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二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)

1. 惡熱

【綱】仲景曰。心下痞。按之濡。大便硬而不惡寒。反惡熱。其脈關上浮者。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。

【目】戴原禮曰。發汗後只惡寒者為虛。虛乃表虛。發汗後只惡熱者為實。實乃里實。只惡寒者。早發其汗。或汗出太過。謂陽微則惡寒。宜芍藥甘草附子湯。只惡熱。是表已解而里不消。所謂陰微則發熱。宜大柴胡湯。或小承氣湯。

柯琴曰。濡。當作硬。夫按之濡為氣痞。是無形也。則不當下。且結胸症。其脈浮大者。不可下。則心下痞而脈上浮者。反可下乎。小結胸按之痛者。尚不用大黃。何此比陷胸更峻。此必有當急下之症。比結胸更甚。故制此峻攻之劑也。

白話文:

張仲景說,心下痞,按壓時感覺濕潤,大便乾燥,不畏寒,反而畏熱,脈象關上浮,可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治療。

戴原禮說,發汗後只畏寒是虛證,虛乃表虛;發汗後只畏熱是實證,實乃里實。只畏寒者,可能是發汗過早或汗出太多,導致陽氣微弱而畏寒,宜用芍藥甘草附子湯。只畏熱者,是表證已解而里證未消,所謂陰氣微弱則發熱,宜用大柴胡湯或小承氣湯。

柯琴說,「濡」應作「硬」,按壓感覺濕潤是氣痞,無形無狀,不應當下瀉。而且結胸症脈象浮大者不可下瀉,那麼心下痞而脈象上浮者,反倒可以下瀉嗎?結胸症按壓疼痛尚不用大黃,何況這個症狀比陷胸更嚴重。這必定是有急需下瀉的症狀,比結胸更嚴重,所以用這種峻猛攻邪的藥方來治療。

鰲按。關上脈浮。是陽明少陽火勢熾矣。不惡寒反惡熱。是陽氣盛而外越極矣。大便硬是陽邪固結而不解矣。此即柯氏所謂必有急下之處也。如此則濡字非簡編之誤歟。

白話文:

鰲按。關上脈浮。是陽明少陽火勢熾矣。不惡寒反惡熱。是陽氣盛而外越極矣。大便硬是陽邪固結而不解矣。此即柯氏所謂必有急下之處也。如此則濡字非簡編之誤歟。

鰲按:當脈象在關部表現為浮現時,這通常代表陽明和少陽的火氣已經非常旺盛。如果一個人不再畏寒反而怕熱,這表示體內的陽氣過盛,正在大量外洩。若大便乾硬,則表明體內的陽邪已經凝聚,無法排出。這些症狀符合柯氏理論中所說的「必須緊急下瀉」的情況。這樣看來,「濡」字在這裡的使用並沒有錯誤吧。

2. 惡寒

【綱】仲景曰。太陽之為病。脈浮。頭項強痛而惡寒。太陽病。或已發熱。或未發熱。必惡寒。體痛。嘔逆。脈陰陽俱緊者。名曰傷寒。

【目】朱肱曰。大抵太陽病。必發熱而惡寒。惡寒家慎不可過當覆衣被。及近火氣。寒熱相薄。脈道沉伏。愈令病人寒不可當。但去衣被微火。兼與以和表之藥。自然不惡寒矣。婦人惡寒。尤不可近火。寒氣入腹。血室結聚。藥不能治。

劉完素曰。惡寒者。不待風而寒。雖身大熱而不欲去衣也。是由陰氣上入陽中。或陽微或風虛相搏之所致。惡寒。一切屬表。雖里症悉具。而微惡寒。亦是表未解也。治法當先解外。

白話文:

