水消腫的作用。
- 若患者小便不利,大便水瀉不止,可以用五苓散。
- 若患者水腫嚴重,五苓散療效不佳,也可以加入芫花二錢,以加强利水消腫的效果。
註:
-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,具體用藥請遵醫囑。
- 中藥的應用需要專業醫師的指導,切勿自行服用。
或車前子湯。利自止也。凡下利。不可發汗。當先治利。利止內實。正氣得復。邪氣得解。則汗出而愈也。蓋利下由內虛。若加發汗。則內外皆虛。變症。為難治也。
蘇頌曰。為有水氣。是真武湯本旨。下利亦水氣為患也。後三項。乃真武湯加減法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二三日至四五日。腹痛小便不利。下利不止。便膿血者。桃花湯主之。
【目】龐安常曰。此由寒毒入胃。故腹痛而下利也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大汗。若大下利。而厥冷者。四逆湯主之。
大汗出。熱不去。內拘急。四肢疼。又下利。厥逆而惡寒者。四逆湯主之。自利。不渴者。屬太陰。以其臟有寒故也。當溫之。宜四逆輩。
白話文:
如果腹瀉不止,可以服用車前子湯,腹瀉止住後,再考慮其他治療。凡是腹瀉,都不應該發汗,應該先治癒腹瀉,腹瀉止住後,體內虛弱的情況得到改善,邪氣也會消散,这时就可以出汗痊愈。因為腹瀉通常是因身體虛弱而導致的,如果再加上發汗,會使身體内外都虛弱,導致病症變化,變得難以治療。
蘇頌說,腹瀉是因為體內有水氣,這正是真武湯的治病原理。後面的三項,則是真武湯的加減方法。
仲景說,如果少陰病症持續兩三天到四五天,伴隨腹痛、小便不利、腹瀉不止、糞便有膿血,可以用桃花湯治療。
龐安常說,這種情況是由於寒毒入侵胃部,所以才會腹痛腹瀉。
仲景說,如果大量出汗、腹泻不止,並且出現四肢冰冷的情況,可以用四逆湯治療。
如果大量出汗,熱症沒有消退,身體感到緊繃,四肢疼痛,並且腹泻不止,出現四肢冰冷、怕冷的情况,可以用四逆湯治療。如果腹瀉不止,但沒有口渴,屬於太陰病症,這是因為臟腑有寒氣,應該溫補,适合用四逆湯之類的藥物。
【目】柯琴曰。大汗則亡陽。大下則亡陰。陰陽俱虛。故厥冷。但利非清穀。急溫之。陽回而生可望也。二條。是治之失宜者。雖大汗出而熱不去。惡寒。表未除也。拘急下利。裡寒已發。肢疼厥冷。表寒又見。可知表熱裡寒者。即表寒亡陽也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下利清穀。裡寒外熱。手足厥逆。脈微欲絕。身反不惡寒。其人面色赤。或腹痛。或乾嘔。或咽痛。或利止。脈不出者。通脈四逆湯主之。
【目】柯琴曰。咽痛利止。陽回於內也。腹痛乾嘔。寒熱交爭也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咳而下利。譫語者。被火氣劫故也。小便必難。以強責少陰汗也。
白話文:
柯琴說,大量出汗會損耗陽氣,大量腹瀉會損耗陰氣。陰陽俱虛,就會出現手腳冰冷、昏厥的症狀。但如果腹瀉不只是排泄食物,而是伴隨其他症狀,就要及時溫補陽氣,陽氣回升,病情就有望好轉。
