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十四·少陰經症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四·少陰經症 (4)

1. 煩躁
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欲吐不吐。心煩。但欲寐。五六日。自利而渴者。屬少陰也。虛故引水自救。若小便色白者。少陰病形悉具。小便白者。以下焦虛。有寒。不能制水。故令色白也。

【目】柯琴曰。少陽脈下胸中。故胸煩。是病在表之裡也。少陰經出絡心。故心煩。是病在裡之裡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惡寒而蜷。時自煩。欲去衣被者。可治。

少陰病。四逆。惡寒而身蜷。脈不至。不煩而躁者死。

少陰病。吐利煩躁。四逆者死。少陰病。脈沉微細。但欲臥。汗出不煩。自欲吐。至五六日。自利。復煩躁。不得臥寐者死。

【目】喻昌曰。自煩欲去衣被。真陽擾亂不寧。然尚未至於亡。故用溫法可治也。四逆惡寒身蜷脈不至。陽已去矣。陽去故不煩。尚可施回陽之法。若加躁擾。則陽已離陰。陰孤求侶不得。所謂陰躁者也。

白話文:

喻昌說,患者自己感到煩躁,想要脫掉衣服和被子,說明真陽氣擾亂,躁動不安,但還沒有到危及生命的程度,因此可以採用溫熱的方法治療。患者四肢冰冷,怕冷,身體蜷縮,脈搏摸不到,說明陽氣已經衰竭。陽氣衰竭所以不會感到煩躁,還可以施用回陽的方法治療。如果患者又出現焦躁不安,則說明陽氣已經離開陰氣,陰氣孤單無依,無法得到陽氣的依附,這就是所謂的“陰躁”。

上吐下利。因致煩躁。則陰陽擾亂。而竭絕可膚。更加四逆。是中州之土先敗。上下交徵。中氣立斷。使早用溫中之法。寧至此乎。

魏荔彤曰。脈微沉細。但欲臥。此少陰本病。然應無汗而汗出。陽將亡於外矣。雖未躁而煩。陽已動而欲離其舍矣。自欲吐而無可吐。寒邪上逆陽脈而沖矣。至六七日之久不為治。加以自利。則正陽益虛竭。陰寒愈凝固。迨至煩而且躁。則下利煩躁之死症見。但欲寐者。反不得臥寐。陰擾陽亂。樞紐已脫。亦必死之候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六七日。脈微。手足厥冷。煩躁。灸厥陰。厥不還者死。發汗。若下之。病仍不解。煩躁者。茯苓四逆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病人上吐下瀉,導致煩躁不安,說明陰陽失調,氣血虧虛,情況危急。更出現四逆症狀,表示中焦脾胃先受損,上下氣機不通,中氣衰竭。如果及時使用溫中健脾的方法,就不會發展到如此嚴重的地步。

魏荔彤認為,病人脈象微弱沉細,只想躺著,這是少陰病的本症。但病人本不應出汗,卻出現汗出,說明陽氣外泄將要耗盡。雖然還沒出現煩躁不安,但陽氣已經躁動想要離去。病人想吐卻吐不出來,是寒邪逆上衝擊陽脈所致。如果六七天不治療,再加上腹瀉,陽氣更加虛竭,陰寒更加凝固。等到病人出現煩躁不安,就是腹瀉煩躁的死亡徵兆。病人想睡卻睡不著,說明陰氣擾亂陽氣,生命中樞已經失控,也必將死亡。

張仲景說,傷寒病發六七天,脈象微弱,手腳冰涼,煩躁不安,可以用艾灸厥陰穴,如果厥逆症狀沒有恢復,就會死亡。如果用發汗或者瀉下療法,病情仍然沒有好轉,病人還出現煩躁不安,可以用茯苓四逆湯治療。

【目】鰲按。此二條。皆回陽之法。厥陰者。肝脈。灸。灸其俞。所以使陽回也。未經汗下而煩躁。為陽盛。汗下後而煩躁。為陽虛。用姜附以回陽。用參苓以滋陰。則煩躁止而外熱除。柯氏所謂陰陽雙補法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吐利。手足厥冷。煩躁欲死者。吳茱萸湯主之。

【目】劉完素曰。少陰病下利。固宜用白通湯升陽溫中之法矣。若不早治。至於既吐且利。手足厥冷。寒邪之侵凌。微陽之擾亂。已見端矣。甚則陽為陰侮而煩生。陰欲凌陽而躁作。內實真寒。外現假熱。此陰躁之死症欲成矣。非急急助火之源。何以消嚴寒之勢乎。四逆湯。

