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十四·少陰經症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四·少陰經症 (5)

1. 身痛
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身體痛。手足寒。骨節痛。脈沉者。附子湯主之。

【目】鰲按。本條純陰無陽。陰寒切膚。故身體痛。四肢無陽。故手足寒。陰寒內注。故骨節疼。則此身疼骨痛。雖與麻黃症相似。而寒熱陰陽。彼此判然。

此身體骨節疼痛。固非太陽之症。並非少陰之經。直屬少陰之臟。蓋腎主骨。腎寒故骨疼。即此一端。便當急救其臟中之陽矣。舍附子湯。曷足以濟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下之後。續得下利清穀不止。身疼痛者。急當救里。宜四逆湯。

白話文:

張仲景說:少陰病,身體疼痛、手腳冰冷、骨節疼痛,脈象沉細的,用附子湯治療。

鰲按:本條症狀屬於純陰無陽,陰寒深入皮膚,所以身體疼痛;四肢沒有陽氣,所以手腳冰冷;陰寒內侵,所以骨節疼痛。因此,這個身體疼痛、骨節疼痛,雖然與麻黃症相似,但寒熱陰陽卻截然不同。

這個身體和骨節疼痛,固然不是太陽經的症狀,也不是少陰經的症狀,而是直接屬於少陰的臟腑。因為腎主骨,腎寒所以骨痛。就這一方面來說,就應該趕快救治其臟腑的陽氣。除了附子湯,還有什麼藥可以應付呢?

張仲景說:傷寒之後,接著出現下痢清穀不止,身體疼痛的,應該緊急救治裏頭。宜用四逆湯。

病發熱頭疼。脈反沉。汗之。若不瘥。身體疼痛者。當救其里。宜四逆湯。

【目】柯琴曰。病為在表。脈當浮。今曰脈反沉。此為逆。汗之不瘥。即身體疼痛不罷。當憑其脈之沉而為在裡矣。

表宜溫散。里宜溫補。先救里。治其本也。

白話文:

病人發燒頭痛,脈象卻沉而無力。即使出汗,病症仍未減輕,身體也持續疼痛。這種情況應當救治其內在的病根,適合服用四逆湯。

柯琴說:疾病若表症,脈象應該浮動。現在脈象卻沉而無力,這就叫做逆證。出汗後病症仍未減輕,身體疼痛不休,可以從脈象沉而無力推斷病根已深入內里。

表症宜用溫散的藥物治療,裡症宜用溫補的藥物治療。要先救治裡症,才能治本。

解釋

這段古文描述的是一種外感病症,病人發燒頭痛,脈象沉而無力,出汗後症狀未見好轉,身體疼痛持續。這是因為病根已深入內里,屬於裡證。這種情況,宜用四逆湯等溫補藥物治療,以救治內在的病根。

柯琴的解釋進一步說明了病症由表入裡的變化,以及脈象沉而無力是內裡病根的表現。 他認為,要先治裡,才能治本,即要先救治內在的病根,才能根治疾病。

注意事項

這段文字僅供參考,具體的病症診斷和治療應由專業醫師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。

2. 蜷臥
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下利。若利自止。惡寒而蜷臥。手足溫者。可治。少陰病。惡寒身蜷而利。手足逆冷者。不治。

【目】成無己曰。蜷者。屈縮不伸也。皆陰寒之極。雖在陽經。見是症者。即有表症。亦宜用溫經之劑。桂枝附子是也。況在三陰。裡寒下利厥逆者乎。四逆之類。其可缺諸。若有陰無陽者。為不治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惡寒而蜷。時自煩。欲去衣被者。可治。少陰病。四逆。惡寒而身蜷。脈不至。不煩而躁者死。

【目】魏荔彤曰。少陰寒邪。固有在經在臟之不同。而治之之法。必以存陽為第一義。臟邪溫之。固存陽也。即經邪汗之。亦存陽也。舍此無他計也。如前條利忽自止。則陽盛於中焦。不致隨陰沉陷。惡寒蜷臥。雖純為陰寒之象。而手足能溫。則真陽自在。於此審其為臟邪。

白話文:

張仲景說,少陰病,拉肚子,如果拉肚子自己停了,怕冷蜷縮著身體,手腳溫暖的,可以治療。少陰病,怕冷身體蜷縮著,拉肚子,手腳冰冷的,不能治療。

成無己說,蜷縮是指身體彎曲不能伸展,都是陰寒極度的表現。雖然在陽經,但出現這種症狀,就代表有表證,也應該使用溫經的藥物,例如桂枝、附子。何況是在三陰,裡寒拉肚子厥逆呢?四逆湯之類的藥物,怎麼可以缺呢?如果有陰無陽,就是不能治的。

