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首·總論 (12)
卷首·總論 (12)
1. 陰陽
【綱】仲景曰:病有發熱惡寒者,發於陽也;無熱惡寒者,發於陰也。發於陽者七日愈,發於陰者六日愈,以陽數七,陰數六故也。
【目】許叔微曰:傷寒六七日,無熱,脈沉緊而細,煩躁不飲水,此陰盛格陽也。當用附子霹靂散。飲水者不可服。
吳綬曰:陰症似陽,乃水極似火也。蓋傷寒傳變,誤服涼劑,攻熱太速;其人素本腎氣虛寒,遂變陰症。冷盛於內,逼其浮陽之火發於外,面赤煩躁,身微熱,渴欲飲而不能飲,大便秘,小便淡黃;或嘔逆氣促、鄭聲、咽喉痛,所以狀似陽症。如妄投寒涼,即死。切其脈沉細微遲者,急用通脈四逆湯,倍參、附以接真陽。設或差遲,則陰盛陽衰,參、附亦不救矣。此與陰盛格陽例同。王太僕所謂身熱脈數,按之不鼓擊者,名陰盛格陽,非熱也。陽症似陰,乃火極似水也。蓋傷寒熱甚,失於汗下;陽氣亢極,鬱伏於內,反見勝己之化於外,故身寒逆冷,神氣昏昏,狀若陰症也。大抵唇焦舌燥,渴飲便秘,溺赤澀。設有稀糞水利出者,此內有燥屎結聚,乃旁流之物,非冷利也;再審有失氣極臭者,是也。脈雖沉,切之必滑有力;或時躁熱,不欲衣被,揚手擲足,譫語,此陽症也。輕者:人參白虎湯,或小柴胡合解毒湯。內實者:調胃承氣湯。潮熱者:大柴胡湯加芒硝。若大實大滿,秘而不通:大承氣湯。必審輕重而酌用之。此與陽盛拒陰亦同。王太僕所謂病人身寒厥冷,其脈滑數,按之鼓擊指下者,名陽盛拒陰,非寒也。
趙嗣真曰:仲景論陰虛陽盛,陽虛陰盛,理實深奧。經曰:邪氣甚則實,精氣脫則虛。因正氣先虛以致邪氣客之而為盛實,於是有陰虛陽盛、陽虛陰盛之別。愚因括仲景之理而詳說之。蓋盛指邪氣言,虛指正氣言;陰陽虛盛,邪正消長之機也。且正氣在人,陽主表而陰主裡;邪氣中人,表為陰而里為陽。若表之真陽先虛,故陰邪乘陽而盛實。表受邪者,陽虛也。脈浮緊,陰邪盛於外也;是謂陽虛陰盛。所以用桂枝辛甘之溫劑,汗之則陰邪消,溫之則真陽長,使邪去正安,故愈。又若里之真陰先虛,故陽邪入陰而盛實。里受邪者,陰虛也。脈沉實者,陽邪盛於內也;是謂陰虛陽盛。所以用承氣峻苦之寒劑,下之則陽邪消,寒之則真陰長,邪去正安,故愈。以是知仲景主此二症,蓋一指表症,一為里症;指邪正消長而言,非兼言表和里病、里和表病,而謂之陰陽虛盛也。況和者,無病也;以和訓虛,恐礙理。
李梃曰:概言之,三陽經病,即陽症。手之三陽,從頭走足,故頭疼身熱云云。三陰經病,即陰症。足之三陰,從足走腹,故腹痛自利云云。然陰陽俱有表裡二症。陽症表裡同歸於熱而已。陰症表郁似陽,入里則有傳經直中之殊。大抵陽症之表:發熱惡寒;清便自調;面光聲亮。
白話文:
【陰陽】
張仲景說:「生病時,如果發熱又怕冷,這是屬於陽證;如果沒有發熱只怕冷,這是屬於陰證。陽證通常七天會好,陰證通常六天會好,因為陽數是七,陰數是六。」
許叔微說:「傷寒病到了六七天,如果沒有發熱,脈象沉、緊而細,感到煩躁卻不想喝水,這是陰氣過盛而將陽氣逼在外的現象。應該用附子霹靂散來治療,如果病人想喝水就不能用這個藥。
