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首·總論 (15)
卷首·總論 (15)
1. 附錄樓氏節候用藥
樓英曰:治中風自汗,用桂枝湯;治傷寒無汗,用麻黃湯。此仲景表散之法,百世不易者也。元氣暴虧,以參、耆與桂枝、麻黃等藥表散。此丹溪補仲景之法,亦萬世不易者也。至韓祗和戒桂枝,以中風傷寒通作一法治之者,此當時之權變,非百世之常行也。
傷寒病有可汗者,仲景但統言其可汗症及汗脈。或云脈浮而數;或云脈浮緊;或云脈浮無汗而喘;或云脈浮為在表。今略舉數條。後人但憑其脈之大概,並不分脈浮有陰陽虛實之理,又不知有可汗不可汗之症,誤投發表藥,多成陽毒之症。今舉病人有汗惡風、無汗惡寒分二等;及據立春以後、立秋以前氣候輕重,各立方治之,庶學者易為開悟耳。
病人二三月以前,兩手脈浮數,或緩或緊,按之差軟,寸關尺若力齊等,其力不甚大不甚小者,亦未可便投解表藥。此見里症,未見表脈也。宜候寸脈力小於關尺,即可投解表藥。大抵治傷寒,見症不見脈,未可投藥;見脈不見症,雖少投藥亦無害。凡治雜病,以症為先,脈為後;治傷寒,以脈為先,症為後。
病人兩手脈浮數而緊,名曰傷寒。若關前寸脈力小,關後尺脈力大,不惡風,不自汗,此乃陰氣已盛,先見於脈也。若不投藥和之,必惡風自汗出。若立春後至清明前,宜調脈湯;清明後至芒種前,葛根柴胡湯;芒種後至立秋前,人參桔梗湯。
病人兩手脈浮數而緩,名曰中風。若寸脈力小,尺脈力大,雖不惡風,不自汗,此乃陰氣已盛,先見於脈。若不投藥和之,必惡風自汗出。若立春後清明前,薄荷湯;清明後芒種前,防風湯;芒種後立秋前,香芎湯。
病人兩手脈浮數,或緊或緩,寸脈短,反力小於關者,此名陰盛陽虛也。若汗出惡風,是邪氣在表,陰氣有餘也。素問云:陰氣有餘,為多汗身寒。即可投消陰助陽表劑以治之。立春後清明前,六物麻黃湯;清明後芒種前,七物柴胡湯;芒種後立秋前,發表湯。
病人脈浮數,或緊或緩,其脈上出魚際,寸脈大於關尺者,此名陽盛陰虛也。若發熱冒悶,口燥咽乾者,乃是邪氣在表,陽氣獨有餘也。可投消陽助陰藥以解表。立春後清明前,人參湯;清明後芒種前,前胡湯;芒種後立秋前,石膏湯。
病人兩手脈浮數,或緊或緩,三部俱有力,無汗惡風者,此是陰陽氣俱有餘,可用藥平之。立春後清明前,解肌湯;清明後芒種前,芍藥湯;芒種後立秋前,知母湯。
仲景云:傷寒為病,脈緩者名中風,脈緊者名傷寒。今分此二端何也?始因冬天寒毒之氣中人,其內伏之陽,沉潛於骨髓之內;每至春夏發時,或因外傷寒而引內邪,或因外傷風而引內邪,既出而為病,一也。古人云:立此二端,恐後人疑其脈緊與緩治別也。若中風傷寒脈異,何故仲景無別法治之?此乃後人不究仲景之心也。
病人始得病,一二日至五六日,尚有表邪及表症,亦可依脈症投藥。凡投解表及發表藥,每一日可飲三服;病甚可至五服外,不可頓服藥也。如症未解,
白話文:
樓英說:治療中風引起的自汗,用桂枝湯;治療傷寒引起的無汗,用麻黃湯。這是張仲景用來發散表邪的方法,是千古不變的道理。如果元氣嚴重虧虛,就用人參、黃耆等補氣藥,配合桂枝、麻黃等發散藥來發散表邪,這是朱丹溪補充張仲景的方法,也是萬世不易的道理。至於韓祗和主張戒用桂枝,將中風和傷寒都用同一種方法治療,這只是當時的權宜之計,並非千古通用的方法。傷寒病有可以發汗的情況,
