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二 (4)
卷二 (4)
1. 頭眩鬱冒
【綱】仲景曰。太陽病。下之而不愈。因復發汗。此表裡俱虛。其人因致冒。冒家汗出自愈。所以然者。汗出邪和故也。得里未和。然後復下之。傷寒若吐若下後。心下逆滿。氣上衝胸。起則頭眩。脈沉緊。發汗則動經。身為振振搖者。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。傷寒吐下後。
發汗。虛煩。脈甚微。八九日心下痞硬。脅下痛。氣上衝咽喉。眩冒。經脈動惕者。久而成痿。太陽病。發汗太多。因致痙。脈沉而細。身熱足寒。頭項強急。時頭熱。面赤。目脈赤。獨頭面搖。卒口噤。背反張者。痙病也。
【目】成無己曰。眊為眼花。眩為眼黑。眩也。運也。冒也。三者形俱相近。有謂眩運者。有謂眩冒者。運為轉運之運。世謂頭旋者是。冒為蒙冒之冒。世謂昏迷者是。少陽病目眩。以少陽居表裡之間。表邪所傳。漸行於里。表中陽虛。故時時目眩也。二陽並病。或眩運眩冒者。
白話文:
張仲景說,太陽病(傷寒)如果下瀉(用瀉藥)後病情沒有好轉,又再次發汗,這是因為表裡都虛弱了,病人因此又會出現冒汗的症狀。冒汗是因為汗液排出邪氣而恢復的,但內裡尚未恢復,又再次下瀉,就會傷及脾胃。傷寒病如果嘔吐或下瀉後,心下(胃脘部)感到脹滿,氣往上衝到胸口,起來時頭昏眼花,脈象沉緊,發汗就會傷及經絡,身體發抖,這就是《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》的主治範圍。
傷寒病嘔吐或下瀉之後,又發汗,感到虛煩,脈象非常微弱,八九天之後心下痞硬,脅肋疼痛,氣往上衝到咽喉,頭昏眼花,經脈跳動,這樣的情況久了就會變成痿證。太陽病(傷寒)如果發汗太多,就會導致痙攣,脈象沉細,身體發熱,腳冷,頭頸僵硬,時而頭熱,面紅,眼白發紅,只有頭面部搖動,突然嘴巴閉合,背部反張,這就是痙攣病。
成無己說,眊是指眼花,眩是指眼黑,眩、運、冒三種症狀在形態上都很接近。有些人說眩運,有些人說眩冒。運是指旋轉,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頭暈。冒是指蒙蔽,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昏迷。少陽病(傷寒)出現目眩,是因為少陽經絡位於表裡之間,表邪傳入里,表面的陽氣虛弱,所以會時常出現目眩。二陽(少陽和陽明)同時患病,就會出現眩運或眩冒的症狀。
以少陽與太陽並病。故眩者責其虛也。傷寒有起則頭眩與眩冒者。皆汗吐下後所致。是知其陽虛也。故針經曰。上虛則眩。下虛則厥。眩雖為虛。而風家亦有眩者。風主運動耳。陽明中風。亦有頭眩。諸如此者。皆非逆也。及其諸逆發汗。劇者。言亂目眩。必死之症也。
吳綬曰。太陽中風。頭眩頭搖者。脈浮弦而急也。羌活神術湯加天麻、防風之類。若血虛頭眩。四物湯加人參、天麻。痰火上攻。加黃芩、竹瀝。內傷勞倦。陰虛頭眩。補中益氣湯加川芎、天麻、防風、蔓荊子。下焦元氣虛脫作眩。人參養榮湯。或大建中湯加天麻。