另外,治療失當也會導致這種情況。雖然大量出汗,但體熱不退,反而畏寒,說明表證未除;同時,腹瀉不止,裡寒已經出現,四肢疼痛、手腳冰冷,則表明表寒又加重,這就說明是表熱裡寒,也就是表寒損耗陽氣的狀態。
張仲景說,少陰病症,如果腹瀉排出的是食物,裡寒外熱,手腳冰冷,脈象微弱,幾乎摸不到,病人反而不畏寒,面色發紅,可能伴隨腹痛、乾嘔、咽喉疼痛,或者腹瀉停止,脈象摸不到,可以用通脈四逆湯治療。
柯琴說,咽喉疼痛、腹瀉停止,說明陽氣回歸體內;腹痛、乾嘔,則表示寒熱交爭。
張仲景說,少陰病症,如果咳嗽同時腹瀉,神志不清,說明被火氣劫奪了陽氣,所以小便必定困難,這是因為強行逼迫少陰經出汗的結果。
【目】喻昌曰。少陰之脈。從足入腹。上循喉嚨。縈繞舌根。故多咽痛之症。其支別出肺。故間有咳症。今以火氣強劫其汗。則熱邪挾火力上攻。必為咳。以肺金惡火故也。下攻必為利。以火勢逼迫而走空竅故也。內攻。必譫語。以火勢燔灼而亂神明故也。小便必難者。見三症皆妨小便。
若肺為火氣所傷。則膀胱氣化不行。大腸奔迫無度。則水穀並趨一路。心胞燔灼不已。則小腸枯涸不至耳。少陰可強責其汗乎。
腎有熱邪。其表腑之膀胱必應。小便所以不利也。咳而下利。肺大腸表裡之義乎。
魏荔彤曰。此申解少陰傳經熱邪。入里為患。不可認為直中之寒邪誤治。反強責其汗以致難治也。少陰病。有傳經熱邪。有直中寒邪。固已。然熱邪之傳。原在經也。而腎臟可以並見。病若直中之邪。則必分為經為臟矣。為臟者。尚單用溫而不用散。為經者。方既用溫而復用散。
白話文:
【目】
喻昌曰:少陰經脈從腳底進入腹部,向上循行至喉嚨,環繞舌根,所以容易出現咽喉疼痛的症狀。少陰經脈的分支通向肺臟,因此也會出現咳嗽的症狀。現在用火力強行逼汗,就會導致熱邪夾雜著火力上攻,必然引起咳嗽,因為肺金畏懼火性。熱邪下攻則會導致腹瀉,因為火勢逼迫熱邪走入空竅。熱邪內攻則會出現神志不清,因為火勢燒灼亂了心神。小便不利,則是因為以上三種情況都會影響到小便。
如果肺臟受到火氣的損傷,膀胱氣化功能就會受阻,大腸就會加速蠕動,水谷就會一起向下奔流。心包被火熱燒灼,小腸就會枯竭,不能及時輸送津液。少陰病症,怎能強行逼汗呢?
腎臟有熱邪,其表裡相應的膀胱必然受到影響,所以小便不利。咳嗽和腹瀉,是肺和大腸表裡相應的道理。
魏荔彤曰:以上內容解釋了少陰經脈傳經熱邪,入裡化為病症,不可誤認為是直接入裡的寒邪,而強行逼汗,反而會導致病情難治。少陰病有傳經熱邪,也有直接入裡的寒邪,這是肯定的。但熱邪傳經,原本就在經絡中,而腎臟可以同時出現病症。如果病症是直接入裡的寒邪,那麼就必須區分是經絡還是臟腑受邪。如果病邪在臟腑,就應該單獨使用溫補藥物,不用散寒藥物;如果病邪在經絡,則既要使用溫補藥物,又要使用散寒藥物。
【目】
喻昌說:少陰經脈從腳底進入腹部,向上沿著喉嚨走,圍繞著舌根,所以容易出現咽喉疼痛。少陰經脈的一部分連通著肺臟,所以也容易出現咳嗽。現在用火力強行逼汗,就會導致熱邪和火力一起向上攻,必然引起咳嗽,因為肺臟害怕火性。熱邪向下攻則會導致腹瀉,因為火勢逼迫熱邪進入空竅。熱邪向內攻則會出現神志不清,因為火勢燒灼混亂了心神。小便不利,是因為以上三種情況都會影響到小便。
如果肺臟受到火氣的損傷,膀胱就會失去正常的功能,大腸就會加速蠕動,食物和水一起向下奔流。心包被火熱燒灼,小腸就會枯竭,無法及時輸送津液。少陰病症,怎麼能強行逼汗呢?