張仲景說:太陽病的症狀是脈浮,頭項強痛,並且怕冷。太陽病,可能已經發燒,也可能還沒發燒,但一定會怕冷,全身疼痛,想吐,脈象陰陽俱緊,這叫做傷寒。

朱肱說:總的來說,太陽病一定會發燒並且怕冷。怕冷的病人要謹慎,不可過度蓋被子,也不可靠近火源。寒熱相互抵觸,脈道沉伏,會讓病人更怕冷。只需去掉一些衣被,靠近微弱的火,再加上疏解表證的藥物,自然就不會怕冷了。婦女怕冷,更不可靠近火,寒氣會進入腹部,在血室凝結,藥物無法治療。

劉完素說:怕冷的人,不一定要有風才寒。即使身體發熱,也不願意脫衣服。這是因為陰氣上入陽中,或者陽氣微弱、或風虛相搏造成的。怕冷,一切屬於表證,即使裡證全部出現,只要稍稍怕冷,就代表表證未解。治療方法應該先解表。

王肯堂曰。惡寒者。風寒客於營衛。非寒熱之寒。又非惡風也。不待見風而後怯寒也。甚則向火添被。亦不能遏其寒。經云。發熱惡寒發於陽。可發汗。無熱惡寒而蜷臥。脈沉細。發於陰。可溫里。惡寒雖悉屬表。亦有虛實之分。若汗出而惡寒。為表虛。無汗而惡寒。為表實。

表虛解肌。表實發汗。傷寒太陽病在表。故惡寒。少陽在半表裡。亦微惡寒。陽明在裡。本不惡寒。而或惡者。與太陽合病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病有發熱惡寒者。發於陽也。無熱惡寒者。發於陰也。

【目】劉完素曰。惡寒者。必繼之以發熱。此發於陽也。惡寒而蜷臥。脈沉細而緊者。發於陰也。在陽可汗。在陰可溫。其止稱背惡寒者。背為陽。腹為陰。陽氣不足。陰寒氣盛。則背為之惡寒。若風寒在表而惡寒。則一身盡寒矣。

白話文:

王肯堂說,惡寒的人,是因為風寒入侵了營衛,這不是寒熱症的寒,也不是怕風,而是不需見到風就感到寒冷。嚴重時,即使靠近火堆蓋著被子,也無法抵擋寒意。經書說,發熱惡寒是陽氣發病,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;沒有發熱卻惡寒,並且蜷縮著身體,脈象沉細,是陰氣發病,可以用溫裡的方法治療。惡寒雖然都屬於表證,但也有虛實之分。如果出汗卻感到惡寒,屬於表虛;不出汗卻感到惡寒,屬於表實。

表虛要解肌,表實要發汗。傷寒太陽病在表,所以惡寒。少陽病在半表半裡,也會微微感到惡寒。陽明病在裡,本不應該惡寒,但如果惡寒,是因為與太陽病合併了。

仲景說,疾病有發熱惡寒的,是陽氣發病;沒有發熱卻惡寒的,是陰氣發病。

劉完素說,惡寒的人,一定會接著發熱,這是陽氣發病。惡寒並且蜷縮著身體,脈象沉細而緊的,是陰氣發病。陽氣發病可以用發汗,陰氣發病可以用溫裡。有人只說背部惡寒,這是因為背部屬陽,腹部屬陰,陽氣不足,陰寒氣盛,所以背部感到惡寒。如果風寒在表而惡寒,那全身都會感到寒冷。

張元素曰。惡寒有發陽發陰二症。發於陽者脈必浮數。宜解表。屬桂枝、桂枝二越婢一湯、麻黃、青龍湯症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發汗。病不解。反惡寒者。虛故也。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。

【目】楊士瀛曰。汗後反惡寒。表雖不解。急當救里。若反與桂枝攻表。此誤也。故去桂、薑、棗、加附子以溫經散寒。助芍藥、甘草以和中。腳攣急。與芍藥甘草湯。本治陰虛。此治陰陽俱虛。故加附子。皆仲景治里不治表之義。

白話文:

張元素說,惡寒有發陽和發陰兩種症狀。發於陽的,脈象必定浮數,應該解表,屬於桂枝、桂枝二越婢一湯、麻黃、青龍湯的症狀。

仲景說,發汗後病症沒有消除,反而惡寒,是身體虛弱的緣故,芍藥甘草附子湯可以治療。

楊士瀛說,汗後反惡寒,雖然表症未解,但應該急救裡證。如果再用桂枝攻表,就是錯誤的做法。所以要除去桂枝、生薑、大棗,加入附子溫經散寒,幫助芍藥、甘草和中。腳攣急,可以用芍藥甘草湯治療。原本治療的是陰虛,現在治療的是陰陽俱虛,所以加入附子。這些都是仲景治療裡證不治表證的道理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脈微而惡寒者。此陰陽俱虛。不可更發汗。更吐。更下也。

【目】朱撝曰。若其人熱雖多。而脈甚微。無和緩之意。是陰弱而發。寒雖少。而惡之更甚。是陽虛而惡寒。陰陽俱虛。當調其陰陽。勿妄治以虛其虛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大下後。復發汗。心下痞。惡寒者。表未解也。不可攻痞。當先解表。乃可攻痞。解表。宜桂枝湯。攻痞。宜大黃黃連瀉心湯。

【目】朱肱曰。太陽陽明少陰。皆有惡寒。要之惟太陽病。不問已發熱未發熱。必惡寒也。

柯琴曰。心下痞。是誤下后里症。惡寒。是汗後未解症。裡實表虛。內外俱病。皆因汗下倒施也。表裡交持。仍當遵先表后里先汗後下正法。蓋惡寒之表。甚於身疼。心下之痞。輕於消穀。與救急之法不同。

白話文:

張仲景說,脈搏微弱且怕冷的人,是陰陽俱虛,不能再發汗、吐瀉。

朱肱說,如果患者雖然發熱,但脈搏非常微弱,沒有和緩的跡象,這是陰氣虛弱而發熱;即使寒症較輕,但卻更加怕冷,這是陽氣虛弱而怕冷。陰陽俱虛,應當調和陰陽,不要妄加治療以虛其虛。

張仲景說,傷寒大便瀉下後,又發汗,心下痞悶,怕冷,說明表症未解,不能攻治痞症,應當先解表,然後才能攻治痞症。解表宜用桂枝湯,攻治痞症宜用大黃黃連瀉心湯。

朱肱說,太陽、陽明、少陰三經都有怕冷的症狀。但只有太陽病,不論是否已經發熱,都一定會怕冷。

柯琴說,心下痞悶,是誤用下瀉藥造成的里症;怕冷,是汗後表症未解的症狀。里實表虛,內外俱病,都是因為汗下倒施造成的。表裡交持,仍應遵循先解表後攻里的正法。因為怕冷的表症,比身痛更為嚴重;心下痞悶,比消穀不利更為輕微,與救急之法不同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心下痞。大便硬。心煩不得眠。而復惡寒汗出者。附子瀉心湯主之。太陽病。寸緩。關浮。尺弱。其人發熱汗出。復惡寒。不嘔。但心下痞者。此以醫下之也。

【目】柯琴曰。心下痞下。當有便硬心煩不眠。故用此湯。但心下痞而惡寒。表未解也。當先解表。宜桂枝加附子。而反用大黃。誤矣。但以醫下之而心下痞。猶發熱惡寒。故屬太陽症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陽明病。脈遲。汗出多。微惡寒者。表未解也。可發汗。宜桂枝湯。

【目】朱肱曰。此陽明之表症也。同於太陽。而屬之陽明者。不頭項強痛耳。要知桂枝麻黃二湯。專為表邪而設。不為太陽而設。見麻黃症即用麻黃湯。見桂枝症即用桂枝湯。不必問其為太陽陽明也。若惡寒一罷。則二方必禁。

白話文:

【綱】張仲景說。心下有痞塞感,大便乾硬,心中煩躁無法入眠,並伴有畏寒、流汗的症狀,這時使用附子瀉心湯來治療。

【目】柯琴指出。心下有痞塞感,應該會伴隨著大便乾硬、心中煩躁難眠的情況,所以使用這個藥方。如果只有心下痞塞感,並伴有畏寒,這表示表症尚未解除,應該先解除表症,應使用桂枝加附子來治療,而非使用大黃。若因為醫生的錯誤診斷而導致心下痞塞,仍然出現發熱和畏寒的症狀,這就屬於太陽症的範疇了。

【綱】張仲景說。陽明病的脈象遲緩,汗出較多,微微畏寒,這是表症尚未解除的表現。適合使用發汗的方法,可以使用桂枝湯來治療。

【目】朱肱解釋。這是一種陽明病的表症,與太陽病有相似之處,不同在於沒有頭項強痛的症狀。必須明白桂枝湯和麻黃湯是專門為表症設置的,不是為太陽病所設。看到麻黃湯的症狀就使用麻黃湯,看到桂枝湯的症狀就使用桂枝湯,不必問他是太陽病還是陽明病。如果畏寒的現象停止,則兩種方劑都應該禁止使用。

鰲按。仲景云。陽明病。脈浮無汗而喘者。發汗則愈。宜麻黃湯一條。乃言陽明之表脈。其症亦同太陽。故用麻黃湯發表。當與本條同看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五六日。頭汗出。微惡寒。手足冷。心下滿。口不欲食。大便硬。脈沉細者。此為陽微結。必有表復有里也。脈沉亦在裡也。汗出為陽微結。假令純陰結。不得復有外症。悉入在裡矣。此為半在表半在裡也。脈雖沉細。不得為少陰病。所以然者。陰不得有汗。今頭汗出。故知非少陰也。可與小柴胡湯。設不了了者。得屎而解。

【目】王肯堂曰。三陰惟少陰有惡寒之症。然少陰惡寒。又有二症。發於少陰者。無熱而惡寒。宜溫之。四逆湯、理中湯。少陰無熱惡寒。似與太陽經未即熱一條相似。所謂寒未即熱者。為太陽症具而未熱耳。少陰之無熱惡寒。蓋無太陽頭痛等症。知為少陰也。若少陰惡寒而蜷臥。

白話文:

張仲景說,陽明病,脈浮無汗而喘,發汗則愈,宜用麻黃湯。這是因為陽明病的表脈症狀與太陽病類似,所以用麻黃湯來發表,應該與這一條一起看。

張仲景說,傷寒發病五六日,頭部出汗,稍微惡寒,手腳冰冷,心下滿悶,不想吃東西,大便乾硬,脈象沉細,這叫做陽微結,既有表證又有裡證。脈象沉細,說明裡證存在,頭部出汗,說明陽微結存在。如果純粹是陰結,就不會再有外在症狀,全部都在裡邊了。這叫做一半在表一半在裡。脈象雖然沉細,但不能歸為少陰病,因為少陰病不會出汗,現在頭部出汗,所以知道不是少陰病。可以使用小柴胡湯。如果病症無法解除,大便通暢後就能解。

王肯堂說,三陰之中,只有少陰會有惡寒的症狀。但是少陰惡寒,又有兩種情況。發於少陰的惡寒,沒有發熱,只感覺寒冷,應該用溫熱的方法治療,可以使用四逆湯、理中湯。少陰無熱惡寒,看起來與太陽經未即熱的條文相似。所謂寒未即熱,指的是太陽病的症狀齊備,但尚未發熱。少陰的無熱惡寒,是因為沒有太陽病的頭痛等症狀,所以知道是少陰病。如果少陰惡寒,並且蜷縮著身體,...

