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一·太陽經症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·太陽經症 (2)

1. 附東垣辨脈

李杲曰。古人以脈上辨內外傷於人迎氣口。人迎脈大於氣口為外傷。氣口脈大於人迎為內傷。此辨固是。猶有未盡耳。外感風寒。皆有餘之症。是從前客邪來也。其病必見於左手。左手主表。乃行陽二十五度。內傷飲食。及飲食不節。勞役不節。皆不足之病也。必見於右手。

右手主裡。乃行陰二十五度。故外感寒邪。則獨左寸人迎脈浮緊。按之洪大。緊者。急甚於弦。是足太陽寒水之脈。按之洪大而有力。見乎少陰心火之脈。丁與壬合。內顯洪大。乃傷寒脈也。若外感風邪。則人迎脈緩而大於氣口一倍。或兩倍。或三倍。內傷飲食。則右手氣口脈大於人迎一倍。

白話文:

李杲曰:

古人以脈象來辨別內外傷,觀察人迎脈和氣口脈的大小。人迎脈大於氣口脈,則為外傷;氣口脈大於人迎脈,則為內傷。這種辨別方法確實可靠,但還不夠完善。

外感風寒,都是屬於有餘之症,這是因為外邪入侵所致。這種病症必定會在左手表現出來,因為左手主表,行陽二十五度。

內傷飲食,以及飲食不節、勞役不節,都屬於不足之病。這種病症必定會在右手表現出來,因為右手主裡,行陰二十五度。

因此,外感寒邪,則左手寸關人迎脈浮緊,按之洪大。緊者,是指脈象緊縮,比弦脈更緊。這是足太陽寒水之脈。按之洪大而有力,則見於少陰心火之脈。丁與壬合,內顯洪大,乃是傷寒脈。

若外感風邪,則人迎脈緩而大於氣口脈一倍、兩倍、甚至三倍。內傷飲食,則右手氣口脈大於人迎脈一倍

傷之重者。過在少陰及兩太陰。則三倍。此內傷飲食之脈。若飲食不節。勞役過甚。則心脈變見於氣口。是心火刑肺。其肝木挾心火之勢亦來薄肺。經云。侮所不勝。寡於畏者是也。故氣口脈急大而澀數。時一代而澀也。澀者。肺之本脈。代者。元氣不相接。脾胃不及之脈。

洪大而數者。心脈刑肺也。急者。肝木挾心火而反克肺金也。若不甚勞役。惟右關脾脈大而數。謂獨大於五脈。數中顯緩。時一代也。若飲食不節。寒溫失所。則必右關胃脈損弱。甚則隱而不見。惟內顯脾脈之大數微緩時一代也。宿食不消。則獨右關脈沉而滑。經云。脈滑者。

有宿食也。以此辨也。豈不明白易見乎。

白話文:

傷勢嚴重,傷及少陰及兩太陰,則需三倍的藥力。這是內傷飲食的脈象。如果飲食不節,勞役過度,則心脈變化會顯現在氣口,也就是心火灼傷肺。肝木乘着心火的力量也來侵犯肺,經書說:“侮辱本不該勝過自己,卻缺乏敬畏之心”,所以氣口脈象急促有力且澀數,時而一跳一停,澀是肺的本脈,代是元氣不相接,脾胃不足的脈象。

洪大而數,是心脈灼傷肺。急促,是肝木挾着心火反過來克制肺金。如果沒有過度勞役,只是右關脾脈洪大而數,稱為五脈中獨大,數中顯緩,時而一跳一停。如果飲食不節,寒溫失調,則必右關胃脈損弱,嚴重則隱而不見,只有內顯脾脈洪大而數微緩時而一跳一停。宿食不消,則只有右關脈沉而滑,經書說:“脈滑者,有宿食也”,以此辨別,豈不明白易見嗎?

