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四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3)

1. 可吐

【綱】仲景曰:下利,日十餘行,其脈反遲,寸口脈微滑,此可吐之,利則止。少陰病,飲食入口即吐,心中溫溫欲吐,復不能吐者,宜吐之。宿食在上脘者,當吐之。病手足逆冷,脈乍結,以客氣在胸中,心下滿而煩,飲食不能食者,病在胸中,當吐之。

【目】吳綬曰:凡病在膈上者,脈大胸滿多痰者,食在胃口脈滑者,俱宜吐之。華佗謂傷寒三四日,邪在胸中者,宜吐之。凡吐用瓜蒂散,或淡鹽湯,或溫茶湯,如人弱者,人參蘆湯亦可。痰多者,以二陳湯一甌,乘熱與之,以指探喉中,即吐也。凡老人怯弱,勞病內傷虛人,並婦人胎前產後,血虛脈弱小者,皆不可吐。凡藥發吐者,如防風、桔梗、山楂,只用一味煎湯溫服之,則吐。若誤吐,則損人上焦元氣,為患不小,可不慎哉!

王肯堂曰:大法,春宜吐。凡用吐湯,中病即止,不必盡劑也。病如桂枝症,頭不疼,項不強,寸脈微浮,胸中痞硬,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,此為有寒,當吐之。或云:此以內有久痰,宜吐之也。

白話文:

張仲景說,腹瀉一天十多次,但脈搏反而遲緩,寸口的脈象微弱而滑,這種情況可以考慮用催吐的方法,腹瀉就會停止。少陰病,吃東西就吐,心中覺得溫熱想吐,卻又吐不出來,這種情況也適合催吐。如果食物積存在上脘(胃的上部),也應該催吐。如果病人手腳冰冷,脈搏時而停頓,這是因為邪氣停留在胸中,導致胸口悶脹煩躁,吃不下東西,病位在胸中,應該催吐。

吳綬說,凡是病位在膈膜以上的,脈象大、胸悶、多痰,或是食物停留在胃口、脈象滑的人,都適合催吐。華佗認為,傷寒三四天,邪氣在胸中的,應該催吐。一般催吐可以用瓜蒂散,或是淡鹽水、溫茶水,如果體質虛弱的人,也可以用人參蘆湯。痰多的,可以用一碗熱的二陳湯,趁熱喝下去,再用手指伸進喉嚨催吐。但是,老年人、體弱多病、勞損內傷、體虛的人,以及孕婦和產後血虛脈弱的婦女,都不適合催吐。有些藥物會引發嘔吐,例如防風、桔梗、山楂,只要用其中一種煎湯溫服,就會嘔吐。如果誤用催吐,會損傷上焦(胸腔)的元氣,造成不小的危害,不可不慎重。

王肯堂說,大原則是春天適合催吐。使用催吐藥,見效就應該停止,不必把藥全部用完。如果生病像桂枝症,但是頭不痛、脖子不僵硬,寸口的脈象稍微浮起,胸口感到痞塞、硬脹,氣往上衝到喉嚨,呼吸困難,這是體內有寒氣,應該催吐。有人說,這可能是因為體內有積久的痰,所以才要催吐。

2. 不可吐

【綱】仲景曰:太陽病,當惡寒發熱,今自汗出,反不惡寒發熱,關上脈細數者,以醫吐之過也。若得病一二日吐之者,腹中飢,口不能食;三四日吐之者,不喜糜粥,欲食冷食,朝食暮吐,以醫吐之所致也,此為小逆。

太陽病,吐之,但太陽病當惡寒,今反不惡寒,不欲近衣者,此為吐之內煩也。

少陰病,飲食入口即吐,心中溫溫欲吐,復不能吐,始得之,手足寒,脈弦遲者,此胸中實,不可下也。若膈上有寒飲,乾嘔者,不可吐也,當溫之。

少陽中風,兩耳無所聞,目赤,胸中滿而煩者,不可吐下,吐下則悸而驚。

【目】王肯堂曰:四肢厥逆,虛家新產,脈微,皆不可吐。

喻昌曰:解肌之法,解肌表風邪,全不傷動脾胃,乃天然不易之法也。若舍此而妄用吐法,吐雖有發散之義,故不惡寒發熱。一二日病在太陽,吐之則腹中飢,口不能食;三四日病在陽明,吐之則不喜糜粥,欲食冷食,皆胃氣受傷之故也。然且朝食暮吐,脾中之真陽亦傷,而不能消穀,是外感雖除,脾胃內傷,卒未易復,故為小逆。

魏荔彤曰:關上脈細數,方注為細則為虛,數則為熱,此脈兼一二日、三四日二段言。下方分別其症,而未出治法。余謂治胸當小陷胸,治胃則桂枝去桂加茯苓甘草湯症也。如胃果虛,則人參、乾薑皆可用矣。次條津液內枯,作煩發煩,不過虛熱二字,熱勝於虛者,乃炙甘草湯症也。

熱大盛,以白虎佐之;至於虛勝於熱,則又建中湯、茯苓甘草湯之症矣。仲景何能預定乎?

