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二 (3)
卷二 (3)
1. 身熱惡寒身寒惡熱
【綱】仲景曰。病人身大熱。反欲得近衣者。熱在皮膚。寒在骨髓也。身大寒。反不欲近衣者。寒在皮膚。熱在骨髓也。
【目】趙嗣真曰。詳仲景論中。止分皮膚骨髓。而不曰表裡者。蓋以皮肉脈筋骨五者。素問以為五臟之合。主於外而充於身者也。惟曰臟曰腑。方可言表裡。可見皮膚即骨髓之上。外部浮淺之分。骨髓即皮膚之下。外部深沉之分。與經絡臟腑屬裡之例不同。況仲景出此症在太陽篇首。
其為表症明矣。是知虛弱素寒之人。感邪發熱。熱邪浮淺。不勝沉寒。故外怯而欲得近衣。此所以為熱在皮膚。寒在骨髓。藥宜辛溫。至於壯盛素熱之人。或酒客重感邪之初。寒未變熱。陰邪閉乎伏熱。陰凝於外。熱鬱於內。故內煩而不欲近衣。此所謂寒在皮膚。熱在骨髓。
白話文:
仲景說,病人全身發熱,反而想要靠近衣服,這是熱氣停留在皮膚,寒氣深入骨髓。全身發寒,反而不想要靠近衣服,這是寒氣停留在皮膚,熱氣深入骨髓。
趙嗣真說,仔細看仲景的論述,只分皮膚和骨髓,並沒有說表裡。因為《素問》認為皮膚、肌肉、脈絡、筋腱、骨骼這五者是五臟的融合,主宰外在,充滿身體。只有說到臟腑,才能談論表裡。由此可見,皮膚是在骨髓之上,是外部浮淺的部分,骨髓是在皮膚之下,是外部深沉的部分,與經絡、臟腑屬於裡面的情況不同。況且仲景在太陽篇的開頭就提出這個症狀,
顯然是表症。可知虛弱素寒的人,感受外邪發熱,熱邪浮淺,不敵深寒,所以外感怯寒而想要靠近衣服,這就是所謂的熱在皮膚,寒在骨髓。藥物宜用辛溫之品。至於壯盛素熱的人,或者酒客重感外邪初期,寒氣還沒有轉為熱氣,陰邪閉塞伏熱,陰氣凝結在外,熱氣鬱結在內,所以內煩躁而不想要靠近衣服。這就是所謂的寒在皮膚,熱在骨髓。
藥宜辛涼。必也一發之餘。既散表邪。又和正氣。此仲景不言之妙。若以皮膚為表。骨肉為里。則麻黃症骨節疼痛。其可名為有表復有里也乎。
危亦林曰。熱在皮膚一條。仲景不立方治。宜先與陽旦湯。寒已。次以小柴胡加桂溫其表。
鰲按。本條自成注以表裡釋皮膚骨髓。後人宗之。誤也。仲景論言表熱裡寒。表寒裡熱症甚多。寧此條不曰表裡。而偏曰皮膚骨髓耶。其可知矣。故獨趙氏之說。披剝精當。識見過人。足以破千古之惑。至表熱裡寒。乃少陰症。詳少陰篇中。
白話文:
藥物應該選擇辛涼性質的,這是在疾病發作之後,既能散去表面的邪氣,又能調和正氣,這是仲景沒有明說卻很精妙的地方。如果以皮膚為表,骨肉為裡,那麼麻黃症導致的骨節疼痛,就可以稱之為有表又有裡的情況了。
危亦林說,如果熱邪只停留在皮膚表面,仲景沒有專門的方劑治療,應該先服用陽旦湯,將寒邪去除。寒邪退去之後,再用小柴胡加桂枝來溫暖表層。
我認為,這段文字自成註解,用表裡來解釋皮膚和骨髓,是後人的錯誤理解。仲景所論述的表熱裡寒、表寒裡熱的症狀有很多,為何這段文字不說表裡,而偏要說皮膚骨髓呢?這點很明顯。因此,只有趙氏的說法最精準,見解獨到,足以解開千古以來的困惑。至於表熱裡寒,是少陰症,詳見少陰篇。
