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二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2)

1. 惡風

【綱】仲景曰。太陽病。發熱汗出。惡風脈緩者。名為中風。太陽病。頭痛發熱。汗出惡風者。桂枝主之。太陽中風。陽浮而陰弱。陽浮者熱自發。陰弱者汗自出。嗇嗇惡寒。淅淅惡風。翕翕發熱。鼻鳴乾嘔者。桂枝湯主之。

【目】劉完素曰。惡寒有屬陽。有屬陰。惡風則悉屬陽。三陰症並無惡風者。以此也。惡風雖悉在表。而發散又不同。無汗惡風為傷寒。當發汗。汗出惡風為中風。當解肌。里症雖具。惡風未罷。當先解外。

趙獻可曰。惡風者。衛中四時之虛風。所以惡風也。其人當汗出而脈緩也。數與桂枝湯。桂枝加葛根湯。使遍體微潤連日。當自解矣。

白話文:

張仲景說:太陽病,發燒出汗,怕風,脈搏緩慢的,稱為中風。太陽病,頭痛發燒,出汗怕風的,用桂枝治療。太陽中風,陽氣浮於表面而陰氣虛弱。陽氣浮於表面則自發熱,陰氣虛弱則自出汗,畏寒發抖,怕風發冷,忽冷忽熱,鼻塞乾嘔的,用桂枝湯治療。

劉完素說:怕冷有屬於陽氣的,也有屬於陰氣的。怕風則全部屬於陽氣。三陰證並無怕風的。因此,怕風雖然都在表層,但是發散的方法卻不同。沒有出汗怕風的是傷寒,應該發汗;出汗怕風的是中風,應該解肌。即使內症已經出現,但怕風還沒有消失,應該先解表。

趙獻可說:怕風是因為衛氣中四時之風虛弱,所以怕風。這種人應該出汗,而且脈搏緩慢。可以服用桂枝湯或桂枝加葛根湯,使全身微微出汗持續多日,自然就會痊癒。

王履曰。衛氣者。所以溫肌肉。充皮膚。肥腠理。司開闔者也。故風邪中於衛也。則必惡風。惡寒惡風。俱為表症。但惡風比惡寒為輕耳。惡寒者。雖不當風而時自怯寒。惡風者。居密室幃幙中。則無所畏。或當風。或揮扇。則淅淅然而惡也。

柯琴曰。風為陽邪。風中太陽。兩陽相搏而陰氣衰少。陽浮故熱自發。陰弱故汗自出。中風惡風。類相感也。風性散漫。脈應其象。故浮而緩。若太陽初受病。便見如此脈症。即可定其為中風而非傷寒矣。二條。是桂枝湯本症。合此症即用此湯。不必問為傷寒中風雜病也。四症中。

頭痛是太陽本症。頭痛發熱惡風。與麻黃症同。本方重在汗出。汗不出者。便非桂枝症。三條。乃太陽中風之桂枝症。非謂凡中風者便當主桂枝也。(明瞭。)二條脈症。是概風寒雜病而言。三條加中風二字。其脈其症。悉呈風象矣。

白話文:

王履曰:

衛氣,是用来溫暖肌肉,充实皮肤,使腠理(皮肤的毛孔)丰满,掌管开合的。所以,风邪侵入卫气,必然会怕风,怕冷怕风,都是表证。只是怕风比怕冷轻一些。怕冷的人,即使不当风,也会自己感到畏寒;怕风的人,待在密室帏帐中,便不会害怕。但一当风,或者挥扇,就会瑟瑟发抖,感到厌恶。

柯琴曰:

风属阳邪,风邪侵犯太阳经,两阳相搏,阴气衰少。阳气浮于表面,故而自发热;阴气虚弱,故而自出汗。中风怕风,是互相感触的。风性散漫,脉象相应,故而脉浮而缓。如果太阳经刚开始生病,便出现这样的脉象,就可以确定为中风,而不是伤寒。这两条是桂枝汤的本症,符合这些症状,就可以使用桂枝汤,不必询问是伤寒、中风还是杂病。