白話文:
少陽和太陽同時生病,所以頭昏眼花就責怪它虛弱。傷寒病人起病時出現頭昏眼花,或是頭昏眼花伴隨頭部發熱,都是因為汗、吐、下法之後造成的。由此可知是陽氣虛弱。所以《針經》說:「上虛則眩,下虛則厥。」雖然頭昏眼花是虛證,但風邪也可能導致頭昏眼花。風邪主導運動,陽明經中風也會出現頭昏眼花。諸如此類情況,都不算是逆證。如果出現逆證發汗,病情嚴重,出現言語不清、眼花,那必然是死症。
吳綬說:太陽經中風,出現頭昏眼花、頭部搖晃,脈象浮弦而緊,可用羌活勝濕湯加天麻、防風之類藥物治療。如果血虛頭昏眼花,可用四物湯加人參、天麻。如果是痰火上攻,則加黃芩、竹瀝。如果是內傷勞倦,陰虛頭昏眼花,可用補中益氣湯加川芎、天麻、防風、蔓荊子。如果下焦元氣虛脫導致頭昏眼花,則可用人參養榮湯或大建中湯加天麻。
易老曰。頭旋目黑。非天麻不能除。故必加之。
鰲按。妄汗下。亡津液。致表裡俱虛。而其陽邪仍在。故表裡不解而成冒。冒者如物矇蔽。欲汗之兆也。故汗出冒自解。妄吐下後而表陽虛。因致起則頭眩。又復妄汗而經絡虛。因致一身振搖也。吐汗下三者齊備。致脈微而虛煩。則眩冒動惕。皆虛煩之所發也。此亦半夏瀉心湯之症。
汗多亡液。不轉屬陽明而成痙。因有頭面動搖口噤反張等症。其時胃家津液未乾。故變見者。仍是太陽表症。如頭項強急等也。當滋陰以和其里。勿用溫藥。炙甘草湯主之。
白話文:
老先生說,頭昏眼花,非天麻不可除,所以一定要加它。
鰲先生說,無故出汗,損失津液,導致表裡虛弱,而陽邪仍然存在,所以表裡不能解開而形成冒症。冒症就像被東西蒙蔽一樣,是想要出汗的徵兆。所以出汗後冒症自然就會消失。無故嘔吐、腹瀉之後,表陽虛弱,因此會導致站起來頭昏眼花。又因為無故出汗,經絡虛弱,因此會導致全身顫抖。嘔吐、出汗、腹瀉三者俱全,導致脈搏微弱而煩躁不安,就會出現頭昏眼花、冒汗、身體顫抖等症狀,都是虛煩所導致的。這也是半夏瀉心湯的症狀。
出汗過多,損失津液,沒有轉化成陽明經而導致痙攣,因此出現頭面部顫抖、口緊閉、反張等症狀。此時胃裡的津液還沒有完全乾涸,所以出現的症狀還是太陽經的表症,例如頭頸部僵硬等。應該滋陰以調和其內,不要用溫藥,炙甘草湯可以治療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太陽與少陽並病。頭項強痛。或眩冒。時如結胸。心下痞硬者。當刺大椎、肺俞、肝俞。諸乘寒者。則為厥。鬱冒不仁。
【目】成無己曰。郁為鬱結而氣不舒。冒為虛冒而神不清。鬱冒之來。皆虛熱而乘寒也。金匱云。新產婦人有三病。一者病痙。二者病鬱冒。三者大便難。亡血復汗寒多。故令鬱冒。又曰。產婦鬱冒。其脈微弱。嘔不能食。大便堅。所以然者。血虛而厥。厥而必冒。冒家欲解。必大汗出。即此觀之。鬱冒為虛寒可知矣。
喻昌曰。少陽之脈。絡脅肋間。併入太陽之邪。則與結胸症似是而實非也。肝與膽合。刺肝俞。所以瀉膽也。膀胱不與肺合。然肺主氣。刺肺俞以通其氣。斯膀胱之氣化行。而邪自不能留矣。
白話文:
仲景說:太陽和少陽同時生病,頭項會強烈的疼痛,或者頭昏眼花,感覺像是胸部有東西堵住,心下痞硬,就要刺大椎、肺俞、肝俞。如果這些症狀都是因為寒氣入侵造成的,就會出現厥症,感到昏沉不醒。