2. 熱多寒少
【綱】仲景曰。太陽病。得之八九日。如瘧狀。發熱惡寒。熱多寒少。其人不嘔。圊便欲自可。一日二三度發。脈微緩者。為欲愈也。宜桂枝麻黃合半湯。太陽病。發熱惡寒。熱多寒少。脈微弱者。此無陽也。不可發汗。宜桂枝二越婢一湯。
【目】朱肱曰。太陽熱多寒少。有此二症。其用藥皆不同也。二條。以脈微弱。故不可發汗。若脈浮。雖熱多寒少。亦可發汗也。大抵傷寒。寒多易治。熱多難愈。傷寒發熱者。以寒極則生熱。治法。多用冷藥。故令熱不去。仲景熱多寒少。用桂枝二越婢一湯。不渴。外有微熱者。
白話文:
張仲景說,太陽病患者,發病八九天,出現類似瘧疾的症狀,發熱惡寒,熱多寒少,病人不嘔吐,大小便如常,一天發作兩三次,脈象微弱而緩慢,這是疾病將要痊癒的徵兆,應該服用桂枝麻黃合半湯。太陽病患者,發熱惡寒,熱多寒少,脈象微弱,這是陽氣不足,不可發汗,應該服用桂枝二越婢一湯。
朱肱說,太陽病熱多寒少,這兩種症狀的用藥方法都不同。兩條文中提到脈象微弱不可發汗,若脈象浮,即使熱多寒少,也可以發汗。總的來說,傷寒寒邪多比較容易治療,熱邪多比較難治癒。傷寒發熱,是因為寒邪極盛而生熱,治療方法多用寒涼藥物,所以會導致熱邪不去。仲景對於熱多寒少的太陽病,用桂枝二越婢一湯治療,患者不渴,體表有微熱。
用小柴胡加桂湯。皆溫表之義也。近時多用小柴胡湯。不問陰陽表裡。凡傷寒皆令服此藥。往往有因服小柴胡而成陰症者。仲景雖云傷寒中風。有小柴胡症。但見一症便是。不必悉具。此為是少陽症。當用小柴胡。不必少陽症悉具耳。況本方又有隨症加減法。古人方治。審諦如此。
趙嗣真曰。詳論中熱多寒少。止此二症。其一症。仲景之意蓋以得病七八日如瘧狀。發熱惡寒。熱多寒少。十六字。為自初至今之症。以下乃是以後擬議防變之辭。當分三截看。若其人不嘔。圊便欲自可。一日二三度發。脈微緩為欲愈。此一節。乃里和無病而脈微緩者。邪氣微緩者。
白話文:
以前用小柴胡加桂湯治療,都屬於溫解表邪的方子。現在多用小柴胡湯,不分陰陽表裡,只要是傷寒都用這個藥。經常有人因為服用小柴胡而導致陰症。雖然張仲景說傷寒中風,有小柴胡症,但只要出現一種症狀就可以用,不必全部都符合。這就是少陽症,應該用小柴胡湯,不必全部都符合少陽症的症狀。而且這個方子還有隨症加減的方法。古人用藥謹慎細緻,就像這樣。
趙嗣真說,詳細論述中熱多寒少,只討論這兩種症狀。這其中一種症狀,張仲景的意思是,得病七八天像瘧疾一樣,發熱惡寒,熱多寒少,這十六個字是從得病開始到現在的症狀。接下來是針對未來預防變化而說的。應該分三段來看。如果病人不嘔吐,大小便也正常,一天發作兩三次,脈象微弱緩慢,就是快要好了。這一段指的是內裡平和無病,但脈象微弱緩慢,說明邪氣已經減弱。