四症中,頭痛是太阳经的本症,頭痛發熱惡風,與麻黃症相同。此方重在汗出,汗不出者,便非桂枝症。第三条是太阳经中风的桂枝症,并非说所有中风者都应该用桂枝汤。(明白了吗?)前两条脉象是概括了风寒杂病,第三条加上了中风二字,其脉象和症状都显现出风邪的特征了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太陽病。發汗。遂漏不止。其人惡風。小便難。四肢微急。難以屈伸者。桂枝加附子湯主之。

【目】朱肱曰。此症當溫其經。故桂枝加附子也。

劉完素曰。汗多亡陽。則衛不固。是以惡風也。桂枝加附子。溫其經而固其衛也。

陶華曰。惡風者。風邪傷衛。腠理不密。由是惡風悉屬於陽。非比惡寒。乃有陰陽之別者。

鰲按。此四症並見。卻以汗不止小便難為重。以二者由於心腎。故專治之。而惡風四肢急俱痊也。蓋太陽雖當汗。汗不止則亡陽。風乘虛入。故又惡風。汗多必津竭。故小便難。四肢者。諸陽之本。陽亡則不能榮筋。故筋急而屈伸不利也。

白話文:

仲景說,太陽病發汗後,汗漏不止,病人怕風,小便困難,四肢微微發緊,難以彎曲伸展,可以用桂枝加附子湯治療。

朱肱說,這個病症要溫暖經絡,所以要用桂枝加附子。

劉完素說,汗出過多損耗陽氣,導致衛氣不足,因此怕風。桂枝加附子溫暖經絡,固護衛氣。

陶華說,怕風是因為風邪傷了衛氣,腠理不密,所以怕風,屬於陽氣不足,和惡寒不同,是有陰陽之分的。

鰲按,這四個症狀同時出現,但以汗不止和小便困難最為嚴重,因為這兩個症狀都和心腎有關,所以專門治療它們。而怕風和四肢發緊自然會痊癒。因為太陽病本應該發汗,但汗不止就會損耗陽氣,風乘虛而入,所以又怕風。汗出過多會導致津液耗竭,所以小便困難。四肢是諸陽之本,陽氣不足就無法滋潤筋脈,所以筋脈緊縮,難以彎曲伸展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風濕相搏。骨節煩疼。掣痛。不得屈伸。近之則痛劇。汗出短氣。小便不利。惡風。不欲去衣。或身微腫者。甘草附子湯主之。

【目】劉完素曰。濕勝自汗。而皮腠不密。是以惡風也。甘草附子湯。所以散其濕而實其衛。

柯琴曰。身腫痛劇。不得屈伸。濕感於外也。惡風不欲去衣。風淫於外也。汗出短氣。小便不利。化源不清也。君桂枝以理上焦而散風邪。佐朮、附、甘以除濕而調氣。

鰲按。此風濕為病。而濕尤中於周身營衛之間。不能推布其患。為尤重者。故小便不利身腫二句。最宜著眼。

白話文:

張仲景說:風濕互相搏擊,骨節疼痛、抽痛,無法屈伸,靠近就痛得厲害,出汗氣短、小便不利、怕風、不願意脫衣服,或者身體稍微腫脹的,可以用甘草附子湯治療。

劉完素說:濕氣過盛,導致自汗,而且皮膚毛孔不緊密,所以就怕風。甘草附子湯,可以用來散除濕氣,並且充實衛氣。

柯琴說:身體腫脹疼痛厲害,無法屈伸,是濕氣從外感入;怕風不願意脫衣服,是風邪從外侵犯;出汗氣短、小便不利,是化源不清。用桂枝來疏理上焦,散除風邪;用蒼朮、附子、甘草來除濕調氣。