腎臟有熱邪,其表裡相應的膀胱必然受到影響,所以小便不利。咳嗽和腹瀉,是肺和大腸表裡相應的道理。
魏荔彤說:以上內容解釋了少陰經脈傳播的熱邪,侵入臟腑導致疾病,不能誤認為是直接侵入臟腑的寒邪,而強行逼汗,反而會加重病情。少陰病有傳經熱邪,也有直接侵入臟腑的寒邪,這是肯定的。但熱邪傳經,原本就在經絡中,而腎臟可以同時出現病症。如果病邪是直接侵入臟腑的寒邪,那麼就必須區分是經絡還是臟腑受邪。如果病邪在臟腑,就應該單獨使用溫補藥物,不用散寒藥物;如果病邪在經絡,則既要使用溫補藥物,又要使用散寒藥物。
是臟病原無散法也。況為傳經入里之熱邪乎。又豈可以溫散之法治之乎。故熱邪久而方熾。必不可用溫。又傳入里而愈深。更不可用散。此在太陽入陽明之裡。已忌發汗矣。再遞傳三陰。至少陰。下之極。深之盡。為里中之裡矣。其忌妄發強責其汗也。何待言乎。惟是少陰一經。
兼直中之寒邪在內。法有溫經散寒。近於取汗之義。仲師恐人誤認以之治傳經之少陰。故特標出示之。正見附子麻黃細辛甘草純為寒邪直中少陰經而設也。寒邪直中少陰臟。且言溫而不言散也。並非為少陰傳經之熱邪。病及於少陰腎臟者言也。此乃大關鍵處。歷來無明白剖析者。
白話文:
臟腑疾病本來就沒有散寒的方法,更何況是傳入經絡深處的熱邪,怎麼可以用溫散的方法治療呢?熱邪久而彌漫,絕對不能用溫補,而且傳入深處,更不能用散寒。這就像太陽病進入陽明經的深處,已經忌諱發汗了,更何況是再傳遞到三陰,直到少陰經,深入身體最深處,成為裡中之裡,更不能妄加發汗、強行逼汗。這還用說嗎?只有少陰經,
如果寒邪直中經脈,方法是溫經散寒,近似於發汗。仲師擔心人們誤認用來治療傳經的少陰經,所以特別標出說明。正因為附子、麻黃、細辛、甘草是針對寒邪直中少陰經而設的,所以寒邪直中少陰臟,只說溫而不說散。這不是針對少陰經傳經的熱邪,而是指病邪影響到少陰腎臟而言。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地方,歷來沒有人明白分析。
不可不詳辨也。如本條之上曰。少陰病。脈細沉數。病為在裡。不可發汗。而繼之以本條云云。夫少陰脈本微細。今細如故。而見沉見數。蓋細乃厥陰之少陰也。而沉為少陰正脈也。今不見太陰之微。而反見陽脈之數。數者遲之對。見為微為數。皆於沉中重取辨之也。推此則為細為弦。
亦於沉之輕取辨之也。所以沉為少陰本脈也。診其人。輕取之。沉上見細。重取之。沉下見微。此少陰直中之寒邪也。或宜溫中。或宜散寒。再徐察之。而直中少陰之臟病經病鹹得矣。若診其人。輕取。沉上仍見細。重取之。沉中不見微而見數矣。此乃少陰傳經之熱邪也。就沉中重取一診。
白話文:
不可不仔細辨別。就像本條上面所說:少陰病,脈細沉數,病在裡面,不可發汗,而接下來又說等等。少陰脈本來就細微,現在細如故,而出現沉、出現數,這是因為細是厥陰的少陰,而沉是少陰的正脈。現在沒有看到太陰的微細,反而看到陽脈的數。數是遲的相對,看到微就是看到數,都是從沉脈中重取來辨別的。由此推斷,細就是弦。