陰陽同等。脈症皆向安之兆。可不待汗而欲自愈也。若脈微而惡寒者。此陰陽俱虛。不可發汗更吐更下也。此一節。宜溫之。若面色反有熱者。未欲解也。以其不能得小汗出。其身必癢。宜各半湯。此一節。必待汗而後愈也。活人書未詳文義。卻將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九字。
本是欲愈之症。反以他症各半湯汗之。又將不可汗吐下及各半湯症語句。並脫略而不言。反將其中欲愈之症。而用彼藥汗其所不當汗。何也。其一症。仲景云。太陽病。發熱惡寒。熱多寒少。脈微弱者。亡陽也。不可發汗。宜桂枝二越婢一湯。活人書於脈微弱上添都大二字。
豈以仲景論脈為未足。而故加之也乎。
劉完素曰。仲景一書。只有熱多寒少之條。無寒多熱少之症。
白話文:
陰陽平衡,脈象和症狀都顯示正在康復。不需等待出汗,就能自然痊癒。但如果脈象微弱且怕冷,說明陰陽俱虛,不可發汗、吐瀉或瀉下。這種情況應該溫補。如果面色反而發熱,表示病情尚未好轉,因為無法微微出汗,身體會發癢,應該服用半汗湯。這種情況必須出汗才能痊癒。《活人書》未詳細說明文義,卻只提了“人不嘔清便欲自可”九字,其實這是欲愈的症狀,卻用其他症狀的半汗湯來出汗。又把不可汗吐瀉和半汗湯的症狀語句省略,反而用這些藥物讓本不該出汗的病人出汗,這是為什麼呢?對於一種症狀,仲景說太陽病發熱怕冷,熱多寒少,脈象微弱,這是陽氣衰竭,不可發汗,應該用桂枝二越婢一湯。《活人書》在脈象微弱上添加了“都大”二字,難道認為仲景論脈不足,所以才加上去的嗎?
劉完素說,仲景的書裡只有熱多寒少,沒有寒多熱少的症狀。
3. 下之熱不退
【綱】仲景曰。病人脈微而澀者。此為醫所病也。大發其汗。又數大下之。其人亡血。病當惡寒。後乃發熱。無休止時。夏月盛熱。欲著復衣。冬月盛寒。欲裸其身。所以然者。陽微則惡寒。陰弱則發熱。此醫發其汗。使陽氣微。又大下者。令陰氣弱。五月之時。陽氣在表。
胃中虛冷。以陽氣內微。不能勝冷。故欲著復衣。十一月之時。陽氣在裡。胃中煩熱。以陰氣內弱。不能勝熱。故欲裸其身。又陰脈遲澀。故知亡血也。
【目】柯琴曰。此條病因。全在妄汗下以致亡血而脈微澀。夏月四句。是寫寒熱發作時狀。是設辭。勿以無休止時。作連綿冬夏解也。
白話文:
張仲景說,病人脈搏微弱且澀,這是醫生造成的錯誤。大量發汗,又多次服用瀉下藥,病人就會失血。病症應該是以惡寒為主,之後才發熱,且沒有停止的時間。夏天酷熱,病人卻想多穿衣服;冬天嚴寒,病人卻想脫光衣服。這是因為陽氣虛弱,所以惡寒;陰氣衰敗,所以發熱。醫生大量發汗,導致陽氣虛弱;又大量使用瀉下藥,使陰氣衰敗。五月的時候,陽氣在體表,胃中虛寒,因為陽氣內虛,無法抵禦寒冷,所以想多穿衣服。十一月的時候,陽氣在內,胃中煩熱,因為陰氣內虛,無法抵禦炎熱,所以想脫光衣服。此外,陰脈遲澀,所以知道病人失血。
柯琴說,這段文字闡述了病因,完全是妄加汗療和瀉下導致失血,並造成脈搏微弱且澀。夏天四句,是描述寒熱發作的症狀,只是設辭而已。不要把「無休止時」理解成連綿不斷地持續到冬夏。
4. 頭痛項強
【綱】仲景曰。太陽之為病。脈浮。頭項強痛而惡寒。太陽病。頭痛發熱。汗出惡風者。桂枝主之。太陽病。頭痛發熱。身疼腰痛。骨節疼痛。惡風。無汗而喘者。麻黃主之。
