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十四·少陰經症 (7)
卷十四·少陰經症 (7)
1. 附錄厥與四逆不同論
李杲曰。四逆者。四肢不溫也。厥者。手足逆冷也。傷寒邪在三陽。則手足必熱。傳到太陰。則手足不熱而溫。至少陰。則邪熱之入里漸深。故四肢逆而不溫。及至厥陰。則又手足厥冷。更甚於逆矣。其四逆散。以涼藥而治四肢不溫。其四逆湯。以熱藥而治寒極而成逆厥者也。
四肢通冷。比之手足獨冷。則有間。夫死者。以四逆言之。可治者。以厥冷言之。則亦可見四逆與手足厥冷之有輕重矣。蓋四肢通冷。其病為重。手足獨冷。其病為輕也。四肢與手足。卻有所分。以四字加於逆字之上。是通指手足臂脛以上言也。以手足二字加於厥逆厥冷之上。
是獨指手足言也。蓋以四逆為四肢通冷。而厥為手足獨冷也。
白話文:
李杲說:四逆,是指四肢不溫。厥,是指手足逆冷。傷寒邪氣在三陽,則手足必然發熱。傳到太陰,則手足不再發熱,只會感到溫暖。再傳到少陰,則邪熱深入,所以四肢逆而不溫。到了厥陰,則手足厥冷,比四逆更嚴重。
四逆散用涼藥治療四肢不溫;四逆湯用熱藥治療寒極而致逆厥。
四肢通冷比單獨的手足冰冷嚴重。至於死亡,用四逆來形容,可以治療;用厥冷來形容,則也可能救治。由此可見,四逆與手足厥冷的病情有輕重之分。
一般來說,四肢通冷病情較重,手足獨冷病情較輕。四肢與手足有區別,用「四」字加在「逆」字前面,是指手足、臂、脛以上部位。用「手足」二字加在「厥逆」或「厥冷」前面,則是指手足。
2. 附錄傷寒陰陽寒熱二厥辨
陶華曰。陰陽二厥。治之一瘥。生死立判。夫陽厥者。先自三陽經氣分。因感寒邪。於頭疼發熱惡寒以後。傳進三陰血分。變出四肢厥冷乍溫。大便燥實。譫語發渴。揚手擲足。不惡寒反怕熱。脈沉有力。此見傳經熱症。謂之陽厥。陽極發厥者。即陽症似陰。外雖有厥冷。內有熱邪耳。
蓋因大便結實失下。使血氣不通。故手足乍冷乍溫也。如火鍊金。熱極金反化水。水寒極而成冰。反能載物。厥微熱亦微。四逆散。厥深熱亦深。大承氣湯。正謂亢則害其物。承乃制其極也。若誤為陰症。便進熱藥。如抱薪救火矣。夫陰厥者。因三陰經血分自受寒邪。初病。
白話文:
陶華說:陰陽兩者若出現厥症,治療得當則病癒,生死立判。
陽厥的病機是:起初,三陽經的氣分受到寒邪侵襲,出現頭痛、發熱、惡寒等症狀。接著,寒邪傳入三陰經的血分,導致四肢厥冷、時而溫熱,大便乾結,神志不清、口渴,手腳不停地揮舞,不惡寒反而怕熱,脈象沉而有力。這是因為熱邪傳入經絡,表現出陽厥的症狀。陽氣極盛而發厥,也就是陽症類似陰症,表面雖然有厥冷,但內在卻有熱邪。
這是因為大便阻塞不通,導致血氣運行不暢,因此手腳時冷時熱。就像煉金,火氣過盛,金子反而化為水,水寒極了會結冰,反而能承載重物一樣。厥症輕微,熱邪也輕微,可用四逆散;厥症嚴重,熱邪也深重,可用大承氣湯。這正說明物極必反,亢盛則會傷害自身,需要用相反的治療方法來制止它的極端。如果誤以為是陰症,就用溫熱藥物治療,就好比用柴火救火,反而會火上澆油。
陰厥的病機是:三陰經的血分直接受到寒邪侵襲,初次發病時,...
