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二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2)

1. 惡風

【綱】仲景曰。太陽病。發熱汗出。惡風脈緩者。名為中風。太陽病。頭痛發熱。汗出惡風者。桂枝主之。太陽中風。陽浮而陰弱。陽浮者熱自發。陰弱者汗自出。嗇嗇惡寒。淅淅惡風。翕翕發熱。鼻鳴乾嘔者。桂枝湯主之。

【目】劉完素曰。惡寒有屬陽。有屬陰。惡風則悉屬陽。三陰症並無惡風者。以此也。惡風雖悉在表。而發散又不同。無汗惡風為傷寒。當發汗。汗出惡風為中風。當解肌。里症雖具。惡風未罷。當先解外。

趙獻可曰。惡風者。衛中四時之虛風。所以惡風也。其人當汗出而脈緩也。數與桂枝湯。桂枝加葛根湯。使遍體微潤連日。當自解矣。

王履曰。衛氣者。所以溫肌肉。充皮膚。肥腠理。司開闔者也。故風邪中於衛也。則必惡風。惡寒惡風。俱為表症。但惡風比惡寒為輕耳。惡寒者。雖不當風而時自怯寒。惡風者。居密室幃幙中。則無所畏。或當風。或揮扇。則淅淅然而惡也。

柯琴曰。風為陽邪。風中太陽。兩陽相搏而陰氣衰少。陽浮故熱自發。陰弱故汗自出。中風惡風。類相感也。風性散漫。脈應其象。故浮而緩。若太陽初受病。便見如此脈症。即可定其為中風而非傷寒矣。二條。是桂枝湯本症。合此症即用此湯。不必問為傷寒中風雜病也。四症中。

頭痛是太陽本症。頭痛發熱惡風。與麻黃症同。本方重在汗出。汗不出者。便非桂枝症。三條。乃太陽中風之桂枝症。非謂凡中風者便當主桂枝也。(明瞭。)二條脈症。是概風寒雜病而言。三條加中風二字。其脈其症。悉呈風象矣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太陽病。發汗。遂漏不止。其人惡風。小便難。四肢微急。難以屈伸者。桂枝加附子湯主之。

【目】朱肱曰。此症當溫其經。故桂枝加附子也。

劉完素曰。汗多亡陽。則衛不固。是以惡風也。桂枝加附子。溫其經而固其衛也。

陶華曰。惡風者。風邪傷衛。腠理不密。由是惡風悉屬於陽。非比惡寒。乃有陰陽之別者。

鰲按。此四症並見。卻以汗不止小便難為重。以二者由於心腎。故專治之。而惡風四肢急俱痊也。蓋太陽雖當汗。汗不止則亡陽。風乘虛入。故又惡風。汗多必津竭。故小便難。四肢者。諸陽之本。陽亡則不能榮筋。故筋急而屈伸不利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風濕相搏。骨節煩疼。掣痛。不得屈伸。近之則痛劇。汗出短氣。小便不利。惡風。不欲去衣。或身微腫者。甘草附子湯主之。

【目】劉完素曰。濕勝自汗。而皮腠不密。是以惡風也。甘草附子湯。所以散其濕而實其衛。

柯琴曰。身腫痛劇。不得屈伸。濕感於外也。惡風不欲去衣。風淫於外也。汗出短氣。小便不利。化源不清也。君桂枝以理上焦而散風邪。佐朮、附、甘以除濕而調氣。

鰲按。此風濕為病。而濕尤中於周身營衛之間。不能推布其患。為尤重者。故小便不利身腫二句。最宜著眼。

2. 振戰慄
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若吐若下後。心下逆滿。氣上衝心。起則頭眩。脈沉緊。發汗則動經。身為振振搖者。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。太陽病發汗。汗出不解。其人仍發熱。心下悸。頭眩。身瞤動。振振欲擗地者。真武湯主之。

【目】成無己曰。振者。森然若寒。聳然振動者是也。傷寒而振。皆由虛寒。蓋以欲汗之時。其人必虛。必蒸蒸而振。卻發熱汗出而解。振近戰。而輕者為振矣。戰為正與邪爭。爭則為鼓慄而戰。振但虛而不至爭。故惟聳動而振也。下後復發汗振寒者。為其表裡俱虛也。亡血家發汗。

