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傷寒論綱目》~ 卷十四·少陰經症 (6)

卷十四·少陰經症 (6)

16. 不得臥
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得之二三日。心煩。不得臥。黃連阿膠湯主之。少陰病。下利。六七日。咳而嘔。渴。心煩。不得眠者。豬苓湯主之。

【目】柯琴曰。少陰受病。當五六日發。然發於二三日居多。二三日背惡寒者。腎火衰敗也。必溫補以益陽。反發熱者。腎水不藏也。宜微汗以固陽。口燥咽乾者。腎火上走空竅。急下之以存津液。此心中煩。不得臥者。腎火上攻於心也。當滋陰以涼心血。二三日心煩。是實熱。

六七日心煩。是虛煩。且下利而熱渴。是下焦虛。不能制水。非芩、蓮、芍藥所宜。咳嘔煩渴者。腎水不升。下利不眠者。心火不降耳。凡利水之劑。必先上升而後下降。故主以豬苓湯。以瀉陰利水而升津液。斯上焦如霧而咳渴除。中焦如漚而煩嘔靜。下焦如瀆而利自止矣。

鰲按。腎火上攻於心。故心中煩而不得臥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下後。復發汗。晝日煩躁不得眠。夜而安靜。不嘔不渴。無表症。脈沉微。身無大熱者。乾薑附子湯主之。

【目】王肯堂曰。少陰當病於欲寐。今乃不得眠。緣陽氣入少陰經。非少陰正病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脈沉細。自利煩躁。不得眠者死。

【目】王肯堂曰。不得眠為常症。然由於脈沉細自利煩躁。遂致不眠。以及傷寒發熱下利厥逆煩躁不得。臥者。俱為死症。皆由正氣弱。陽不能復故也。

17. 手足厥逆

【綱】仲景曰。凡厥者。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。厥者手足逆冷是也。

諸四逆厥者。不可下之。虛家亦然。

【目】朱震亨曰。凡手足六經之脈。皆自陰傳陽。自陽傳陰。陰氣勝。則陽不達於四肢。故為寒厥。

熱厥可下。寒厥惟有溫補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但厥。無汗。而強發之。必動其血。未知從何道出。或從口鼻。或從耳目。是名下厥上竭。為難治。

【目】成無己曰。厥者。冷也。甚於四逆也。陰陽氣不相接。謂陽氣內陷。熱氣逆伏。故手足冷也。夫厥者必發熱。前熱者後必厥。厥深者熱亦深。厥微者熱亦微。是知內陷者。手足為厥矣。強發汗而動血。亦是發動其熱。先熱而後厥者。熱伏於內也。先厥而後熱者。陰退而陽氣得復也。若始得之便厥。則是陽氣不足而陰氣勝矣。大抵厥逆為陰所主。寒者多矣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大汗。若大下利。而厥冷者。四逆湯主之。大汗出。熱不去。內拘急。四肢疼。又下利。厥逆而惡寒者。四逆湯主之。

【目】危亦林曰。陰陽二厥脈皆沉。所以使人疑之。然陰厥脈沉遲而弱。陽厥脈沉伏而滑。陽厥指甲時一溫。陰厥指甲常冷。足蜷不渴。清便如常。外症則自惺惺也。若未辨陰陽。宜用理中湯試之。陽厥則便熱。陰厥則不熱。

柯琴曰。大汗亡陽。大下亡陰。陰陽俱虛。故厥冷。但利非清穀。急溫之。陽回而生可望也。二條。治之失宜。雖大汗出而熱不去。惡寒不止。表未除也。內拘急而下利。裡寒已發。四肢疼而厥冷。表寒又見矣。可知表熱裡寒者。即表寒亡陽者矣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嘔而脈弱。小便複利。身有微熱。見厥者。難治。四逆湯主之。

【目】張云岐曰。里無熱。故小便利。表虛寒。故見厥。傷寒以陽為主。今則陽消陰長。故難治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吐利汗出。發熱惡寒。四肢拘急。手足厥冷者。四逆湯主之。