白話文:

這兩條都是回陽的方法。厥陰是肝脈,灸其俞穴,可以使陽氣回升。未經汗下而煩躁,是陽氣盛;汗下後而煩躁,是陽氣虛。用薑附回陽,用參苓滋陰,則煩躁止而外熱除,這是柯氏所謂陰陽雙補法。

仲景說,少陰病,吐利,手足厥冷,煩躁欲死者,可用吳茱萸湯治療。

劉完素說,少陰病下利,固宜用白通湯升陽溫中之法。若不早治,至於既吐且利,手足厥冷,寒邪侵凌,微陽擾亂,已見端倪。嚴重者,陽氣被陰氣所侵而煩躁,陰氣欲凌陽氣而躁動,內實真寒,外現假熱,這是陰躁的死症將要形成。若不急急助火之源,如何消滅嚴寒的勢頭呢?可用四逆湯治療。

蘇脈之沉也。附子湯用芍藥。引陽入陰。術苓兼治脾土。以勝腎邪。白通湯升陽止利。吳茱萸湯兼溫厥陰。各溫法之不同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下利。脈微者。與白通湯。利不止。厥逆無脈。乾嘔煩者。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。服湯。脈暴出者。死。微續者生。

【目】朱肱曰。傷寒陰盛格陽者。身涼。脈沉細疾。煩躁而不飲水者是也。若欲引飲者。非也。不欲飲水者。宜霹靂散。須臾躁止得睡。汗出即瘥。此藥通散寒氣。然後熱氣上行。汗出乃愈。火焰散。丹砂丸並主之。

白話文:

脈象沉而下陷,應當使用附子湯,加入芍藥引陽入陰,同時用術苓兼治脾土,以制約腎邪。白通湯則升提陽氣止瀉,吳茱萸湯兼溫厥陰,可見各個溫法各有不同。

仲景說,少陰病症,伴隨下瀉、脈象微弱的,應當使用白通湯。如果瀉利不止,還出現四肢厥逆無脈、乾嘔煩躁的,則應當使用白通加豬膽汁湯治療。服用湯藥之後,脈象突然跳動者,將會死亡;脈象微弱但能維持者,則能存活。

朱肱說,傷寒證陰盛格陽者,身體發涼,脈象沉細而快,患者煩躁不安,卻不願意喝水,這就是陰盛格陽的典型表現。如果強行引導患者喝水,是不對的。不願喝水時,應該使用霹靂散,片刻之後,煩躁就會停止,患者就能入睡,之後出汗就能痊癒。此藥具有通散寒氣的作用,寒氣散開之後,熱氣就能上行,然後通過出汗而痊癒。火焰散、丹砂丸也能治療此病。

柯琴曰。脈暴出者。孤陽獨行也。微續者。少陽初生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得之二三日以上。心中煩。不得臥。黃連阿膠湯主之。

【目】張兼善曰。心煩不得臥。而無躁症。則與真陽發動迥別。蓋真陽發動。必先陰氣四布。為嘔為利。為四逆。乃致煩而且躁。魄汗不止耳。今但心煩不臥。而無嘔利四逆等症。是其煩為陽煩。乃真陰為熱邪煎熬也。故必解熱生陰以為主治。少緩則無及矣。

朱肱曰。傷寒陰症似陽者。陰發躁。反厥。物極則反也。大率以脈為主。諸數為熱。諸遲為寒。無如此最驗也。假令身體微熱。煩躁面赤。其脈沉而微者。皆陰症也。身微熱者。裡寒故也。煩躁者。陰盛故也。面戴陽者。下虛故也。若不看脈。以虛陽上格之燥。誤為實熱。反與涼藥。

白話文:

柯琴說,脈搏跳動很強烈的,是陽氣孤立無依,獨自運行;脈搏微弱細小,則是少陽之氣剛剛開始生長。

張仲景說,少陰病如果發病兩三天以上,心裡煩躁,不能躺下,用黃連阿膠湯治療。

張兼善說,心煩意亂,不能躺下,但是沒有躁狂症狀,這就與真陽發動迥然不同。因為真陽發動,必然先要陰氣散佈,導致嘔吐腹瀉,四肢厥冷,才會煩躁不安,汗出不止。現在只是心煩不能躺下,沒有嘔吐腹瀉、四肢厥冷等症狀,這說明是陽氣虛煩,是因為真陰被熱邪煎熬的緣故。因此必須解熱生陰作為主要治療方法,如果延誤時間,就沒有效果了。