無身熱。無頭疼。就使惡寒。四肢厥冷。直至臂脛以上。過乎肘膝。不溫。引衣蜷臥。不渴。兼或腹滿吐瀉。或戰慄。面如刀刮。口吐涎沫。脈沉遲無力。此為陰經直中真陰寒症。不從陽經傳入。謂之陰厥也。輕則理中湯。重則四逆湯溫之。勿令誤也。又曰。人之手足。乃胃土之末。
凡脾胃有熱。手足必熱。脾胃有寒。手足必冷。理之常也。惟傷寒乃有厥深熱亦深。厥微熱亦微之論。何耶。曰。此為極則變。火氣亢極。反兼水化。故有此象耳。陰陽反復。病之逆從。未可以常理論也。凡言厥逆厥寒厥冷手足寒冷。皆變文耳。不必分輕重。若言四肢。則有異也。
白話文:
病人沒有發燒,也沒有頭痛,卻感到寒冷,四肢冰冷,直到手臂和小腿以上,超過了肘關節和膝蓋,身體不溫暖。他們會拉著衣服蜷縮著睡覺,不口渴,還可能伴隨腹部脹滿、嘔吐、腹瀉,或全身發抖,臉色蒼白如刀削般,口中吐出唾液,脈象沉緩無力。這屬於陰經直接受到真陰寒邪入侵的病症,不是從陽經傳來的,稱為陰厥。病情輕微者可用理中湯治療,嚴重者則要用四逆湯溫補。切不可誤診。
另外,人體的手腳是胃土的末端,脾胃有熱,手腳就必然發熱;脾胃有寒,手腳就必然冰冷,這是正常的道理。但是,在傷寒病中,卻有「厥深熱亦深,厥微熱亦微」的特殊情況。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這是極端情況下的變化,火氣過於旺盛,反而會轉化為水寒,所以出現這樣的症狀。陰陽相互轉化,病症變化多端,不能用常理推斷。所有說「厥逆」、「厥寒」、「厥冷」、「手足寒冷」的,都是指這種特殊情況下的變化,不必區分輕重。但是,如果說「四肢」,則又是另外一種情况了。
亦未可純為寒症。若厥冷直至臂脛以上。則為真寒無疑。急用姜附等溫之。少緩便難治。謂其冷上過乎肘。下過乎膝。非內有真寒。達於四肢而何。然更當以脈與症參之。庶乎無誤。凡看傷寒。不可以厥逆。便斷為寒。必參脈與兼症。方知端的。如手足厥冷。兼之腹痛腹滿。
泄利清白。小便亦清。口不渴。惡寒戰慄。面如刀刮。皆寒症也。若腹痛後重。泄利稠黏。小便赤澀。渴而好飲。皆熱症也。宜詳審之。
白話文:
也不可以完全认定为寒症。如果四肢厥冷一直蔓延到手臂和小腿以上,那就是真寒无疑,要赶紧用生姜、附子等温热药物治疗。稍微拖延就难以治疗。因为寒气上过肘部,下过膝盖,如果不是体内有真寒,怎么会蔓延到四肢呢?但是还要结合脉象和症状进行判断,这样才能避免误诊。凡是看伤寒,不能因为出现厥逆就断定为寒症,必须结合脉象和兼症,才能知道病情的真相。比如手脚厥冷,同时伴有腹痛腹胀、腹泻清稀、小便清澈、口不渴、恶寒战栗、面色苍白,这些都是寒症。如果腹痛伴有下坠感、腹泻稠粘、小便赤涩、口渴想喝水,这些都是热症,要仔细辨别。
3. 手足溫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下利。若利自止。惡寒而蜷臥。手見溫者。可治。
【目】柯琴曰。傷寒以陽為主。不特陰症見陽脈者生。即陰病見陽症者亦可治。背為陽。腹為陰。陽盛則作痙。陰盛則蜷臥。若利而手足仍溫。是陽回。故可治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脈陰陽俱緊者。口中氣出。唇口燥干。鼻中涕出。蜷臥。足冷。舌上胎渴。勿妄治也。到七日以來。其人微發熱。手足溫者。此為欲解。或到八日以上。反大發熱者。此為難治。設使惡寒者。必欲嘔也。腹內痛者。必欲利也。