則寒慄而振者。謂其氣血俱虛也。諸如此者。止於振聳耳。其身為振振搖。振振欲擗地。二者皆發汗過多。亡陽經虛。不能自主持。故身為振搖也。又非若振慄之比矣。此二湯。皆溫經益陽滋血助氣之劑。經虛陽弱得之。未有不獲全濟之功者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問曰。病有戰而汗出。因得解者。何也。答曰。脈浮而緊。按之反芤。此為本虛。故當戰而汗出也。其人本虛。是以發汗。以脈浮。故當汗出而解。若脈浮而數。按之不芤。此人本不虛。若欲自解。但汗出耳。不發戰也。

【目】韓祗和曰。汗下後戰者。與救逆湯。微減。與羊肉湯。再投而戰解。若陰氣內盛。正氣大虛。心慄鼓頷。身不戰者。遂成寒逆。宜灸之。或用大建中湯。仲景治屍厥戰而慄者。刺期門巨闕。

吳綬曰。凡戰者。大抵氣血俱虛。不能榮養筋骨。故為之振搖而不能主持也。須大補氣血。予曾用人參養榮湯得效。

又一人身搖不得眠者。以十味溫膽湯倍加人參而愈。內經曰。寒之傷人。使人毛髮畢直。鼓頷戰慄而無汗。按此表寒而戰慄也。此言病有戰而汗出。因得解。其脈浮而緊。按之反芤。此為本虛。故當戰而汗出也。又曰。脈陰陽俱停。以三部浮沉遲數脈同等。必先振慄汗出而解。

若脈浮數。按之不芤。其人本不虛者。則汗出解不戰也。若不戰而心慄。此陰中於邪。必內慄也。凡正氣怯弱。寒邪在內。必為慄也。宜詳究焉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太陽病未解。脈陰陽俱停。必先振慄。汗出而解。但陽脈微者。先汗出而解。但陰脈微者。下之而解。若欲下之。宜調胃承氣湯

【目】成無己曰。戰與慄二者。形相類而實非一。有內外之別焉。戰者。身為之搖。慄者。心戰是也。經曰。胃無穀氣。脾澀不通。口急不能言。戰而慄。即此觀之。戰之與振。振輕而戰重也。戰之與慄。戰外而慄內也。戰慄者。皆陰陽之爭。傷寒欲解將汗之時。正氣內實。

邪不能與之爭。則便汗出而不發戰。邪氣欲出。其人本虛。邪與正爭。微者為振。甚者則戰。戰退正勝而解矣。其戰而汗。因得解者。其人本虛。是以發戰。邪氣外與正氣爭。則為戰。乃其愈者也。邪氣內與正氣爭。則為慄。是為甚者也。經曰。陰中於邪。必內慄也。表氣虛微。

裡氣不守。故使邪中於陰也。方其裡氣不守。而為邪中乎中氣。正氣怯弱。故成慄也。戰者。正氣勝。慄者。邪氣勝也。傷寒六七日欲解之時。當戰而汗出。其有但心慄而鼓頷。身不戰者。已而遂成寒逆。似此症多不得解。何者。以陰氣內盛。正氣大虛。不能勝邪。反為邪所勝也。

非大熱劑與灼灸。又焉得而御之。

張介賓曰。戰與慄異。戰由外。慄由內也。凡傷寒欲解將汗之時。若其人正氣內實。邪不能爭。則但汗出。不作戰。所謂不戰。應知體不虛也。若其人本虛。邪與正爭。微則振。甚則戰。正勝邪則戰而汗解矣。夫戰則正氣將復。慄則邪氣肆強。故傷寒六七日。有但慄不戰竟成寒逆者。

多不可救。此以正氣中虛。陰邪內盛。正不盛邪。而反為邪勝。凡遇此症。非大溫熱不可。

柯琴曰。陽脈微二句。承上之辭。不得作三段看。太陽病。陽浮而陰弱。是陽強也。今陽脈微。即是陰陽俱停。病雖不解。已是調和之脈。其解可知矣。脈但浮者為陽盛。必先煩而有汗。陽脈微者為陽虛。必先振慄而汗出。振慄。是陰津內發之兆。汗出。是陽氣外越之徵。此陰陽自和而愈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