張仲景說,少陰病,怕冷蜷縮,有時自覺煩躁,想要脫掉衣服被子,可以治療。少陰病,四逆,怕冷蜷縮,脈搏摸不到,不煩躁反而躁動,就會死。

魏荔彤說,少陰寒邪,當然有在經絡和臟腑的不同,而治療的方法,一定要以保存陽氣為第一原則。臟腑有寒邪,用溫藥,就是保存陽氣。即使是經絡有寒邪,用汗法,也是保存陽氣。除了這個沒有其他辦法。比如上面說的拉肚子突然停止,就是陽氣旺盛於中焦,不至於隨著陰邪下沉。怕冷蜷縮,雖然完全是陰寒的表現,但手腳能溫暖,就是真陽還在,由此判斷是臟腑有寒邪。

溫之固易。即審其為經邪。汗之亦易。故曰可治。又如本條。並不下利。則陽更旺於中焦。雖惡寒足蜷。亦見少陰症象。然陽時煩而欲去衣被。內有陽存。而扶陽抑陰。亦不可過為猛烈也。其經邪臟邪之當審。而溫之汗之。又不待言矣。至次條。不煩而躁。則陽已離陰。陰孤求侶不得。

擾亂不寧。所謂陰躁者也。宜其死矣。

白話文:

若患者體溫偏低,只需溫暖便能恢復。需先判斷病因是否為經邪,若是,則可透過發汗來治療,因此可治。同樣地,若患者沒有腹瀉,則陽氣更旺盛於中焦,雖然可能出現惡寒足蜷的少陰症狀,但同時也表現出煩躁、想脫衣蓋的陽氣表現,表示體內仍有陽氣存在。因此需扶陽抑陰,但也不可過於猛烈。至於經邪、臟邪的判斷,以及溫暖、發汗的治療方法,在此就不贅述了。至於接下來的條文,若患者不煩躁卻感到不安,則表示陽氣已離開陰氣,陰氣孤單無依,因此出現躁動不安,這就是所謂的陰躁,這種情況已接近死亡了。

3. 但欲寐
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之為病。脈微細。但欲寐也。

【目】方中行曰。脈沉細者。少陰居於極下。起於小指之下也。針經曰。是主腎所生病者。嗜寐。蓋人肖天地。天地之氣。行於陽。則闢而曉。行於陰。則闔而晦。故人之氣。行於陽。則動而寤。行於陰。則靜而寐。然則但欲寐者。邪客於陰也。

魏荔彤曰。傷寒三陽。遞傳三陰。復自太陰傳少陰。此傳經之邪。乃外感風寒。歷久變熱之熱邪也。亦有直中少陰經臟者。又非傳經熱邪可比。乃陰寒之寒邪也。故三陽分經與腑。三陰分經與臟。如少陰病。其為傳經熱邪。直中寒邪。當辨也。若此條。則合傳經直中二邪而總標其脈症也。

白話文:

張仲景說,少陰病的症狀是脈象微細,患者只想睡覺。

方中行說,脈象沉細的人,少陰經位於身體最下方,起於小指下方。針灸經書說,這裡是主掌腎臟病變的地方,患者容易嗜睡。這是因為人體模仿天地,天地之氣運行於陽,則開闊而明亮,運行於陰,則閉合而昏暗。所以,人的氣機運行於陽,則人體活動而清醒,運行於陰,則人體靜止而睡眠。因此,只想睡覺的人,是因為邪氣侵襲了陰經。

魏荔彤說,傷寒病從三陽經傳到三陰經,再從太陰經傳到少陰經。這種經絡傳遞的邪氣,是外感風寒,時間久了變熱的熱邪。但也有一些邪氣直接侵犯少陰經的臟腑,這與傳經的熱邪不同,而是陰寒的寒邪。所以,三陽經與腑臟相連,三陰經與臟腑相連。像少陰病,可能是傳經的熱邪,也可能是直接侵犯的寒邪,需要辨別。這一條內容,把傳經的邪氣和直接侵犯的邪氣都包括在內,並且概括了少陰病的脈象和症狀。

少陰為病。脈必沉。三陰皆然。又兼微細。異乎三陽之浮大弦也。沉對浮。微對大。細對弦。此少陰脈也。見此則三陰俱可識其端倪。至少陰為症。有寒熱二邪。本不盡同。姑取兩邪入而見症大同者。則但欲寐也。腎司智巧。熱邪入而擾其陰。寒邪入而溷其陽。因致惛懞欲寐。

