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十四·少陰經症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四·少陰經症 (4)

1. 煩躁
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欲吐不吐。心煩。但欲寐。五六日。自利而渴者。屬少陰也。虛故引水自救。若小便色白者。少陰病形悉具。小便白者。以下焦虛。有寒。不能制水。故令色白也。

【目】柯琴曰。少陽脈下胸中。故胸煩。是病在表之裡也。少陰經出絡心。故心煩。是病在裡之裡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惡寒而蜷。時自煩。欲去衣被者。可治。

少陰病。四逆。惡寒而身蜷。脈不至。不煩而躁者死。

少陰病。吐利煩躁。四逆者死。少陰病。脈沉微細。但欲臥。汗出不煩。自欲吐。至五六日。自利。復煩躁。不得臥寐者死。

【目】喻昌曰。自煩欲去衣被。真陽擾亂不寧。然尚未至於亡。故用溫法可治也。四逆惡寒身蜷脈不至。陽已去矣。陽去故不煩。尚可施回陽之法。若加躁擾。則陽已離陰。陰孤求侶不得。所謂陰躁者也。

上吐下利。因致煩躁。則陰陽擾亂。而竭絕可膚。更加四逆。是中州之土先敗。上下交徵。中氣立斷。使早用溫中之法。寧至此乎。

魏荔彤曰。脈微沉細。但欲臥。此少陰本病。然應無汗而汗出。陽將亡於外矣。雖未躁而煩。陽已動而欲離其舍矣。自欲吐而無可吐。寒邪上逆陽脈而沖矣。至六七日之久不為治。加以自利。則正陽益虛竭。陰寒愈凝固。迨至煩而且躁。則下利煩躁之死症見。但欲寐者。反不得臥寐。陰擾陽亂。樞紐已脫。亦必死之候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六七日。脈微。手足厥冷。煩躁。灸厥陰。厥不還者死。發汗。若下之。病仍不解。煩躁者。茯苓四逆湯主之。

【目】鰲按。此二條。皆回陽之法。厥陰者。肝脈。灸。灸其俞。所以使陽回也。未經汗下而煩躁。為陽盛。汗下後而煩躁。為陽虛。用姜附以回陽。用參苓以滋陰。則煩躁止而外熱除。柯氏所謂陰陽雙補法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吐利。手足厥冷。煩躁欲死者。吳茱萸湯主之。

【目】劉完素曰。少陰病下利。固宜用白通湯升陽溫中之法矣。若不早治。至於既吐且利。手足厥冷。寒邪之侵凌。微陽之擾亂。已見端矣。甚則陽為陰侮而煩生。陰欲凌陽而躁作。內實真寒。外現假熱。此陰躁之死症欲成矣。非急急助火之源。何以消嚴寒之勢乎。四逆湯

蘇脈之沉也。附子湯用芍藥。引陽入陰。術苓兼治脾土。以勝腎邪。白通湯升陽止利。吳茱萸湯兼溫厥陰。各溫法之不同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下利。脈微者。與白通湯。利不止。厥逆無脈。乾嘔煩者。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。服湯。脈暴出者。死。微續者生。

【目】朱肱曰。傷寒陰盛格陽者。身涼。脈沉細疾。煩躁而不飲水者是也。若欲引飲者。非也。不欲飲水者。宜霹靂散。須臾躁止得睡。汗出即瘥。此藥通散寒氣。然後熱氣上行。汗出乃愈。火焰散丹砂丸並主之。

柯琴曰。脈暴出者。孤陽獨行也。微續者。少陽初生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得之二三日以上。心中煩。不得臥。黃連阿膠湯主之。

【目】張兼善曰。心煩不得臥。而無躁症。則與真陽發動迥別。蓋真陽發動。必先陰氣四布。為嘔為利。為四逆。乃致煩而且躁。魄汗不止耳。今但心煩不臥。而無嘔利四逆等症。是其煩為陽煩。乃真陰為熱邪煎熬也。故必解熱生陰以為主治。少緩則無及矣。

朱肱曰。傷寒陰症似陽者。陰發躁。反厥。物極則反也。大率以脈為主。諸數為熱。諸遲為寒。無如此最驗也。假令身體微熱。煩躁面赤。其脈沉而微者。皆陰症也。身微熱者。裡寒故也。煩躁者。陰盛故也。面戴陽者。下虛故也。若不看脈。以虛陽上格之燥。誤為實熱。反與涼藥。

則氣消成大病矣。外臺秘要云。陰躁欲坐井中。宜以熱藥治之。仲景少陰病面赤者。四逆加蔥白主之也。如本條裡熱甚而里不和。則又以黃連阿膠湯主之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下利。六七日。咳而嘔。渴。心煩。不得眠者。豬苓湯主之。