白話文:

【不可吐】

張仲景說,太陽病(指感冒初期)應該會怕冷發燒,如果現在反而只出汗而不怕冷發燒,而且關脈(手腕處的脈搏)摸起來又細又快,這是因為醫生使用吐法過頭造成的。如果生病一兩天就使用吐法,會覺得肚子餓,但卻吃不下東西;如果生病三四天使用吐法,會不想吃稀飯,反而想吃冷的食物,而且早上吃了東西,晚上就吐出來,這都是醫生用吐法造成的。這些情況都屬於病情小的逆轉。太陽病用了吐法,本來應該會怕冷,現在反而不怕冷,而且不想穿衣服,這是因為吐法導致身體內部煩躁。少陰病(指身體虛弱的疾病)如果食物一入口就吐,心裡感覺溫熱想吐,卻又吐不出來,剛發病時,手腳冰冷,脈搏摸起來像琴弦般僵硬而且慢,這是胸部有實邪,不能使用瀉下的方法。如果胸膈有寒飲,出現乾嘔,也不能用吐法,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。少陽中風(指感冒中期),兩耳聽不見聲音,眼睛發紅,胸口脹滿煩躁,也不能用吐法或瀉下的方法,用了會出現心悸和驚恐。

王肯堂說,四肢冰冷、虛弱的人、剛生產完脈搏微弱的人,都不能使用吐法。

喻昌說,用解肌的方法治療感冒,可以解除體表的風邪,完全不會傷到脾胃,這是最自然而且不容易出錯的方法。如果捨棄這種方法而濫用吐法,雖然吐法有發散的效果,但是因為不該使用吐法,所以會造成原本應該怕冷的症狀消失,並且出現一二天發病卻因吐而感到肚子餓、吃不下東西,或者三四天發病而不想吃稀飯,反而想吃冷食的情況,這都是因為胃氣受到損傷。更嚴重的是會出現早上吃了晚上就吐的狀況,這代表脾臟的陽氣也受到損傷,導致無法消化食物,這樣一來,雖然感冒被清除了,但脾胃的內傷卻不容易恢復,所以說這是病情小的逆轉。

魏荔彤說,關脈摸起來又細又快,註解說細代表虛,快代表熱,這裡把一二天、三四天分開來說,是為了區分不同階段的症狀,但沒有提出治療方法。我認為,治療胸部問題應該使用小陷胸湯,治療胃部問題則應該使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甘草湯。如果胃真的虛弱,人參、乾薑等藥物都可以使用。接下來說的津液枯竭,導致煩躁不安,不過是虛熱兩種情況,熱盛於虛就用炙甘草湯,如果熱邪太盛,就用白虎湯來輔助。至於虛勝於熱,則可以用建中湯或茯苓甘草湯來治療。張仲景又怎麼可能預先訂好所有的治療方法呢?

3.

【綱】仲景曰:太陽病,發熱而渴,不惡寒者,為溫病。

【目】李中梓曰:渴之為病,或因熱耗津液,或因汗下過多,各不同也。

鰲按:此概言太陽之溫症,四時有之,非專指春溫也。所以名之曰溫者,以內外皆熱也。發熱為外熱,渴為內熱,所以別於中風傷寒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:形作傷寒,其脈不弦緊而弱。弱者必渴,被火者必譫語。弱者發熱脈浮,解之,當汗出而愈。

【目】許叔微曰:此乃夾虛傷寒症也。脈弱者,陰不足,陽氣陷於陰分,故必渴。渴者,液虛故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:傷寒心下有水氣,咳而微喘,發熱不渴,小青龍湯主之。服湯已渴者,此寒去欲解也。

【目】成無己曰:凡得病,反能飲水,此為欲愈之病。其不曉病者,但聞病者能飲水自瘥,小渴者,乃強與飲之,因成大禍,不可復救。然則悸動也,支結也,喘咳噎噦,乾嘔下利,腫滿,小便不利數者,皆是飲水過傷。當須識此,勿誤也。

柯琴曰:此正欲明服湯後渴者是解候也。恐人服止渴藥,反滋水氣,故先提「不渴」二字作眼,後提出渴者以明之。若寒既欲解而更服之,不惟不能止渴,且重亡津液,轉屬陽明,而成胃實矣。