也是在沉脈中輕取來辨別的。因為沉是少陰的本脈。診斷這個人,輕取,沉脈上面看到細,重取,沉脈下面看到微,這是少陰直中的寒邪。應該溫中,或者散寒。再仔細觀察,就能夠診斷出少陰直中的臟病和經病。如果診斷這個人,輕取,沉脈上面仍然看到細,重取,沉脈中間沒有看到微反而看到數,這就是少陰傳經的熱邪。就在沉脈中重取一次診斷。
而分少陰寒熱之二邪。此定訣也。審乎此。則知非直中之表病。而為傳經之裡病也。蓋在風寒初感。不論何經。總為表症。當發汗。故三陰即少陰亦可發汗。如麻黃附子細辛甘草湯症是也。在傳經愈深。不論何經。總為里症。皆不當發汗。故三陽即太陽亦不可發汗。如抵當湯、五苓散等症是也。
知乎此。方可言表裡。不致以三陽定為表。三陰定為里。固執不通之論所惑也。且明乎發汗之義。則治傳裡之熱邪。方有隨機應變之法。而亦不可執一。故仲師但言不可發汗。並不出方。不出方者。方出之於後也。但言不可發汗者。妄發強責。則為禍不旋踵也。請試申之。如咳而下利譫語者。
白話文:
少陰寒熱是兩種不同的邪氣,這是一個固定的法則。明白這個道理,就知道這不是單純的表證,而是經脈傳變的裡證。因為風寒初感,不論哪條經脈,都是表症,應該發汗。所以三陰,包括少陰,也可以發汗,例如麻黃附子細辛甘草湯治的病症就是這樣。當邪氣傳變到經脈深處,不論哪條經脈,都是裡證,都不應該發汗。所以三陽,包括太陽,也不可以發汗,例如抵當湯、五苓散治的病症就是這樣。
理解了這個道理,才能明白表裡的概念,不會把三陽當成表,三陰當成裡,被固執不通的理論所迷惑。同時明白發汗的意義,才能在治療傳變到裡面的熱邪時,隨機應變。也不可以固執一種方法,所以仲師只說不可發汗,沒有開具處方。沒有開具處方,是因為處方是後面根據病情開的。只說不可發汗,是因為如果錯誤地強行發汗,就會迅速招致禍患。請試著舉個例子說明,比如咳嗽、腹瀉、神志不清的人。
此傳經之熱邪遞及少陰也。設以火劫汗。少陰一經。氣血本少。熱邪又入耗損。又火劫強責其汗。則陰愈虧短。津液內亡。小便必難也。胃亡津而小便利者。津亡於上而氣化尚行於下。此則腎陰有傷。津亡於下。而氣化不行矣。強責少陰之汗。用火劫。似邪止傷其陽分表分。
而津亡氣耗。為害已如是。可不慎乎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六七日。大下後。寸脈沉而遲。手足厥冷。下部脈不至者。咽喉不利。吐膿血。泄利不止者。此為難治。
【目】陶華曰。六腑氣絕於外者。手足寒。五臟氣絕於內者。下利不禁。此之謂也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吐利。手足厥冷。煩躁欲死者。吳茱萸湯主之。
白話文:
這傳染的熱邪已經蔓延到少陰經了。如果用火劫法逼汗,少陰經本來氣血就少,熱邪入侵又會消耗它,再加上火劫強行逼汗,就會讓陰氣更加虧損,津液流失,小便就會困難。胃部沒有津液而小便通暢的,是因為津液從上面流失,而氣化還能在下面運行,這說明腎陰受損。如果津液從下面流失,而氣化不能運行,那就說明腎陰已經受損了。強行逼迫少陰經出汗,用火劫法,看似止住了邪氣,卻傷了陽氣和表分,而津液流失,氣血消耗,危害已經到了這種程度,怎能不謹慎呢?