仲師示人未辨寒熱之邪。先辨少陰之症。此至訣也。脈之沉微細。三陰俱有。兼以但欲寐。則少陰病也。但沉微細。雖三陰皆有。而太陰必多微。少陰必多沉。厥陰必多細。太陰在中。故微多。少陰在下。故沉多。厥陰近膽。故弦可變細而細多。蓋細即弦之微者。此仲師於少陰。

白話文:

少陰病症的脈象與辨證

少陰病患的脈象,一定沉。三陰(少陰、太陰、厥陰)都是如此。而且脈象還會兼具微細的特性,這與三陽(太陽、陽明、少陽)的浮大弦脈不同。 沉對應浮,微對應大,細對應弦,這就是少陰脈的特徵。只要見到這些脈象,就可以推測出三陰的病症端倪。

少陰病症,有寒邪和熱邪兩種。雖然本質上有所不同,但我們可以先討論寒熱兩邪都可能出現的共同症狀,也就是「但欲寐」。 腎臟主宰智慧和靈巧,熱邪入侵,擾亂腎陰;寒邪入侵,混淆腎陽。因此導致昏昏沉沉,想要睡覺。

仲師教導我們,在辨別寒邪或熱邪之前,要先辨別少陰病症。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訣竅。 脈象沉微細,三陰都有可能出現,但要再加上「但欲寐」這個症狀,才能確定是少陰病。

雖然沉微細都屬於三陰的脈象,但太陰脈多以微為主,少陰脈多以沉為主,厥陰脈多以細為主。 太陰在中,所以微脈較多;少陰在下,所以沉脈較多;厥陰靠近膽經,所以弦脈可以變化為細脈,因此細脈較多。 其實,細脈就是弦脈中的微細表現。

這就是仲師在少陰病症上的精闢見解。

不言沉。反言微細者。沉少陰本脈。不須言。且沉亦非少陰獨有之脈。必兼太陰之微。厥陰之細。而少陰之脈始確也。再者。少陰處三陰之中。亦如陽明處三陽之中。陽明之脈本大。然兼太陽之浮多。則太陽陽明也。兼少陽之弦多。則少陽陽明也。推之三陰。少陰之為脈。何獨不然乎。

然則少陰之沉。兼微多。非太陰之少陰乎。少陰之沉兼細多。非厥陰之少陰乎。三陽之陽明。由遞傳而言之。有相通之義。仲師故分而為三。三陰之少陰。亦就遞傳而言之。有相通之義。何不可引而伸之哉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欲吐不吐。心煩。但欲寐。五六日。自利而渴者。屬少陰也。虛故引水自救。若小便色白者。少陰病形悉具。小便白者。以下焦虛。有寒。不能制水。故令色白也。

白話文:

脈象不言沉,反而說微細的,指的是少陰經的本脈,不必多說。而且沉也不只是少陰經獨有的脈象,一定會伴隨太陰經的微弱和厥陰經的細小,才能確定是少陰經的脈象。再者,少陰經位於三陰經之中,就如同陽明經位於三陽經之中。陽明經的脈象本就較大,但如果兼有太陽經的浮多,則為太陽陽明;如果兼有少陽經的弦多,則為少陽陽明。以此類推到三陰經,少陰經的脈象又怎麼會不同呢?

所以,少陰經的沉,兼有微弱,是不是太陰經的少陰呢?少陰經的沉兼有細小,是不是厥陰經的少陰呢?三陽經的陽明,從脈象傳遞的角度來看,有著相互貫通的道理,所以仲師才將它們分為三陽。三陰經的少陰,同樣從脈象傳遞的角度來看,有著相互貫通的道理,為什麼不可以引申和推論呢?

仲景說,少陰病症表現為想吐卻吐不出來,心煩意亂,只想睡覺,持續五六天,出現腹瀉和口渴,這就是少陰病。因為身體虛弱,所以想要喝水來救治自己。如果小便顏色發白,就是少陰病的症狀全部出現了。小便發白,說明下焦虛寒,寒氣無法制約水分,所以小便顏色發白。

【目】王肯堂曰。少陰病。如本條諸症。理中四逆輩。陰症雖云不用麻黃。如少陰始得病。反發熱。脈沉者。麻黃附子細辛湯。於六經但少陰症難辨。本經但云脈微細欲寐。小便數而白。背惡寒。四肢厥者。可不審而知之。或雖有惡寒甚者。不覺寒。但喜厚。衣近火也。其脈微細。