2. 風傷衛寒傷營

【綱】仲景曰。太陽病。發熱汗出。惡風脈緩者。名為中風。太陽病。或已發熱。或未發熱。必惡寒體痛。嘔逆。脈陰陽俱緊者。名曰傷寒。寸口脈浮而緊。浮則為風。緊則為寒。風則傷衛。寒則傷營。營衛俱病。骨肉煩疼。當發其汗也。

【目】朱肱曰。脈浮而緩。寸大而尺弱。自汗體熱。頭疼惡風。熱多寒少。其面光不慘。煩躁。手足不冷。此名傷風也。傷風之候。當解肌。宜桂枝。輕者只與柴胡桂枝湯、敗毒散、獨活散選用。又凡脈緊。必無汗。惟濡而緊。卻有汗。勿誤用小建中湯。是脈浮而緩者。方可用桂枝湯。

白話文:

仲景說:太陽病,發熱出汗,惡風脈緩者,稱為中風。太陽病,或已發熱,或未發熱,必定惡寒體痛,嘔逆,脈陰陽俱緊者,稱為傷寒。寸口脈浮而緊,浮則為風,緊則為寒。風則傷衛,寒則傷營。營衛俱病,骨肉煩疼,當發其汗也。

朱肱說:脈浮而緩,寸大而尺弱,自汗體熱,頭疼惡風,熱多寒少,其面光不慘,煩躁,手足不冷,此名傷風也。傷風之候,當解肌,宜用桂枝。輕者只與柴胡桂枝湯、敗毒散、獨活散選用。又凡脈緊,必無汗,惟濡而緊,卻有汗,勿誤用小建中湯。是脈浮而緩者,方可用桂枝湯。

又項背強者。桂枝湯加葛根也。(本草。葛根主傷風有濕。開竅解肌。蓋桂枝加葛根。謂中風有濕。當加之。取微汗以去風濕。)裡寒者。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也。(不飲水者是也)又凡發汗。汗不止。為漏風。桂枝加附子湯。腹滿者。太陰症。脈浮者。可服桂枝湯。微發汗。

腹痛者。桂枝加芍藥湯。痛甚者。桂枝加大黃湯。雖然。桂枝湯自西北二方居人。四時行之皆驗。江淮間。惟冬及春初可行。春末及夏至前。桂枝症可加黃芩半兩。(陽旦湯是也)至夏至後。加知母一兩。石膏二兩。若病人素虛。正用古方。(大抵用溫藥當避春。熱藥當避夏。

白話文:

如果患者脖子和后背僵硬,可以用桂枝湯加葛根。葛根可以治療傷風帶有濕氣,能夠開通經絡,舒緩肌肉。所以桂枝湯加葛根,是針對中風帶有濕氣的患者,用微汗的方式去除風濕。

如果患者體內寒氣重,可以用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。不愛喝水的人就是體內寒氣重。

如果患者發汗不止,屬於漏風,可以用桂枝加附子湯。肚子脹滿屬於太陰症,脈搏浮緩的患者,可以服用桂枝湯,微微發汗。

如果患者肚子疼痛,可以用桂枝加芍藥湯。疼痛嚴重的,可以用桂枝加大黃湯。

雖然桂枝湯對於西北地區的居民來說,四季都可以服用,但是江淮地區,只有冬天和春天初的時候可以用,春末和夏至之前,桂枝症可以加黃芩半兩,也就是陽旦湯。夏至之後,可以加知母一兩,石膏二兩。如果患者體質虛弱,就應該使用古方。總的來說,溫性藥物要避免在春天使用,熱性藥物要避免在夏天使用。

)脈浮而緊澀。頭疼。身體拘急。惡寒無汗。寒多熱少。面色慘而不舒。腰脊疼痛。手足指末微厥。不燥煩。此名傷寒。宜發汗解。麻黃主之。輕者。桂枝麻黃各半湯、人參順氣湯、蔥豉湯、蒼朮散、麻黃葛根湯選用。然太陽亦有熱多寒少者。須仔細看脈症也。熱多寒少。

不嘔。清便自可。宜桂麻各半湯。若脈浮。雖熱多寒少。自可發汗。若脈弱者。無陽也。桂枝二越婢一湯。熱多寒少而尺遲者。營氣本足。血少故也。先以小建中湯加黃耆最良。尺尚遲。再一劑。又太陽症。宜汗。而其人適失血及下利。則頻頻少與桂枝湯。使體潤。當自解。

白話文:

脈搏浮而緊澀,伴隨頭痛、身體僵硬、怕冷無汗、寒症多於熱症、面色蒼白不舒展、腰背疼痛、手腳末端微寒,且不燥熱,這屬於傷寒,應該用發汗解表的方法治療。麻黃是主治藥物。輕症患者可以使用桂枝麻黃各半湯、人參順氣湯、蔥豉湯、蒼朮散、麻黃葛根湯等藥方。然而,太陽病也有熱症多於寒症的情況,需要仔細觀察脈象和症狀。如果熱症多於寒症,不嘔吐,大便正常,可以服用桂枝麻黃各半湯。若脈象浮,即使熱症多於寒症,也可以發汗。如果脈象虛弱,則說明陽氣不足,應該服用桂枝二越婢一湯。如果熱症多於寒症,且尺脈遲緩,說明營氣充足,但血液不足,應該先服用小建中湯加黃芪,效果最佳。如果尺脈仍然遲緩,可以再服用一劑。太陽病宜發汗,但如果患者近期失血或腹瀉,則應少量多次服用桂枝湯,使身體滋潤,病情自然會好轉。

假如淋家衄家。法不可汗。亦可以小柴胡之類和解之。又問。傷風與傷寒。何以別之。答曰。傷寒者。脈緊而澀。傷風者。脈浮而緩。傷寒者。無汗脈澀。傷風者。有汗脈緩。傷寒者。畏寒不畏風。傷風者。畏風不畏寒。大抵太陽病者。必脈浮發熱。惡風惡寒也。六經皆有傷風傷寒。

其症各異。太陽脈浮有汗為中風。脈緊無汗為傷寒。陽明善飢為中風。不食為傷寒。少陽耳聾目赤。胸滿而煩。為中風。口苦咽乾目眩。為傷寒。若三陰傷風。無變形異症。但四肢煩疼。餘症同三陽。風傷衛者。病在皮膚之間也。以衛行脈外。為陽。主外皮膚間衛氣之道路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病人流鼻血,方法不能用發汗,可以服用柴胡之類的藥物來和解。有人問傷風和傷寒怎麼區分?答曰:傷寒者脈搏緊而澀,傷風者脈搏浮而緩;傷寒者無汗且脈澀,傷風者有汗且脈緩;傷寒者怕冷不怕風,傷風者怕風不怕冷。總之,太陽病患者必定脈搏浮、發燒、怕風怕冷。六經都可能有傷風傷寒,症狀各不相同。太陽病脈搏浮有汗的是中風,脈搏緊無汗的是傷寒;陽明病想吃東西的是中風,不想吃東西的是傷寒;少陽病耳聾眼紅,胸悶煩躁的是中風,口苦咽乾頭昏眼花的是傷寒。如果三陰傷風,沒有明顯的特殊症狀,只有四肢痠痛,其他症狀則和三陽相同。風傷衛者,病在皮膚之間,因為衛氣運行於脈搏之外,屬陽,主導外皮膚間的衛氣運行。

故其病淺。寒傷營者。寒氣中於肌肉也。以營行脈中。為陰。主內肌肉間營氣之道路。故其病深。故桂枝麻黃各別。慎勿誤用。

李梴曰。傷風初症。惟頭疼口和不惡食。與傷寒同。緣寒乃陰邪。風乃陽邪。所以傷寒鬱而後能發熱。傷風即能發熱。傷寒手足微厥。傷風手足背皆熱。傷寒無涕。傷風流涕。聲如甕中。傷寒面慘身痛。傷風面光聲重。傷寒無汗。惡寒不惡風。傷風有汗。惡風不惡寒。甚者汗出不止。

洒洒惡風。復嗇嗇惡寒。冬月桂枝湯。自汗小便數。芍藥甘草湯。自汗小便利。腳蜷急。桂枝加參附。輕者。柴胡桂枝湯。自汗渴而小便難。邪漸傳裡。五苓散。自汗不渴。邪在表。茯苓桂甘湯。三時。防風沖和湯、柴胡桂枝湯。或敗毒散去茯苓。鼻塞。通關散。通用。柴胡半夏湯。

白話文:

因此,寒邪傷及營氣的病症比較輕微,因為寒氣只侵入肌肉,而營氣流動在脈絡之中,屬於陰性,主導肌肉之間的營氣運行。而寒邪傷及衛氣的病症就比較嚴重,因為衛氣運行在肌膚表面,屬於陽性,主導肌膚的抵抗力。所以,桂枝和麻黃兩種藥物,一定要區分使用,不可混淆。