朱肱說,傷寒陰症有時會表現出陽症的症狀,陰氣旺盛會導致躁狂,反覆抽搐,物極必反。總之,要以脈象為主,脈象有力為熱,脈象遲緩為寒,沒有比這個更準確的判斷方法了。比如說,身體微微發熱,煩躁不安,臉色發紅,但脈象沉細微弱,這些都是陰症。身體微微發熱,是因為裡寒,煩躁不安是因為陰盛,臉色發紅是因為下焦虛弱。如果不看脈象,只憑身體發熱,誤以為是虛陽上浮導致的燥熱,就用涼藥治療,就會犯大錯誤。

則氣消成大病矣。外臺秘要云。陰躁欲坐井中。宜以熱藥治之。仲景少陰病面赤者。四逆加蔥白主之也。如本條裡熱甚而里不和。則又以黃連阿膠湯主之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下利。六七日。咳而嘔。渴。心煩。不得眠者。豬苓湯主之。

吐利止而脈平。小煩者。以新虛不勝穀氣故也。

【目】喻昌曰。下利六七日。本熱去寒起之時。尚兼咳渴心煩不眠等症。則是熱邪摶結水飲。以故羈留不去。用本湯以利水潤燥。不治利而利自止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氣機衰竭,就會發展成大病。外臺秘要中記載,患者陰虛躁動,想坐井中,應該用溫熱藥物治療。仲景在少陰病中提到,病人面色發紅,可以用四逆加蔥白湯來治療。如果本條所述的病人,裡熱很重,而裡寒不和,則可以用黃連阿膠湯來治療。

仲景說

少陰病患者,腹瀉持續六七天,伴有咳嗽、嘔吐、口渴、心煩意亂、失眠等症狀,可以用豬苓湯來治療。

喻昌說

腹瀉持續六七天,說明病患原本是熱症,經過治療後寒症出現,但同時仍然伴隨咳嗽、口渴、心煩意亂、失眠等症狀,這是因為熱邪與水飲相互糾纏在一起,導致病邪難以排出。服用豬苓湯可以利水潤燥,不必刻意止瀉,腹瀉自然會停止。

柯琴曰。二三日心煩。是實熱。六七日心煩。是虛煩。蓋咳嘔煩渴者。腎水不升。下利不眠者。心火不降耳。

白話文:

柯琴說道,兩三天內感到心煩,這是實熱的症狀;六七天後心煩,這是虛煩的表現。換句話說,當出現咳嗽、嘔吐、口渴等症狀時,是因為腎水不能上昇;當出現拉肚子、失眠等症狀時,則是因為心火不能下降。

2. 腹痛

【綱】仲景曰。脈陰陽俱緊者。口中氣出。唇口燥干。鼻中涕出。蜷臥足冷。舌上胎滑。勿妄治也。到六七日以來。其人微發熱。手足溫者。此為欲解。或到八日以上。反大發熱者。此為難治。設使惡寒者。必欲嘔也。腹內痛者。必欲利也。

【目】柯琴曰。設使到七日來。以陰陽俱緊之脈。不發熱反惡寒。是寒甚於表。上焦應之。必欲嘔也。反腹痛。是寒甚於里。中焦受之。必欲利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二三日不已。至四五日。腹痛。小便不利。四肢沉重疼痛。自下利者。此為有水氣。其人或咳。或小便利。或下利。或嘔者。真武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張仲景說:脈象陰陽俱緊的人,口中氣喘,嘴唇和嘴巴乾燥,鼻涕流出,蜷縮著身體,腳冷,舌苔滑膩。不要胡亂治療。如果到了六七天,病人稍微發熱,手腳溫暖,這表示要痊癒了。或者到了八天以上,反而發高燒,這就是難治的症狀。假如病人怕冷,就一定會想吐;如果肚子痛,就一定會想拉肚子。

柯琴說:如果到了七天,仍然是陰陽俱緊的脈象,沒有發熱反而怕冷,這是寒氣深入表層,上焦受到影響,所以想吐。反之,如果肚子痛,這是寒氣深入裡層,中焦受到影響,所以想拉肚子。

張仲景說:少陰病症,如果兩三天沒有好轉,到了四五天,肚子痛,小便不暢,四肢沉重疼痛,並且腹瀉,這表示有水氣積聚。病人可能會咳嗽、小便不暢、腹瀉、或者嘔吐。使用真武湯治療。