【目】許叔微曰。發熱雖微。而手足自溫。乃陰得陽而欲解也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脈緊。至七八日。自下利。脈暴微。手足反溫。脈緊反去者。為欲解。雖煩下利。必自愈。
白話文:
張仲景說,少陰病,腹瀉,如果腹瀉自行停止,畏寒且蜷縮臥床,手摸起來溫熱的,可以治療。
柯琴說,傷寒以陽氣為主,不僅陰症出現陽脈的人可以治癒,即使陰病出現陽症的人也可以治療。背部屬陽,腹部屬陰,陽氣盛則抽筋,陰氣盛則蜷縮臥床。如果腹瀉,但手腳仍然溫熱,這是陽氣回升,所以可以治療。
張仲景說,脈象陰陽俱緊,口中氣息微弱,嘴唇乾燥,鼻中流涕,蜷縮臥床,腳冰冷,舌苔發白,口渴,不要輕易治療。如果到了第七天,病人略微發熱,手腳溫熱,這是要解脫的徵兆。或者到了第八天以後,反而出現高燒,這是難以治療的。假如病人畏寒,必然想嘔吐;腹部疼痛,必然想腹瀉。
許叔微說,即使發熱微弱,但手腳自行溫熱,這是陰氣得陽氣而要解脫的徵兆。
張仲景說,少陰病,脈象緊,到了第七、八天,自行腹瀉,脈象突然微弱,手腳反而溫熱,脈象緊縮消失,這是要解脫的徵兆。雖然仍然煩躁,腹瀉不止,但一定會自行痊癒。
【目】魏荔彤曰。此申解少陰經邪有自解之故。蓋臟邪為里症宜溫。經邪為表症宜散。固已。然經邪之感也。有淺深。而人之氣稟。有強弱。若其人正弱而邪盛。則非醫藥不為功。若正旺而邪淺。則經儘可以自解。六經皆然耳。如本條脈症。並非少陰臟病虛寒下利也。乃在經寒邪欲散也。
所以緊者失其緊。忽變而為微。微者緩也。平也。正緊字之對。非虛微之微也。且臟病下利。必手足冷。若利止方手足溫。今下利而溫。其邪不在臟而在經矣。明為欲解。雖煩而不躁。則非陰盛而見陽回之象矣。即利未自止。經邪漸可消矣。經邪有過經自解之理。故緊去而微。
白話文:
魏荔彤說,這段文字說明瞭少陰經的邪氣有自行痊癒的原因。一般來說,內臟的病狀需要溫暖治療,而經絡的病狀則需要疏散。這點是肯定的。然而,經絡的感染會有輕重之分,人的體質也會有強弱之別。如果一個人的正氣較弱而邪氣較強,那麼只有通過醫藥治療才能見效。但如果一個人的正氣較旺而邪氣較淺,那麼經絡的病狀通常是能自行痊癒的。這種情況在六經病中都存在。
根據這一條脈象和症狀,並不是少陰內臟的虛寒性下痢,而是經絡中的寒邪想要疏散。因此,原本緊張的脈象變得失去緊張,忽然轉變為微弱。微弱是指脈象放緩、平和,與「緊」形成對照,並非通常意義上的「微」。而且,如果內臟有病導致下痢,那麼手腳通常會發冷。但如果下痢停止後手腳才開始回暖,那麼這表明邪氣不在內臟而在經絡。這表明病情正在緩解,即使有些煩躁,也不是陰盛陽回的徵兆。即便下痢尚未完全停止,經絡的病狀也逐漸得以消除。經絡病有過經自然痊癒的道理,所以緊張的脈象消失了,變得微弱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八九日。一身手足盡熱者。以熱在膀胱。必便血也。
【目】魏荔彤曰。八九日而一身手足盡熱。似為太陽陽明之熱矣。不知少陰症既具。而如此之熱。非陽經為病。仍陰經為病也。腎與膀胱表裡。腎熱必旁註於膀胱。自然之理。膀胱為太陽腑。遂因腑熱而散於太陽經之周身。以此而知病不在陽經。而在陰經。消耗陰津最迫。不可謂陰病得陽為易愈也。