【目】朱肱曰。頭疼者。陽症也。太陽症頭痛。必發熱惡寒。無汗麻黃。有汗桂枝。若已發汗。或未發汗。頭疼如破者。連須蔥白湯。服湯不止者。葛根蔥白湯。
成無己曰。頭痛。邪氣外在經絡。上攻於頭也。傷寒頭痛者。太陽專主也。故陽明少陽亦有頭痛。不若太陽專主也。蓋太陽為病屬表。而頭痛專為主表症。雖有風寒之不同。必待發散而後已。
白話文:
仲景說,太陽病的症狀是脈浮、頭項強痛且惡寒。太陽病頭痛發熱,並且出汗怕風的,用桂枝治療。太陽病頭痛發熱,全身疼痛,腰痛,骨節疼痛,怕風,不出汗且喘的,用麻黃治療。
朱肱說,頭疼是陽症。太陽病頭痛,必定發熱惡寒。沒有出汗的用麻黃治療,有出汗的用桂枝治療。如果已經發汗,或尚未發汗,頭疼像是要裂開一樣,就用蔥白湯。如果喝湯後頭痛仍然沒有停止,就用葛根蔥白湯。
成無己說,頭痛是因為邪氣外在經絡,向上攻入頭部。傷寒頭痛,太陽經主要負責,雖然陽明經和少陽經也會頭痛,但沒有太陽經那麼專門。這是因為太陽病屬於表證,頭痛是表證的主要症狀。雖然有風寒之別,但都必須用發散的方法才能痊癒。
李杲曰。太陽膀胱脈浮緊。直至寸口。所以頭痛者。頭與寸口。俱高之分也。蓋厥陰與督脈會於巔。逆太陽之經。上而不得下。故壅滯為頭痛於上也。左手浮弦。胸中痛也。沉弦。背痛也。右手浮弦亦然。頭痛者。木也。最高之分。惟風可到。風則溫也。治以辛涼。秋克春之意。
故頭痛皆以風藥治之。總其體之常也。然有三陰三陽之異焉。故太陽宜川芎。陽明宜白芷。少陽宜柴胡。太陰宜蒼朮。少陰宜細辛。厥陰宜吳茱萸。
白話文:
李杲說:太陽膀胱經脈浮緊,直達寸口,所以會頭痛,因為頭部和寸口都是身體最高的位置。頭頂是厥陰經與督脈交會之處,逆著太陽經向上運行,卻無法下降,因此阻塞停滯,導致頭部疼痛。左手脈浮弦,則胸中疼痛;沉弦,則背部疼痛。右手浮弦亦同此理。頭痛是木氣所主,位於身體最高處,只有風邪可以到達,而風性溫燥。治療應以辛涼之藥,取秋克春之意。
所以頭痛都可用風藥治療,這是治療頭痛的常規方法。但由於三陰三陽不同,所以太陽經宜用川芎,陽明經宜用白芷,少陽經宜用柴胡,太陰經宜用蒼朮,少陰經用細辛,厥陰經用吳茱萸。
王肯堂曰。傷寒頭痛。雖屬三陽。惟太陽經獨多。蓋太陽為病屬表。而頭痛專主表。雖有傷寒六七日。頭痛不大便。有熱而與承氣湯下之者。卻云。若小便清者。知熱不在裡仍在表。是知頭痛屬表明矣。太陰少陰之脈。從足至胸而還。不上循頭。故無頭痛。惟厥陰脈循喉嚨之後。
上連目系。與督脈會於巔。亦有頭痛乾嘔吐涎沫吳茱萸湯一症。卻無身熱。亦與陽症不同也。然風溫病在少陰。濕溫病在太陰。而頭反痛。至於陰毒亦然。是又不可拘者。內因頭痛。作止有時。外因頭痛。常常有之。直須傳入里方罷。
白話文:
王肯堂說:傷寒頭痛,雖然屬於三陽經,但太陽經的頭痛尤其多。這是因為太陽經主表,而頭痛專門表現於表。即使傷寒病發六七天了,頭痛依然嚴重,大便不暢,又有發熱的症狀,可以用承氣湯瀉下。然而,如果小便清澈,則說明熱邪尚未入裡,依然停留在表,就知道頭痛屬於表證。