鰲按:這個風濕病,濕氣尤其侵犯周身營衛之間,不能推散病邪,屬於比較嚴重的,所以小便不利、身體腫脹這兩句話,最應該重點關注。

2. 振戰慄
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若吐若下後。心下逆滿。氣上衝心。起則頭眩。脈沉緊。發汗則動經。身為振振搖者。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。太陽病發汗。汗出不解。其人仍發熱。心下悸。頭眩。身瞤動。振振欲擗地者。真武湯主之。

【目】成無己曰。振者。森然若寒。聳然振動者是也。傷寒而振。皆由虛寒。蓋以欲汗之時。其人必虛。必蒸蒸而振。卻發熱汗出而解。振近戰。而輕者為振矣。戰為正與邪爭。爭則為鼓慄而戰。振但虛而不至爭。故惟聳動而振也。下後復發汗振寒者。為其表裡俱虛也。亡血家發汗。

白話文:

張仲景說,傷寒病人如果吐瀉之後,心口悶脹,氣往上衝,站起來頭昏眼花,脈象沉而緊,發汗則會使病情加重,身體發抖不停,像是要倒地一樣,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治療。太陽病發汗,汗出後症狀未解,病人仍然發熱,心慌,頭昏,身體抽搐,不斷發抖,像是要抓地一樣,用真武湯治療。

成無己說,發抖是指身體像寒氣襲人般發麻,而且不斷聳動,這就是發抖。傷寒病人發抖,都是因為虛寒。因為想讓病人出汗,所以病人一定虛弱,才會不停發抖。如果出汗後退燒,發抖的症狀就減輕了。發抖比戰慄輕,戰慄是正氣和邪氣爭鬥,爭鬥就會使身體發抖。而發抖只是虛弱,沒有到爭鬥的程度,所以只是聳動而已。瀉後再發汗,導致發抖畏寒,是因為表裡都虛弱。失血的人發汗,也是一樣的道理。

則寒慄而振者。謂其氣血俱虛也。諸如此者。止於振聳耳。其身為振振搖。振振欲擗地。二者皆發汗過多。亡陽經虛。不能自主持。故身為振搖也。又非若振慄之比矣。此二湯。皆溫經益陽滋血助氣之劑。經虛陽弱得之。未有不獲全濟之功者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問曰。病有戰而汗出。因得解者。何也。答曰。脈浮而緊。按之反芤。此為本虛。故當戰而汗出也。其人本虛。是以發汗。以脈浮。故當汗出而解。若脈浮而數。按之不芤。此人本不虛。若欲自解。但汗出耳。不發戰也。

【目】韓祗和曰。汗下後戰者。與救逆湯。微減。與羊肉湯。再投而戰解。若陰氣內盛。正氣大虛。心慄鼓頷。身不戰者。遂成寒逆。宜灸之。或用大建中湯。仲景治屍厥戰而慄者。刺期門巨闕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病人感到寒冷發抖,身體不停顫動,就說明他氣血雙虛。這種情況下,身體會不停地顫抖搖晃,甚至想要抓地。這兩種情況都是因為過度發汗,導致陽氣虛弱,身體無法自行維持,所以才會顫抖搖晃。這種情況與單純的發冷發抖不同。這兩種湯藥都是溫經益陽、滋血助氣的方劑,可以治療經脈虛弱、陽氣不足的情況,效果非常顯著。

仲景說:「病人發熱發汗,戰慄不止,之後卻痊癒了,這是為什麼呢?」他說:「脈象浮而緊,按之卻空虛,這是本體虛弱的表現。所以才會發熱發汗、戰慄不止。因為病人本體虛弱,所以發汗後脈象浮,汗出之後就能痊癒。如果脈象浮而數,按之不空虛,說明病人本體並不虛弱,如果想要自愈,只要出汗就可以了,不會發熱發汗、戰慄不止。」

韓祗和說:「發汗後戰慄不止的病人,可以服用救逆湯,稍微減少劑量,再服用羊肉湯,服用兩次之後戰慄就會消失。如果陰氣內盛,正氣大虛,心神不安、脖子發緊,身體不發熱,就會變成寒逆,應該用灸法治療,或者服用大建中湯。仲景治療屍厥、戰慄不止的病人,會在期門、巨闕穴位上進行針灸。」

