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首·總論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首·總論 (14)

1. 陰陽

小便赤,喉痛口瘡,身粗氣急,脈滑實有力者,此真正陽症也。其有身雖熱,而脈來微弱無力者,此雖外症似陽,實非陽症。

陶節庵云:「凡發熱面赤,煩躁揭衣,唇口赤裂,言語善惡,不避親疏,虛狂假斑,脈大者,人皆誤認陽症。」殊不知陰症,不分熱與不熱,須憑脈下藥。

至為切當。不問脈之浮沉大小(亦是切脈要訣),但指下無力,重按則無,便是陰脈。不可與涼藥,服之必死。急與五積散通解表裡之寒,甚者必加薑、附。

又曰:「病自陽分傳入三陰者,俱是脈沉,須以指下有力無力為辨。(切脈要訣)有力者為陽、為熱、為實;無力者為陰、為虛、為寒。」

此節庵出人之見也。然以余觀之,似陽非陽之症,不必謂其外熱煩躁、微渴戴陽之類,即皆為陰症也。但見其元陽不足,而氣虛於中,雖有外熱,亦假熱耳。設用清涼消耗,則中氣愈散;中氣既敗,則邪氣愈強,其能生乎?

白話文:

小便呈現紅色,喉嚨痛、口瘡,身體感覺粗壯、呼吸急促,脈象滑而有力,這才是真正的陽證。如果身體雖然發熱,但脈搏微弱無力,這種情況雖然外表看起來像陽證,實際上不是。

陶節庵說,凡是發熱、臉紅、煩躁不安、掀開衣服、嘴唇乾裂、講話不分好壞、不避親疏、出現虛假的狂躁、假斑、脈象大的,大家都會誤認為是陽證,殊不知這是陰證。判斷陰證不分是否發熱,必須依據脈象來用藥,這非常重要。不論脈象是浮、沉、大、小(這也是切脈的要訣),只要指下感覺無力,重按就沒有感覺,就是陰脈,絕對不能用寒涼藥,用了必死。應該趕緊用五積散來通解表裡的寒邪,嚴重的話一定要加薑和附子。

還有人說,疾病從陽分傳入三陰的,脈象都會是沉的,必須以指下是否有力來辨別(這也是切脈要訣)。有力的是陽證,代表熱和實;無力的是陰證,代表虛和寒。

這是陶節庵獨到的見解。但是依我看來,那些看起來像陽證但實際上不是陽證的,不必都說成是外表發熱煩躁、稍微口渴、戴陽等情況,就都歸類為陰證。只要看到患者元陽不足,中氣虛弱,即使有發熱,也只是假熱罷了。如果用清涼藥來消耗,只會讓中氣更加散失,中氣一旦敗壞,邪氣就會更加強盛,那還能活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