太陰、少陰的經脈從足部經胸部回歸,並不循行至頭部,所以不會導致頭痛。只有厥陰經脈循行於喉嚨的後方,向上連接目系,並與督脈在頭頂相匯,因此會有頭痛、乾嘔、吐涎沫的症狀,服用吳茱萸湯可以治療。這種情況沒有發熱症狀,與陽症也不同。
但是,風溫病屬於少陰經,濕溫病屬於太陰經,而頭痛卻同樣會出現。至於陰毒引起的頭痛,也是如此。所以說,頭痛的病因不能一概而論。內因引起的頭痛,發作和停止都有時間規律;外因引起的頭痛,則持續不斷,直到邪氣侵入內裡才會停止。
鰲按。太陽經脈營於頭。會於項。故頭連項而強痛者。為太陽也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濕家病。身上疼痛。發熱面黃而喘。頭痛鼻塞而煩。其脈大。自能飲食。腹中和無病。病在頭中寒濕。故鼻塞。內藥鼻中則愈。
【目】朱肱曰。內瓜蒂散鼻中也。
柯琴曰。種種皆是表症。鼻塞而不鳴。脈大而不浮。不關風矣。脈不沉細。非濕痹矣。腹初不滿。非瘀熱在裡矣。重於頭痛。是頭中寒濕可知。寒濕從鼻而入。故鼻塞。亦當從鼻而出。故內藥鼻中。塞因塞用也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太陽病。發汗太多。因致痙。脈沉而細。身熱足寒。頭項強急。惡寒。時頭熱。面赤。目脈赤。獨頭面搖。卒口噤。背反張者。痙病也。
白話文:
太陽經脈主要分布在頭部,並與頸部相連,因此頭部和頸部同時疼痛,很可能是太陽經脈出了問題。
張仲景認為,如果患者全身疼痛、發熱、面黃、呼吸困難、頭疼、鼻塞、焦躁不安,脈象洪大,但還能正常飲食,腹部沒有異常,那麼病因在頭部寒濕,導致鼻塞。用藥物灌入鼻腔就能治癒。
朱肱認為,可以用瓜蒂散灌入鼻腔。
柯琴認為,這些症狀都是表面的徵兆,鼻塞卻不流鼻涕,脈象洪大但不浮,說明不是風寒引起的。脈象不沉細,也不是濕痺。腹部不脹,說明沒有瘀熱積聚在體內。頭痛明顯,說明頭部寒濕是確定的。寒濕從鼻子進入,所以鼻塞,也應該從鼻子排出,因此用藥物灌入鼻腔,是對症下藥。
張仲景認為,太陽病患者如果出汗過多,導致痙攣,脈象沉細,身體發熱但腳部冰冷,頭頸僵硬,怕冷,偶爾頭部發熱,面部發紅,眼睛血絲明顯,只有頭面部抽搐,突然嘴巴緊閉,背部反弓,這就是痙攣病。
【目】王肯堂曰。太陽傷寒項背強。其或太陽中風。加之寒濕而成痙者。亦項強。金匱云。太陽病。項背強𠘧𠘧。然脈反沉遲者。此為痙。桂枝加栝蔞湯主之。
陶華曰。項背強者。太陽表邪也。發散則解。結胸項強。大陷胸湯下之。太陰結胸項強。大陷胸丸。或頻與理中丸。損甚者。兼與四逆湯。項強脅下滿。身熱惡風。手足溫而渴。小柴胡湯。陰毒初得病。項背強。咽痛。心腹痛。短氣。厥逆吐利。身如被杖。附子湯。陰毒甘草湯、正陽散。天行復作熱。至晚則腰痛。頭項強。身重。葛根生薑豉湯。
白話文:
王肯堂說,太陽傷寒會造成項背強直。如果太陽中風,再加上寒濕導致痙攣,也會出現項背強直。金匱要略中記載,太陽病如果項背強直、發熱,但脈象反而是沉遲的,這就是痙攣。桂枝加栝蔞湯可以治療這個病症。
陶華說,項背強直是太陽經表邪引起的,用發散的方法就可以治療。如果胸部結實、項背強直,可以用大陷胸湯來治療。如果太陰經結實、項背強直,可以用大陷胸丸來治療。或者可以頻繁地服用理中丸,如果損傷嚴重,可以同時服用四逆湯。如果項背強直、脅肋下滿、身體發熱、怕風、手腳溫熱且口渴,可以用小柴胡湯來治療。如果陰毒初起,出現項背強直、咽喉疼痛、心腹疼痛、呼吸短促、厥逆、嘔吐腹瀉、身體像被棍棒打了一樣,可以用附子湯來治療。陰毒可以用甘草湯、正陽散來治療。如果天行病復發,到了晚上就腰痛、頭項強直、身體沉重,可以用葛根生薑豉湯來治療。
鰲按。痙病由來不一。而傷寒發汗不如法者。亦能致之。本症頭痛雖止。而頭項強急。尚屬傷寒。頭面搖以下。乃言痙病也。此汗多亡液。不轉屬陽明而成痙者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太陽病。項背強𠘧𠘧。無汗惡風者。葛根湯主之。太陽病。項背強𠘧𠘧。而汗出惡風者。桂枝加葛根湯主之。
【目】成無己曰。太陽別脈。下項挾脊。故太陽感風寒。則經脈不利。而項為之急。頸為之強。是太陽表症也。必發散而解之。此二條。均是項背強。而發散有輕重者。蓋發熱汗出惡風者。為表虛。可解肌。無汗惡風者。為表實。可發汗也。
白話文:
鰲按。痙病的起因有很多,而傷寒病人如果發汗方法不當,也會導致痙病。這種病症雖然頭痛已經停止,但是頭項僵硬疼痛,仍然屬於傷寒的範疇。如果頭面搖晃,並伴隨其他症狀,才算是痙病。這是因為病人出汗太多,導致津液流失,沒有轉入陽明經而導致痙病。
仲景說:太陽病,頸項和背部僵硬疼痛,沒有汗出,怕風,用葛根湯治療。太陽病,頸項和背部僵硬疼痛,並且出汗怕風,用桂枝加葛根湯治療。
成無己說:太陽經別脈,從頸部往下沿著脊柱走行。因此太陽經受到風寒侵襲,經脈就會不通暢,導致頸項僵硬疼痛。這是太陽經表證,必須用發散的方法來治療。這兩條都是頸項僵硬的症狀,只是發散的程度不同。因為發熱出汗怕風,是表虛,可以用解肌藥治療;沒有汗出怕風,是表實,可以用發汗藥治療。
王肯堂曰。此二方。皆發散之劑也。而有輕重。以表虛表實之不同也。
鰲按。太陽脈。自絡腦而還出下項挾脊背。此從風池而入。不上干於腦而下行於背。故頭不痛。而項背強也𠘧𠘧。項背牽動之象。動中見有強意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太陽中風。下利嘔逆。表解者。乃可攻之。其人漐漐汗出。發作有時。頭痛。心下痞硬引脅下痛。乾嘔短氣。汗出不惡寒者。此表解里未和也。十棗湯主之。
【目】張兼善曰。或謂十棗湯與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。二者皆屬飲家。俱有頭項強痛之病。何也。此經絡所繫。非偶然也。針經曰。太陽膀胱之脈。起於目內眥。皆上額交巔上。其支者。從巔上至耳上角。直者。從巔入絡腦。還出。別下項循肩膊內。挾脊抵腰中。入循膂。
