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四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4)

1.

水停心下,氣上乘心,則為悸為喘;結於胸脅,則為水結胸;胃中虛冷,則為嘔為噦;冷氣相薄,則為噎;上迫於肺,則為咳;漬入腸中,則為利;邪熱所薄,蓄於下焦,則為小便不利、少腹滿,或裡急;溢於皮膚間,則為腫也。

王好古曰:邪氣在表,猶未作熱,故不渴。邪氣初傳入里,熱氣散漫未收,熏蒸焦膈,搏耗津液,遂成渴也。病人渴欲飲水,少少與之;但以法救者,恐飲水過多,積不能消,復為停飲諸疾也。

柯琴曰:前條上半截,與後條同義。前條在大汗後,後條在未汗前。即是太陽溫病。要知太陽溫病,即是陽明來路,其徑最捷,不若傷寒中風,止從亡津液而後轉屬也。飲水是溫病大法,庶不犯汗、吐、下溫之誤。五苓又是治飲多之法。前條,便是轉屬陽明症。

【綱】仲景曰:太陽病,飲水多,小便利者,必心下悸;小便少者,必苦裡急也。傷寒汗出,而心下悸、渴者,五苓散主之;不渴者,茯苓甘草湯主之。本以下之,故心下痞,與瀉心湯;痞不解,其人渴而口燥煩,小便不利者,五苓散主之。

【目】陶華曰:渴者,裡有熱也,津液為熱所耗。傷寒六七日傳至厥陰為消渴者,謂飲水多而小便少,乃熱能消水也。朱氏云:脈浮而渴,屬太陽;有汗而渴,屬陽明;自利而渴,屬少陰;至於厥陰,則又熱之極矣。

太陽無汗若渴,忌白虎,宜柴胡;陽明多汗而渴,宜竹葉石膏。

若先嘔後渴,則為欲解,當與之水;先渴後嘔,則為水停,赤茯苓湯。當依此議,勿令誤也。

鰲按:第二條渴不渴,雙頂心下悸,是汗出後既心下悸矣,而又有或渴或不渴者。二方皆因心下水氣而設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:太陽病,中風,以火劫發汗,邪風被火熱,血氣流溢,失其常度,兩陽相熏灼,身體則枯燥,但頭汗出,齊頸而還,其身發黃。陽盛則欲衄,陰虛則小便難。陰陽俱虛竭,則腹滿而喘、口渴咽爛,或不大便。久則譫語,甚者至噦,手足躁擾,捻衣摸床。小便利者,其人可治。

【目】鰲按:此言火灸之變,即火逆症。因火灸不如法,以致變生種種。惟以小便利者為可治,則知火逆之症,必以陰為主,最忌陰竭;猶之傷寒病以陽為主,最忌陽亡也。故中間「陽盛陰虛」四字,是火逆症之綱領;陽盛則傷血,陰虛則亡津,又傷寒書之大綱領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:濕家,但頭汗出、背強、欲得被覆、向火;若下之,則噦、胸滿、小便不利、舌上如苔者,以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,渴欲得水而不能飲、口燥煩也。

【目】李梃曰:熱在表則不渴,熱入里則渴,耗奪津液而然也。然有渴必有煩者:腎主水,熱深則水竭而渴;肝木挾心,火以生煩。故厥陰六七日,飲水多而小便少者,謂之消渴。渴欲飲水為欲愈,傳經已盡也。

白話文:

水液停留在心下部位,如果氣向上衝擊心臟,就會引起心悸和氣喘。水液如果結聚在胸脅之間,就形成水結胸。如果胃中虛寒,就會引起嘔吐或呃逆。寒冷之氣互相衝擊,就會引起吞嚥困難。如果向上侵犯肺部,就會引起咳嗽。如果滲入腸道,就會引起腹瀉。如果邪熱侵襲,蓄積在下焦,就會引起小便不順暢、小腹脹滿或裡急後重。如果水液溢於皮膚之間,就會引起水腫。

