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首·總論 (10)
卷首·總論 (10)
1. 六經主症
少陰下利,色青者,當下之;色不青者,當溫之。口中和者,當溫之;口中不和乾燥者,當下之。少陰脈沉細數,病為在裡,忌發汗;脈微者,忌發汗;尺脈微弱澀者,忌下。麻黃附子細辛湯:體沉,加防己、蒼朮,勝濕也;體輕,加石膏、知母,乃勝熱也。
李梴曰:少陰次於太陰,故曰少陰。脈尺寸俱沉,沉實有力,當下;沉微無力,當溫。少陰受病,當五六日發,以其脈起於足心,貫腎,絡於肺系,故舌乾口燥而渴;或自利清水,心痛腹脹;或大便閉硬,不欲厚衣者,皆熱入里之深也。若厥逆畏寒,欲吐未吐,腹痛自利,小便自利;或乾嘔亡陽,咽痛,脈微欲寐者,乃陰毒入臟之深也。或下利體痛咳嘔者,水氣也。或飲食入口則吐,脈弦遲,厥逆心下實者,不可下也,宜吐之。或脈沉發熱者,宜汗。蓋有初得病,直攻少陰,不先自太陽傳次而入也。
柯琴曰:三陽以少陽為樞,三陰以少陰為樞。弦為木象;浮而弦細者,陽之少也。微為水象;沉而微細者,陰之少也。衛氣行陽則寤,行陰則寐。日行二十五度,常從足少陰之間分行臟腑。今少陰病,則入陽分多,故欲寐。欲寐,是病人意中,非實能寐也。與少陽提綱,各臻其妙。
鰲按:仲景論:病發熱頭痛,脈反沉,若不瘥,身體疼痛者,當救其里,宜四逆湯。此條,舊本俱入太陽篇。少陰病,始得之,反發熱,脈沉者,麻黃附子細辛湯。此條,舊本俱入少陰篇。前人因有少陰症似太陽,太陽脈似少陰,而反用藥不同之說。竊思頭疼發熱,固是太陽表症;然脈沉,已為在裡;則此條當是初起屬太陽,及既入里,虛陽之浮於表者雖仍發熱,而寒邪據里,實屬真陰難解,故脈沉而必治以四逆也。曰「反」者,見得初起之時,頭痛發熱,脈宜浮而反沉;其非專屬太陽明矣;故雖治以麻黃而終不瘥,必當以四逆救其里也。夫四逆者,少陰之劑;則此條當屬少陰經症;不得以初起之太陽,遂列太陽篇中,並以為太陽脈似少陰也。至少陰病始得而無頭痛,宜屬少陰症矣。曰「反熱」者,以寒邪尚在於表,但皮膚腠理鬱閉為熱,故用麻黃細辛以發表間之熱;而尤必用附子以溫少陰之經;其所以必溫之者,以寒邪尚未入里,內未作熱也。若寒入里,則必內熱而外不熱,當見吐利厥逆等症;不曰「反發熱」矣。
【綱】仲景曰:厥陰之為病,消渴,氣上衝心,心中疼熱,飢而不欲食,食即吐蛔,下之,利不止。
【目】李杲曰:陽中之陽水,太陽是也;為三陽之首,能循經傳,亦能越經傳。陽中之陽土,陽明是也;夫陽明為中州之土,主納而不出;如太陽傳至此,名曰循經傳也。陽中之陽木,少陽是也;上傳陽明,下傳太陰;如太陽傳至此,為越經傳也。陰中之陰土,太陰是也;上傳少陽為順。
白話文:
少陰病的主要症狀:
腹瀉,如果大便顏色是青色,應該用瀉下的藥物治療;如果大便顏色不是青色,就應該用溫熱的藥物治療。如果口中感覺平和舒適,就用溫熱的藥物;如果口中不舒服,乾燥,就用瀉下的藥物。如果少陰脈象是沉、細、數,代表疾病在身體內部,忌用發汗的藥物。如果脈象微弱,也忌用發汗的藥物。如果尺脈微弱且不流暢,忌用瀉下的藥物。可以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來治療。如果身體感到沉重,可以加入防己、蒼朮來去除濕氣;如果身體感到輕飄,可以加入石膏、知母來清除熱氣。
