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四 (15)
卷四 (15)
1. 渴
鰲按:背強惡寒,尚屬太陽。寒濕本當汗解。不汗而下,必致陽氣擾上焦而滿,傷中焦而噦,傷下焦而小便不利。既三焦受病矣。口燥煩而舌上苔,由丹田之有熱;不能飲水,是濕猶在中。當從五苓散去桂枝易肉桂。
【綱】仲景曰:太陽中暑,其人汗出惡寒,身熱而渴也。
【目】柯琴曰:中暑夾寒。有得之乘涼者,陰寒先著於肌膚,而暑氣內傷於心脈。故惡寒身熱汗出而渴也。清暑益氣湯,東垣得之矣。
白話文:
[渴]
按照鰲的說法,如果出現背部僵硬、怕冷的情況,這仍然屬於太陽經的問題。寒濕本來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解決,如果沒有發汗反而用瀉下的方法,一定會導致陽氣擾亂向上衝到上焦,引起胸悶;傷害到中焦,引起噁心嘔吐;傷害到下焦,引起小便不順暢。這樣就導致上、中、下三焦都生病了。口乾舌燥、煩躁不安,而且舌苔厚膩,是因為丹田有熱,但卻喝不下水,這是因為濕氣仍然在體內。應該用五苓散,去掉桂枝,改用肉桂。
[綱] 張仲景說,太陽中暑的人,會出汗、怕冷、身體發熱而且口渴。
[目] 柯琴說,中暑夾雜著寒氣,有些是因為乘涼引起的。陰寒先侵襲皮膚,而暑氣內傷心脈,所以會出現怕冷、身體發熱、出汗而且口渴。清暑益氣湯,是李東垣從這裡得到的啟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