王好古說,邪氣在體表時,還沒有化熱,所以不會口渴。邪氣剛開始進入體內時,熱氣散漫而未收斂,熏蒸膈膜,耗損津液,就形成口渴。病人雖然口渴想喝水,但要少量給予,只能用藥物來治療,因為擔心飲水過多,積聚而無法消化,反而引起停飲等疾病。

柯琴說,前一段文字的上半部分和後一段文字意思相同。前一段文字是說在大汗後,後一段文字是說在還沒發汗之前。這都是太陽溫病的表現。要知道太陽溫病是陽明的來路,路徑最快。不像傷寒中風,是先失去津液,然後才轉屬到其他經絡。喝水是治療溫病的主要方法,這樣就不會犯發汗、催吐、瀉下或溫熱的錯誤。五苓散又是治療飲水過多的方法。前一段文字說的就是病邪轉屬到陽明經的症狀。

《綱目》中說,張仲景認為,太陽病如果飲水多,小便也多,必定會心悸;如果小便少,必定會裡急後重。傷寒汗出後如果心悸口渴,可以用五苓散治療;如果不渴,可以用茯苓甘草湯治療。如果是因為使用瀉下藥導致心下痞塞,即使用了瀉心湯,痞塞的症狀還是沒有解除,而且病人還口渴、口乾、煩躁、小便不暢,就要用五苓散治療。

《目》中陶華說,口渴是體內有熱的表現,因為津液被熱耗損。傷寒六七天傳到厥陰經形成消渴,意思是飲水多而小便少,是因為熱能消耗水液。朱氏認為,脈浮而口渴,屬於太陽病;有汗而口渴,屬於陽明病;腹瀉而口渴,屬於少陰病。至於到了厥陰病,就是熱到極點了。太陽病如果沒有汗而口渴,忌用白虎湯,宜用柴胡湯。陽明病如果多汗而口渴,宜用竹葉石膏湯。

如果先嘔吐後口渴,就代表病情將要好轉,可以給予飲水。如果先口渴後嘔吐,就是體內有水液停滯,可以用赤茯苓湯治療,要依此判斷,不要誤判。

鰲按,第二段說的渴不渴,和心下悸是同時出現的,意思是說已經有心下悸了,又分為口渴或不口渴兩種情況。這兩種情況都是因為心下有水氣而設置的治療方法。

《綱目》中說,張仲景認為,太陽病,如果用火劫的方式發汗,邪風被火熱所侵,血氣運行紊亂,失去常態,兩陽相熏灼,身體就會乾燥,只有頭部出汗,到脖子就停止了,身體會發黃,陽氣旺盛就會想流鼻血,陰液虛少就會小便困難,陰陽都虛弱耗竭就會腹脹氣喘,口渴咽喉腫爛,或者大便不暢,時間久了就會胡言亂語,嚴重的話甚至會打呃逆、手足躁動不安、亂摸衣服床鋪。如果小便順暢,病就可以治好。

《目》中鰲按,這是在說用火灸發汗所引起的變證,也就是火逆證。因為火灸不當,導致產生各種各樣的症狀。只有小便順暢的才有可能治好,因此可知火逆證主要是以陰為主,最怕陰液耗竭。就像傷寒病是以陽為主,最怕陽氣耗亡一樣。所以中間「陽盛陰虛」四個字是火逆證的綱領。陽盛會耗損血,陰虛會耗損津液,這也是傷寒學的大綱領。

《綱目》中說,張仲景認為,濕氣重的病人,只有頭部出汗,背部僵硬,想蓋被子,想烤火。如果用瀉下藥,就會引起呃逆、胸悶、小便不暢、舌苔厚膩,這是因為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,口渴想喝水,但又喝不下去,而且口乾煩躁。

《目》中李梃說,熱在體表就不會口渴,熱進入體內就會口渴,是因為熱耗損了津液。而且有口渴一定會有煩躁的症狀。腎主水,熱深入就會導致水液耗竭而口渴。肝木挾持心火,會產生煩躁。所以厥陰病六七天,如果飲水多而小便少,就叫做消渴。口渴想喝水是病情要痊癒的表現,代表病邪已經傳遍各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