李梴說,傷風初期症狀,只有頭痛、口不苦、不厭食,跟傷寒相似。這是因為寒邪是陰邪,風邪是陽邪,所以傷寒要先鬱積才能發熱,而傷風則可以直接發熱。傷寒手足微冷,傷風手足背都發熱;傷寒沒有鼻涕,傷風流鼻涕;傷寒聲音沉重像甕聲,傷風聲音輕而響亮;傷寒面色蒼白,身體疼痛,傷風面色紅潤,聲音洪亮;傷寒不發汗,怕冷不畏風,傷風發汗,畏風不怕冷,嚴重者汗出不止。

時而畏風,時而怕冷,冬季可使用桂枝湯。自汗、小便頻繁,可使用芍藥甘草湯。自汗、小便通暢,腳蜷縮疼痛,可使用桂枝加參附湯。症狀較輕者,可用柴胡桂枝湯。自汗、口渴、小便困難,邪氣漸漸傳入內,可使用五苓散。自汗不渴,邪氣仍在表,可用茯苓桂甘湯。四季皆可使用防風沖和湯、柴胡桂枝湯,或敗毒散去茯苓。鼻塞,可使用通關散。通用藥方為柴胡半夏湯。

古立六經傷風湯。但三陰藥皆辛熱。似非傷寒家法。仲景治傷寒傷風表症。分有汗無汗。里症同。於和解通利。更無分別。今詳桂附八物。恐亦風邪直傳陰分。其人素虛。或房室後傷風則可。若概作表藥。誤人多矣。蓋傷風發表。辛熱不如辛溫。辛溫不如辛涼也。或疑六淫。

仲景特詳於風寒。而略於暑濕。且不及燥火。何也。蓋暑火同氣。燥濕同源。風寒傳遍六經。暑濕性偏。著人五臟。壯者氣行則已。怯者乃著為病故耳。先傷寒而後傷風者。症傷寒也。而見傷風之脈。先傷風而後傷寒者。症傷風也。而見傷寒之脈。此乃營衛俱實。故無汗而煩躁者。

白話文:

古立六經傷風湯,但三陰藥皆辛熱,似非傷寒家法。

古人立下六經傷風湯,但其中三陰藥都屬辛熱性質,似乎不符合傷寒家法。

仲景治傷寒傷風表症,分有汗無汗,里症同,於和解通利,更無分別。

仲景醫治傷寒傷風表證,會分為有汗無汗兩種,但裏證相同,治療原則都以和解通利為主,沒有特別區別。

今詳桂附八物,恐亦風邪直傳陰分,其人素虛,或房室後傷風則可。若概作表藥,誤人多矣。蓋傷風發表,辛熱不如辛溫,辛溫不如辛涼也。

現在仔細分析桂附八物湯,恐怕也是風邪直接傳入陰分,患者本身體質虛弱,或者房事後傷風時才適合使用。如果一概用作表藥,就會誤導很多人。因為傷風發表的藥物,辛熱不如辛溫,辛溫不如辛涼。

或疑六淫。

有人可能會懷疑六淫。

仲景特詳於風寒,而略於暑濕,且不及燥火。何也。蓋暑火同氣,燥濕同源。風寒傳遍六經。暑濕性偏。著人五臟。壯者氣行則已。怯者乃著為病故耳。

仲景對於風寒的論述特別詳盡,而對於暑濕則略有提及,對於燥火更是沒有詳細說明。這是因為暑火同屬陽氣,燥濕同屬陰氣。風寒可以傳遍六經,暑濕則偏向於侵犯五臟。體質強壯的人,氣機流通就能恢復,而體質虛弱的人,暑濕就會停留體內造成疾病。

先傷寒而後傷風者,症傷寒也。而見傷風之脈。先傷風而後傷寒者,症傷風也。而見傷寒之脈。此乃營衛俱實。故無汗而煩躁者。

先患傷寒之後再傷風的患者,症狀表現為傷寒,但脈象卻是傷風的脈象。而先患傷風之後再傷寒的患者,症狀表現為傷風,但脈象卻是傷寒的脈象。這是因為營衛都實證,所以才會出現無汗而煩躁的症狀。

