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十一·少陽經症 (11)
卷十一·少陽經症 (11)
1. 附錄察口唇法
張兼善曰。凡口唇焦乾為脾熱。焦而紅者吉。焦而黑者凶。唇口俱赤腫者,熱甚也。唇口俱青黑者,冷極也。口中苦者,膽熱也。口中甜者,脾熱也。口燥咽乾者,腎熱也。舌乾口燥而欲飲水者,陽明熱也。口噤難言者,痙風也。凡上唇有瘡為狐,蟲蝕其臟。下唇有瘡為惑,蟲蝕其肛。若唇青舌卷,唇吻反青,環口黧黑,口張氣直,口如魚口,及口唇顫搖不止,氣出不返,皆不治也。
柯琴曰。此為少陽病之提綱也。口咽目三者,不可謂表,不可謂里,是表之入里,里之出表處。所謂半表裡也。
三症為少陽經病機,兼風寒雜病而言。但見一症即是,不必悉具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陽中風,兩耳無所聞,目赤,胸中滿而煩者,不可吐下,吐下則悸而驚。
【目】魏荔彤曰。凡傷寒,原兼傷風而言。風寒之邪,從類而投太陽營衛,在肌膚之表而已。感之者淺,故曰傷。所以日久不治,漸入漸深。有經盡而解者,有過經而傳者,皆有一定之道路。此傷寒所以有傳經,無傳經則非傷寒病矣。若夫中風中寒,則直突而來,並無次第。
然風必中於三陽之少陽,寒必中於三陰之少陰,仍是各從其類,又寓從少不從老之理。其邪較太陽營衛之傷甚深且速,故曰中。所以卒遇即病,有立盡者,此與傷寒傳經之病大不同也。
白話文:
張兼善說:一般來說,嘴唇焦乾是脾胃有熱。如果焦乾但顏色是紅色的,是好的現象;如果焦乾且顏色是黑色的,就不好了。嘴唇和口腔都呈現紅色腫脹,代表熱邪很嚴重。嘴唇和口腔都呈現青黑色,代表身體極度寒冷。口中感到苦味,是膽有熱。口中感到甜味,是脾有熱。口乾舌燥,喉嚨乾燥,是腎有熱。舌頭乾燥、口渴想喝水,是陽明經有熱。嘴巴緊閉難以說話,是痙攣抽搐的風病。上嘴唇長瘡,稱為「狐」,代表有蟲蝕咬內臟;下嘴唇長瘡,稱為「惑」,代表有蟲蝕咬肛門。如果嘴唇發青、舌頭捲曲,嘴唇周圍發青,口周圍出現灰黑色的斑點,嘴巴張開、呼吸急促,嘴巴形狀像魚嘴,以及嘴唇顫抖不停,呼出的氣無法吸回,這些都是無法治癒的重症。
柯琴說:這段文字是關於少陽病的重點。口、咽喉、眼睛這三者,不能說是表,也不能說是裡,它們是表進入裡、裡出來表的地方,也就是所謂的半表裡。
這三種症狀是少陽經的病理機制,是風寒等各種疾病同時出現的情況,只要出現其中一種症狀,就可以判斷是少陽經病,不一定全部症狀都出現。
【綱要】張仲景說:少陽經中風,會出現兩耳聽不見聲音、眼睛發紅、胸中悶脹煩躁的症狀,不能用催吐或瀉下的方法治療。如果用催吐或瀉下,會導致心悸和驚恐。
【眼睛】魏荔彤說:一般來說,傷寒常常是風邪和寒邪同時侵襲身體。風寒邪氣會從同類的方向侵入太陽經的營衛系統,停留在肌膚表面,侵入較淺,所以稱為「傷」。因此,如果長期不治療,邪氣會慢慢深入,有的會等到經脈氣盡而痊癒,有的會過經脈而傳變,都有一定的途徑。這就是傷寒有傳經的原因,沒有傳經就不是傷寒病了。至於中風或中寒,則是邪氣直接侵入,沒有一定的次序。
然而,風邪一定會侵襲三陽經中的少陽經,寒邪一定會侵襲三陰經中的少陰經,仍然是各從其類,也包含從年輕的經脈入侵不從衰老的經脈入侵的道理。它們侵襲的程度比太陽經的營衛受傷更深、更快,所以稱為「中」。因此,發病非常迅速,甚至立即就會病重,這與傷寒傳經的病症大不相同。