【目】成無己曰。大抵下利之人。見厥複利。厥者復為熱。為陽氣得復。而利必自止。熱者便為厥。是陰氣遠勝也。故復下利。

龔信曰。此條吐利。不言清穀。汗出不言大。脈不言微弱。幸有此表陽。再以四逆溫其里。可望其生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下利清穀。裡寒外熱。手足厥逆。脈微欲絕。身反不惡寒。其人面色赤。或腹痛。或乾嘔。或咽痛。或利止。脈不出者。通脈四逆湯主之。下利清穀。裡寒外熱。汗出而厥者。通脈四逆湯主之。吐已下斷。汗出而厥。四肢拘急。不解。脈微欲絕者。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。

傷寒六七日。大下後。寸脈沉而遲。手足厥冷。下部脈不至。咽喉不利。吐膿血。泄利不止者。為難治。

傷寒五六日。不結胸。腹濡。脈虛。復厥者。不可下。此為亡血。下之死。

病者手足厥冷。言我不結胸。小腹滿。按之痛者。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。

【目】鰲按。首條厥逆。因寒盛於外也。二條厥逆。因下虛也。然比首條脈症皆輕。三條厥逆。因陰盛格陽也。故加豬膽汁為反佐。四條厥逆。因六腑氣絕於外也。五條厥逆。因於亡血也。何以知之。其脈空虛也。六條厥逆。因結胸也。與五條合看。當知結胸症有熱厥者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脈促。手足厥者。可灸之。傷寒六七日。脈微。手足厥冷。煩躁。灸厥陰。脈不還者死。

【目】陳士鐸曰。傷寒陰症發厥。灸其厥陰之經。亦不得已之法。原不及湯藥之神也。然苟以參藥救之。未有不生者。方名還厥湯。白朮四兩。附子乾薑各三錢。水煎。一帖而蘇。凡具有厥逆等症。即以此方投之。神效如響。蓋白朮最利腰臍。陰寒初入。原從臍始。利其腰臍。則腎宮有生氣。佐以姜附。則無微不達。而邪又安留乎。

鰲按。此二條。皆屬陰虛。故皆用灸法。蓋脈之促者。雖為陽脈。亦有陽虛而促者。亦有陰盛而促者。此則陰盛而促者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吐利。手足厥冷。煩躁欲死者。吳茱萸湯主之。

【目】柯琴曰。四逆者。四肢厥冷。兼臂脛而言。此手足。是言指掌也。四肢之陽猶在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下利。脈微者。與白通湯。利不止。厥逆無脈。乾嘔煩者。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。服湯後。脈暴出者死。微續者生。下利。手足逆冷。無脈者。灸之。不溫。若脈不還。反微喘者死。下利後。脈絕。手足厥逆。晬時脈還。手足溫者生。脈不還者死。

【目】陳士鐸曰。二條脈症。當急灸關元之脈。以寒極而脈伏。非灸則脈不能出也。今灸之而脈仍不還。反為微喘。此氣逆而不下。乃奔於上而欲絕也。本是死症。而吾以為可生者。正以其無脈也。夫人死而後無脈。今未死而無脈。非無也。乃伏也。灸之不還。豈真無脈可還乎。

無脈。應死矣。而仍未死。止作微喘。是脈欲還而不能遽還也。方用人參一兩。熟地五錢。牛膝三錢。甘草、附子各一錢。名還脈湯。一帖而脈驟出者死。苟得漸出。可望生矣。三條。晬時脈還。亦用灸法而還者也。然亦必手足溫者可生。正見陽氣之尚留耳。倘脈不還。則手足終無溫熱之時。