或沉澀。雖有陰陽俱緊者。蓋其人素有熱。為表寒外襲。故如此。但當察其外症為主。必以溫藥逐之。其陽邪傳入。與少陰自受熱症。宜下宜吐宜和者多矣。仲景雖不言滑實沉數諸可下之脈。然與症則可知矣。脈必相符也。雖或有反沉微細遲。脈不應症者。為不可下。亦宜涼劑滋陰退陽而愈。

白話文:

王肯堂曰:

少陰病,如同本條所述的諸多症狀,理中湯、四逆湯等方劑都屬於溫陽的藥物。雖然陰症一般不使用麻黃,但若少陰病初起,反而發熱,脈沉者,則可用麻黃附子細辛湯。

六經病症中,只有少陰病難以辨別。本經只說脈微細欲寐,小便數而白,背惡寒,四肢厥者,就可以確定是少陰病。有些患者雖然惡寒很嚴重,但自己卻感覺不到寒冷,只喜歡穿厚衣服,靠近火取暖。他們的脈搏微細,

或者沉澀。雖然有陰陽俱緊的表現,但這是因為患者平素體質偏熱,遇到表寒外襲,所以才會出現這種症狀。判斷病情時,應該以其外在症狀為主,必須用溫藥驅逐寒邪。

如果陽邪入侵,與少陰自身受熱的症狀結合,就會出現需要下瀉、吐瀉或者調和的症狀。仲景雖然沒有明確提到滑實沉數等可以下瀉的脈象,但結合症狀就可以判斷。脈象必須與症狀相符。

即使患者出現反常的沉微細遲,脈象不符合症狀,也不能隨意下瀉。這時應該使用涼劑滋陰退陽,才能痊癒。

不愈。必待脈有力而後下之可也。其有症惡寒。急下之者。倘反有脈不應病。亦宜微下之。雖不敢大下。亦不可緩也。六經惟少陰傳變。與太陽相同。如真武湯、四逆湯通脈四逆湯症。俱有加減法。謂有或為之症。亦猶小青龍小柴胡是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脈陰陽俱緊者。口中氣出。唇口燥干。鼻中涕出。蜷臥。足冷。舌上胎滑。勿妄治也。少陰病。下利。若利自止。惡寒而蜷臥。手足溫者。可治。少陰病。惡寒。身蜷而利。手足逆冷者。不治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主要講述了少陰病的治療方法和注意事項。它強調了脈象在診斷中的重要性,並指出要根據脈象來決定是否使用瀉下藥。同時,它還列舉了一些常見的少陰病方劑,並說明這些方劑都有加減法,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來調整藥方。

最後,它還提到了仲景對於少陰病患者的治療原則,指出一些情況下不可治療,需要慎重对待。

【目】鰲按。首條蜷臥。由於內寒。二三條亦同一蜷臥。卻以手足溫手足逆冷為憑。見可治不可治之故。蓋溫者。陽回也。逆冷者。純陰無陽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脈沉微細。但欲寐。汗出不煩。自欲吐。至五六日。自利。復煩躁。不得臥寐者死。

【目】陶華曰。陽氣虛。陰氣盛。則目瞑。故多寐。乃邪氣傳於陰而不在陽也。昏昏閉目者。陰自闔也。默默不言者。陰主靜也。陽氣盛。陰氣虛。則晝夜不得眠。蓋夜以陰為主。陰氣盛則目閉不安臥。若陰為陽所勝。故終夜煩擾而不得眠。所謂陰虛則夜爭者是也。

鰲按。始而欲寐。是少陰本症。五六日後不得臥寐。是微陽欲絕也。其何能生。

白話文:

鰲按,第一條蜷臥,是因內寒所致。第二三條也一樣蜷臥,但可以藉由手腳溫熱而手腳反倒發冷來判斷。這能看出可治和不可治的原因。因為溫暖代表陽氣回升,而手腳逆冷則代表純陰無陽。

仲景說,少陰病,脈象沉細微弱,病人只想睡覺,出汗不感到煩躁,自己想吐,到五六天時,腹瀉,又變得煩躁不安,無法入睡就會死亡。

陶華說,陽氣虛弱,陰氣旺盛,就會閉目,所以嗜睡。這是邪氣傳到陰而不在陽的緣故。昏昏沉沉閉眼,是陰氣自行閉合的結果;默默不語,是陰主靜的緣故。陽氣旺盛,陰氣虛弱,就會晝夜不眠。因為夜晚以陰氣為主,陰氣旺盛則閉目不安眠。如果陰氣被陽氣所勝,就會整夜煩躁不安而無法入睡。這就是所謂的陰虛則夜爭。

鰲按,一開始就想睡覺,是少陰病的本症。五六天後無法入睡,是微弱的陽氣快要消失的徵兆。這樣的情況,怎麼能活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