時時自煩。欲去衣被者。活人書用大柴胡下之。趙氏以為宜溫散經邪。導引真陽。汗而解可也。若下之。非惟不能解表。反虛其里。使惡寒之邪。乘虛內陷。縱使其脈沉滑而實。亦未可遽用大柴胡。必須先解表。使惡寒症罷。而後可用也。少陰病。惡寒。身蜷而利。手足逆冷者。

不治。少陰病。四逆惡寒而身蜷。脈不至。不煩而躁者。死。有太陰自利不渴。厥陰下利厥逆。俱或惡寒。太陰。宜理中湯。厥陰。宜四逆湯。前既言二陰不惡寒。今又言或惡寒者。要知太陰厥陰。本不惡寒。此陽傳陰者也。三陰皆能惡寒者。陰入陰者也。特在少陰為多耳。

白話文:

人如果一直感到煩躁,想要脫掉衣服和被子,按照《活人書》的說法,應該用大柴胡湯瀉下。趙氏認為應該溫散經絡的邪氣,引導真陽,發汗解表即可。如果瀉下,不僅不能解表,反而會虛耗內里,使寒邪乘虛而入。即使脈象沉滑而實,也不能馬上用大柴胡湯。必須先解表,使惡寒症狀消除,才能用大柴胡湯。少陰病患者,如果出現惡寒、身體蜷縮、腹瀉、手腳冰冷,是不治之症。少陰病患者,如果出現四肢厥逆、惡寒、身體蜷縮、脈象微弱、不煩躁而焦躁,也會死亡。太陰病患者,如果出現腹瀉而不渴,厥陰病患者,如果出現腹瀉、厥逆,這兩種病症都可能出現惡寒。太陰病應該用理中湯治療,厥陰病應該用四逆湯治療。前面說過二陰病不惡寒,現在又說可能出現惡寒,這是因為太陰、厥陰本不惡寒,而是陽氣傳入陰經所致。三陰病都可能出現惡寒,這是陰氣進入陰經所致,只是在少陰病中比較多見。

陶華曰。惡寒者。寒邪入營衛。則灑淅惡寒。雖一切屬表。尚在腑。陰陽所分。若發熱惡寒。兼之頭疼脊強脈浮緊。寒邪在太陽表症也。宜汗之。照時令用藥。若無熱惡寒體蜷。脈沉遲無力者。寒邪入少陰里症也。宜溫之。四逆湯。

鰲按。此條但就脈言。曰沉曰細。俱是少陰。固不得與柴胡湯。惟推出頭汗。則猶有少陽現症。而非盡在里矣。雖脈已屬少陰而仍與柴胡也。且三陰脈不至頭。其脈止在身。三陽脈盛於頭。陽結則汗在頭。今陽微結。雖曰少陽而微惡寒。畢竟尚有太陽表症之意。所以此條仍列入太陽惡寒門類。

白話文:

陶華說:惡寒的人,是寒邪入侵營衛,才會發冷發抖,雖然都屬於表證,但還在腑中,陰陽分開。如果發熱惡寒,又伴隨頭疼、脊背僵硬、脈浮緊,這是寒邪在太陽經的表證,應該用發汗藥治療。要根據時令選擇藥物。如果沒有發熱,只是惡寒,身體蜷縮,脈沉遲無力,這是寒邪入侵少陰經的里證,應該用溫補藥治療,可以用四逆湯。

鰲按:這段文字只從脈象來說,沉脈和細脈都是少陰經的表現,所以不能用柴胡湯。但是如果出汗只出頭汗,就還有一些少陽經的症狀,並不完全是里證。所以雖然脈象已經屬於少陰經,但還是可以用柴胡湯治療。而且三陰經的脈象不到頭部,只在身體,而三陽經的脈象盛於頭部。陽氣結聚就會出頭汗。現在陽氣微弱結聚,雖然說是少陽經,但還是有輕微惡寒,畢竟還有一些太陽經的表證跡象。因此,這段文字還是歸屬於太陽經惡寒的門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