吐利止而脈平。小煩者。以新虛不勝穀氣故也。

【目】喻昌曰。下利六七日。本熱去寒起之時。尚兼咳渴心煩不眠等症。則是熱邪摶結水飲。以故羈留不去。用本湯以利水潤燥。不治利而利自止也。

柯琴曰。二三日心煩。是實熱。六七日心煩。是虛煩。蓋咳嘔煩渴者。腎水不升。下利不眠者。心火不降耳。

2. 腹痛

【綱】仲景曰。脈陰陽俱緊者。口中氣出。唇口燥干。鼻中涕出。蜷臥足冷。舌上胎滑。勿妄治也。到六七日以來。其人微發熱。手足溫者。此為欲解。或到八日以上。反大發熱者。此為難治。設使惡寒者。必欲嘔也。腹內痛者。必欲利也。

【目】柯琴曰。設使到七日來。以陰陽俱緊之脈。不發熱反惡寒。是寒甚於表。上焦應之。必欲嘔也。反腹痛。是寒甚於里。中焦受之。必欲利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二三日不已。至四五日。腹痛。小便不利。四肢沉重疼痛。自下利者。此為有水氣。其人或咳。或小便利。或下利。或嘔者。真武湯主之。

【目】魏荔彤曰。此申解少陰病有水氣為兼症。當於溫里之中。寓鎮奠之義。蓋兼水氣。則不特寒邪。亦濕寓焉。如二三日不已。就臟邪言也。至四五日腹痛。必隱隱常痛。乃寒濕凝滯之象。非時痛時止之熱痛也。且寒濕痛必兼滿。按之少可。而非熱痛不欲近人也。且驗小便不利。

濕盛而氣壅也。單為寒。色白且利。兼濕。雖白不利。此寒熱之可據者也。且單寒。則身體骨節痛而不沉重。兼濕。則沉重多而痛少。故先言沉重。後言疼痛。就緩急言也。或自下利。亦濕邪下注。惟小便不利。則大便濕行。種種審諦。知其人有水氣兼寒邪。得中少陰。亦如太陽有水氣。

更感風寒。以水氣為兼病。而治法必當更為推求也。咳嘔皆水氣上逆。亦有小便自利者。則寒濕又兼虛氣不能收攝之故。膀胱與腎表裡。水氣浸淫於腑。陰寒固冱於臟。法當溫臟回陽。以治寒邪。燥脾暖土。以制水氣。故主真武湯。而以附子治寒邪。其餘治水氣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二三日至四五日。腹痛。小便不利。下利不止。便膿血者。桃花湯主之。

【目】魏荔彤曰。腹痛小便不利。乃熱在下焦。熏蒸中焦。使氣化因熱鬱不行。大便因熱盛而自利也。利久不止。腸胃間穢濁之物。如膿帶血。盡隨大便而下。熱不消。利不止。危矣。故用本湯以固澀之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下利腹脹滿。身體疼痛。先溫其里。

【目】龐安常曰。下利。裡寒也。身疼。表寒也。先溫里。從本治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四逆。其人或咳。或悸。或小便不利。或腹中痛。或泄利下重者。四逆散主之。

【目】魏荔彤曰。此申解少陰熱邪。散見四末。熱極似寒。手足逆冷之症。不可誤認為寒。逆而妄治也。少陰病。熱邪能瀰漫於上下。亦能流行於四肢。可以為熱厥似寒厥以誤人。此少陰病熱極似寒。寒極似熱。大有真假。當詳為考辨。不可就病言病。失毫釐而謬千里也。如四逆。

本寒邪也。或咳或悸。即熱邪上衝。咽痛心煩之變出者也。小便不利。腹中痛。泄利下重。即熱邪下行。熱在膀胱。下血下膿之變出者也。然則此逆非寒逆。直可名之曰熱逆也。夫熱。但厥不逆。茲何以曰熱逆。不知寒固逆而厥。熱逆亦厥。有陰陽不順接之厥在內。有真熱似寒之厥亦在內。

不容不嚴辨也。於此等症。必合脈與症以為辨。他條沉數二字。原足以定傳經之熱邪。合觀諸條脈沉。復微而緊細。又足以定直中之寒邪。再按他條之症口中和三字。亦足以知內為真寒。咽中痛三字。亦足以知內為真熱。明乎此。則少陰前篇之大熱似寒。少陰後篇之大寒似熱。

俱可洞如觀火矣。此皆最要之處。生死關頭。溫涼失度。頃刻人亡。豈細故乎。仲師於此用四逆散。名亦四逆也。而湯散之義不同也。

凡厥逆中。自有寒濕雜合。所謂陰陽不順接也。至於諸痛。亦必雜合交結方痛。故藥亦雜合。然後專寒專熱之品。可開結止痛也。泄利至於下重。即滯下之意。金匱要略主用小柴胡。亦雜合寒熱之治。故四逆散一方。近小柴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