【目】魏荔彤曰。此申解少陰病有水氣為兼症。當於溫里之中。寓鎮奠之義。蓋兼水氣。則不特寒邪。亦濕寓焉。如二三日不已。就臟邪言也。至四五日腹痛。必隱隱常痛。乃寒濕凝滯之象。非時痛時止之熱痛也。且寒濕痛必兼滿。按之少可。而非熱痛不欲近人也。且驗小便不利。

濕盛而氣壅也。單為寒。色白且利。兼濕。雖白不利。此寒熱之可據者也。且單寒。則身體骨節痛而不沉重。兼濕。則沉重多而痛少。故先言沉重。後言疼痛。就緩急言也。或自下利。亦濕邪下注。惟小便不利。則大便濕行。種種審諦。知其人有水氣兼寒邪。得中少陰。亦如太陽有水氣。

白話文:

魏荔彤說:

這篇文是在說明少陰病患者出現水氣作為併發症的情況。在溫裡治療的過程中,要加入鎮定、安定的意思。因為併發水氣,不只是寒邪,還有濕氣也存在。如果兩三天症狀沒有消失,就屬於臟腑邪氣。到了四五天出現腹痛,一定是隱隱作痛,這正是寒濕凝滯的表現,不是時痛時止的熱痛。

而且寒濕引起的疼痛一定會伴隨腹部脹滿,按壓時略微可以按下去,不像熱痛患者不願人靠近。另外,觀察小便不利的現象,也說明了濕氣盛而氣機阻塞。如果單純是寒邪,小便顏色會白且通暢;如果兼有濕氣,雖然顏色白但仍不暢通。這就是我們判斷寒熱的依據。

再者,單純是寒邪,身體骨節會疼痛,但不會感到沉重;如果兼有濕氣,就會感到沉重且疼痛較少。所以先說沉重,後說疼痛,是根據緩急輕重的程度來描述。

患者可能出現下痢,也是濕邪下注的表現。只要小便不暢,大便就會濕潤稀薄。仔細觀察這些現象,就能判斷患者是水氣與寒邪同時存在,患上中少陰病。這就像太陽病患者也會出現水氣一樣。

更感風寒。以水氣為兼病。而治法必當更為推求也。咳嘔皆水氣上逆。亦有小便自利者。則寒濕又兼虛氣不能收攝之故。膀胱與腎表裡。水氣浸淫於腑。陰寒固冱於臟。法當溫臟回陽。以治寒邪。燥脾暖土。以制水氣。故主真武湯。而以附子治寒邪。其餘治水氣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二三日至四五日。腹痛。小便不利。下利不止。便膿血者。桃花湯主之。

【目】魏荔彤曰。腹痛小便不利。乃熱在下焦。熏蒸中焦。使氣化因熱鬱不行。大便因熱盛而自利也。利久不止。腸胃間穢濁之物。如膿帶血。盡隨大便而下。熱不消。利不止。危矣。故用本湯以固澀之。

白話文:

患者原本感受風寒,同時又兼有水氣病症,因此治療方法需要進一步探討。咳嗽嘔吐都是水氣上逆所致,也有小便自利的現象,這是因為寒濕加上虛氣不能收攝所導致。膀胱與腎臟互為表裡,水氣浸潤臟腑,陰寒凝結於臟器。治療方法應該溫暖臟器,回補陽氣來治療寒邪;燥濕脾胃,溫暖脾土,來制止水氣。因此以真武湯為主,用附子來治療寒邪,其他的藥物則用於治療水氣。

【綱】

張仲景說:少陰病症,從發病的第二三天到第四五天,出現腹痛、小便不利、下痢不止,大便帶有膿血的症狀,可以用桃花湯來治療。

【目】

魏荔彤說:腹痛、小便不利,是熱邪在下焦,熏蒸中焦,導致氣化受阻,而熱邪鬱積無法流通。大便因熱盛而出現腹瀉。腹瀉時間過久,腸胃間的穢濁之物,如膿血,便會隨大便排出。熱邪不消,腹瀉不止,病情危急,因此要用桃花湯來固澀止瀉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下利腹脹滿。身體疼痛。先溫其里。

【目】龐安常曰。下利。裡寒也。身疼。表寒也。先溫里。從本治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四逆。其人或咳。或悸。或小便不利。或腹中痛。或泄利下重者。四逆散主之。

