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首·總論 (16)
卷首·總論 (16)
1. 附錄樓氏節候用藥
次日再投。如症仍未解。可作熱粥助之。粥內加蔥白亦可。如汗出。勿厚衣蓋覆。恐汗多作亡陽症也。海藏云。韓氏微旨可汗一篇。有和解因時法。言傷寒之脈。頭小尾大。傷風之脈。頭大尾小。李思訓保命新書。亦分尺寸。與仲景同。非若前人總言尺寸脈俱浮而緊。俱浮而緩。
緊則為傷寒無汗。緩則為傷風自汗。又有傷寒有汗者。傷風無汗者。脈亦互參。與症不同。前人已盡之矣。惟韓李所言頭小尾大即為傷寒。尾小頭大即為傷風。又間有脈症未顯於尺寸者。故韓子述為和解因時法也。又恐後人疑其不與前聖合。遂於本方內又立加減法數條。亦不越前人之意。
何其當哉。又寸口脈小。飲冷。與霧露所傷。同作中焦治。今韓李云。傷寒寸小者。勿認飲冷與霧露同傷一體也。飲冷霧露所傷。寸口舉按全無。是陰氣在胃不和。陽氣不能升越也。傷寒寸口小者。只於關部下至膀胱本部見之。寸口雖小。只是舉之微小。沉按之有也。若果寸口舉按全無。
即不可解表。只宜溫中。不可不知。夫淺學者。只云病在表可發汗。病在裡可下。或云不可汗下。未嘗有溫中之說。仲景傷寒例云。尺寸俱沉細。太陰受病也。尺寸俱沉。少陰受病也。尺寸俱微緩。厥陰受病也。又辨太陰症云。太陰病。脈浮可發汗。桂枝湯。手足溫。自利。
不渴者。四逆湯。腹滿時痛。桂枝加芍藥湯。辨少陰症云。少陰病。始得之。發熱。脈沉者。麻黃附子細辛湯。少陰病。二三日。麻黃附子甘草湯。少陰病。手足寒。身體痛。骨節疼。脈沉者。附子湯。又厥陰病。吐利。手足厥冷。煩躁欲死者。吳茱萸湯。又少陰病。脈沉。
急溫之。四逆湯。今舉仲景論中數條。最是三陰病之良法。近今每夏至前。有病傷寒人。十中七八。兩手脈俱沉細數。多是胸膈滿悶。或嘔逆氣塞。腸鳴腹痛。與仲景三陰病說理同而症不同。因不敢妄投仲景三陰病藥。若以脈沉。及胸膈滿。便數。下藥往往不救。常斟酌仲景理中丸與服之。
其病輕者。胸中便快。重者。半日許。滿悶依然。或有病人脈遲細。投仲景四逆湯溫之。以藥力大熱。後必發煩躁。因校量此形症。別立方以治之。藥多對症。不可不傳焉。如病人但兩手脈沉細數。或有力。或無力。或關脈短及小。胸膈塞滿。氣短不能相接者。便可隨脈症投溫中藥以治之。
病人兩手脈沉遲。或緊。皆是胃中寒也。若寸脈短。及力小於關尺。此陰盛陽虛也。或胸膈滿悶。腹中脹滿。身體拘急。手足逆冷。急溫之。立春後清明前。溫中湯。清明後芒種前。陳皮湯。芒種後立秋前。七物理中丸。病人脈沉細無力。雖三部脈力停等。亦是陰氣盛也。更不須候寸脈短治之。
白話文:
隔天再服藥。如果症狀仍然沒有緩解,可以煮熱粥來幫助恢復,粥裡加些蔥白也可以。如果出汗,不要蓋太厚的被子,以免汗出過多導致亡陽症。海藏說,韓氏的《微旨可汗篇》有根據時令調和的方法,提到傷寒的脈象是頭小尾大,傷風的脈象是頭大尾小。《李思訓保命新書》也分寸關尺,和張仲景相同,不像以前的人總是說寸關尺的脈都是浮而緊,或都是浮而緩。
脈象緊是傷寒無汗,脈象緩是傷風自汗。也有傷寒有汗的,傷風無汗的,脈象也互相參雜,和症狀不一定相同。前人已經把這些都說盡了。只有韓、李所說的頭小尾大是傷寒,尾小頭大是傷風。有時也有脈象和症狀在寸關尺上不明顯的,所以韓子提出根據時令調和的方法。又怕後人懷疑他的說法不符合前聖的理論,所以就在原本的方劑中又設了幾條加減法,也沒有超出前人的意思。
這是多麼恰當啊!又說寸口脈小,是飲冷或被霧露所傷,和中焦的病症一樣治療。現在韓、李認為,傷寒寸口脈小的,不要認為是飲冷或被霧露所傷,把它們看成是一體的。因為飲冷或被霧露所傷,寸口脈舉按都摸不到,是陰氣在胃裡不調和,陽氣不能上升。傷寒寸口脈小,只是在關部下至膀胱的部位才能看到,雖然寸口脈小,只是舉起來時很微小,沉按下去還是摸得到的。如果寸口脈真的舉按都摸不到,
就不能用發汗的方法,只能溫中,這點不能不知道。那些學識淺薄的人,只說病在表就發汗,病在裡就攻下,或者說不能發汗也不能攻下,從來沒有溫中這種說法。《傷寒論》說,寸關尺脈都沉細,是太陰受病;寸關尺脈都沉,是少陰受病;寸關尺脈都微緩,是厥陰受病。又辨別太陰病說,太陰病,脈浮可以發汗,用桂枝湯。手足溫,自己拉肚子,不口渴,用四逆湯。腹滿時痛,用桂枝加芍藥湯。辨別少陰病說,少陰病,剛開始發病,發熱,脈沉,用麻黃附子細辛湯。少陰病,二三天,用麻黃附子甘草湯。少陰病,手足冰冷,身體疼痛,骨節疼痛,脈沉,用附子湯。還有厥陰病,嘔吐拉肚子,手足冰冷,煩躁想死,用吳茱萸湯。還有少陰病,脈沉,
要趕快溫補,用四逆湯。現在舉出《傷寒論》中幾條,都是治療三陰病的良方。最近每年夏至之前,有傷寒的人,十個中有七八個,兩手的脈都是沉細數,大多是胸膈滿悶,或者嘔吐、氣塞,腸鳴腹痛,和《傷寒論》中三陰病的症狀類似,但又不完全相同。因此不敢隨便用《傷寒論》中治療三陰病的藥。如果因為脈沉、胸膈滿、大便次數多,就用攻下的藥,往往會救不過來。我經常斟酌使用《傷寒論》中的理中丸給他們服用。
病輕的,胸中就會覺得舒服;病重的,半天左右,滿悶的感覺還是沒有消失。有的病人脈遲細,用《傷寒論》中的四逆湯溫補,因為藥力太熱,之後一定會煩躁。因此我仔細研究這些病症,另外制定了方子來治療。這些藥大多對症,不能不傳下去。如果病人只是兩手脈沉細數,有時有力,有時無力,或者關脈短小,胸膈塞滿,氣短接不上氣,就可以根據脈象和症狀,用溫中藥來治療。
病人兩手脈沉遲,或者脈緊,都是胃裡有寒。如果寸脈短,而且力量小於關尺,這是陰盛陽虛。如果胸膈滿悶,腹中脹滿,身體僵硬,手足冰冷,要趕快用溫補的方法。立春後清明前,用溫中湯;清明後芒種前,用陳皮湯;芒種後立秋前,用七物理中丸。病人脈沉細無力,即使三部脈的力量都一樣,也是陰氣太盛,更不需要等到寸脈短了才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