成無己說:鬱是指氣機鬱結不舒,冒是指身體虛弱而神志不清。出現鬱冒,都是因為虛熱體質遇到寒氣入侵導致。金匱要略記載,產婦有三大病症:一是痙攣,二是鬱冒,三是大便難。產婦失血過多,又出汗,體寒,就會導致鬱冒。書中還提到,產婦鬱冒時,脈搏微弱,嘔吐不能進食,大便乾燥。之所以這樣,是因為血虛而導致厥症,厥症就會出現冒症。要消除冒症,必須大量出汗。由此可見,鬱冒是虛寒造成的。
喻昌說:少陽經脈循行於脅肋之間,如果受到太陽經邪氣的侵襲,就會出現類似結胸症的症狀,但實際上有所不同。肝膽相合,刺肝俞可以瀉膽。膀胱雖然不與肺相合,但肺主氣,刺肺俞可以通暢肺氣,如此一來,膀胱之氣就可以暢通運行,邪氣自然不能停留了。
魏荔彤曰。考之穴圖。大椎為督脈之穴。居於身後。肺俞肝俞。俱屬太陽膀胱之穴。亦次第由大椎而下。同居於背。是皆太陽行身後之道路也。於此三刺。皆泄太陽經之表邪。而與肺肝膀胱之臟腑無涉焉。諸家牽扯傅會。總由不知刺三穴泄經邪之義耳。原文當刺大椎第一間。考穴圖。大椎穴在背後脊骨第一節之間也。為督脈自項而下之第一穴。
鰲按。魏氏刺三穴。皆泄太陽經之表邪一句。誠為破的。蓋病雖太少二陽相併。而治必歸於一經也。仲景論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之下。接云。慎不可發汗。發汗則譫語。脈弦。五六日譫語不止。當刺期門。考期門。亦是太陽經穴。仲景云然者。以太陽陽明並病者。則宜汗。
白話文:
魏荔彤說,根據穴位圖,大椎是督脈的穴位,位於背部。肺俞、肝俞等都屬於太陽膀胱的穴位,這些穴位都位於背部,是太陽經行於背部的道路。在此刺三穴,都是排泄太陽經的表邪,與肺、肝、膀胱等內臟無關。各家的牽扯和附會,總是由於不理解刺三穴排泄經絡邪氣的道理。原文應在大椎穴的第一間刺針。根據穴位圖,大椎穴位於背部脊骨的第一節之間,是督脈從項部向下進入的第一個穴位。
鰲按:魏氏指出,刺三穴,都是排泄太陽經的表邪這一點,確切地點出了重點。即使病徵涉及少陽、太陽兩條陽經的同時,治療的目標還是要集中在其中的一條經絡上。張仲景提到,應該在大椎穴的第一間,即肺俞、肝俞下方的部位刺針。接著他提醒,嚴格來說不能發汗,因為發汗會導致神智錯亂,脈象變為弦脈。如果五六天後神智錯亂仍未停止,應該刺針期門穴。根據期門穴也是太陽經的穴位,張仲景這樣說的原因是,當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患病時,則適合使用發汗的方法進行治療。
若太少二陽並病。有少陽在。不宜汗也。即三陽合病中。亦無汗法。故仲景深戒為慎不可發汗。蓋汗之。則太陽之經邪不除。徒傷陽明之腑。以致譫語。故雖見少陽之弦脈。而少陽不宜汗。仍刺太陽經期門之穴以代汗。不傷陽明少陽。而太陽治。此以刺法為並病之治法也。
頭項強痛。或眩冒時如結胸。心下痞硬。其症全是太陽。而少陽之眩冒。亦為太陽所有。故治之全從太陽也。
白話文:
如果同時患有太陽和少陽兩種病,即使有少陽症狀,也不應該發汗。同樣地,如果三陽都患病,也同樣不能發汗。所以仲景醫生特別告誡我們,要謹慎,不可發汗。因為發汗的話,太陽經的邪氣就無法去除,反而會損傷陽明的腑臟,導致神志不清。因此,即使出現少陽的弦脈,也不宜發汗,要針刺太陽經的期門穴來代替發汗,既不傷陽明也不傷少陽,又能治療太陽病。這就是用針灸方法治療並病的方法。
如果頭項強痛,或者頭暈目眩像胸部結塊一樣,心下痞硬,這些症狀都是太陽病。而少陽的眩暈症狀,也是太陽病的表現。所以治療這些症狀,要全部從太陽病的角度出發。
2. 搖頭直視
【綱】仲景曰。太陽病。發汗太多。因致痙。脈沉而細。身熱足寒。頭項強急。惡寒。時頭熱。面赤。目脈赤。獨頭面搖。卒口噤。背反張者。痙病也。
【目】成無己曰。此以風盛於上。風主動搖故也。頭者。諸陽之會。諸陽之脈。皆上於頭。諸陰之脈。皆至頸胸中而還。陽脈不治。則頭為之搖矣。
柯琴曰。陽氣者。精則養神。柔則養筋。汗多則無液養筋。筋傷則攣急而反張矣。太陽主筋所生病也。要知痙非無因。因傷寒發汗不如法耳。今頭痛雖止。而頸項強急惡寒之症未罷。更見面赤目赤。是將轉屬陽明。然諸症皆與傷寒相似而非痙。獨頭面搖動口噤背反張。與傷寒不相似。
白話文:
張仲景說,太陽病患者,如果發汗過度,就會導致痙攣。這種情況下,脈象沉細,身體發熱,但腳卻冰冷,頭頸僵硬,怕冷,時而頭部發熱,臉色發紅,眼白泛紅,只有頭面搖動,突然嘴巴緊閉,背部反弓,這就是痙攣病。
成無己說,這是因為風氣盛行於上,風能使人搖動。頭部是諸陽經脈匯聚的地方,所有的陽經脈都上行到頭部,所有的陰經脈都下行到頸胸部然後回流。陽經脈失調,就會導致頭部搖動。
柯琴說,陽氣精華滋養神志,柔和則滋養筋脈。汗出過多,就會缺乏津液滋養筋脈。筋脈受損就會攣縮僵硬,反向拉伸。太陽經脈主司筋脈,所以會導致痙攣。要明白痙攣並不是無緣無故發生的,而是因為傷寒發汗不當導致的。現在雖然頭痛消失了,但頸項僵硬、怕冷等症狀還沒有消退,而且還出現了臉色發紅、眼白泛紅的現象,這是要轉移到陽明經的徵兆。但是,這些症狀都和傷寒相似,而並非痙攣。只有頭面搖動、嘴巴緊閉、背部反弓這幾點症狀,才與傷寒不同。
故名曰痙。此汗多亡液不轉屬陽明而成者。治當滋陰以和其里。用炙甘草湯。金匱用桂枝湯加栝蔞根。恐不勝任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搖頭言者。里痛也。
【目】成無己曰。里有痛者。言語則劇。欲言則頭為之戰搖也。里痛。非邪也。痛使之然。痙病非逆也。風使之然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陽反獨留。形體如煙燻。直視搖頭者。此為心絕也。
【目】許叔微曰。心藏神而為陰之本。陽根於陰。陰根於陽。陰陽相根。則榮衛和。上下相隨矣。絕則神去。而陰竭陽無根者。則不能自主持。故頭為搖也。心絕者。真病也。風痙里痛者。邪氣也。觀其頭搖。又當明其否藏焉。
白話文:
所以叫做痙攣。這是因為大量出汗,津液流失,不轉化歸屬於陽明經,而引起的。治療應該滋陰來調和其內臟,可以用炙甘草湯。金匱要略用桂枝湯加栝蔞根,恐怕不適合。
仲景說,搖頭說話的,是內臟疼痛。
成無己說,內臟疼痛的人,說話就會加重病情,想要說話就會頭部戰抖搖動。內臟疼痛,不是邪氣所致,是疼痛導致的。痙攣病不是逆氣,是風邪導致的。