張仲景說,傷寒病發六七天,大便瀉下後,寸脈沉而遲,手足厥冷,下部脈搏摸不到,咽喉不舒服,吐膿血,腹瀉不止,這是很難治癒的。
陶華說,六腑的氣機外泄,就會導致手足冰冷;五臟的氣機內傷,就會導致腹瀉不止,這就是這個道理。
張仲景說,少陰病,出現嘔吐腹瀉,手足冰冷,煩躁想要死掉的人,可以用吳茱萸湯治療。
乾嘔。吐涎沫。頭痛者。吳茱萸湯主之。
食谷欲嘔者。屬陽明也。吳茱萸湯主之。得湯反劇者。屬上虛也。
【目】鰲按。吐利煩躁。是陰邪入於合。而不得從陽以出乎外也。乾嘔者。嘔而無物。胃虛也。吐涎沫。胃寒也。食谷欲嘔。穀氣入於胃。即拒之而出。亦胃寒也。得湯者。即吳茱萸湯也。服之反劇。以上焦有痰飲。俟嘔儘自愈也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下利。脈微者。與白通湯。利不止。厥逆無脈。乾嘔煩者。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。服湯後。脈暴出者死。微續者生。
白話文:
乾嘔、吐口水、頭痛的人,可以用吳茱萸湯治療。
吃東西就想吐的,屬於陽明經的病症,可以用吳茱萸湯治療。如果喝了湯之後症狀更嚴重,說明是上焦虛寒。
乾嘔是指嘔吐卻沒有東西吐出來,是因為胃虛。吐口水是因為胃寒。吃東西就想吐,是因為穀氣進入胃,被胃寒拒絕排出。
如果喝了吳茱萸湯之後症狀加劇,說明上焦有痰飲,只要把痰嘔出來就會自己痊癒。
張仲景說,少陰病症下痢,脈搏微弱的人,可以用白通湯治療。如果喝了白通湯之後仍然拉肚子,並且出現厥逆無脈、乾嘔煩躁的症狀,可以用白通加豬膽汁湯治療。喝了白通加豬膽汁湯後,脈搏突然跳動很快的人會死,脈搏稍微恢復的人會活。
【目】張元素曰。或謂白通湯、白通加豬膽汁湯、真武湯、通脈四逆湯。皆為少陰下利而設。除用姜附相同。其餘之藥。俱各殊異。何也。蓋病殊則藥殊。夫少陰下利。寒氣已甚。非姜附不治。然下利之理無殊。而兼有之症不一。用藥故不同耳。如白通用姜附以散寒止利。加蔥白以通調陽氣。
若利而乾嘔煩者。寒太甚。內為格拒。姜附非煩者之所宜。必嘔而不納。加人尿豬膽汁於白通湯中。候溫冷服之。二味皆鹹苦性寒。是以納而不阻。至其所。則冷體既消。熱性便發。真武治少陰二三日至四五日。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。為有水氣。故多或為之症。
白話文:
張元素曰:
有人說白通湯、白通加豬膽汁湯、真武湯、通脈四逆湯,都是用來治療少陰下利的。雖然都使用薑附,但其他藥材卻各有不同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病症不同,用藥自然也就不同。
少陰下利,寒氣已經很重,非薑附不可治。但下利的根本原因都一樣,只是伴隨的症狀不同,因此用藥也不同。
例如白通湯用薑附來散寒止利,加入蔥白來通調陽氣。
如果下利還伴隨乾嘔煩躁,說明寒氣太重,內裡阻塞,薑附就不適合了。這時一定會嘔吐不思飲食,就要在白通湯中加入人尿豬膽汁,溫熱後服用。這兩種藥材都鹹苦寒性,能讓食物順暢進入,不致阻塞。當藥力到達病灶時,寒體就會消退,熱性自然顯現。
真武湯則適合治療少陰症狀持續二三日到四五日的患者。患者會腹痛、小便不利、四肢沉重疼痛,並伴有自下而來的腹瀉,說明有水氣積聚,這也是真武湯治療的重點。