明其必便血。在太陽膀胱本經之熱症言必便血。今在少陰腎經移注於膀胱經之熱症亦言必便血。膀胱一腑。與腎表裡。下焦血海。皆相聯屬。與太陽同有便血之機。就其切近者必之也。此非急泄下焦之熱。不足以存少陰之陰也。未成血。則豬苓。既成血。則抵當。非此無以為救。
白話文:
【綱】
張仲景說:少陰病,發病八九日,全身手足都發熱者,這是因為熱在膀胱,必然會出現便血。
【目】
魏荔彤說:發病八九日,全身手足都發熱,看似太陽陽明經的熱證。但是,既然已經確定是少陰症,而且如此發熱,就不是陽經病變,而是陰經病變。腎與膀胱是表裡關係,腎熱必然會旁注於膀胱,這是自然法則。膀胱是太陽腑,因此腑熱就會散佈到太陽經的周身。由此可知,病不在陽經,而在陰經。消耗陰津最為迫切,不可認為陰病得陽就容易治癒。
明其必便血:在太陽膀胱本經的熱證中說必便血,現在在少陰腎經移注到膀胱經的熱證中也說必便血。膀胱是單一的腑,與腎臟表裡相合,下焦是血海,彼此相聯繫。所以,少陰腎經的熱證和太陽經都可能出現便血。從更直接的關係來看,必然會便血。這不是急著洩下焦的熱,不足以保住少陰的陰氣。如果血還沒形成,則用豬苓治療;如果血已經形成,則用抵當散治療。沒有這些藥物就無藥可救。
【綱】
張仲景說,如果患有少陰病,已經病了八九天,全身手足都發熱,這是因為熱氣積聚在膀胱,必然會導致便血。
【目】
魏荔彤說,病了八九天,全身手足都發熱,看起來像是太陽陽明經的熱證。但是,既然已經確定是少陰病,而且熱度如此之高,就不是陽經病變,而是陰經病變。腎和膀胱是互相表裡,腎臟發熱,熱氣就會轉移到膀胱,這是自然規律。膀胱屬於太陽腑,所以膀胱的熱氣會散佈到太陽經的周身。由此可知,病根不在陽經,而在陰經。這種病症消耗陰津最嚴重,不能以為陰病得到了陽氣,就容易治癒。
之所以說一定會便血,是因為太陽膀胱經的熱證會引起便血,而現在少陰腎經的熱氣轉移到膀胱經,也會導致便血。膀胱是單獨的腑,和腎臟互相表裡,下焦是血海,彼此相互聯繫。所以,少陰腎經的熱證和太陽經都可能導致便血。從更直接的關係來看,必然會便血。這不是要急於清除下焦的熱氣,因為這樣不足以保住少陰的陰氣。如果血還沒形成,就用豬苓治療;如果血已經形成,就用抵當散治療。沒有這些藥物就無藥可救。
同於太陽犯水之義也。如已下血熱泄。又須斟酌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下利後脈絕。手足厥逆。晬時脈還。手足溫者生。脈不還者死。
【目】鰲按。脈還手足溫。由醫藥之力也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中醫理論中的「太陽犯水」原則,類似於太陽侵犯了水質地的象徵意義。如果已經出現出血、熱洩等症狀,則需要根據情況進行評估和處理。
原文引用了張仲景的話:如果出現下痢後脈搏消失、四肢冰冷的情況,在一小時內脈搏恢復、四肢回暖的情況下,病人有可能存活;如果脈搏未恢復、四肢仍冰冷,則預示著病情危急,存活機會較小。
鰲按:當脈搏恢復、四肢回暖是由於醫藥治療所導致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