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首·總論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首·總論 (13)

1. 陰陽

陽症之裡:鼻息如常,手足溫,唇焦舌燥,爪甲紅活,身輕易轉,煩渴,掀衣,揚手擲足,大便硬閉,小便赤澀,脈浮洪數。用汗吐下和四法以治之。 陰症之表:無熱惡寒,面慘聲短,鼻息氣冷,手足厥逆。 陰症之裡:唇紫舌卷,爪甲青黑,身重難轉,不渴,引衣,臥多蜷足,大便泄利,小便清白,脈細沉微。每與陽症相反。 蓋陽症自上而下,故初起有頭疼,陰症則無也。陽症自外傳入,故鬱而為熱;陰症則無熱而反厥冷也。陽症揚手擲足;陰症則臥多蜷足。陽症內熱而渴;陰症則不渴。陽症二便閉;陰症則二便清且利也。惟腹痛與嘔,陰陽二症俱有。然陰脈沉微。 凡言陽症,多得之風寒暑濕,邪生於太陽也。凡言陰症,多得之起居飲食喜怒,邪生於少陰也。故云:「傷寒挾內傷者,十居八九。」此陰陽正病也。陽邪不深,不能至於厥逆;陰邪不甚,不能至於煩躁。此水極似火,火極似水,謂之反化,亢極則害之義也。 陽症:潮汗,秘,赤滿,渴,狂,譫;甚則斑血,喘急。然熱極,忽然熱伏於內,故身寒四肢厥逆,狀若陰症。但身雖冷而不欲近衣,神雖昏而氣色光潤,脈必沉滑而有力。此陽極似陰也。宜大柴胡下之,或白虎湯、竹葉石膏湯。 陰症:厥冷,吐利,不渴,靜蜷;甚則咽痛,鄭聲。然寒極,忽然火浮於外,發躁擾亂,狀若陽症。然身雖煩躁,而引衣自蓋,口雖燥渴而飲水不下,脈必沉細無力。此陰極似陽也。宜通脈四逆湯。 從治者,反攻也。熱藥冷飲;冷藥熱飲;或熱藥為君,而佐以涼藥;或冷藥為君,而佐以熱藥。亦非判然如庸醫之差誤也。借有熱病服熱藥而愈者,必先服寒藥過多;寒病服寒藥而愈者,必先服熱藥過多故耳。 若夫以寒治熱,以熱治寒,此為逆治。逆治者,正治也。正治之法,人孰不知之乎? 張介賓曰:凡治傷寒,須先辨陰陽二症。若病自三陽,不能解散,而傳入三陰,則寒鬱為熱,因成陽症。蓋其初病,必發熱頭痛,脈浮緊,無汗。以漸而深,乃入陰經。此邪自陽分傳來,愈深則愈入。雖則陰經,亦陽症也。脈必沉實有力,其症必煩熱熾盛。此當攻裡,或清或下,隨宜而用。若內不熱,安得謂陽症乎?若初起本無發熱頭疼等症,原不由陽經所傳而竟入陰分者,其症或厥冷,或嘔吐,或腹痛瀉利,或畏寒不渴,或脈來沉弱無力。此皆元陽元氣不足,乃為真正陰症。 經曰:發熱惡寒發於陽;無熱惡寒發於陰。此以傳經不傳經而論陰陽也。陰陽之治,又當察其虛實如下:治傷寒,凡陽症宜涼宜瀉,陰症宜補宜溫,此大法也。但以經臟言陰陽,則陰中本有陽症,此傳經之熱邪也。以脈症言陰陽,則陽中最多陰症,此似陽之虛邪也。惟陰中之陽易辨;而陽中之陰難知。如發熱狂躁,口渴,心煩喜冷,飲水無度,大便硬,

白話文:

陰陽

呼吸正常,手腳溫暖,這是陽證的表現。如果出現嘴唇乾裂、舌頭乾燥、指甲紅潤有光澤、身體輕便容易轉動、煩躁口渴、掀開衣物、揮手踢腳、大便乾硬閉塞、小便赤黃澀痛、脈搏浮大且快,這屬於陽證,可以用發汗、催吐、瀉下、調和這四種方法來治療。

陰證在表面的表現是沒有發熱但怕冷、面色蒼白、聲音微弱、呼吸氣息冷、手腳冰涼。陰證在內部的表現是嘴唇發紫、舌頭捲曲、指甲青黑、身體沉重難以轉動、不口渴、喜歡拉攏衣物、總是蜷縮著腿臥著。