夫水氣者。寒濕也。腎主之。腎病不能制水。水飲停蓄。為腹痛。寒濕內甚也。肢重疼痛。寒濕外甚也。小便不利。自下利者。濕甚而水穀不能別也。經曰。脾惡濕。甘先入脾。苓、術之甘以益脾逐水。濕所勝。平以辛熱。濕淫所勝。佐以酸辛。附子、芍藥、生薑之酸辛。以溫經散濕。
小青龍症。亦為有水氣。故多或為之症如真武也。通脈四逆。治少陰下利清穀裡寒外熱。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者。為裡寒。身熱惡寒而面色赤。為外熱。此陰甚於內。格陽於外。不能相通。與通脈四逆以散陰通陽。或為症。依法加減。以上四症。俱云下利。而兼有或為症。是以用藥大同小異也。
白話文:
水氣就是寒濕,腎臟主宰它。腎臟生病無法控制水氣,就會導致水飲停留在體內,造成腹痛。寒濕深入體內,就會感到四肢沉重疼痛。寒濕侵犯體表,就會導致小便不利。如果出現下利,就是濕氣過重,導致水穀無法分辨。經書上說,脾臟最怕濕氣,甘味食物先進入脾臟。茯苓、蒼朮的甘味可以滋補脾臟,驅除水氣。
濕氣過盛,就用辛熱的藥物來調和。濕氣侵淫,就用酸辛的藥物來輔助。附子、芍藥、生薑的酸辛,可以溫暖經脈,散除濕氣。
小青龍湯症狀,也屬於水氣過盛,所以很多症狀都跟真武湯類似。通脈四逆湯治療少陰經下利、清穀裡寒外熱、手足厥逆、脈象微弱欲絕等症狀。裡寒是指內寒,身熱惡寒而面色發紅是指外熱。這是因為陰氣過盛,阻礙陽氣外達,導致陰陽不能相通。通脈四逆湯可以用來散陰通陽。
以上四種症狀,都伴有下利,而且都有一些特殊症狀。因此,用藥雖然大同小異,但也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加減。
或謂白通用附子凡四症。惟真武一症熟用。余皆生用。何也。附子生用則溫經散寒。非乾薑佐之不可。熟用則益陽除濕。惟生薑相輔為宜。乾薑辛熱。故佐生附。生薑辛溫。少資熟附之功。佐使之妙。無出此理。然白通等湯。以下利為重。其真武症。以寒濕為先。故用藥有輕重之殊耳。
蓋風濕寒濕。大概頗同。如太陽桂枝附子湯。治寒濕相搏。附亦用熟。仍用生薑佐之。其生熟之用。輕重之分。無過此理也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下利。手足逆冷。無脈者。灸之。不溫。若脈不還。反微喘者死。
白話文:
有人說白通湯等四種藥方都用附子,但只有真武湯使用熟附子,其他都用生附子。這是因為生附子溫經散寒,必須用乾薑輔助;熟附子則益陽除濕,適合用生薑搭配。乾薑辛熱,所以佐生附子;生薑辛溫,稍微有助於熟附子的功效,這就是用藥的巧妙之處。不過,白通湯等藥方以瀉下為主,而真武湯則以寒濕為主,因此藥物使用上有所不同。
總之,風濕和寒濕症狀相似,例如太陽桂枝附子湯用於治療寒濕互結,也用熟附子,並且用生薑輔助。附子的生熟使用和藥物輕重,都遵循這個原則。
仲景說,如果腹瀉、手腳冰冷、無脈,灸治後仍不溫暖,或者脈搏沒有恢復,反而出現微喘,則會死亡。
下利後。脈絕。手足厥逆。晬時脈還。手足溫者生。脈不還者死。少陰病。下利。六七日。咳而嘔。渴。心煩。不得眠者。豬苓湯主之。
【目】柯琴曰。下利而熱渴。下焦虛不能制水也。咳嘔煩渴。腎水不升也。下利不眠。心火不降也。凡利水之劑。必先上升。而後下降。故主此湯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下利。咽痛。胸滿。心煩者。豬膚湯主之。
少陰病。嘔而咽中痛。生瘡。不能語言。聲不出者。苦酒湯主之。
【目】鰲按。首條下利。腎元虛也。次條嘔逆。腎火沖也。
白話文:
如果人腹瀉後,脈搏消失,手腳冰冷發麻,到了傍晚脈搏恢復,手腳變得溫暖的,就可以活下來。如果脈搏沒有恢復,就會死亡。
這是少陰病的症狀,如果腹瀉持續六七天,伴隨咳嗽嘔吐、口渴、心煩、失眠,就應該服用豬苓湯治療。
柯琴說,腹瀉伴隨口渴,是因為下焦虛弱,無法控制水液。咳嗽嘔吐、口渴,是腎水不能上升。腹瀉失眠,是心火不能下降。所有利水藥物,都必須先上升後下降,所以才用豬苓湯治療。
仲景說,如果少陰病患者腹瀉,伴隨咽喉疼痛、胸悶、心煩,就應該服用豬膚湯治療。
如果少陰病患者嘔吐,伴隨咽喉疼痛、生瘡,不能說話,聲音發不出,就應該服用苦酒湯治療。
鰲說,第一條腹瀉是因為腎氣虛弱,第二條嘔吐是因為腎火上逆。
如果人腹瀉後,脈搏消失,手腳冰冷發麻,到了傍晚脈搏恢復,手腳變得溫暖的,就可以活下來。如果脈搏沒有恢復,就會死亡。
這是少陰病的症狀,如果腹瀉持續六七天,伴隨咳嗽嘔吐、口渴、心煩、失眠,就應該服用豬苓湯治療。
柯琴說,腹瀉伴隨口渴,是因為下焦虛弱,無法控制水液。咳嗽嘔吐、口渴,是腎水不能上升。腹瀉失眠,是心火不能下降。所有利水藥物,都必須先上升後下降,所以才用豬苓湯治療。
仲景說,如果少陰病患者腹瀉,伴隨咽喉疼痛、胸悶、心煩,就應該服用豬膚湯治療。
如果少陰病患者嘔吐,伴隨咽喉疼痛、生瘡,不能說話,聲音發不出,就應該服用苦酒湯治療。
鰲說,第一條腹瀉是因為腎氣虛弱,第二條嘔吐是因為腎火上逆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四逆。泄利下重。其人或咳。或悸。或小便不利。或腹中痛者。四逆散主之。
【目】朱肱曰。問。仲景少陰四逆湯。又有散。何也。答曰。大抵少陰病。不可便用熱藥。且亦有表熱者。名晚發熱。用麻黃、細辛輩發汗。終不成少陰症便不得發汗耶。今少陰病四肢冷。亦有內熱者。故用四逆散也。湯用乾薑、附子。而散則主熱症也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下利止而頭眩。時時自冒者死。
【目】柯琴曰。此症陽回利止。是水穀已竭。無物更行。頭眩而時時自冒。清陽之氣已脫也。
白話文:
朱肱說:請問,張仲景的少陰四逆,有湯劑也有散劑,這是為什麼呢?回答說:一般來說,少陰病不能馬上用溫熱的藥物治療。而且,少陰病也有表熱的症狀,叫做晚發熱,要用麻黃、細辛等藥物發汗。如果最終沒有發展成少陰症,就不用發汗。現在少陰病四肢冰冷,也有內熱的情況,所以要用四逆散。湯劑用乾薑、附子,而散劑則主要針對熱症。
柯琴說:這種病症陽氣回升,腹瀉停止,說明水谷精微已經耗竭,沒有東西可以繼續輸送。頭昏眼花,時常感覺頭部冒汗,說明清陽之氣已經脫離了。
解釋:
- 少陰病: 中醫學理論中,將人體分為陰陽,而少陰屬於陰性,指的是體內陽氣不足的疾病。
- 四逆: 指的是四肢冰冷,脈象沉細,是少陰病的典型症狀。
- 泄利下重: 指的是腹瀉,而且感覺排便下墜。
- 四逆散: 中醫方劑,主要用於治療少陰病四逆證。
- 頭眩: 指的是頭昏眼花。
- 自冒: 指的是頭部出汗。
- 陽回利止: 指的是陽氣回升,腹瀉停止。
- 水穀已竭: 指的是人體的精微物質已經耗竭。
- 清陽之氣: 指的是人體的陽氣。
總結:
這段古籍記載了中醫對少陰病的治療觀點,主要指出少陰病的症狀、病機以及治療方法,同時也強調了不同症狀的判斷和治療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