【綱】仲景曰:中風發熱,六七日不解而煩,有表裡症,渴欲飲水,水入則吐者,名曰水逆。五苓散主之,多服暖水,汗出愈。

【目】朱肱曰:初戒太陽症無汗而渴者,不可與白虎湯。問曰:「太陽病湯,終不可與白虎湯耶?」曰:「太陽症得汗後,脈洪大而渴者,方可與之。脈浮而渴,屬太陽。若陽明、少陽、少陰,俱有渴症。」

張元素曰:此症因於發汗過多,水入則吐者,以心下有水氣,故水飲拒絕於外也。五苓者,本因水氣不舒而設,是小發汗,不是生津液;是逐水氣,不是利水道。

【綱】仲景曰:太陽病,發汗後,大汗出,胃中干,煩躁不得眠,欲得飲水者,少少與飲之,令胃氣和,則愈。若脈浮,小便不利,微熱消渴者,五苓散主之。太陽病,其人發熱汗出,不惡寒而渴者,此轉屬陽明也。渴欲飲水者,少少與之,但以法救之,宜五苓散。

【目】朱肱曰:凡病非大渴不可與水。若小渴咽乾者,只小呷滋潤之,令胃中和。若大渴煩躁者,能飲一斗,只與五升。若全不與,則乾燥,無由作汗,發喘而死。常人見因渴飲水得汗,小渴,遂劇與之,致停飲心下,滿結喘死者甚眾。當以五苓散,或陷胸丸主之。金匱云:「得時氣至五六日,而渴欲飲水不得,多不當與也。何也?以腹中熱尚少,不能消之,便更作病矣。至七八日,大渴欲飲水,猶當依症與之,常令不足,勿極意也。」凡人但見仲景云:「得病反能飲水,此為欲愈。」遂小渴者,乃強飲之,因成其禍,不可勝數。大抵傷寒水氣,皆因飲水過多所致。

白話文:

[渴]

主要觀點:

張仲景認為,太陽病發熱且口渴,但不怕冷,這是溫病。

李中梓認為,口渴的原因有熱耗損津液,或發汗、瀉下過多,情況各有不同。

詳細解釋:

  • 溫病與傷寒的區別: 一般而言,發熱口渴是體內有熱,若外感發熱又口渴,可初步判斷為溫病,與中風、傷寒不同。

  • 虛證口渴: 若像傷寒但脈象不緊反弱,可能是身體虛弱,陰液不足,導致陽氣陷入陰分而口渴。發熱、脈浮且口渴,應發汗治療。

  • 水氣影響: 若心下有水氣,會咳嗽、微喘,發熱但不口渴,用小青龍湯治療。服藥後口渴,表示寒氣去除、快要痊癒。

  • 病癒的徵兆: 病後能喝水表示快要好了。但若不了解病情,聽到病人能喝水就讓其多喝,反而會造成心悸、胸悶、喘咳、噁心、腹瀉、腫脹、小便不利等問題,這都是飲水過量所致。

  • 服藥後的口渴: 服藥後口渴是快要痊癒的徵兆,不要馬上吃止渴藥,反而會加重水氣,讓身體更虛,轉變成陽明實熱。

  • 水逆: 中風發熱數日不退,又煩躁、口渴,喝水就吐,這是「水逆」。可用五苓散,少量多次喝溫水,發汗後會好轉。

  • 口渴的處理: 太陽病無汗又口渴,不能用白虎湯。要在發汗後,脈洪大且口渴,才能用白虎湯。不論是太陽、陽明、少陽、少陰病都可能口渴。

  • 發汗過多造成的口渴: 發汗過多,喝水就吐,是因為心下有水氣,所以身體會排斥水。五苓散可以幫助排除水氣,不是為了生津液。

  • 發汗後的口渴: 發汗後,胃中乾燥、煩躁、失眠,想喝水,可少量多次給水,讓胃氣恢復。若發汗後,脈浮、小便不利、微熱又口渴,用五苓散。發熱、出汗、不怕冷且口渴,是陽明病。

  • 不可過量飲水: 生病時,不是特別口渴,不要大量喝水,只需滋潤一下。若很口渴煩躁,可以喝,但不要一次喝太多,若完全不喝,身體會更乾燥、無法發汗、喘氣而死。若看到有人喝水後出汗,就讓小渴的人也喝很多水,反而會造成心下停水、胸悶喘氣。要用五苓散或陷胸丸治療。

病情五六天,口渴但喝不下,不要勉強喝水,因為腹中熱氣不足,反而會加重病情。等到七八天,很口渴才可適量喝水,但不要喝過量。

  • 飲水過量會造成問題: 人們常聽到「生病後能喝水是快好了」,就讓一點點口渴的人大量喝水,反而造成許多問題,傷寒水氣大多是飲水過多造成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