吳綬說:「陰證看起來像陽證,是因為寒冷極盛而表現得像火熱一樣。這是因為傷寒傳變過程中,誤用了寒涼藥,過快地清除了熱邪,而病人本身腎氣虛寒,於是轉變成陰證。寒冷在內盛行,將虛浮的陽火逼迫到體外,導致面色發紅、煩躁、身體微微發熱、口渴想喝水卻喝不下、大便秘結、小便淡黃,有時還會嘔吐、呼吸急促、說話語無倫次、咽喉疼痛。這些症狀看起來像陽證,如果誤用寒涼藥就會死亡。切脈會發現脈象沉細微弱而遲緩。
這時應立即用通脈四逆湯,並加倍人參、附子來接續真陽。如果稍有遲疑,就會導致陰氣更盛而陽氣衰竭,到時即使服用人參、附子也無法挽救。這和陰盛格陽的道理相同。王太僕所說的「身體發熱,脈象數快,但按下去不鼓動有力」,就是陰盛格陽,並不是真正的發熱。陽證看起來像陰證,是因為熱邪極盛而表現得像寒冷一樣。這是因為傷寒熱邪過盛,卻沒有適當發汗或攻下,導致陽氣亢奮到了極點,鬱積在體內,反而表現出與自身相反的寒冷症狀。所以身體寒冷、四肢冰冷、神情昏迷,看起來像陰證。
通常會有嘴唇乾燥、舌頭乾裂、口渴想喝水、大便秘結、小便赤澀。如果拉出稀水便,這是因為體內有燥屎積聚,那些是從旁邊滲漏出來的,並不是真的腹瀉。如果再仔細觀察,發現病人放的屁非常臭,那就更確定是這個情況。脈象雖然沉,但按下去一定會感到滑而有力,有時也會躁動發熱,不喜歡蓋被子,揮舞手腳,說胡話。這是陽證。症狀輕的,用人參白虎湯或小柴胡湯合解毒湯。體內積滯較多的,用調胃承氣湯。
如果出現潮熱,用大柴胡湯加芒硝。如果積滯嚴重、腹部脹滿、大便不通,用大承氣湯。必須仔細判斷病情輕重來選擇用藥。這和陽盛拒陰的道理相同。王太僕所說的「病人身體寒冷、四肢冰冷,但脈象滑數,按下去卻鼓動有力」,就是陽盛拒陰,並不是真的寒冷。
趙嗣真說:「張仲景論述陰虛陽盛、陽虛陰盛的道理非常深奧。《黃帝內經》說,邪氣太盛就會表現為實證,精氣耗竭就會表現為虛證。由於正氣先虛,才導致邪氣侵入而成為盛實之證。因此有陰虛陽盛和陽虛陰盛的區別。我總結張仲景的理論來詳細解釋。所謂盛,是指邪氣;所謂虛,是指正氣。陰陽的虛盛,是邪氣和正氣消長的關鍵。正氣在人體內,陽氣主表而陰氣主裡。邪氣侵入人體,表屬陰而里屬陽。如果表面的真陽先虛,陰邪就會乘虛侵入陽位而盛實。表受邪,就是陽虛,脈象是浮而緊,這是陰邪在體表盛行的表現,就叫做陽虛陰盛。所以要用桂枝等辛甘溫熱的藥物,發汗就可以消除陰邪,溫補就可以增強真陽,使邪氣去除、正氣安穩,病就會好。如果裡面的真陰先虛,陽邪就會侵入陰位而盛實。裡受邪,就是陰虛,脈象是沉實,這是陽邪在體內盛行的表現,就叫做陰虛陽盛。所以要用承氣湯等峻猛苦寒的藥物,攻下就可以消除陽邪,寒涼就可以增強真陰,使邪氣去除、正氣安穩,病就會好。由此可知,張仲景主要針對這兩種病症,一個是指表證,一個是指裡證,指的是邪正消長的情況,並不是指表裡同時有病,或者裡病同時伴隨表病,而稱為陰陽虛盛。所謂和,就是沒有病。用“和”來解釋“虛”,恐怕會妨礙對病理的理解。」
李梃說:「總的來說,三陽經的病就是陽證,手的陽經從頭走到腳,所以會有頭痛、發熱等症狀。三陰經的病就是陰證,足的陰經從腳走到腹部,所以會有腹痛、腹瀉等症狀。但陰陽都有表裡兩種情況。陽證無論表裡都是熱性的。陰證在表看起來像陽證,如果深入到體內,就會出現傳經或直中的不同情況。大致來說,陽證的表證會有發熱、怕冷、大便正常,面色有光澤,說話聲音洪亮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