大便稀溏、小便清澈量多、脈搏細小沉緩無力,這與陽證的表現完全相反。一般來說,陽證的病邪從上往下傳遞,所以開始會有頭痛;而陰證則不會有。陽證的病邪從外往內傳遞,所以會鬱積成熱;而陰證則沒有熱,反而會出現手腳冰冷。陽證會揮手踢腳,陰證則會喜歡蜷縮著腿臥著。陽證內熱而口渴,陰證則不口渴。陽證大小便閉塞,陰證則大小便清澈且量多。只有腹痛和嘔吐,陰陽兩種病症都可能出現。

然而陰證的脈象是沉緩而微弱。一般來說,陽證多是由於風、寒、暑、濕等外邪侵入,病邪產生於太陽經。而陰證多是由於生活起居、飲食、情緒失調等原因引起,病邪產生於少陰經。所以說,傷寒夾雜內傷的情況,十有八九都是這樣。這是陰陽的正病表現。陽邪不深入,不會導致手腳冰涼;陰邪不嚴重,不會導致煩躁不安。這就像水到極致會像火,火到極致會像水一樣,這就叫做反化,是物極必反的道理。陽證會出現潮熱、自汗、便秘、小便赤紅、腹脹滿、口渴、狂躁、胡言亂語,嚴重時還會出現斑疹、出血、呼吸急促。然而,熱到極致,熱邪會突然伏藏於內,所以身體會出現寒冷、四肢冰涼的狀況,看起來像陰證,但是身體雖然冷,卻不喜歡穿衣服;精神雖然昏迷,但氣色卻紅潤有光澤;脈象必定是沉滑而有力。這就是陽極似陰的表現,應該用大柴胡湯來瀉下,或者用白虎湯、竹葉石膏湯來治療。陰證則會出現手腳冰涼、嘔吐腹瀉、不口渴、安靜蜷縮等情況,嚴重時還會出現咽喉疼痛、語無倫次。然而,寒到極致,寒邪會突然把火氣逼到體表,出現煩躁不安、躁動的現象,看起來像陽證,但是身體雖然煩躁,卻喜歡拉上被子;口雖然乾渴,但卻喝不下水;脈象必定是沉細無力。這就是陰極似陽的表現,應該用通脈四逆湯來治療。從反方向入手來治療,就是反攻。用熱藥時可以搭配冷飲,用冷藥時可以搭配熱飲,或者用熱藥為主,搭配涼藥為輔,或者用冷藥為主,搭配熱藥為輔,這並不是像庸醫一樣的錯誤。之所以有人吃了熱藥病就好了,肯定是之前吃了過多的寒藥;之所以有人吃了寒藥病就好了,肯定是之前吃了過多的熱藥。

如果用寒藥來治療熱病,用熱藥來治療寒病,這是反治法,反治法其實就是正治法。正治的方法,誰不知道呢?

張介賓說,凡是治療傷寒,必須先辨別陰陽二證。如果病邪從三陽經而來,不能及時發散,而傳入三陰經,那麼寒邪就會鬱積成熱,形成陽證。這種情況開始時,一定會有發熱、頭痛、脈搏浮緊、無汗等症狀,隨著病情加重,病邪才會進入陰經。這是病邪從陽分傳來,病邪越深入,就越進入內部,即使到了陰經,也仍然屬於陽證。脈象必定是沉實有力,症狀必定是煩熱熾盛,這時應該攻下,或者清熱,或者瀉下,應該根據具體情況來用藥。如果體內沒有熱,怎麼能說是陽證呢?如果一開始就沒有發熱頭痛等症狀,本來就不是從陽經傳來的,而是直接進入陰分,那麼症狀可能就是手腳冰涼、嘔吐、腹痛腹瀉、怕冷不口渴、脈象沉弱無力等,這些都是元陽元氣不足導致的真正陰證。《內經》說:發熱怕冷是發於陽經,無熱怕冷是發於陰經。這是從病邪傳經與否來區分陰陽。

陰陽的治療,還應該仔細觀察虛實情況。治療傷寒,陽證應該用涼藥和瀉藥,陰證應該用補藥和溫藥,這是治療的大原則。但是,如果從經絡臟腑來說陰陽,那麼陰證中也會有陽證,這是病邪傳經造成的熱邪。如果從脈象和症狀來說陰陽,那麼陽證中也大多有陰證,這是看起來像陽證的虛邪。只有陰證中的陽證容易辨別,而陽證中的陰證很難辨別。比如發熱狂躁、口渴、心煩、喜歡涼快、喝水不止、大便乾硬,這些都是陽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