是陽不可返。而死不可生矣。不知脈之不返。因灸法而不能返也。灸之力微。終不及藥之力厚。吾以人參三兩灌之。則脈自欲生矣。

鰲按。首條。下利厥逆。服白通湯。惡脈之驟出。二三條。下利。厥逆無脈。用灸法。欲脈之猝還。一死一生者。何也。一用灸而一用藥也。可見用藥之能速出脈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四逆。其人或咳。或悸。或小便不利。或腹中痛。或泄利下重者。四逆散主之。

【目】柯琴曰。四肢為諸陽之本。陽氣不達於四肢。因而厥逆。故四肢多屬於陰。此則泄利下重。陽邪下陷入陰中。陽內而陰反外。以致陰陽脈氣不相順接也。可知以手足厥冷為熱厥。手足厥逆為寒厥者。亦鑿矣。條中無主症。而皆是或然症。故小便不利。同小青龍症。厥悸。

茯苓甘草症。咳利腹痛。小便不利。同真武症。種種是水氣為患。不用利水者。泄利下重故也。泄利下重。又不用白頭翁湯者。四逆故也。此少陰之樞無主。故多或然症。因取四物以散四逆之熱邪。隨症加減。以治或然症。此少陰氣分之下劑也。所謂厥因下之者此方矣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手足厥冷。脈乍緊。邪結在胸中。心中滿而煩。飢不能食。病在胸中。當吐之。

【目】成無己曰。諸陽受氣於胸中。邪氣客胸。鬱郁留結。則陽氣不得敷布。而手足為之厥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惡寒。身蜷而利。手足逆冷者。不治。

【目】柯琴曰。利而手足溫。是陽回。故可治。利不止而手足逆冷。是純陰無陽。所謂六腑氣絕於外者。手足寒。五臟氣絕於內者。下利不禁矣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四逆。惡寒而蜷。脈不至。不煩而躁者死。少陰病。吐利。煩躁。四逆者死。

【目】成無己曰。四逆者。四肢逆而不溫也。傷寒之始。邪在皮膚。當太陽陽明受邪。則一身盡熱。太陰少陰受邪。則手足自溫。是表邪漸緩而欲傳裡也。傷寒四五日。手足溫而渴者。小柴胡湯。是太陽邪傳少陽也。脈浮。手足溫。為系在太陰。是少陽邪傳太陰也。是知邪在半表裡。

則手足不熱而自溫。至邪傳少陰。為里症已深。雖未至厥。而手足已不溫。是四逆也。若至厥陰。則厥冷矣。四逆散枳實柴胡白芍、甘草皆寒涼。而專主四逆之疾。是知四逆。非盡虛寒症也。四逆湯乾薑、附子。皆熱藥。亦治四逆手足寒。旨哉。若手足自熱而至溫。從四逆而至厥者。

傳經之邪也。用四逆散。若始得手足厥而不溫者。是陰經受邪。陽氣不足。用四逆湯溫之。毋令誤也。

陳士鐸曰。少陰症。上吐下利。且兼煩躁。則陰陽擾亂拂抑。而無生氣可知。況手足逆冷。是脾胃之氣又將絕也。自是死症。然而治之於早。未嘗不可救。急以人參、白朮各二兩。肉桂丁香各二錢。灌之。尚可救耳。方名止逆奠安湯。人參救元陽之絕。白朮救脾胃之崩。丁香止嘔。

肉桂溫中。又能止瀉。救中土之危亡。奠上下之變亂。轉生機於頃刻。豈能捨此方哉。

少陰症。四逆。惡寒身蜷。脈不至。不煩而躁。亦是死症。而吾以為可救者。全在脈不至。不煩而躁。夫病至四肢之逆。陰陽之將絕可知。脈之不至。未必非寒極而伏也。不然。陽絕則心宜煩。乃不煩。但嫌其煩而不躁。則陽未絕而將絕。為可畏耳。陽既欲絕。則陰亦隨絕。

故一補陽。陽回而陰亦回也。急用生生湯可活。人參三兩。棗仁炒五錢。附子三錢。水煎。人參以回陰陽。附子祛寒。棗仁安心。則心定而躁可去。脈可出矣。死中求活。其在此方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