【目】魏荔彤曰。此申解少陰熱邪。散見四末。熱極似寒。手足逆冷之症。不可誤認為寒。逆而妄治也。少陰病。熱邪能瀰漫於上下。亦能流行於四肢。可以為熱厥似寒厥以誤人。此少陰病熱極似寒。寒極似熱。大有真假。當詳為考辨。不可就病言病。失毫釐而謬千里也。如四逆。

本寒邪也。或咳或悸。即熱邪上衝。咽痛心煩之變出者也。小便不利。腹中痛。泄利下重。即熱邪下行。熱在膀胱。下血下膿之變出者也。然則此逆非寒逆。直可名之曰熱逆也。夫熱。但厥不逆。茲何以曰熱逆。不知寒固逆而厥。熱逆亦厥。有陰陽不順接之厥在內。有真熱似寒之厥亦在內。

白話文:

【綱】

張仲景說:腹瀉腹脹、身體疼痛,應該先溫暖內里。

【目】

龐安常說:腹瀉是內寒,身體疼痛是表寒。先溫暖內里,是從本源治療。

【綱】

張仲景說:少陰病,四逆症,患者可能出現咳嗽、心悸、小便不利、腹痛、或泄瀉下墜沉重等症狀。四逆散主治此病。

【目】

魏荔彤說:這段文字解釋了少陰病的熱邪,散佈於四肢末端,熱極反似寒,手足逆冷。切不可誤以為是寒症而妄加寒涼治療。少陰病的熱邪,可以蔓延上下,也可以流動於四肢,因此容易出現熱厥似寒厥,誤導診治。少陰病的熱極似寒,寒極似熱,真假難辨,需要仔細考量,不可單憑症狀判斷,差之毫釐,謬以千里。

例如四逆症,本是寒邪所致,但患者可能出現咳嗽、心悸,這其實是熱邪上衝,引發咽痛心煩的變化。小便不利、腹痛、泄瀉下墜,則是熱邪下行,熱邪侵犯膀胱,導致下血下膿的變化。所以,此處的“逆”不是寒逆,而應該是熱逆。

熱邪,只是厥而不逆,為何這裡稱為熱逆?這是因為寒邪固然可以導致逆厥,熱邪也可以導致逆厥。內有陰陽不順接的厥逆,也有真熱似寒的厥逆。

不容不嚴辨也。於此等症。必合脈與症以為辨。他條沉數二字。原足以定傳經之熱邪。合觀諸條脈沉。復微而緊細。又足以定直中之寒邪。再按他條之症口中和三字。亦足以知內為真寒。咽中痛三字。亦足以知內為真熱。明乎此。則少陰前篇之大熱似寒。少陰後篇之大寒似熱。

俱可洞如觀火矣。此皆最要之處。生死關頭。溫涼失度。頃刻人亡。豈細故乎。仲師於此用四逆散。名亦四逆也。而湯散之義不同也。

凡厥逆中。自有寒濕雜合。所謂陰陽不順接也。至於諸痛。亦必雜合交結方痛。故藥亦雜合。然後專寒專熱之品。可開結止痛也。泄利至於下重。即滯下之意。金匱要略主用小柴胡。亦雜合寒熱之治。故四逆散一方。近小柴胡。

白話文:

不可不嚴謹地辨別。對於這些症狀,必須結合脈象和症狀來辨別。其他條文中提到「沉數」二字,原本足以確定是經絡傳行的熱邪。綜合觀察其他條文的脈象,沉而微弱且緊細,又足以確定是直中之寒邪。再按其他條文的症狀,例如「口中和」三字,也足以知道內為真寒;「咽中痛」三字,也足以知道內為真熱。明白了這些,則《少陰篇》前篇中所說的大熱似寒,少陰篇後篇中所說的大寒似熱,

都可洞察如觀火般清晰明瞭。這些都是最關鍵的地方,生死關頭,溫涼失度,片刻便會喪命,豈能輕視?仲師(張仲景)在此用四逆散,名字也叫四逆,但湯散的用意卻不同。

凡是厥逆之症,本身就有寒濕混合,所謂陰陽不順接。至於各種疼痛,也必然是寒熱雜合交結在一起才會疼痛。所以藥物也必須是雜合的,然後再用專治寒或專治熱的藥物,才能開結止痛。泄利至於下重,就是下焦停滯的意思。《金匱要略》主要用小柴胡湯,也是雜合寒熱的治療方法。所以四逆散這一方,接近小柴胡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