吳綬曰。凡戰者。大抵氣血俱虛。不能榮養筋骨。故為之振搖而不能主持也。須大補氣血。予曾用人參養榮湯得效。

又一人身搖不得眠者。以十味溫膽湯倍加人參而愈。內經曰。寒之傷人。使人毛髮畢直。鼓頷戰慄而無汗。按此表寒而戰慄也。此言病有戰而汗出。因得解。其脈浮而緊。按之反芤。此為本虛。故當戰而汗出也。又曰。脈陰陽俱停。以三部浮沉遲數脈同等。必先振慄汗出而解。

若脈浮數。按之不芤。其人本不虛者。則汗出解不戰也。若不戰而心慄。此陰中於邪。必內慄也。凡正氣怯弱。寒邪在內。必為慄也。宜詳究焉。

白話文:

吳綬說:凡是患有戰慄的人,大多是因為氣血雙虛,無法滋養筋骨,所以才會四肢無力、搖搖欲墜。需要大補氣血,我曾經用人參養榮湯治療,取得了很好的效果。

還有一個人,身體搖晃不能入睡,我用十味溫膽湯,加倍人參的劑量,就治好了。

《內經》說:寒邪傷人,會使人毛髮豎立,下巴顫抖,全身發冷卻沒有汗。按此可知,戰慄是寒邪入侵導致的表寒症狀。因此,如果病人戰慄時伴有汗出,就說明寒邪已退,病症正在緩解。

如果脈象浮緊,按之卻空虛,說明是本虛,所以才會戰慄出汗。

《內經》還說:當脈象陰陽俱停,三部脈(浮、沉、遲、數)均相等時,必須先讓病人戰慄出汗,才能解表。

如果脈象浮數,按之不空虛,說明病人本身不虛弱,那麼出汗就能解除戰慄,不會再發抖。

如果沒有戰慄,卻感到心慌害怕,這是陰邪內侵,必是內慄。凡是正氣虛弱,寒邪侵襲內在,就會出現發慄。因此,需要仔細辨別病情,對症下藥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太陽病未解。脈陰陽俱停。必先振慄。汗出而解。但陽脈微者。先汗出而解。但陰脈微者。下之而解。若欲下之。宜調胃承氣湯。

【目】成無己曰。戰與慄二者。形相類而實非一。有內外之別焉。戰者。身為之搖。慄者。心戰是也。經曰。胃無穀氣。脾澀不通。口急不能言。戰而慄。即此觀之。戰之與振。振輕而戰重也。戰之與慄。戰外而慄內也。戰慄者。皆陰陽之爭。傷寒欲解將汗之時。正氣內實。

邪不能與之爭。則便汗出而不發戰。邪氣欲出。其人本虛。邪與正爭。微者為振。甚者則戰。戰退正勝而解矣。其戰而汗。因得解者。其人本虛。是以發戰。邪氣外與正氣爭。則為戰。乃其愈者也。邪氣內與正氣爭。則為慄。是為甚者也。經曰。陰中於邪。必內慄也。表氣虛微。

白話文:

張仲景說,太陽病還沒痊癒,脈象陰陽都停滞,一定先會發抖,出汗後才能解。但如果陽脈微弱,先出汗就能解;但如果陰脈微弱,就要瀉下才能解。想要瀉下,就應該服用調胃承氣湯。

成無己說,戰和慄這兩種症狀,外形相似,但實際上不同,有內外之分。戰是指身體搖晃,慄是指心臟發抖。經書上說:「胃中沒有穀氣,脾臟澀滯不通,口急說不出話,身體會戰抖。」由此可見,戰和振,振輕而戰重;戰和慄,戰在外而慄在內。戰慄都是陰陽相爭的表現。傷寒快要解,將要出汗的時候,正氣內實,邪氣無法與之抗衡,就會出汗而不發戰。邪氣想要外出,病人本身虛弱,邪氣與正氣相爭,輕微的表現為振,嚴重的就會戰。戰退,正氣戰勝而病就解了。那些戰抖之後出汗,因此而解的人,本身就虛弱,所以才會發戰。邪氣在外與正氣相爭,就表現為戰,這是病要好的徵兆。邪氣在內與正氣相爭,就表現為慄,這是病情嚴重的表現。經書上說:「陰氣被邪氣侵襲,一定會內心發抖。」表氣虛弱,身體虛弱,就會發戰。