白話文:
王肯堂說:這兩種方劑,都是發散的藥物,但有輕重之分,這是因為表虛表實不同的緣故。
鰲按:太陽經脈,從腦部連接下來,再從頸後沿著脊背而下。這個方劑從風池穴進入,不向上到達腦部,而是向下行至背部,所以頭不痛,而頸背卻感到僵硬。頸背牽動的現象,其中包含著強硬的感覺。
仲景說:太陽經中風,伴隨腹瀉嘔吐,表症解除了,就可以攻治。如果患者大量出汗,發病時間固定,頭痛、心口悶脹且硬,並牽連著肋骨下方疼痛,乾嘔喘不過氣,出汗但沒有寒意,這表示表症已經解除,但裡頭還沒有調和好,用十棗湯來治療。
張兼善說:有人說十棗湯和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,這兩種方劑都屬於治療寒飲的藥物,而且都有頭項強痛的病症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這是經絡所連接的部位,不是偶然的。針灸經絡裡說:太陽膀胱經脈,從眼角內側開始,向上經過額頭交匯於頭頂,其中一條分支從頭頂到達耳廓上緣,直的一條從頭頂進入連接腦部,再從腦部出來,然後分開向下,沿著頸部,經過肩膀內側,貼著脊柱到達腰部,再進入循行於脊柱的經脈。
絡腎。屬膀胱。絡腎者。即三焦也。夫三焦者。為陽氣之父。決瀆之官。引導陰陽。開通閉塞。水導得出。以氣化而言也。緣太陽經多血少氣。既病。則氣愈弱。其時表病而裡熱未甚。微渴而恣飲水漿。為水多氣弱。不能施化。遂停伏於內。則本經血氣。因而凝滯。致有頭痛項強之病。
若伏飲流行。經絡疏利。而頭痛自愈。方中行曰。頭痛本表症。此因心下水氣泛溢。上攻於腦也。與傷寒不大便六七日而頭痛。與承氣湯同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太陽病。頭痛。至七日以上自愈者。以行其經盡故也。若欲再傳經者。針足陽明。使經不傳則愈。陽明病。表裡大熱。煩渴引飲。頭痛如破者。宜竹葉石膏湯。陽明病。頭痛。不惡寒。反惡熱。大便實。調胃承氣湯。
白話文:
腎經與膀胱經相連,而與腎經相連的其實就是三焦經。三焦經是陽氣之源,負責調節水分代謝,引導陰陽平衡,疏通阻塞,讓水液順利排出。這是從氣化的角度來理解的。由於太陽經多血少氣,一旦生病,氣就會更虛弱,此時雖然表症顯現,但裡熱並不嚴重,患者會感到輕微口渴,卻大量喝水,這是因為水多而氣弱,無法正常代謝,導致水液停留在體內,進而影響太陽經的血氣運行,導致頭痛、項強等症狀。
如果積水能順利排出,經絡通暢,頭痛就會自然痊癒。古人認為頭痛是表症,是心下水氣上泛,衝擊腦部所致,與傷寒病患者便秘六七日而頭痛的症狀類似,治療方法也與承氣湯相同。