大青龍湯。不煩躁者。麻桂各半湯。通用。大羌活湯。九味羌活湯加人參、大棗或神朮散、香蘇散。

陳氏士鐸曰。凡病初起。用藥原易奏功。無如人看不清。用藥錯亂。往往變症蜂起。苟認得清。用得當。又何變症之生耶。如傷風。必然頭痛身疼。咳嗽痰多。切其脈必浮。此傷風也。即以防風、荊芥、柴胡、甘草、黃芩、半夏各一錢。服即止。不再劑也。傷寒初起。鼻塞目痛項強。

白話文:

若是不煩躁,可用大青龍湯。若是通用,可用麻桂各半湯。若是患大羌活湯症,可服用九味羌活湯,再加入人參、大棗或神朮散、香蘇散。

陳氏士鐸說:凡是疾病剛開始的時候,用藥原本容易奏效。只不過有些人看不清病症,用藥混亂,往往會出現新的症狀。如果能夠認清病症,用藥得當,又怎麼會出現新的症狀呢?比如傷風,必然會出現頭痛、身疼、咳嗽、痰多,切脈一定浮,這就是傷風。可以用防風、荊芥、柴胡、甘草、黃芩、半夏各一錢,服下即可止住,不再需要服用第二劑。傷寒剛開始,會有鼻塞、目痛、項強的症狀。

頭亦痛。然切其脈必浮緊。此傷寒也。若以傷寒治之。即愈。方用桂枝、甘草、陳皮、葛根各一錢。不再劑。

朱震亨曰。仲景論傷寒。而未及乎中寒。先哲治冒大寒昏中者。用附子理中湯。其議藥則得之矣。曰傷曰中。未有議其異同者。夫傷寒有即病不即病。因其舊有鬱熱。風寒外來。肌腠自密。郁發為熱。病邪循經而入。以漸而深。初用麻黃、桂枝輩。微而安。以病體不甚虛也。

若中寒。則倉卒感受。其病即發而暴。因其腠理疏豁。一身受邪。難分經絡。無熱可發。溫補自解。此氣大虛。不急治。則死矣。傷風傷暑傷濕。亦如傷寒之漸入者。中風中暑中濕。亦如中寒者之卒暴而受也。

白話文:

頭疼,而且脈象浮緊,這是傷寒。如果用治療傷寒的方法,就會痊癒。藥方用桂枝、甘草、陳皮、葛根各一錢,一日一劑即可。

朱震亨說,仲景論述傷寒,但沒有提到中寒。以前醫家治療因受寒而昏迷的病人,用附子理中湯。他們對於藥物的理解是正確的。所謂傷寒和中寒,沒有人去討論它們的差異。傷寒有立刻發病和不立刻發病的,這是因為身體本來就有鬱熱,風寒從外部入侵,肌膚毛孔閉塞,鬱熱發散出來變成熱症,病邪沿著經絡深入,逐漸加重。初期用麻黃、桂枝等藥,溫和緩解,因為病人體質還沒有很虛弱。

如果是中寒,則是突然受到寒邪侵襲,立即發病,而且病勢很嚴重。因為毛孔疏鬆,全身受到邪氣侵襲,不容易分佈到經絡,沒有熱症可發,只能靠溫補來自行恢復。這是氣虛衰竭,如果不馬上治療就會危及生命。傷風、傷暑、傷濕,就像傷寒一樣逐漸發病;中風、中暑、中濕,就像中寒一樣突然發病。

陶華曰。風傷衛氣。寒傷營血者。緣氣本屬陽。風亦屬陽。陽則從陽。故傷衛氣。陽主開泄。皆令自汗。故用桂枝湯辛甘溫之劑以實表。血本屬陰。寒亦屬陰。陰則從陰。故傷榮血。陰主閉藏。皆令無汗。故用麻黃湯輕揚之劑以發表。正所謂各從其類也。

白話文:

陶華說:風會傷害衛氣,寒會傷及營血。這是因為氣原本屬於陽,風也屬於陽,陽氣會隨著陽氣而行,所以風會傷害衛氣。陽主開泄,因此會導致自汗。所以要用桂枝湯辛甘溫的藥性來補充表面的陽氣。血原本屬於陰,寒也屬於陰,陰氣會隨著陰氣而行,所以寒會傷及營血。陰主閉藏,因此會導致無汗。所以要用麻黃湯輕揚的藥性來發散表面的寒氣。這正所謂「各從其類」的意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