裡氣不守。故使邪中於陰也。方其裡氣不守。而為邪中乎中氣。正氣怯弱。故成慄也。戰者。正氣勝。慄者。邪氣勝也。傷寒六七日欲解之時。當戰而汗出。其有但心慄而鼓頷。身不戰者。已而遂成寒逆。似此症多不得解。何者。以陰氣內盛。正氣大虛。不能勝邪。反為邪所勝也。

非大熱劑與灼灸。又焉得而御之。

張介賓曰。戰與慄異。戰由外。慄由內也。凡傷寒欲解將汗之時。若其人正氣內實。邪不能爭。則但汗出。不作戰。所謂不戰。應知體不虛也。若其人本虛。邪與正爭。微則振。甚則戰。正勝邪則戰而汗解矣。夫戰則正氣將復。慄則邪氣肆強。故傷寒六七日。有但慄不戰竟成寒逆者。

白話文:

體內陽氣不足,無法固守內部,導致外邪入侵陰分。當陽氣不足,外邪侵犯到中焦,正氣虛弱,就會出現發抖的症狀。發抖代表正氣與邪氣交戰,正氣勝則發抖後出汗,邪氣勝則持續發抖。傷寒病程六七天將要痊癒時,應該發抖後出汗。如果只是發抖、下巴發緊,沒有發抖出汗的現象,就會演變成寒逆,這種情況通常難以痊癒。這是因為陰氣過盛,正氣虛弱,無法抵抗外邪,反而被外邪所勝。

必須使用溫熱藥物或灸法,才能抵禦寒邪。

張介賓說:發抖和顫抖不同,發抖是由外向內,顫抖是由內向外。傷寒將要痊癒並出汗時,如果體內正氣充足,外邪無法與之抗衡,就會只出汗,不會發抖。不發抖代表身體不虛弱。如果體內虛弱,外邪與正氣交戰,輕微的表現為顫抖,嚴重的則會發抖。正氣勝邪氣,就會發抖並出汗痊癒。發抖代表正氣將要恢復,顫抖代表邪氣更加強盛。因此,傷寒病程六七天,如果只是顫抖不發抖,最終就會變成寒逆。

多不可救。此以正氣中虛。陰邪內盛。正不盛邪。而反為邪勝。凡遇此症。非大溫熱不可。

柯琴曰。陽脈微二句。承上之辭。不得作三段看。太陽病。陽浮而陰弱。是陽強也。今陽脈微。即是陰陽俱停。病雖不解。已是調和之脈。其解可知矣。脈但浮者為陽盛。必先煩而有汗。陽脈微者為陽虛。必先振慄而汗出。振慄。是陰津內發之兆。汗出。是陽氣外越之徵。此陰陽自和而愈也。

白話文:

許多情況都難以救治,這是因為正氣虛弱,陰邪內盛,正氣不強盛,反而被邪氣所勝。遇到這種情況,必須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。

柯琴說:「陽脈微弱」這兩句話承接上面的話,不能分成三段來看。太陽病,陽氣浮在表面而陰氣虛弱,這是陽氣強盛的表現。現在陽脈微弱,就說明陰陽都停滯不前,雖然病症未解,但已經是調和的脈象,病症很快就會痊癒。脈象只是浮起來,是陽氣旺盛,必然先會發熱出汗。陽脈微弱,是陽氣虛弱,必然先會發冷出汗。發冷,是陰氣內發的徵兆;出汗,是陽氣外散的徵兆。這說明陰陽自然調和,病症就會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