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五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2)

1.

便閉、腳蜷、臥不著席者,大承氣湯下之。輕者敗毒散、小柴胡湯。柔痙二三日不瘥,汗多厥冷,筋脈拘急者,附子防風湯。時發時止,危者附術散。又有剛柔不分之痙:身熱譫語似剛,微厥便滑似柔。宜小續命湯加生附子。有汗下後,乍靜乍躁,偏左眼左手足牽搦者,少陽痙也。

小柴胡加防風。又虛血之人,及產後傷風過汗、破傷風症發痙,俱不可純作風治。四物湯加防風;或八物湯去茯苓,加羌、防、黃耆救之。凡痙脈如雨濺出指外者,立死。又戴眼反折、瘛瘲、汗出如珠,或反張離席一掌許,小兒離席二指許者,無不死。

徐彬曰:此二條即辨寒傷營風傷衛法也。取以為痙病剛柔之別。蓋痙即痓,強直之謂也。痙病必有背項強直等的症。但治痙病,剛柔之辨,最為吃緊。故特首拈無汗反惡寒為剛,有汗不惡寒為柔,以示辨症之要領。謂發熱無汗惡寒,本傷寒家症。若痙而項強背直者見之,乃衛陽與腎中真陽氣本相通;今太陽經寒濕相摶,而氣侵少陰,真陽不達,故反惡寒也。寒性勁切,故曰剛。有汗不惡寒,本傷風而並陽明症。若痙而項強背直者見之,是太陽陽明傷濕而兼風,非寒邪內侵之比也。風性溫和,故曰柔。非止項強,而身體則軟,為柔痙也。栝蔞桂枝湯,乃治柔痙主方也。

李中梓曰:此太陽中風,重感寒濕而致也。仰面開目為陽,合面閉目為陰;燥渴為陽,口中和為陰;脈浮緊數為陽,沉細澀為陰。陽痙易治,陰痙難治。通用小續命湯;陽痙去附子,陰痙去麻黃。

柯琴曰:此以表氣虛實分剛柔,原其本而名之也;亦可以知其人初病之輕重、稟氣之強弱而施治矣。金匱用葛根湯,則謬。

【綱】仲景曰:瘡家身雖疼,不可發汗;汗出則痙。

【目】徐彬曰:瘡家血本虛燥,以疼痛為風而發其汗,則液亡筋燥而不能和調,乃亦為痙。雖汗下後,或有邪乘,然總以陰虛液脫為主,故特詳其致痙之因如此。

鰲按:瘡家病與風寒不同。風寒外症,必頭項痛、身腰痛、骨節痛,非痛偏一處。風寒內症,必嘔逆、或乾嘔、不得飲食;故發熱惡寒,雖亦相同;而辨其內外症,則可知彼此之異,不得誤認癰膿為風寒而錯治矣。

此仲景借瘡家以明治傷寒之法當發汗,非論傷寒而雜及瘡家也。其旨當明。

【綱】仲景曰:太陽病,無汗,而小便反少、氣上衝胸、口噤不得語,欲作剛痙,葛根湯主之。

【目】徐彬曰:剛痙之背項強直,而無汗發熱,又反惡寒,原屬寒濕居中,陰陽兩傷之象,有如發熱而太陽病矣。無汗乃寒傷營本症也。此時邪尚在表,不在裡;而小便反少、氣上衝胸,明是太陽隨經之邪,自腑侵臟,動其沖氣。且口噤不語,是太陽主開而反闔,聲不得發。

白話文:

痙攣

大便不通暢、腳蜷曲、躺在床上無法安穩入睡的人,可以用大承氣湯來攻下。病情較輕的,用敗毒散或小柴胡湯。如果柔痙兩三天都沒好轉,而且汗多、手腳冰冷、筋脈抽搐拘緊,就用附子防風湯。時好時壞、病情危急的,用附術散。還有一種剛柔不分的痙攣,身體發熱、胡言亂語像剛痙,但又有點手腳冰冷、大便滑瀉像柔痙,這種情況適合用小續命湯再加生附子。如果發汗或攻下後,時而安靜時而躁動,且左眼、左手、左腳抽搐,這是少陽經的痙攣,可以用小柴胡湯加防風來治療。另外,體虛血少的人,還有產後感受風邪、出汗過多,或因破傷風而發痙攣,這些都不可以單純當作風邪來治療,要用四物湯加防風,或者用八物湯去掉茯苓,再加入羌活、防風、黃耆來補救。如果發現痙攣患者的脈象像雨點濺出指頭外,就表示快要死了。還有眼睛向上翻、身體反折、抽搐,汗如珠子般冒出,或者身體向後反弓離開床面一掌寬,小孩子離床兩指寬,這樣也是必死無疑。

