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十四·少陰經症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四·少陰經症 (7)

1. 附錄厥與四逆不同論

李杲曰。四逆者。四肢不溫也。厥者。手足逆冷也。傷寒邪在三陽。則手足必熱。傳到太陰。則手足不熱而溫。至少陰。則邪熱之入里漸深。故四肢逆而不溫。及至厥陰。則又手足厥冷。更甚於逆矣。其四逆散。以涼藥而治四肢不溫。其四逆湯。以熱藥而治寒極而成逆厥者也。

四肢通冷。比之手足獨冷。則有間。夫死者。以四逆言之。可治者。以厥冷言之。則亦可見四逆與手足厥冷之有輕重矣。蓋四肢通冷。其病為重。手足獨冷。其病為輕也。四肢與手足。卻有所分。以四字加於逆字之上。是通指手足臂脛以上言也。以手足二字加於厥逆厥冷之上。

是獨指手足言也。蓋以四逆為四肢通冷。而厥為手足獨冷也。

2. 附錄傷寒陰陽寒熱二厥辨

陶華曰。陰陽二厥。治之一瘥。生死立判。夫陽厥者。先自三陽經氣分。因感寒邪。於頭疼發熱惡寒以後。傳進三陰血分。變出四肢厥冷乍溫。大便燥實。譫語發渴。揚手擲足。不惡寒反怕熱。脈沉有力。此見傳經熱症。謂之陽厥。陽極發厥者。即陽症似陰。外雖有厥冷。內有熱邪耳。

蓋因大便結實失下。使血氣不通。故手足乍冷乍溫也。如火鍊金。熱極金反化水。水寒極而成冰。反能載物。厥微熱亦微。四逆散。厥深熱亦深。大承氣湯。正謂亢則害其物。承乃制其極也。若誤為陰症。便進熱藥。如抱薪救火矣。夫陰厥者。因三陰經血分自受寒邪。初病。

無身熱。無頭疼。就使惡寒。四肢厥冷。直至臂脛以上。過乎肘膝。不溫。引衣蜷臥。不渴。兼或腹滿吐瀉。或戰慄。面如刀刮。口吐涎沫。脈沉遲無力。此為陰經直中真陰寒症。不從陽經傳入。謂之陰厥也。輕則理中湯。重則四逆湯溫之。勿令誤也。又曰。人之手足。乃胃土之末。

凡脾胃有熱。手足必熱。脾胃有寒。手足必冷。理之常也。惟傷寒乃有厥深熱亦深。厥微熱亦微之論。何耶。曰。此為極則變。火氣亢極。反兼水化。故有此象耳。陰陽反復。病之逆從。未可以常理論也。凡言厥逆厥寒厥冷手足寒冷。皆變文耳。不必分輕重。若言四肢。則有異也。

亦未可純為寒症。若厥冷直至臂脛以上。則為真寒無疑。急用姜附等溫之。少緩便難治。謂其冷上過乎肘。下過乎膝。非內有真寒。達於四肢而何。然更當以脈與症參之。庶乎無誤。凡看傷寒。不可以厥逆。便斷為寒。必參脈與兼症。方知端的。如手足厥冷。兼之腹痛腹滿。

泄利清白。小便亦清。口不渴。惡寒戰慄。面如刀刮。皆寒症也。若腹痛後重。泄利稠黏。小便赤澀。渴而好飲。皆熱症也。宜詳審之。

3. 手足溫
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下利。若利自止。惡寒而蜷臥。手見溫者。可治。

【目】柯琴曰。傷寒以陽為主。不特陰症見陽脈者生。即陰病見陽症者亦可治。背為陽。腹為陰。陽盛則作痙。陰盛則蜷臥。若利而手足仍溫。是陽回。故可治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脈陰陽俱緊者。口中氣出。唇口燥干。鼻中涕出。蜷臥。足冷。舌上胎渴。勿妄治也。到七日以來。其人微發熱。手足溫者。此為欲解。或到八日以上。反大發熱者。此為難治。設使惡寒者。必欲嘔也。腹內痛者。必欲利也。

【目】許叔微曰。發熱雖微。而手足自溫。乃陰得陽而欲解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脈緊。至七八日。自下利。脈暴微。手足反溫。脈緊反去者。為欲解。雖煩下利。必自愈。

【目】魏荔彤曰。此申解少陰經邪有自解之故。蓋臟邪為里症宜溫。經邪為表症宜散。固已。然經邪之感也。有淺深。而人之氣稟。有強弱。若其人正弱而邪盛。則非醫藥不為功。若正旺而邪淺。則經儘可以自解。六經皆然耳。如本條脈症。並非少陰臟病虛寒下利也。乃在經寒邪欲散也。

所以緊者失其緊。忽變而為微。微者緩也。平也。正緊字之對。非虛微之微也。且臟病下利。必手足冷。若利止方手足溫。今下利而溫。其邪不在臟而在經矣。明為欲解。雖煩而不躁。則非陰盛而見陽回之象矣。即利未自止。經邪漸可消矣。經邪有過經自解之理。故緊去而微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八九日。一身手足盡熱者。以熱在膀胱。必便血也。

【目】魏荔彤曰。八九日而一身手足盡熱。似為太陽陽明之熱矣。不知少陰症既具。而如此之熱。非陽經為病。仍陰經為病也。腎與膀胱表裡。腎熱必旁註於膀胱。自然之理。膀胱為太陽腑。遂因腑熱而散於太陽經之周身。以此而知病不在陽經。而在陰經。消耗陰津最迫。不可謂陰病得陽為易愈也。

明其必便血。在太陽膀胱本經之熱症言必便血。今在少陰腎經移注於膀胱經之熱症亦言必便血。膀胱一腑。與腎表裡。下焦血海。皆相聯屬。與太陽同有便血之機。就其切近者必之也。此非急泄下焦之熱。不足以存少陰之陰也。未成血。則豬苓。既成血。則抵當。非此無以為救。

同於太陽犯水之義也。如已下血熱泄。又須斟酌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下利後脈絕。手足厥逆。晬時脈還。手足溫者生。脈不還者死。

【目】鰲按。脈還手足溫。由醫藥之力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