仲景說,陽氣反覆獨留在體內,形體像煙熏過一樣,直視搖頭的,這是心臟衰竭。
許叔微說,心臟藏神,是陰氣的根本。陽氣根於陰氣,陰氣根於陽氣。陰陽相依,則氣血調和,上下相隨。如果心臟衰竭,神氣就離開,陰氣枯竭,陽氣無根,就不能自主,所以頭部會搖動。心臟衰竭是真病,風邪導致的痙攣和內臟疼痛是邪氣。觀察頭部搖動,還要明白是內臟有病還是邪氣所致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衄家不可發汗。汗出必額上陷。脈急緊。目直視。不能眴。不得眠。
【目】戴原禮曰。直視者。視物而目睛不轉動也。水之精為志。火之精為神。目者。心之使也。神所寓焉。肝之外候也。精神榮焉。針經云。五臟六腑之氣。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。精之窠為眼。骨之精為瞳子。筋之精為黑睛。血之精為絡。氣之精為白睛。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。
筋骨血氣之精與脈併為系。上屬於腦。五臟血氣調和。精氣充足。則目和而明矣。傷寒目直視者。邪氣壅盛。冒其正氣。使神智不慧。藏精之氣。不上榮於目。則目為之直視。傷寒至於直視。為邪氣已極。症候已逆。多難治。人以肝受血而能視。今衄家亡血。肝氣已虛。目氣已弱。
白話文:
張仲景說,鼻子出血的人不能發汗,發汗後額頭會凹陷、脈搏急促緊繃、眼睛直視、無法轉動眼球、無法入睡。
戴原禮說,直視是指眼睛看東西時,眼球無法轉動。水精華是志意,火精華是精神。眼睛是心臟的使者,精神寄託於此,也是肝臟的外在表現,精神的光輝依賴它。針灸經書說,五臟六腑的氣都上注於眼睛,形成眼睛的精華。精華的居所是眼窩,骨骼的精華是瞳孔,筋的精華是黑眼球,血的精華是眼球血管,氣的精華是白眼球,肌肉的精華是眼球周圍的組織。
筋骨血氣的精華與脈絡相連,上屬於大腦。五臟血氣調和,精氣充足,眼睛就會明亮舒適。傷寒病患者眼睛直視,是因為邪氣壅盛,蒙蔽了正氣,導致神志不清,藏精的氣無法上榮於眼睛,所以眼睛才會直視。傷寒病發展到直視,說明邪氣已經達到極點,症狀已經逆轉,很難治癒。人靠肝臟儲存血液才能視物,現在鼻子出血的人失血,肝氣虛弱,目氣也衰弱。
又發汗亡陽。陰陽俱虛所致。虞摶曰。目睛上視。名戴眼。此足太陽經之症。蓋太陽目之上綱。而與少陰為表裡。少陰之腎氣大虧。則太陽之陰虛血少。故其筋脈燥急。牽引而上。若直視不轉者。尤為凶候。速當以培陰養血為主。今人不知。俱云是風。若用風藥。則陰愈虛。
血愈燥矣。
白話文:
如果大量出汗导致阳气耗损,再加上阴阳两虚,就会出现眼球向上看,称为“戴眼”的症状。这是足太阳经的病症,因为太阳经与少阴经相表里,少阴经的肾气严重亏损,导致太阳经阴虚血少,筋脉干枯紧绷,向上牵引。如果眼睛无法转动,只能直视,预兆非常凶险,必须尽快采取滋阴养血的治疗方法。现在很多人不明白,都说是风邪作祟,就用祛风药,结果阴气更虚,血气更干燥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