徐彬說,這兩條主要是在區分寒邪傷營和風邪傷衛的治療方法。可以將此作為分辨痙攣剛柔的依據。痙攣就是痓,是指身體強直。痙攣的症狀一定會有背部、頸部僵硬等情況。但治療痙攣,最重要的是分辨剛痙和柔痙。所以特別提出無汗、反而怕冷是剛痙,有汗、不怕冷是柔痙,以提示辨證的要點。發熱、無汗、怕冷,這是本來傷寒的症狀。如果痙攣還出現頸部僵硬、背部挺直的情況,就是衛陽和腎中的真陽氣互相交通,現在太陽經受到寒濕侵襲,導致真陽氣無法到達,所以反而會怕冷。寒邪的性質是強勁的,所以稱為剛痙。有汗、不怕冷,這是本來傷風又兼陽明的症狀。如果痙攣還出現頸部僵硬、背部挺直的情況,就是太陽、陽明經受到濕邪和風邪侵襲,不是寒邪內侵所導致。風邪的性質比較溫和,所以稱為柔痙。但柔痙不只是頸部僵硬,身體其他部位是柔軟的。栝蔞桂枝湯是治療柔痙的主要方劑。

李中梓說,這是太陽經受到風邪侵襲,又同時感受寒濕所導致。仰面睜眼是陽證,合面閉眼是陰證;口渴是陽證,口中正常是陰證;脈浮、緊、數是陽證,脈沉、細、澀是陰證。陽痙容易治療,陰痙難以治療。一般都用小續命湯來治療,陽痙要去掉附子,陰痙要去掉麻黃。

柯琴說,這是從表氣的虛實來區分剛柔,從病因的根本來命名。也可以了解病人一開始病情的輕重,以及體質的強弱,進而施以治療。《金匱要略》用葛根湯是不對的。

《傷寒論》說,瘡瘍患者雖然身體疼痛,不可以發汗,如果發汗就會導致痙攣。

徐彬說,瘡瘍患者本身就血虛乾燥,如果把疼痛當作風邪而發汗,就會導致津液虧損、筋脈乾燥,不能協調,也會引起痙攣。雖然發汗或攻下後,可能有邪氣侵入,但總體來說,還是以陰虛津液脫失為主。所以特別詳細說明導致痙攣的原因。

鰲按,瘡瘍的疾病與風寒不同。風寒的外在症狀,一定會頭頸痛、身體腰痛、骨節痛,而不是只有一處疼痛。風寒的內在症狀,一定會嘔吐、或乾嘔、吃不下東西。所以發熱怕冷,雖然症狀相同,但只要辨別內外症狀,就能知道彼此的差異,不可以把癰膿誤認為風寒而錯誤治療。

仲景借用瘡瘍的案例,來說明傷寒的發汗方法。不是在討論傷寒的同時又提及瘡瘍,這個宗旨應該要明白。

《傷寒論》說,太陽病沒有汗,而且小便反而減少,氣向上衝到胸口,嘴巴緊閉無法說話,快要變成剛痙了,可以用葛根湯來治療。

徐彬說,剛痙的背部、頸部僵硬,而且無汗發熱,又反而怕冷,這是因為寒濕侵入身體中間,陰陽兩傷的現象。就像發熱但又屬於太陽病,無汗是寒邪傷及營血的本症。這時邪氣還在表,沒有到裡。但小便反而減少,氣向上衝到胸口,說明是太陽經的邪氣,從腑侵入到臟,使衝氣發動。而且嘴巴緊閉無法說話,是太陽經主開的經脈反而關閉,聲音無法發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