張仲景只是概括地說了可以發汗的症狀,以及汗出的脈象,有時說脈浮而數,有時說脈浮而緊,有時說脈浮無汗而喘,有時說脈浮表示病在表。現在我簡單列舉幾條,後人只是根據脈象的大概情況,不區分脈浮的陰陽虛實之理,也不知道有可以發汗和不可以發汗的症狀,如果誤用發散藥,大多會變成陽毒的症狀。現在我將病人分為有汗惡風和無汗惡寒兩類,並根據立春之後、立秋之前的不同氣候輕重,分別設立處方來治療,希望學者能夠更容易理解。病人在二三月以前,兩手脈象浮數,或緩或緊,按下去稍微柔軟,寸關尺三部脈象力量相等,力量不大也不小,這樣的情況也不可以馬上使用解表藥,這是因為病在裏面,還沒有出現表證的脈象。應該等到寸脈力量小於關尺時,才可以投用解表藥。總的來說,治療傷寒,如果只見症狀不見脈象,不可以投藥;如果只見脈象不見症狀,稍微投藥也沒有害處。凡是治療雜病,應該以症狀為先,脈象為後;治療傷寒,則應以脈象為先,症狀為後。病人兩手脈象浮數而緊,這叫做傷寒。如果關前寸脈力量小,關後尺脈力量大,不惡風,不出汗,這是陰氣已經旺盛,首先在脈象上表現出來。如果不投藥調和,一定會出現惡風自汗的症狀。如果是立春後到清明前,應該用調脈湯;清明後到芒種前,用葛根柴胡湯;芒種後到立秋前,用人參桔梗湯。病人兩手脈象浮數而緩,這叫做中風。如果寸脈力量小,尺脈力量大,即使不惡風,不出汗,這也是陰氣已經旺盛,首先在脈象上表現出來。如果不投藥調和,一定會出現惡風自汗的症狀。如果是立春後到清明前,用薄荷湯;清明後到芒種前,用防風湯;芒種後到立秋前,用香芎湯。病人兩手脈象浮數,或緊或緩,寸脈短,反而力量小於關脈,這叫做陰盛陽虛。如果汗出惡風,是邪氣在表,陰氣有餘。正如《素問》所說,陰氣有餘,會多汗身寒,可以投用消除陰氣、幫助陽氣的發散藥來治療。立春後到清明前,用六物麻黃湯;清明後到芒種前,用七物柴胡湯;芒種後到立秋前,用發表湯。病人脈象浮數,或緊或緩,脈象上延到魚際,寸脈力量大於關尺,這叫做陽盛陰虛。如果發熱、胸悶、口乾咽燥,這是邪氣在表,陽氣獨自有餘。可以投用消除陽氣、幫助陰氣的藥來解表。立春後到清明前,用人參湯;清明後到芒種前,用前胡湯;芒種後到立秋前,用石膏湯。病人兩手脈象浮數,或緊或緩,寸關尺三部都有力量,無汗惡風,這是陰陽之氣都多餘,可以用藥來平和。立春後到清明前,用解肌湯;清明後到芒種前,用芍藥湯;芒種後到立秋前,用知母湯。張仲景說,傷寒的病,脈緩的叫做中風,脈緊的叫做傷寒。現在將這兩端區分開來是為什麼呢?因為最初冬天寒毒之氣侵入人體,體內潛伏的陽氣,沉潛在骨髓之內,每當春夏發病時,有的是因為外感寒邪而引動內邪,有的是因為外感風邪而引動內邪,既然發出來成為疾病,它們本質上是一樣的。古人設立這兩種說法,是擔心後人懷疑脈緊和脈緩的治療方法不同。如果中風和傷寒的脈象不同,為什麼張仲景沒有用不同的方法治療呢?這是因為後人沒有研究張仲景的本意。病人剛開始得病,一兩天到五六天,如果還有表邪和表證,也可以根據脈象和症狀投藥。凡是使用解表和發散藥,每天可以服用三次,病重的話可以服用五次以上,不可以一次性服用。如果症狀沒有緩解,就繼續服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