李梴說,少陰病僅次於太陰病,所以稱為少陰。如果脈象在寸口和尺部都沉,而且有力,就應該用瀉下的藥物治療;如果脈象沉而微弱無力,就應該用溫熱的藥物治療。少陰病通常會在五六天後發作,因為少陰經脈起於腳底,貫穿腎臟,連接到肺部,所以會出現舌頭乾燥、口渴的症狀,或者腹瀉,拉出清稀的液體;也可能出現心痛、腹脹,或者大便乾硬、不想穿厚衣服的情況,這些都是熱邪深入體內的表現。如果出現手腳冰涼、怕冷、想吐卻又吐不出來、腹痛腹瀉、小便清長等症狀,或者是乾嘔、陽氣虛脫、咽喉疼痛、脈象微弱、昏昏欲睡等症狀,都是陰毒深入臟腑的表現。如果出現腹瀉、身體疼痛、咳嗽嘔吐等症狀,則屬於水濕之邪。如果吃東西就吐,脈象弦而遲緩、手腳冰涼、心下有堵塞感,就不能用瀉下的方法,應該用催吐的方法。如果脈象沉,但發熱,則應該用發汗的方法。這是因為有些人剛得病就直接侵犯少陰經,而不是像一般情況那樣先從太陽經傳入。
柯琴說,三陽經中少陽經是樞紐,三陰經中少陰經是樞紐。弦脈象徵木,脈象浮而弦細,是陽氣不足的表現;微脈象徵水,脈象沉而微細,是陰氣不足的表現。衛氣在陽分運行時人會清醒,在陰分運行時人會睡眠。衛氣每天運行二十五度,通常從足少陰經之間分佈到各個臟腑。現在如果得了少陰病,衛氣就更多地進入陽分,所以病人會想睡覺,但這種想睡覺只是病人感覺上的,並不是真的能睡著。少陰病和少陽病的重點,各有其精妙之處。
鰲按,張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說,如果病人發熱頭痛,但脈象反而沉,如果病沒有好轉,而且身體疼痛,就應該治療體內的疾病,適合用四逆湯。這條在舊版本中都歸入太陽病篇。少陰病剛開始發病時,反而會發熱,脈象卻是沉的,可以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。這條在舊版本中都歸入少陰病篇。前人因為有少陰病的症狀和太陽病相似,太陽病的脈象又和少陰病相似,所以用了不同的藥物治療。我認為,頭痛發熱,固然是太陽病的表證,但脈象沉,已經是病在體內了,所以這條應該是剛開始是太陽病,後來熱邪入裡,虛陽上浮於表面,雖然仍然發熱,但寒邪侵入體內,實際上是真陰難解,所以脈象才會沉,必須用四逆湯來治療。之所以說「反」,是因為剛開始的時候,頭痛發熱,脈象應該是浮的,現在反而沉了,說明這並不是單純的太陽病,所以即使用了麻黃湯也不能治好,必須用四逆湯來救治體內。四逆湯是治療少陰病的方劑,所以這條應該屬於少陰病症,不能因為剛開始是太陽病,就把這條歸入太陽病篇,並認為是太陽病的脈象和少陰病相似。至於少陰病剛發病時沒有頭痛,就應該屬於少陰病症。「反熱」是指寒邪還在體表,但是皮膚毛孔閉塞導致發熱,所以用麻黃細辛來發散體表之熱,同時一定要用附子來溫補少陰經。之所以一定要溫補,是因為寒邪還沒有進入體內,體內還沒有發熱。如果寒邪進入體內,就會出現內熱而體表不發熱的情況,會出現嘔吐、腹瀉、手腳冰涼等症狀,而不是「反發熱」了。
【綱】 張仲景說,厥陰病的症狀,有口渴、氣向上衝到心胸、心中灼熱疼痛、飢餓卻不想吃東西、吃東西就會吐出蛔蟲,如果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腹瀉就會不止。
【目】 李杲說,陽中之陽的水,就是太陽經,是三陽經的首位,可以循經傳變,也可以不循經傳變。陽中之陽的土,就是陽明經,陽明經是中焦的土地,負責納入而不排出。如果太陽經傳到這裡,就是循經傳變。陽中之陽的木,就是少陽經,可以上傳到陽明經,下傳到太陰經。如果太陽經傳到這裡,就是不循經傳變。陰中之陰的土,就是太陰經,向上傳到少陽經是順應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