張仲景指出,太陽病頭痛,如果持續七日以上自行痊癒,是因經絡運行順暢而導致病症消退。如果想要防止病症轉移到其他經絡,可以針刺足陽明經,阻斷病邪傳播,就能痊癒。陽明病患者,表裡皆熱,煩躁口渴,頭痛如裂,應該服用竹葉石膏湯。陽明病患者頭痛,不畏寒,反倒畏熱,大便乾燥,則應該服用調胃承氣湯。
【目】吳綬曰。陽明病。頭痛額前。目疼鼻乾。脈長也。無汗者。葛根湯加蔥白、白芷汗之。有汗。曾經發汗。頭痛不解者。葛根蔥白湯。不惡風。反惡熱。自汗煩渴。脈洪數。飲水頭疼者。白虎加白芷湯。內有燥屎。蒸蒸發熱頭痛者。調胃承氣湯。凡陽明頭痛無汗者。葛根、麻黃、蔥白、白芷、石膏之屬。
有汗。則白芷、石膏、葛根、川芎。少陽經頭痛。頭角或耳中痛。脈弦數。口苦發熱。往來寒熱者。並用小柴胡湯和之。加川芎尤妙。蓋川芎亦膽經藥也。凡少陽頭痛。不分有汗無汗。皆以柴胡湯主之。非次頭痛。及發寒熱。脈緊不大。即是上膈有痰。瓜蒂散吐之。
白話文:
陽明病頭痛,感覺在額頭,眼睛疼鼻子乾,脈搏很長,沒有汗的,可以用葛根湯加蔥白、白芷發汗。如果有汗,曾經發過汗,頭痛卻沒好,可以用葛根蔥白湯。如果不怕風反而怕熱,自己出汗口渴,脈搏洪大而快,喝水就頭疼,要用白虎加白芷湯。如果腸胃中有燥屎,身體發熱頭痛,可以用調胃承氣湯。凡是陽明頭痛沒有汗的,可以用葛根、麻黃、蔥白、白芷、石膏等藥。
如果有汗,就用白芷、石膏、葛根、川芎。少陽經頭痛,頭頂或耳朵痛,脈搏弦數,口苦發熱,反复出現寒熱,可以用小柴胡湯,加川芎更有效,因為川芎也是膽經藥。凡是少陽頭痛,無論有沒有汗,都要用柴胡湯為主。如果頭痛不是上述兩種情況,而且發寒熱,脈搏緊而弱,就是上膈有痰,可以用瓜蒂散吐出來。
王好古曰。太陽頭痛。有汗桂枝湯。無汗麻黃湯。陽明頭痛。白虎湯。少陽頭痛。小柴胡湯。太陰頭痛。脈浮桂枝湯。脈沉理中湯。俱加川芎、細辛。少陰頭痛。小柴胡湯、麻黃附子細辛湯。厥陰頭痛。外傳本經。桂枝麻黃合半湯。嘔而微吐苦水者。吳茱萸湯。
李杲曰。太陰頭痛者。必有痰也。少陰頭痛者。足寒而氣逆也。蓋此二經。雖不至頭。然痰與氣逆壅於膈中。則頭上氣不得暢降而為痛也。
張云岐曰。如脈浮而頭痛。過在手足太陽。刺完骨、京骨。脈浮而長。過在手足陽明。刺合谷、衝陽。脈浮而弦。過在手足少陽。刺陽池、丘墟、風府、風池。此刺頭痛之法也。
白話文:
王好古說,太陽頭痛,有汗用桂枝湯,無汗用麻黃湯;陽明頭痛用白虎湯;少陽頭痛用小柴胡湯;太陰頭痛,脈浮用桂枝湯,脈沉用理中湯,都加川芎、細辛;少陰頭痛用小柴胡湯、麻黃附子細辛湯;厥陰頭痛,外傳本經,用桂枝麻黃合半湯;嘔吐微帶苦水者,用吳茱萸湯。
李杲說,太陰頭痛必定有痰,少陰頭痛則腳寒氣逆。這兩經雖然不直接影響頭部,但痰與氣逆阻塞於膈膜,就會阻礙頭部氣血流通,導致頭痛。
張云岐說,如果脈浮而頭痛,病在手足太陽經,就刺完骨、京骨;脈浮而長,病在手足陽明經,就刺合谷、衝陽;脈浮而弦,病在手足少陽經,就刺陽池、丘墟、風府、風池。這就是治療頭痛的針刺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